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80年调查了稻瘿蚊第一、二、五、六和七代的标葱在本田的分布,20块田的资料分析结果,标葱分布属于小群体的聚集分布,标葱群内标葱的分布是随机的。理论抽样数百丛标葱10株以下平均346丛,10株以上为118丛。抽样方法以棋盘式为优,其次为对角线抽样,平行线抽样也可用但误差较大。稻瘿蚊标葱形成聚集分布型的原因与雌虫产卵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不仅反映种群的生态调控能力和环境可塑性机制,也是其在群落中地位与生存能力的外在表现。在宁夏盐池县,选择以蒙古冰草为优势种的荒漠草原为对象,按丛径将蒙古冰草个体划分Ⅰ级株丛(0—5 cm)、Ⅱ级株丛(5.1—10 cm)、Ⅲ级株丛(10.1—15 cm)、Ⅳ级株丛(15.1—20 cm)和Ⅴ级株丛(﹥20 cm)5个株丛级,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蒙古冰草种群的株丛结构、各级株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蒙古冰草种群中Ⅰ、Ⅱ级株丛占比(79.24%)明显高于Ⅳ、Ⅴ级株丛占比(8.46%),种群中可供更新的幼苗充足,种群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在小尺度范围内,蒙古冰草Ⅰ、Ⅱ、Ⅲ级株丛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而且个体越小聚集程度越高,随尺度的增大,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Ⅳ、Ⅴ级株丛在所有尺度上均为随机分布。(3)蒙古冰草种群Ⅰ级株丛与Ⅱ、Ⅲ级株丛,Ⅱ级株丛与Ⅲ级株丛在小尺度内呈显著正关联,随研究尺度的增大趋于无关联,其余各级株丛在0—5 m尺度上主要呈无关联。  相似文献   

3.
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初步调查及其在实用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本文就昆虫常见的数种集团分布:潘松分布、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式分布的公式、性质和例子等略加讨论介绍。 (二)我们在广州附近对三化螟各时期和白穗、枯心苗的田间分布型式作了初步的调查,所得结果如下: 1.螟蛾和卵块在秧田上是随机分布的。 2.幼虫在本田分布不随机,符合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式分布。 3.白穗在田间的分布不随机,1×1丛、2×2丛、……6×6丛各种取样单位型样本均符合负二项式分布,4×4丛、5×5丛和6×6丛三种取样单位型样本则更符合核心分布。 4.稻遗株内越冬幼虫分布不随机,亦不符合核心分布,但符合负二项式分布。 5.晚造本田枯心苗田间分布不随机,符合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式分布。 (三)本文就昆虫集团分布型式的调查在实用上的意义,联系到三化螟来讨论,我们论及与虫害调查取样技术、田间试验设计、统计代换方法、昆虫生活习性和害虫防治等各方面的关系;其中取样技术方面,我们举出针对三化螟幼虫在本田和白穗不随机分布的取样新方法的尝试,希望对今后螟害调查工作有所帮助。 (四)最后,我们就一些昆虫分布的特殊问题加以论列,像密度对分布型式的影响,混合集团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于昆虫集团分布类型等,就中说明了密度过大过 小时了解分布型式成为不必要的,因为极度的不均衡会回复为均衡状态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频次拟合、聚集度测定和参数分析等方法,对稻田鼠害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鼠害多属负二项分布,以个体群为基本成份,呈现聚集分布型。聚集分布的出现,主要系稻田环境异质性所致,但鼠害株平均每丛2.3株以上时,则鼠类行为特性影响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5.
周志琼  包维楷  吴福忠  何晓  吴宁 《生态学报》2008,28(4):1820-1828
对乡土植物生长繁殖特征的认识是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及管理措施的基础和依据.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踏查和样方调查,分析了岷江干旱河谷乡土灌木-黄蔷薇(Rosa hugonis)的分布、生长繁殖特征及空间差异.发现:(1)黄蔷薇主要分布于岷江干旱河谷的茂县段,其植株株高、基径、年龄、丛冠幅、丛的萌生数、丛干重、丛生物量和密度等生长特征存在明显空间差异,除丛萌生数和密度之外海拔对其他各参数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些参数的值在高海拔地段大于低海拔地段;(2)黄蔷薇在干旱河谷丛平均萌生数为6.48±0.97株/丛,丛的萌生能力较强,且其受砍伐后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萌生株年龄结构大致为金字塔型,最大植株年龄为25a;(3)干旱河谷黄蔷薇的结实量较大,平均值为(404.96±106.91)果/丛,结实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4)各生长与结实参数关系密切,影响结实量的最主要的生长因素是冠幅和丛干重.研究结果表明:黄蔷薇适应干旱河谷的环境条件,具有较广泛的分布,生长和和繁殖状况良好,是可供选择的干旱河谷恢复物种.  相似文献   

