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鹃属的系统发育与进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以形态学为基础,结合一些新的有关资料,如解剖学、细胞学、化学等方面的证据讨论了杜鹃属的系统发育与进化问题,认为常绿杜鹃亚属在本属系统发育中处于原始地位,其中的云锦杜鹃亚组、耳叶杜鹃亚组、大叶杜鹃亚组和杯毛杜鹃亚组等4个亚组是原始类群,也即是其祖先的直接后裔。本属的原始祖先是具常绿习性,各部无毛(也无鳞片),花部不定数,具复合三叶隙构造的乔木,即类似现存原始类群的植物,它们生长于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古北大陆南缘,大约在我国西南部的热带山区森林环境中。随着地史的变迁,杜鹃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平行进化和发展为两个进化枝,一枝分化成各部被鳞片的热带附生类群或高山类群(包括4个亚属),另一枝演变为多少被毛的温带林下的半常绿至落叶类群(3个亚属),有鳞的髯花杜鹃组及落叶的日本马银组和落叶杜鹃组是两个进化枝演化上的高级类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形态学为基础,结合一些新的有关资料,如解剖学、细胞学、化学等方面的证据讨论了杜鹃属的系统发育与进化问题,认为常绿杜鹃亚属在本属系统发育中处于原始地位,其中的云锦杜鹃亚组、耳叶杜鹃亚组、大叶杜鹃亚组和杯毛杜鹃亚组等4个亚组是原始类群,也即是其祖先的直接后裔。本属的原始祖先是具常绿习性,各部无毛(也无鳞片),花部不定数,具复合三叶隙构造的乔木,即类似现存原始类群的植物,它们生长于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古北大陆南缘,大约在我国西南部的热带山区森林环境中。随着地史的变迁,杜鹃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平行进化和发展为两个进化枝,一枝分化成各部被鳞片的热带附生类群或高山类群(包括4个亚属),另一枝演变为多少被毛的温带林下的半常绿至落叶类群(3个亚属),有鳞的髯花杜鹃组及落叶的日本马银组和落叶杜鹃组是两个进化枝演化上的高级类群。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纪录属副赤眼蜂属及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赤眼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副赤眼蜂属Paratrichogramma Girault在中国及古北区的分布,并记述了采自新疆的1新种,塔里木副赤眼蜂Paratrichogramma tarimica sp.nov.,本种与Paratrichogramma giraulti Hayat et Shuja很相似,但本种前翅翅面纤毛更稀少,缘毛极短,产卵管明显长于中足胫节,雄性触角第1索节远短于第2索节.模式标本保存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4.
中国断脉赤眼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赤眼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脉赤眼蜂属Mirufens系Girault 1915年以M.dentipes作为属的模式种建立的。迄今全世界已知有11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叙利亚、欧洲及中国。该属的主要特征:雌虫触角由9节组成,其结构式为:柄节:梗节:环状节:索节:棒状节=1:1:2:2:3。雄虫触角10节,比雌虫触角末端多1小节,其索节及棒状节具有轮生的长毛,与雌性明显不同。前翅宽阔,翅端圆,缘毛短,缘脉与翅的前缘紧接或分离,缘前脉与缘脉之间有一明显的断裂痕。前足胫节外缘具有一行齿列。此属在中国仅知台湾省有1未定名种(林桂瑞,1981),大陆地区尚无分布记录。本文报道采自辽宁沈阳的断脉赤眼蜂属1新种。模式标本存于沈阳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广翅赤眼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赤眼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广翅赤眼蜂属的分类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寄主情况,记述了采自新疆的1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毛角赤眼蜂属Neocentrobiella Girault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描述了采自海南儋州的毛角赤眼蜂属1新种,并附主要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为了便于鉴别本属的已知种类,本文同时编制了已知种类的鉴别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8.
