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头噪鸦的鸣声分析及其繁殖行为联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头噪鸦(Perisoreusinternigrans)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山针叶林的特有鸟类,由于分布海拔高、数量稀少,因此对于黑头噪鸦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对2 0 0 0年3月~2 0 0 3年6月在甘肃和四川录制的黑头噪鸦的8种叫声进行了描述及声谱分析。结合野外观察,分析了黑头噪鸦的叫声及其行为联系。黑头噪鸦的乞食叫声可能在整个繁殖生活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未发现黑头噪鸦对录音回放产生回应。  相似文献   

2.
<正>英气逼人的红衫小老虎2006年五一的前几天,我在成都文殊院第一次看到了红头长尾山雀,一群,大约二十几只。红头长尾山雀一边觅食一边"吱吱吱"鸣叫——像银喉长尾山雀以及其他长尾山雀的尖细叫声。  相似文献   

3.
沼泽山雀生态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helmayri)俗称黑头山雀,为山东省常见的农林益鸟。我们于1995年10月—1997年5月在本省徂徕山区对其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生境与分布徂徕山位于泰安市东南,属泰沂山区,境内山地、平原相...  相似文献   

4.
鸣声在鸣鸟的生活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鸟类的鸣唱与其个体因素(如体型、子代性别比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为了揭示个体体型、子代性别比与鸣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于2014—2015年3—6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指名亚种Parus varius varius的鸣声进行录制,测量了各体型参数,并对每巢雏鸟进行性别鉴定。结果显示:(1)杂色山雀体型与其鸣唱的最高频率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单一体型参数(体质量、跗蹠长度)与其鸣声参数相关性均不显著;(2)鸣唱语句长度与子代性别比具有显著相关性,子代性别比与其他鸣声参数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小型鸟类体型与鸣唱的关系,以及鸣唱与子代性别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尾山雀是山雀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小类群,全世界共有7种,分布于欧亚大陆,留鸟;与山雀家族其他成员的明显区别在于:腹部没有黑色的纵带。它们尾长而体形娇小,尽管没有冠羽,但头顶的羽毛丰满、蓬松,看起来就像是戴着一顶"帽子"。我国常见的有4种,即:银喉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银脸长尾山雀、黑眉长尾山雀。  相似文献   

6.
长尾山雀是山雀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小类群,全世界共有7种,分布于欧亚大陆,留鸟;与山雀家族其他成员的明显区别在于:腹部没有黑色的纵带。它们尾长而体形娇小,尽管没有冠羽,但头顶的羽毛丰满、蓬松,看起来就像是戴着一顶"帽子"。我国常见的有4种,即:银喉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银脸长尾山雀、黑眉长尾山雀。  相似文献   

7.
黑冠山雀(Parus rubidiventris)和煤山雀(P.ater)在瓦屋山同域分布,生态位相似,是潜在的竞争者。在垂直分布上,煤山雀的生态位宽度为5.237,显著高于黑冠山雀的2.792,而在水平分布和活动基质2个维度上,二者的生态位宽度值相当。尽管3个维度上2种山雀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0.7,但是它们对3个维度上的资源利用分别存在不同的偏好和侧重。2种山雀的身体量度除了喙宽外均有极显著差异,这应该是2种山雀对环境适应的结果。这2种山雀在巢址选择上各项参数差异均不显著,表明适宜的洞巢可能是它们种间竞争的主要对象。2种山雀的种群数量可能与居留类型有关。空间生态位或食物生态位的分离及适宜的种群数量和比例是它们得以共存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每种动物都有一个学名、英文名和中文名。简述中文名包含了动物本身的某些信息,例如动物的分布区或发现地、体型大小、颜色、叫声、生活习性、食性、寄主或寄生部位等。  相似文献   

9.
警报叫声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重要的通讯行为。本文从警报叫声系统及其作用、发展和影响因素入手, 综述了相关研究。根据叫声包含的信息, 警报叫声可以归纳为功能性参照系统和紧迫性参照系统。警报叫声使灵长类动物能够更好地躲避危险, 增加存活机率。各物种产生、理解和使用警报叫声的能力有其发展过程。天敌的捕食方式、个体差异和学习, 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警报叫声。川金丝猴警报叫声的初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警报声所体现的危险程度不同。对更多物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非人灵长类警报叫声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五种雀形目鸟类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特性,探索物种的遗传、进化、系统发育及分类地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关鸟类的核型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Castrovicja,1969; Hammar,1966,1975; Ray-Chaudhuri et al.,1969;Shidds,1982;Ta—kagi,1972等)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较迟,已作过核型分析的鸟类为数不多,仅见王应祥等(1982)的报道。迄今,作过核型研究的鸟类已达500多种,其中雀形目有200种。本文比较分析了五种野生雀形目鸟类的核型,它们是黑头蜡嘴雀,斑鸫,黄腹山雀,红尾伯劳和灰背椋鸟。  相似文献   