6.
稻瘿蚊为害(标葱)的空间分布型及其与有效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自军 《昆虫知识》1994,31(3):135-137
稻瘿蚊为害的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分布,田间估计稻瘿蚊为害的最佳取样方法为棋盘法和平行线法,当每丛受害超过1苗时,抽样数量可稳定在151丛以下。标葱率和有效穗相关性测定表明:当标葱率在20%以下时,为害程度与有效穗的多少无显著相关;当标葱率大于20%时,标葱率与有效穗呈显著负相关,每受害加重5%,有效穗将减少0.37个/丛。  相似文献   

7.
云南汤丹铜矿区苔藓植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野外采样及鉴定,发现在云南东川汤丹铜矿分布着6科(丛藓科、真藓科、青藓科、羽藓科、牛毛藓科和绢藓科)16属(扭口藓属、净口藓属、对齿藓属等等)22种苔藓植物,其中59%是丛藓科植物,为优势科。并且这些苔藓植物中有68%是直接生活在布满铜绿的矿岩石上,另外32%是生活在含氧化铜的矿土上。苔藓植物生活型有3种:矮丛集型占68%、高丛集型14%、交织型18%。区系分布类型有7种(东亚和北美分布、中国特有分布、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分布、东亚分布、世界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及北温带分布),以东亚分布为主。未发现经典的铜藓(Copper Mosses)。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小肠肌间神经丛NOS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梅  徐金会  安书成  邰发道 《兽类学报》2001,21(3):206-209,T001
用NDP-黄递酶组织化学法研究了NOS在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小肠肌间神经丛的分布,同样的方法对大白鼠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发现,棕色田鼠小肠肌间祖辈 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大小悬殊数倍;在神经节和阳性神经纤维中可见阳性神经元呈“串珠”状和“U”型排列。10倍镜下记数100个视野,观察到阳性神经元平均密度为42.8个/mm^2,每个视野内平均有神经节12.4个,每个神经节内平均有NOS阳性神经元8.5个,占其神经节内神经元总数的27.2%,棕色田鼠为野生草食性动物,其NOS在小肠肌间神经丛的分布与其他杂食性啮齿类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9.
任珩  赵成章  高福元  石福习  张茜 《生态学报》2012,32(21):6909-6916
生殖株丛与非生殖株丛的空间格局是株丛自身特性和植物种内、种间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在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设置4个退化梯度,每个梯度内随机设置3个2 m×2 m的样方,分析了0-100cm空间尺度上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生殖与非生殖株丛的生物量、高度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未退化草地中,阿尔泰针茅生殖与非生殖株丛均出现聚集格局,且分布于不同的尺度区间;草地退化过程中,生殖与非生殖株丛聚集格局出现重叠且重叠的空间尺度发生转换,从18-19 cm、54-68 cm转换为45-78 cm;生殖株丛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格局尺度随生物量和株高增加而增大;非生殖株丛以聚集和均匀分布为主,聚集格局尺度随生物量和株高下降而减小,均匀格局尺度增大。在干扰活动影响下,生物量分配和株高的转变是种群空间格局发生尺度转换的关键因素,反映了退化草地植物种群繁殖与更新的适应性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日本弓背蚁视叶中5-羟色胺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树脂石腊(Colophony-paraffin,CP)组织包埋切片技术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5—HT能神经元在日本弓背蚁(Componotus japonicus)视叶中的分布。5—HT阳性纤维起源于少量的细胞体,但在其视叶不同纤维网中有广泛的分布,呈现明显的静脉曲张状。染色强度在3个视觉纤维网各不相同,并出现分层现象。结果表明5—HT是在大面积神经丛区域,而不是在局部神经丛区域起作用[动物学报49(2):224—229,2003]。  相似文献   

11.
在石羊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按狼毒个体分枝数设置Ⅰ级株丛(1—10枝)、Ⅱ级株丛(11—20枝)、Ⅲ级株丛(21—30枝)、Ⅳ级株丛(30以上)4个株级,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各株级狼毒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并统计了狼毒种群的大小组成。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Ⅰ、Ⅱ级狼毒株丛个体数减少,Ⅲ、Ⅳ级狼毒株丛个体数增多;Ⅲ、Ⅳ级狼毒株丛在各海拔梯度上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Ⅰ、Ⅱ级狼毒株丛在低海拔地区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随海拔升高聚集强度增强,聚集尺度减小,在较大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Ⅰ级狼毒株丛与Ⅲ、Ⅳ级狼毒株丛、Ⅱ级狼毒株丛与Ⅳ级狼毒株丛小尺度上表现为正关联关系,随海拔升高正关联关系发生的尺度减小。狼毒种群对环境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机制,可通过相互之间的庇护作用、减少繁殖、减弱种内竞争以及提高聚集强度实现生存繁殖。  相似文献   

