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嵌合水蛭肽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成形术或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等因素所致血管壁损伤而引起的血栓形成过程中 ,血小板的激活和凝血酶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 ,抗血小板和抗凝是治疗血栓的两个重要方面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 ,如含Arg Gly Asp(RGD)序列的多肽 ,在临床上已显示了良好的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通过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介导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阻断血小板与vWF的结合可抑制血栓形成 .应用RT PCR方法从人脐带内皮细胞中克隆vWF A1区基因并在原核细胞内进行表达 ,经过纯化、复性 ,获得重组蛋白(rvWF A1)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vWF A1与转染了糖蛋白Ib(GPⅠb)的CHO K1细胞和血小板GPⅠb的结合能力 ,血小板聚集仪测定rvWF A1对瑞斯托霉素 (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重组表达载体pET 2 0b(+ ) vWF A1在大肠杆菌BL2 1(DE3)plus中得到有效表达 ,表达的重组蛋白量占菌体总蛋白 30 % .次氮基三乙酸镍琼脂糖 (Ni NTAagarose)柱纯化后 ,其纯度为 95 % .经复性的rvWF A1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它可与转染了GPⅠb的CHO K1细胞和血小板结合 ,阳性率分别为 96 90 %与 78 6 0 % ,且可以抑制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其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IC50 的rvWF A1浓度为 0 5 6 μmol L ,当浓度为 1 4 μmol L时抑制率最高达 84 70 % .结果表明 ,在原核细胞中表达人rvWF A1区蛋白可抑制血浆中野生型vWF与血小板的结合 ,具有抗血栓形成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剪切应力诱导血小板聚集(shear-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SIPA)是指在高剪切流场诱导下血小板表面的膜糖蛋白(GPⅠb/Ⅸ/Ⅴ和GPⅡb/Ⅲa)与血浆中的von Willebrand因子(vWF)相结合,介导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的重要成因.SIPA还需要Ca2+,ADP/ATP等生化因素的参与,因而SIPA现象是生化因素和力学因素偶合作用的结果.细胞外Ca2+是高剪切应力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的必需条件,Ca2+的跨膜内流引起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和GPⅡb/Ⅲa的活化.近来对ADP/ATP位于血小板膜上的P2受体的研究表明,P2受体与细胞内Ca2+协同作用通过多种生化途径调控血小板的活化过程在SIPA的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力学环境与生化反应的偶合关系入手研究SIPA现象的触发机制,深入研究SIPA现象中的信号转导通路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整合素是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分子,通过双向信号转导参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的粘附以及细胞的迁移.整合素αⅡbβ3(GPⅡb-Ⅲa)特异表达于巨核/血小板系,并且是其含量最多的膜糖蛋白,介导血小板的粘附、伸展、聚集等.G蛋白在整合素αⅡbβ3双向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较受关注的是:异源三聚体G蛋白和小G蛋白Rap1参与整合素αⅡbβ3的内向外信号转导;小G蛋白(Rho A、Rac等)和Gα13参与整合素αⅡbβ3的外向内信号转导.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层面,本文总结了G蛋白的结构、分类、功能以及近年来G蛋白在整合素αⅡbβ3双向信号转导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抗血小板治疗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IIb/IIIa 受体的活化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目 前的研究发现,多种新型多肽能与 GP IIb/IIIa 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作用。分类综述含有或类似 RGD 序列和非 RGD 序列的新型抗血小板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vWF介导血小板粘附到细胞外基质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通过阻断vWF与细胞外基质的结合阻止血小板的粘附 .应用RT PCR方法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克隆vWF分子A1、A3区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表达的重组蛋白量占菌体总蛋白 12 6 % ,包涵体经过变性剂溶解、纯化和复性 ,获得重组蛋白 (rvWF A1 A3)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vWF A1 A3与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Ⅰb)的结合功能 ;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rvWF A1 A3对瑞斯托霉素 (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RIPA)的影响 ;ELISA胶原结合实验及竞争抑制实验分析rvWF A1 A3与胶原的结合活性 .结果显示 :rvWF A1 A3嵌合体与血小板的结合阳性率为 70 4 % .rvWF A1 A3嵌合体不能引起血小板的聚集 ,但rvWF A1 A3嵌合体与血小板温育后可以阻断ristocetin诱导人血浆vWF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而且呈剂量依赖性 ,IC50 的rvWF A1 A3浓度为 0 76 μmol L ,当浓度为 1 17μmol L时抑制率最高达 76 8% .rvWF A1 A3具有良好的胶原结合活性 ,同时它可以竞争性抑制vWF与Ⅲ型胶原的结合 ,抑制率为 76 % .表明rvWF A1 A3可作为阻断剂用于干预vWF介导的血小板粘附过程 ,同时又可以阻断血浆vWF与血小板GPIb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 ,具有良好的抗栓应用前景 .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单环刺螠糖胺聚糖影响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效应与机制。