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7年3月~2009年7月, 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现状进行了专项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有1目6科21种,占广东省两栖类物种数的34.4%,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57.1%.保护区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a,以及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和棘胸蛙Paa spinosa.根据保护区两栖类的受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汪玉如  周正彦  李丕鹏 《蛇志》2010,22(2):104-107,192
目的为了有效保护江西的蛇类资源,对该地区蛇类的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需求进行了总结。方法根据有关报道和我们调查的野外资料从物种多样性、分布、受胁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江西现有蛇类64种,占中国蛇类的31.1%,其中特有种18种;井冈山脊蛇(Achalinus jingganggensi)(Zong and Ma ,1983)是江西特有种,目前仅知分布于井冈山。有16种处于极度濒危、濒危和易危状态,占江西蛇类种数的25%;近危蛇类5种,占江西蛇类的7.8%。江西境内的武夷山是蛇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其次是井冈山和庐山等。结论江西有近1/3的蛇类处于受胁状态,主要是由于过度利用和栖息地遭破坏所致。由于相当部分县、市缺乏蛇类分布等信息,建议尽快对江西蛇类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同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并建议建立特有珍稀蛇类繁育基地。  相似文献   

3.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地调查了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地栖兽类和鸟的多样性组成。调查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其中兽类和雉类的照片视频共67 086份,有效探测数16 129次,包括分属6目15科的野生兽类21种、野生雉类5种、家畜及家禽4种。记录到雉类以外的其它鸟类52种,分属6目15科。在野生兽类和雉类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为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35%。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的物种2种,“近危NT”的物种5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27%。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的动物1种,“易危”7种,“近危”5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50%。独立探测数最高的兽类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雉类为白鹇。调查显示古田山保护区内受威胁的野生兽类和雉类的比例较高。本次调查将红外相机均匀布设于整个保护区,持续时长一年,全面监测保护区内兽类和雉类的物种组成与相对多度,为古田山保护区后续的科研项目和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5.
2002~2005年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5种新记录:乌龟(Chinemys reevsii)、平胸龟(Platyternon megacephalum)、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银环蛇(Bungarus muhicinctus)和短尾蝮(Agkistrodon brevicaudus)。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爬行动物41种,隶属于3目9科27属,其中蛇类占80.49%。保护区的爬行动物以东洋界种为主占总数的82.93%,其次是广布种占总数的17.07%,无古北界种。结果表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种类丰富,这与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相关。  相似文献   

