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检测对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90例HCC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和肝炎肝硬化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患者的AFP、AFP-L3阳性率。结果:肝癌患者AFP和AFP-L3阳性率显著高于乙肝和肝硬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和肝硬化两组患者的AFP及AFP-L3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AFP400 ng/m L:肝癌组AFP-L3阳性率显著高于乙肝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L3在HCC中的诊断价值较甲胎蛋白大,更适合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基于μTASwako i30微流控系统监测的甲胎蛋白(AFP)和高敏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hs-AFP-L3%)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水平变化, 探讨其对HCC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次就诊的慢性病毒性肝炎(64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68例, 肝硬化组)和HCC患者(67例, HCC组), 同时按年龄和性别匹配选择同期就诊的65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μTASwako i30微流控免疫荧光技术对血清AFP及hs-AFP-L3%进行测定。分别以≥20μg/L和≥10%作为AFP和hs-AFP-L3%诊断HCC的临界值。

结果

(1) 各组患者血清hs-AFP-L3%和AFP水平比较: HCC组均较肝硬化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显著升高, 肝硬化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肝硬化组AFP水平较慢性病毒性肝炎组显著升高(P < 0.05), 而hs-AFP-L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各组患者血清hs-AFP-L3%和AFP阳性率的比较: HCC组均较肝硬化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显著升高(均P < 0.05), 肝硬化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 < 0.05), 肝硬化组AFP阳性率较慢性病毒性肝炎组显著升高(P < 0.05)。(3)HCC肿瘤直径≥5 cm患者、低分化患者、Ⅲ-Ⅳ期患者血清hs-AFP-L3%、AFP水平及阳性率均较肿瘤直径 < 5 cm患者、高分化患者、Ⅰ-Ⅱ期患者显著增加(均P < 0.05)。(4)AFP检测HCC的灵敏度高于hs-AFP-L3%(P < 0.05), 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于hs-AFP-L3%和AFP(P < 0.05);hs-AFP-L3%检测HCC的特异度高于AFP和联合检测(均P < 0.05)。

结论

基于μTASwako i30微流控系统的hs-AFP-L3%和AFP的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hs-AFP-L3%或AFP检测HCC的灵敏性, 对早期HCC有一定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由自噬相关基因组成的预后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为其个性化诊疗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利用TCGA数据库中HCC的测序信息与人类自噬数据库联合,筛选差异表达的自噬相关基因,对其进行GO富集与KEGG通路分析;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分析筛选与患者生存预后明显相关的风险基因,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伴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HCC)患者肿瘤标志物、血管生成因子和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202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1例伴微血管侵犯HCC患者分为对照组(n=60,接受肝癌根治术和TACE治疗)和研究组(n=61,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糖类抗原199(CA199)]、血管生成因子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PD-1、PD-L1水平、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CEA、AFP、CA199、PIVKA-Ⅱ、VEGF、VEGF-R2、Ang-2、PD-1、PD-L1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差异(P>0.05)。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伴微血管侵犯HCC患者,可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可抑制血管生成和降低血清PD-1、PD-L1水平,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DC-CIK细胞治疗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甲胎蛋白、免疫功能及循环肿瘤细胞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26例肝细胞癌并伴有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免疫功能及循环肿瘤细胞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DC-CIK细胞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循环肿瘤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根据细胞治疗次数分为1次组及1次组,比较两组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DC-CIK细胞治疗前甲胎蛋白为(603.32±155.78)ng/mL细胞回输后为(571.24±147.4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IK细胞治疗前及细胞回输后CTC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1.8%、36.4%治疗前及回输后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分别为(8.36±10.642)、(1.55±2.464),细胞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治疗前1天T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分别为(66.05±15.31)%、(41.89±12.33)%、(23.15±8.05)%、(2.10±0.77),回输后分别为(69.69±12.91)%、(44.80±11.11)%、(23.13±7.12)%、(2.29±0.9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治疗次数1次组和1次组免疫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细胞治疗可减少肝细胞癌伴复发或转移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但对甲胎蛋白和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外泌体中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可通过在细胞间传递交流来参与调控血管生成、上皮-间充质转化和介导免疫微环境等多种通路途径,从而促进HCC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迁移侵袭,以及诱导肿瘤细胞耐药。此外,外泌体源性miRNAs展现了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和作为新颖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已成为当前HCC早期液体活检研究的热门领域。本文综述了外泌体源性miRNAs在HCC发生发展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其潜在的系统性分子调控网络,归纳了其在HCC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性研究AFP阴性与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微结构特征及AFP和Tn (Thomsen-Friedenreich-related antigen)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 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和5例正常肝组织分为三组:对照组(正常肝组织,5例);AFP阳性肝细胞癌组 (血清AFP>10ng/ml,22例);AFP阴性肝细胞癌组(血清AFP<10ng/ml,21例).应用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图象分析技术对AFP阴性与阳性肝癌细胞超微结构及AFP和Tn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并进行AFP和Tn蛋白免疫电镜标记.