采用比浊法测定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百分率,双波长Fura-2荧光法测定大鼠血小板内钙离子浓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了大鼠血小板中的钙离子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 AMP)、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浓度。结果表明:单环刺螠糖胺聚糖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P 0. 01),显著降低血小板内的钙离子浓度(P 0. 01),显著升高大鼠血小板c AMP浓度(P 0. 01),显著降低血浆中的TXB2浓度(P 0. 05),显著升高大鼠血浆中的6酮前列腺素F1α浓度(P 0. 01),显著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浓度(P 0. 05)。该研究初步揭示了单环刺螠糖胺聚糖抗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机制,为该糖胺聚糖的进一步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膜受体为蛋白质,在血小板膜上主要是糖蛋白(glucoprotein,GP)或其它蛋白类物质。一、糖蛋白类受体与血小板膜受体有关的糖蛋白为GPⅠ(Ⅰ_a、Ⅰ_b、Ⅰ_s)、GPⅡ(Ⅱ_a、Ⅱ_b、Ⅱ_c)、GPⅢ(Ⅲ_a、Ⅲ_b或称GPⅢ、GPⅣ)和GPⅤ。有些受体也为GP,但各有专名。(一)VⅢR:WF受体每个血小板能结合31000个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ⅢR:WF又称vWF,Mr.1.1×10~6)。生理浓度的凝血酶可引出该因子的结合点,前列腺环素(pros-tacyclin,PGI_2)能抑制凝血酶暴露该受体,并能使已达到平衡的结合逆转。巨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所缺乏的GPⅠ即ⅧR:WF受体。有人报告:血小板表面该受体有两类即亲合力高的和亲合力低的。用抗GPⅠ_b单克隆抗体AN51证明GPⅠ_b为ⅧR:WF受体;并  相似文献   

9.
倪军  沈姝  邓菲 《昆虫学报》2022,65(12):1701-1716
蜱是一种人畜共患体表寄生虫,通过叮咬宿主和吸血,将病原体传播给宿主,引发多种疾病。凝血反应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生理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蜱叮咬和吸食宿主血液周期长,在吸血过程中分泌多种抗凝物质,抑制凝血反应,可帮助蜱长时间保持吸血状态。目前,已知的蜱源抗凝物质依据其功能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纤维蛋白(原)溶解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血管活性蛋白4大类。这些抗凝血物质可分别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中内源性通路、外源性通路、共同通路中的关键步骤,以及促进纤蛋白溶解和抑制血小板激活,从而抑制宿主血管中的凝血反应。蛋白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级联反应共同通路中凝血酶和Xa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溶解剂引起纤维蛋白原的水解并延迟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降解血小板聚集激动剂,并结合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 TXA2)和血小板上的αIIbβ3整合素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活性蛋白抑制宿主血管收缩以及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此外,还有一些蜱分泌的其他蛋白分子可通过不同的通路来实现抗凝血作用。本文对迄今为止各类蜱中发现的具有抗凝血活性的蛋白和小分子及其抗凝血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阐述,将...  相似文献   

10.
Chen H  Yu QS  Guo ZG 《生理学报》2000,52(1):81-84
用培养的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与兔水洗血小板直接相互作用的模型 ,探讨高密度脂蛋白对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培养的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预先用 10 0 μmol/L阿斯匹林处理 ,抑制细胞内的环氧化物酶活性。凝血酶 ( 0 1U/ml)可诱导兔血小板 ( 2× 10 8/ml) 67 3 3± 7 5 2 %的聚集反应。内皮细胞 ( 1× 10 5~ 1× 10 6 /ml)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抑制强度与内皮细胞的数目正相关。且此作用可被 1mmol/L硝基精氨酸完全取消。表明内皮细胞对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都是由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所致。在加凝血酶之前加入高密度脂蛋白 ( 1mg/ml)可增强内皮细胞 ( 1× 10 5/ml)的这种作用。高密度脂蛋白 ( 1mg/ml)与内皮细胞共同孵育 1h后 ,将高密度脂蛋白离心弃去 ,内皮细胞对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不受影响。高密度脂蛋白及内皮细胞对静息血小板均无直接作用。结果表明 ,高密度脂蛋白增强内皮细胞抗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的作用是通过直接作用于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定点突变及DNA重组技术,在人白细胞介素18(IL18)cDNA序列中插入GGC序列,使IL18第39位精氨酸残基和第40位天冬氨酸残基之间插入一个甘氨酸残基,从而构建了RGD模体.此重组的cDNA序列构建入表达质粒pPIC9K,并转化Pichiapastoris酵母GS115,利用表达系统进行了高效表达.用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纯化表达产物,获得初步纯化的蛋白.对该蛋白进行了血小板聚集抑制实验和对GPⅡbⅢa与Fn结合的抑制实验.含RGD模体的重组IL18(IL18RGD)显示了较强的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IC50=8.8μmolL;并具有与GPⅡbⅢa的竞争结合活性,IC50=8.0μmolL.该含有RGD模体的重组IL18仍保存对PBMC诱导产生IFNγ能力.结果表明,此IL18RGD嵌合体在具有抗炎,抗感染的同时增添了新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LSA引起信号传递以及PLC 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的作用。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配体-受体结合及血小板聚集和分泌实验,研究LSA诱导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及参与的信号分子。结果:LSA引起了整合素Ⅱb 3上LIBS表位表达明显增加,PLC 2可能以一种酪氨酸活化依赖性的方式参与了这种信号传递。结论:LSA引起的信号传递是由β3介导的,并且LSA可引起不依赖于聚集的活化剂的分泌,而这些活化剂能引发聚集依赖性Ⅱb 3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13.