11.
李乐  万冬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2011,31(24):7492-7499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 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高 ,为 6 2 4~ 91 6kHz ,主频率为 (76 5± 2 1)kHz ;褐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低 ,为 4 2 7~ 72 4kHz ,主频率为 (49 2± 1 8)kHz ;而 2种蝙蝠的声脉冲时程、声脉冲间隔和声脉冲重复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回声定位叫声差异与其体型、所处的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足鼠耳蝠交流声波非线性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线性发声现象在动物的发声中普遍存在,因其具有进化上的意义而广受关注。非线性现象一般在动物激进状态下发出,可能具有一定的功能,然而国内外对蝙蝠非线性现象的研究集中于描述性的报道,缺乏进化功能上的探究。大足鼠耳蝠(Myotis pilosus)激进叫声包含2种音节类型,拱形调频音节(AFM)和噪音-短下调调频音节(NB-s DFM),能够组成3种叫声组合,只包含AFM的叫声组合(A)、只包含NB-s DFM的叫声组合(B)、既包含AFM又包含NB-s DFM的叫声组合(C),分别对应着没有非线性现象、具有非线性现象及一种过渡类型。通过回放3种叫声组合,记录7种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反应(抬头、前臂移动、耳动、发出回声定位脉冲、震颤、张嘴、爬行)次数,其中,前臂移动和发出回声定位脉冲两种行为反应的结果显示,大足鼠耳蝠对上述3种叫声组合的反应程度有显著差异,即具有非线性现象的叫声组合(B)能够提高同种蝙蝠的反应程度。实验结果表明,蝙蝠发声中的非线性现象能够增强叫声的不可预测性,说明非线性现象在蝙蝠发声中可能具有功能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major),通过比较这两种鸟类在繁殖时间、繁殖参数和巢址选择上的差异,分析其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繁殖对策,探讨这两种鸟类同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生态位的部分分离是大山雀和杂色山雀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繁殖期到来立即开始繁殖,均出现两次繁殖高峰,采用消减窝卵数的对策来适应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繁殖参数的分析表明,两种鸟类的繁殖对策都为k-选择,但大山雀略偏向r端,大山雀倾向高窝卵数、低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杂色山雀倾向低窝卵数、高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两种鸟类都选择在林龄较长的森林中筑巢,但是大山雀较注重巢址的安全性能,巢距地面较高,周围乔木密集;杂色山雀较为注重植被类型的选择,巢址多选择在植被多样、灌木生长茂盛的针阔混交林中,推测可能与杂色山雀的食物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南坡夏秋季鸟类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 生物区系成分复杂。为了研究太白山鸟类区系在过去20年间的变化, 我们于2007年5–7月(夏季)和9–10月(秋季), 根据海拔和典型植被在太白山南坡选定5种生境类型(退耕林、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 并在各种生境中选择样区采用样线法对鸟类组成进行调查。两个季节共观察到鸟类122种, 其中留鸟85种, 夏候鸟31种, 冬候鸟1种, 旅鸟5种。不同的生境类型中优势种和常见种不同, 而且在夏秋两季也有变化。中低海拔退耕林带鸟类物种数最多, 夏季有60种, 优势种为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黄腹山雀(P. venustulus)和冠纹柳莺(Phylloscopus reguloides); 秋季有59种, 优势种为大山雀(Parus major)。中海拔阔叶林带夏季有鸟类40种, 优势种为绿背山雀、黄腹山雀和异色树莺(Cettia flavolivaceus); 秋季37种, 优势种是黄腹山雀、黑冠山雀(Parus rubidiventris)和银脸长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 中高海拔针阔混交林带夏季有46种, 优势种是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极北柳莺(P. borealis)和黑冠山雀; 秋季有37种, 优势种是黑冠山雀、褐冠山雀(Parus dichrous)和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高海拔针叶林带夏季有36种, 优势种是黄腰柳莺和黑冠山雀; 秋季有27种, 优势种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黑冠山雀。高山灌丛草甸带物种最少, 夏秋季都只有7种。各生境中鸟类物种组成的季节周转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物种丰富度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太白山南北坡鸟类物种组成有较高的相似性。与20年前相比, 尽管在每种生境类型中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组成仍相似, 但太白山南北坡的鸟类物种组成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黄腹山雀的鸣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5月及2007年6月,在北京小龙门林区录制了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鸣唱,利用Avisoft-SASLab Pro鸟声声谱分析软件(德国)测量鸣唱特征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黄腹山雀种群鸣唱句法简单,鸣唱句子均为相同音节的不断重复。所采集的音节曲目中包含了56种音节型,音节类型数与采样个体数(r=0.973,P=0.000<0.05)呈显著正相关,不同个体的领域性鸣唱存在显著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大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沼泽山雀相比较,黄腹山雀的鸣唱句子最短(Dv=0.83±0.48),频率较高(Fmax=7.64±1.01,Fmin=3.27±1.13),句子中音节的重复次数最少(Ns.v=2.0±0.2)。  相似文献   