报道寄生拟隐脉叶蝉Sophonia spp.卵的尖角赤眼蜂属1新种,隐脉叶蝉赤眼蜂Hispidophila sophoniae sp.nov.,同时首次描述折脉宽翅赤眼蜂Ufens rimatus Linr的雌性特征,所有研究标本已制片,保存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绞股蓝属植物为典型的热带亚洲分布类型,中国是绞股蓝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绞股蓝属植物多倍体的系统进化研究表明,该属内广布物种绞股蓝多倍体种群经历了同源多倍化起源的过程。同时,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的研究解决了绞股蓝属部分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绞股蓝属植物具有低水平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高水平的种群分化。另外,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表明,绞股蓝属植物发生了冰期后的种群范围扩张事件,气候波动和环境变迁可能驱使了该属植物的物种分化。本文从以上几方面进行研究述评,以期为绞股蓝属植物资源利用、保护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首次报道了拟纹赤眼蜂属Lathromeroidea Girault在韩国的分布,并记述了1新种,多齿拟纹赤眼蜂Lathromeriodea multidenta sp.nov.。新种与L.ajmerensis Yousuf&Shafee相似,但新种痣脉短于缘脉的一半,痣后脉较为发达,产卵器着生于腹部腹面基部;新种与L.silvarum Nowicki也相似,但前者个体较大,上颚具5齿,第3~5节棒节长度比例也不相同。正模标本保存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无脊椎动物资源库,副模保存于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叶绿体DNA trnL-F序列初步探讨菊科风毛菊属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风毛菊属Saussurea DC.是菊科物种分化十分剧烈和分类处理十分困难的一个属。该属的单系起源性质、属下分类系统以及一些独特形态物种的系统位置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测定了代表该属5个亚属37种植物43个样品和川木香属Dolomiaea DC.的1种样品的叶绿体DNA trnL-F序列,并调取菜蓟族Cardueae Cass.与风毛菊属具有一定亲缘关系的13属的该序列,一起进行了分支分析,重点验证该属的属下形态分类系统以及形态特殊、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雪兔子亚属subgen. Eriocoryne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透射电子显敢镜研究了赤眼蜂属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呈线形,由头部、颈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前端的顶体较小,为梭形,顶端稍有弯曲,它和核呈楔状拼接排列。颈部的中心粒以45°方向斜插入核内,在中心粒的外周不被中心粒侧体所包围。尾部的轴丝为9+9+2型。在副微管之间有九条粗纤维存在。一对线粒体衍生物内的晶体物质不明显。两种赤眼蜂的精子结构差异很小,松毛虫赤眼蜂精子尾部轴丝结构部分的九个链头之间没有横向联系,而在玉米螟赤眼蜂上能清楚见到。 相似文献
14.
15.
稻族的系统发育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族Oryzeae是禾本科Poaceae中包含多种经济植物的重要类群, 现有大约12个属, 广布全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由于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在理论研究上的代表性, 稻属Oryza及其近缘属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形态学和初步的分子证据表明稻族是一个单系类群, 但稻族内各属的分类处理和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稻族的起源、地理分布式样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稻族系统学研究的历史, 包括稻族的建立及其在禾本科中的系统位置、稻族的族下划分、稻族各属的界定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稻族是单系类群, 可分为两个主要分支, 相当于传统的两个亚族(Zizaniinae和Oryzinae), 但稻族单性花小穗是多次起源的, 不宜作为划分亚族的依据; 一些单型属(Hydrochloa、Porteresia和Prosphytochloa)的建立得不到分子证据的支持; 根据分子钟原理估计稻族两个主要分支(亚族)的分歧时间在大约2000万年前, 而稻属和近缘属假稻属Leersia的分歧时间为1400万年; 稻属内主要类群的分歧时间在900万年前左右。此外, 本文还对稻族的生物地理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稻族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16 Oedipodidae species (Insecta: Orthoptera) based on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I-MENG LU YUAN HUANG 《Insect Science》2006,13(2):103-108
The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16S rRNA gene of 16 Oedipodidae species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All sequences were aligned and analyzed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inferred. The properties of 16S gene in Oedipodidae showed typical patterns of many insects such as a high A+T content and variable distance-dependent transition/transversion ratios. The 0.2 weight for sites of loops may be advisable for phylogeny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current subfamily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Oedipodidae. Bryodemellinae and Bryodeminae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should be merged as one subfamily. The status of Oedipodinae and Locustinae is also problematic. 相似文献
18.
M. -C. Durette-Desset I. Beveridge D. M. Spratt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1994,24(8):1139-1165
The Strongylida are thought to have arisen from free-living rhabditoid nematodes, b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jor groupings within the Strongylida, the Strongylina, the Metastrongylina, Trichostrongylina and the Ancylostomatina are far from clear in spite of the abundance of morphological data now available for analysis.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including co-evolution, host switching, host dispersal, use of intermediate hosts, various sites of localisation within the definitive host and modifications of life-cycle strategies appear to have been utilised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Strongylida, with different mechanisms predominating in different families or superfamilies. Co-evolution appears to have been a major mode of evolution in the Strongylina, in contrast to the Trichostrongylina, which have used host dispersal and host-switching to great advantage. The phylogeny of the Ancylostomatina shows little association with host evolution, but does match the feeding preferences of the hosts. The Metastrongylina have utilised intermediate hosts and life cycle modifications including a shift to extra-intestinal sites as major means of diversific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other sub-orders. The review, while indicating much progres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logeny of the Strongylida, also reveals that enormous gaps still exist, and emphasises the tentative nature of many of the phylogenetic hypotheses tendered to date. 相似文献
19.
20.
天牛科昆虫高级分类阶元实体的进化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生物地理学、形态学、生态学、行为学、生理学、天牛—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地质学、气候变迁等诸方面,探讨了天牛科高级分类阶元实体的进化证据,提出了各阶元实体进化关系的新假说。研究结果表明,沟胫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可能于侏罗纪在冈瓦纳古陆上分化出来;花天牛亚科和幽天牛亚科于白垩纪在劳亚古陆上分化出来。各亚科的进化顺序有两种可能:(1)沟胫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幽天牛亚科;(2)沟胫天牛亚科、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幽天牛亚科。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各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