王辉  黎肇炎  黄江南 《蛇志》2008,20(2):91-93
目的 研究广西眼镜蛇中提取的L-氨基酸氧化酶(L-amino acid oxidase)在人体外及家兔体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 用比浊法测定广西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AA)在人体外及家兔体内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 实验中,能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A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广西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在体内外均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14.
凝血酶敏感素(thrombospondin,TSP)或称凝血酶敏感蛋白质,是一种特殊的多功能糖蛋白,在调节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重视。一、凝血酶敏感素的来源及分子特点(一)来源早在1971年,Baenziger 等用凝血酶处理血小板后,从细胞外基质中分离出一种糖蛋白,并命名为“凝血酶敏感蛋白质(TSP)。随后发现,这种糖蛋白来自血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Ⅲa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A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SLE-T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SLE血小板减少组35例、非血小板减少组27例、ITP组14例及健康对照组16例血清中抗GP Ⅱb/Ⅲa抗体及ACA的水平,分析其与SLE-TP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及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①SLE血小板减少组抗GP Ⅱb/Ⅲa抗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②抗GP Ⅱb/Ⅲa抗体在SLE血小板减少组与ITP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各组间AC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在SLE血小板减少组,抗GP Ⅱb/Ⅲa抗体与SLEDAI评分等级有显著关联(P<0.05),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皮疹、光过敏、脾大、关节炎、粒细胞减少、肾脏及神经系统受累等临床指标无相关性,与dsDNA、Sm、SS-A、C3、C4、Coombs实验及ACA无显著关联.结论:SLE-TP患者血清中抗GP Ⅱb/Ⅲa抗体高表达,且与疾病的活动呈正相关,可能在SLE-TP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临床上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起因与血小板的活化有关。血小板在凝血酶、胶原、活性氧等激动剂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进而引起血小板形变、颗粒内容物的释放以及聚集等生理反应。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的聚集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但过度聚集会形成血栓,从而引发相关疾病。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常见诱导剂活化血小板的机制进行详尽阐述,为预防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氧化应激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主要通过NAD(P)H-氧化酶系统产生氧化物,也存在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氧化应激可通过影响血小板聚集时相、一氧化氮、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平衡和αⅡbβ3整合素,从而改变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氧化应激能够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氧化LDL,刺激泡沫细胞生成,并通过CD40配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药物可干预血小板的氧化应激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长角血蜱唾液腺匀浆纯化出一种新的胶原特异性血小板聚集抑制因子 ,命名为“longicornin” ,它能特异性地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而对其他激动剂如ADP、花生四烯酸、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2 31 87、U46 6 1 9、乙酸豆寇佛波醇所诱导的纯化的血小板聚集均无抑制作用 .longicornin还能抑制血小板激活过程 ,包括血小板颗粒的释放和细胞间质游离Ca 2+浓度的升高 ,对胶原与血小板的粘附无抑制作用 .longicornin可能与胶原在血小板上有同一受体 ,并且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  相似文献   

19.
蛋白激酶C在血小板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32)P-NaH2PO4标记猪血小板,以蛋白激酶C的40kD底物为蛋白激活的标志.用血小板激动剂在聚集浓度范围内处理血小板,结果表明,除了不能使猪血小板聚集的肾上腺素外,凝血酶等激动剂都使血小板40kD底物蛋白磷酸化明显增加,同时38kD,26kD蛋白质磷酸化也明显增加,且40kD底物磷酸化与血小板聚集有平行增加关系.蛋白激酶C在血小板聚集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系统等功能,被广泛的应用于病毒引起的疾病、肿瘤和癌症的治疗中。干扰素α-2b是干扰素家族中重要的一员,然而限制干扰素α-2b蛋白产量的主要原因是包涵体蛋白在变复性过程中出现的聚集和错误折叠。本文将对如何有效的减少干扰素α-2b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聚集和错误折叠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