结果 1.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AFP阴性肝细胞癌组癌细胞中(1)Tn蛋白表达强度(0.1498±0.0371)明显高于AFP阳性肝细胞癌组(0.0685±0.0156)(P<0.01);(2)AFP蛋白表达强度(0.1269±0.0347) 低于AFP阳性肝细胞癌组(0.1852±0.0234)(P<0.01).2.透射电镜观察:在AFP阴性组肝癌细胞中,癌细胞最突出的形态特征是胞质内细胞器大多十分简单,唯游离多聚核糖核蛋白体十分丰富.而在AFP阳性组肝癌细胞中,癌细胞胞质内细胞器相对较多,特别是粗面内质网尤为丰富.此外,线粒体及高尔基器也较明显.3.免疫电镜标记显示:AFP蛋白阳性标记主要位于粗面内质网,Tn蛋白阳性标记多位于游离多聚核糖核蛋白体,粗面内质网仅见有散在阳性分布.结论 (1)AFP和Tn蛋白在AFP阴性与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具有差异性分布特征,Tn蛋白有望成为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辅助指标之一.(2)透射电镜和免疫电镜观察表明:AFP和Tn蛋白在肝癌细胞中的合成部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3-羟基丁酸脱氢酶1 (3-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 1,BDH1)BDH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的关系。方法:选取135例肝细胞癌根治性手术患者,整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调取相应的存档石蜡组织标本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BDH1的表达,对染色结果评分,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癌细胞中BDH1的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浆,阳性表达率为87.4%(118/135),其中低表达占48.1%(65/135),高表达占51.9%(70/135)。BDH1的表达与肝癌细胞癌组织分化级别、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及TNM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DH1表达、TNM分期、组织分化级别是影响肝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BDH1高表达者术后总生存率较低表达者显著升高。结论:BDH1可能作为预测肝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B7-H4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和比较116例HCC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B7-H4水平,并分析血清B7-H4水平和HCC患者临床参数和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1)HCC患者的血清B7-H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2)血清B7-H4水平与HCC患者血清AFP水平(r=0.653,P=0.012)和TNM分期(r=0.713,P=0.003)相关;(3)高血清B7-H4组HCC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较低血清B7-H4组显著降低(P=0.028);(4)血清B7-H4水平是HCC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34)。结论:HCC患者的血清B7-H4水平显著上调,对于HC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铜死亡是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由铜与脂酰化三羧酸循环蛋白直接结合而启动。调节肿瘤细胞中的铜死亡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然而,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肝细胞癌(HCC)中的潜在作用和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TCGA-LIHC数据集对19个铜死亡相关基因进行共表达分析,共鉴定出994个铜死亡相关LncRNA。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与铜死亡相关的预后LncRNA(TMCC1-AS1、AC009974.2、AL355574.1和DDX11-AS1)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并计算所有HCC患者样本的风险评分。按1:1的比例将肝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率(OS)明显低于低风险组。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证实了风险评分的预后价值。此外,本研究分析了风险评分与通路富集分析、免疫检查点基因、免疫细胞浸润、抗癌药物敏感性和体细胞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MCC1-AS1、AC009974.2、AL355574.1和DDX11-AS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升高。最后,利用收集的8例行根治性手术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以增加本模型的组织学证据。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由4种铜死亡相关LncRNA组成的风险模型,该模型与患者的预后及免疫浸润环境明显相关,在预测患者免疫治疗效果及指导化疗药物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GP73)联合Dickkopf-1、甲胎蛋白(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组)、8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炎组),以及随机选取的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对象的血清GP73、Dickkopf-1、AFP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GP73、Dickkopf-1、AFP联合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细胞癌组血清GP73、Dickkopf-1、AFP水平高于肝炎组、对照组,且肝炎组血清AF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Pugh分级中B~C级肝细胞癌患者GP73、Dickkopf-1、AFP水平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患者的GP73、Dickkopf-1、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73+Dickkopf-1+AFP对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均高于GP73、Dickkopf-1、AFP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P73、Dickkopf-1、AFP在肝细胞癌中呈高表达水平,三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II)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69例HCC患者、141例肝硬化患者、66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和比较其血清AFP、PIVKA-Ⅱ含量。进一步分析血清AFP、PIVKA-Ⅱ含量的相关性及其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绘制ROC曲线,比较血清AFP、PIVKA-Ⅱ及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的ROC。结果:(1)HCC组血清AFP、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与参考线下面积相比,AFP、PIVKA-ⅡROC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PIVKA-Ⅱ的曲线下面积(AUC=0.790)明显大于AFP(AUC=0.708)。(3)PIVKA-Ⅱ在对HC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方面均优于AFP;AFP+PIVKA-Ⅱ联合检测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P<0.05),准确度维持在75 %左右。(4)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PIVKA-Ⅱ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具有前景的肿瘤标志物.本文的目的是应用抗人-GPC3单克隆抗体7D11(7D11McAb),通过免疫组化(IHC)的方法检测HCC组织中的GPC3蛋白,并初步评价其诊断HCC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HCC病理组织、正常肝脏组织和胆管细胞癌(ICC)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来评价7D11McAb的可应用性.同时,应用7D11McAb作为检测抗体对40例HCC,7例ICC和50例正常人的血清GPC3进行检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PC3蛋白在85%(34/40)HCC组织高表达,而在正常人和ICC病人的组织中阳性率均为0%(0/50和0/7).