17.
【背景】红火蚁入侵后对新发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与土著物种的关系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解释红火蚁与类似生态位的土著蚂蚁的关系对全面了解该蚁入侵的生态学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模拟设置蚁巢,观察、记录距离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蚁巢30 cm处诱集到的黑头酸臭蚁工蚁在红火蚁入侵前、入侵中及移除后的数量变化,研究短期入侵红火蚁实验种群与荒草地和荔枝园黑头酸臭蚁间的干扰竞争。【结果】红火蚁实验种群短期入侵对荒草地生境黑头酸臭蚁的干扰较明显,而对荔枝园生境黑头酸臭蚁的干扰较小;红火蚁未入侵荒草地生境黑头酸臭蚁受干扰最明显,移除红火蚁20 min后,处理诱饵上召集的黑头酸臭蚁数量才与入侵前差异不显著;红火蚁未入侵荔枝园生境黑头酸臭蚁受干扰最小,移除红火蚁仅5 min后,处理诱饵上黑头酸臭蚁数量就恢复到入侵前,甚至超过入侵前数量。【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对黑头酸臭蚁的觅食行为存在较大的干扰抑制作用,其影响程度与生境的复杂性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红火蚁入侵的生态学效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8.
小鲵家族     
提到小鲵,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大鲵。大鲵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大鲵",是现存的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长约60-70厘米,体重5-6公斤,最大个体长达1.8米,重达30公斤。由于大鲵的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声,因此又名"娃娃鱼"。大鲵生活在水质清澈、低温和幽暗的溪流或溶洞中,  相似文献   

19.
部分山雀科鸟类的DNA条形码与物种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DNA条形码(DNA barcodes)被认为是鸟类物种识别和分类的有效手段。采用遗传距离和构树这两种方法检验了线粒体基因COⅠ片断作为DNA条形码区分包括长尾山雀在内的山雀科鸟类的识别效果。此次实验分析了92条COⅠ序列,其中50条来自GenBank,代表了该科的30个物种。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山雀科鸟类呈现出较大的种内变异,但是该科鸟类的种间遗传距离还是远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COⅠ条形码可识别出大部分的山雀科物种,同时该条形码还可鉴定出亚种组、亚种、甚至地理种群。然而,对于近期分化和存在杂交的物种,COⅠ难以鉴定出。在此情况下,探索应用核基因条形码或者采用基于碱基属性的鉴定方法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比较古北界、东洋界与新北界(北美)的山雀类发现,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山雀具有较大的种内变异且种群内具有较大的遗传分化,推测这很可能和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0.
栖息地选择的遗传与获得据目前研究所知,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即可借助于早期生活经验和学习而改进)。如果把两种动物饲养在同一环境中,发现它们对栖息地的选择有所不同,那么这种差异大都是由遗传所决定的。例如:把从未在自然植被中生活过的蓝山雀和煤山雀关在同一个鸟舍中,鸟舍内放有栎树枝和松树枝,观察记录表明,煤山雀大部分时间都停栖在松树枝上,而蓝山雀则主要停栖在栎树枝上。这种不同的选择同这两种山雀在自然状态下对栖息地的不同偏爱是一致的(蓝山雀偏爱阔叶林,而煤山雀偏爱针叶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