6.
张亮  肖荣高  遇宝成  罗键 《四川动物》2012,31(4):616-618
2011年10月26日,在广东省始兴县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1号雄性白头蝰,并从该保护区博物馆检出另1号雄性同种标本,11月25日又在广东省博罗县的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第3号雄性同种标本,正式报道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资源现状。方法 2014年7月22日~8月4日采用样线法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展开调查。结果本次调查记录蛇类动物14种,隶属1目3科12属,以游蛇科为主,占遇见蛇类物种总数的78.6%。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为江西省蛇类新纪录。调查过程中蛇的遇见率为0.88条/km,数量较多的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遇见率分别为0.31条/km、0.24条/km和0.11条/km。结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等常见种的数量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洪柳  余夏君  吴林  牟利  李小玲  王涵 《广西植物》2021,41(3):438-446
鄂西南地区密集分布有后河、木林子、七姊妹山和星斗山四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形成了一个珍稀动植物大体相近、互相补充的保护区群,为摸清鄂西南保护区群的苔藓植物组成,该文采用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内的苔藓植物丰富度和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渝东南、湘西北的苔藓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共有苔藓植物77科197属601种,物种数分别占中国和湖北苔藓总数的19.89%和71.46%。其中,中国特有种27种,仅含1种的科有15科,仅含1种的属有91属。(2)鄂西南国家级保护区群内的各保护区之间的苔藓物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互补性,符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3)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苔藓植物区系类型全面,物种数量也显著高于同处武陵山区的渝东南、湘西北等地区。因此,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型珍稀濒危动植物,而且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苔藓植物类群为苔藓植物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9.
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的保护正受到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收集华中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和河南三省)的4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报告、多样性研究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 建立了华中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药用维管植物数据库, 并评估了这些保护区对华中地区药用维管植物的保护成效。研究发现: 华中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6,071种药用维管植物, 就地保护比例为81.93%; 其中特有、受威胁和常用药用植物物种数分别为1,479种、224种和448种, 三者受保护比例分别为87.98%、78.87%和91.80%。有32.16%的药用维管植物(2,383种, 特有、受威胁和常用药用植物物种数分别为644种、119种和69种)仅分布于1-5个自然保护区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不同类群药用植物的保护效果均最好。神农架、金童山、莽山、星斗山及湖南舜皇山5个保护区是所有、特有以及受威胁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是华中地区药用植物保护的重要区域。总体上, 华中地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好地覆盖了该地区的药用维管植物, 但药用维管植物的就地保护仍不容懈怠。建议加强对该区域保护空缺物种的野外动态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陈远辉 《蛇志》1996,8(4):48-48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罕见蛇种白头蝰及海南闪鳞蛇陈远辉(湖南省郴州市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发现新蛇种莽山烙铁头蛇以后,近两年的蛇类资源调查中,又分别发现一种白脑袋的毒蛇和一种鳞版具金属光泽,在日光和灯光下均能闪耀出多种色...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于2017至2019年对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翼手目动物资源进行调查,调查方法主要为日栖息地与夜栖息地调查、网捕调查,共调查到翼手目动物4科9属31种.其中,菊头蝠科1属7种,占比22.6%,蹄蝠科1属4种,占比12.9%,假吸血蝠科1属1种,占比3.2%,蝙蝠科6属19种,占比61.3%.31种蝙蝠的区系...  相似文献   

12.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远辉 《四川动物》1998,17(2):86-90
本文报道1988-1996年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采集和记录到蛇类标本750余号46种,隶4科25属。综合原有记录,莽山地区一带蛇类资源现共记录到4科27属50种。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黑带腹链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8年7月,在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一条黑带腹链蛇(Amphiesma bitaeniata),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此新纪录的发现对于认识黑带腹链蛇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双全白环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9~10月,分别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Colubridae)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3号,经鉴定为双全白环蛇(Lfasciatus),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5.
2006~2011年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迄今,该保护区已记录爬行动物2目12科54种,其中6种为本次调查发现的新纪录,分别是截趾虎Gehyra mutilata、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黑领剑蛇Sibynophis collaris、细白环蛇Lycodon subcinctus和乌龟Mauremys reevesii。本次调查野外发现爬行动物共38种,其中包括珍稀濒危物种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16种文献有记载的爬行动物在本次调查中未发现。访问调查发现6只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很可能来自鼎湖山。基于调查结果,对该保护区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受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4点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23日,在广东省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一条菱斑小头蛇(Oligodon catenata),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该新分布区的发现说明菱斑小头蛇在我国可能并非间断分布。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发现刘氏链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7月22日,在广东省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蛇类标本1号。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Cyt b),鉴定该蛇为刘氏链蛇(Lycodon liuchengchaoi),为此物种在广东省分布的确切记录。标本(馆藏号HUM20180001)保存在黄山学院标本馆。  相似文献   

18.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从未进行过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为掌握保护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005年4月下旬~5月上旬、8月中旬;2006年8月上旬,前后3次对该保护区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首次报道保护区现已记录27种爬行动物,隶属3目9科,占江西省80种爬行动物的33.75%。其中东洋界种类有19种,广布种8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区系组成上明显地以东洋界物种(特别是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17种)为主,这与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相一致。此次考察增加赣北(鄱阳湖)平原省爬行动物新记录5种,分别是绞花林蛇、黑眉锦蛇、中国水蛇、渔游蛇、舟山眼镜蛇;对保护区爬行动物的分布和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