12.
王志韬  任珩  辛存林 《生态学报》2023,43(10):4121-4129
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是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生殖株丛空间分布格局能够揭示物种无性繁殖与种群扩张过程对异质生境的生态学适应机制。利用基于完全随机、泊松聚块和嵌套双聚块模型的点格局方法和群落学调查,分析了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群非生殖株丛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了空间格局对降水梯度的响应和适应过程。结果表明:(1)聚集分布是沙鞭种群非生殖株丛的主要类型。在89 mm/a、107.8 mm/a、117.4 mm/a、186 mm/a、191.1 mm/a、363 mm/a降水梯度上聚集尺度分别为3—126 cm、9—200 cm、9—129 cm、6—77 cm、2—95 cm、2—96 cm;(2)基于完全随机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对降水的响应规律显著,整体表现为随干旱程度加剧,沙鞭种群非生殖株丛聚集尺度从2—96 cm下降至6—77 cm;(3)在107.8 mm/a、117.4 mm/a、191.1 mm/a、363 mm/a降水梯度上,基于泊松聚块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分别在15—19 cm、2—6 cm、2—4 cm、9—25 cm尺度正向偏离泊松聚...  相似文献   

13.
以3年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通过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优势度、斑块的大小分布以及斑块转化等各项指标,研究了茶陵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种群恢复初期的种群动态。作为人工管理下的自然种群,普通野生稻种群在1997~1999年间持续增加,个体数由447丛增加到803丛,4 m2以上的斑块数由19个增加到31个,斑块总面积由268 m2增加到780 m2,斑块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值由0.0627增加到0.1148。目前,种群以小斑块(面积小于20 m2)为主,种群的斑块大小分布为增长型分布。在斑块转  相似文献   

14.
 以3年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通过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优势度、斑块的大小分布以及斑块转化等各项指标,研究了茶陵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种群恢复初期的种群动态。作为人工管理下的自然种群,普通野生稻种群在1997~1999年间持续增加,个体数由447丛增加到803丛,4 m2以上的斑块数由19个增加到31个,斑块总面积由268 m2增加到780 m2,斑块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值由0.0627增加到0.1148。目前,种群以小斑块(面积小于20 m2)为主,种群的斑块大小分布为增长型分布。在斑块转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中国棘豆属二新记录种——黄绿花棘豆和丛棘豆。黄绿花棘豆主要分布于蒙古国,丛棘豆主要分布于蒙古国和俄罗斯,在中国为首次记录。文中凭证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  相似文献   

16.
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是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殖株丛空间分布格局则能够揭示物种有性繁殖过程应对异质生境的生态学适应机制。本研究利用群落学调查和基于完全随机、泊松聚块和嵌套双聚块模型的点格局方法,分析了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群生殖株丛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探讨了空间格局对降水梯度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聚集分布是沙鞭种群生殖株丛的主要类型。在89、107.8、117.4、186、191.1 mm·a-1降水梯度上聚集尺度分别为0~90、0~35、0~100、0~125、0~70 cm;(2)基于完全随机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对降水的响应规律显著,整体表现为随干旱程度加剧,沙鞭种群生殖株丛聚集尺度从0~125 cm下降至0~35 cm,聚集强度从24.92增长至97.14;(3)在89和107.8 mm·a-1降水条件上,基于泊松聚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分别在27~28和6~7 cm中正向偏离泊松聚块模型,但符合基于嵌套双聚块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沙鞭生殖株丛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反映了物种有性繁殖过程及应对环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星星草单优群落独立株丛的大样本取样和对正常花序随机取样的调查与测定,分析了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星星草种群的营养繁殖及有性生殖特征.结果表明,星星草种群诸营养繁殖数量性状之间有明显的规律性,丛植株数、丛地上生物量、丛生殖株数及丛生殖株重分别随丛径呈指数形式增加.星星草种群的圆锥花序大多为9—16个节,花序上各节位上的小穗数量呈γ密度函数分布.随着节位的增高,各节位上的小花数量呈Logistic曲线形式减少.小穗数和小花数均随节位增高呈饱和型指数曲线形式累积增长.  相似文献   

18.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胃肠道运动的起搏细胞,本研究拟探讨在新生小鼠小肠的发育过程中ICC是否出现增殖。采用新生2d(P2d),14d(P14d)和24d(P24d)的小鼠小肠,采用BrdU腹腔注射,24h后取材,Kit和BrdU免疫荧光染色。Kit免疫荧光显示,Kit阳性的ICC在肌间神经丛周围呈网络状分布,  相似文献   

19.
记述中国丛褐蛉属Wesmaelius1新种,贺兰丛褐蛉Wesmaelius hel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总结丛褐蛉属在中国的分布,提供了分布图。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在能量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生理功能调节在消化道适应性变化中的地位,并探讨生理调节与消化道形态结构适应性变化的关系,采用NADPH-黄递酶(NDP)组织化学法、VI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整装铺片技术对哺乳和非哺乳雌性棕色田鼠及雄性棕色田鼠胃肠道管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哺乳和非哺乳雌性棕色田鼠及雄性棕色田鼠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肌间神经丛,VIP分布于黏膜下神经丛,未观察到共染现象。NOS和VIP阳性神经元在哺乳雌性棕色田鼠胃及小肠前段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分布显著高于非哺乳雌鼠和雄鼠,而在回肠、盲肠和结肠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不同繁殖状态下,能量需求的不同促使消化道发生适应性变化,首先是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变化。同时提示消化道适应策略与消化道各段生理功能及能量胁迫程度有关[动物学报51(5):830—839,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