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GPC3在HCC,正常人和ICC病人的血清中阳性率分别为:42.5%(17/40),0%(0/50%)和0%(0/7).7D11McAb的制备为GPC3能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联合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7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65例PHC患者(肝癌组)纳入研究,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0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RI图像特征。此外,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应用于PHC患者诊断中的效能。结果:PHC患者的MRI图像表现为边界清晰,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肝癌组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且T2WI、DWI呈高信号强度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均P<0.05)。肝癌组血清AFP、AFP-L3、GP73、GPC-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联合血清AFP、AFP-L3、GP73、GPC-3诊断PHC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5.24%(40/42)、95.65%(22/23)、95.38%(62/65),均高于MRI诊断的73.81%(31/42)、69.57%(16/23)、72.31%(47/65)(P<0.05),以及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80.95%(34/42)、73.91%(17/23)、78.46%(51/65)(P<0.05)。结论:PHC患者血清AFP、AFP-L3、GP73、GPC-3水平升高,MRI扫描联合血清AFP、AFP-L3、GP73、GPC-3检测可作为诊断PHC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血清PIVKA-Ⅱ与AFP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优劣性,对237例患者的血清PIVKA-Ⅱ与AFP进行检测,其中乙肝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115例、乙肝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 As C) 55例、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患者47例、非肝癌肿瘤患者20例。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PIVKA-Ⅱ的中位表达量高于非肝癌组(包括As C组、LC组、非肝癌肿瘤组), P均小于0.05;使用AFP、PIVKA-Ⅱ和AFP+PIVKA-Ⅱ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分别为67.8%、81.7%和90.4%,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0.945和0.962, PIVKA-Ⅱ检测肝癌的cut-off值为32 m AU/m L。已有研究报道以40 m AU/m L为PIVKA-Ⅱ的cut-off值,本研究根据PIVKA-Ⅱ是否≥40 m AU/m L将HCC组分为PIVKA-Ⅱ≥40组、PIVKA-Ⅱ40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毒载量、肿瘤分期、癌结节数目、肿块直径和是否抗病毒治疗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性指标,结果显示病毒载量[OR=1.150, 95%CI (1.022, 1.295), P=0.02]为PIVKA-Ⅱ检测肝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关分析表明PIVKA-Ⅱ与肝癌肿块直径呈正相关。此外, AFP、PIVKA-Ⅱ的cut-off值分组结果表明, PIVKA-Ⅱ≥32且AFP20组的肝癌肿块直径大于PIVKA-Ⅱ32且AFP≥20组(P=0.035)。因此, PIVKA-Ⅱ是优于AFP筛查肝细胞癌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其表达量与肿瘤肿块直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检测HSF1 mRNA的real-time PCR的方法,了解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HS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中HSF1 mRNA的表达量。结果: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SF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5);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HSF1 mRNA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性别、肿瘤大小、门静脉侵犯情况、HbsAg水平及AFP水平的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的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al-time PCR技术可以成功检测外周血中HSF1 mRNA的表达量,HSF1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氧调节蛋白150(ORP150)是与肝细胞癌相关的糖蛋白.进一步研究了ORP150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免疫印迹、细胞免疫化学和定量PCR分别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了ORP150的表达.运用RNA干扰技术检测了其对凋亡和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影响.发现:无论是蛋白质水平还是mRNA水平,与正常肝细胞相比,ORP150在肝细胞癌中表达明显上调;经RNA干扰后,肝细胞癌的凋亡明显增加,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无改变.肝细胞癌中,ORP150表达上调,它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而促进其生长.ORP150有可能成为肝细胞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OATP1B3)在肝细胞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OATP1B3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OATP1B3在多株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选择表达量相对较低的人肝癌细胞(HepG2和Huh7)细胞进行过表达实验,细胞毒实验(MTT)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OATP1B3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肝癌组织中OATP1B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且与患者恶性肿瘤国际临床病期分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肿瘤复发显著相关(P<0.05)。过表达OATP1B3可抑制HepG2和Huh7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结论:OATP1B3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上调其表达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OATP1B3可能是肝癌的抑癌基因,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对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研究尚不完善,探索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从GEO数据库获得肝细胞癌组织和非癌组织的基因表达阵列数据GSE84402,利用GEO2R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对应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从网络中筛选出核心基因(hub genes);结合KM plotter数据库的临床信息对hub genes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1 30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41个,下调基因566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分裂、细胞周期、DNA复制及物质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及生物通路。通过GO、KEGG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BUB1、BUB1B、CCNA2、CCNB1、CCNB2、CDC20、CDK1、MAD2L1、PLK1等9个hub genes,进一步分析发现hub genes均与细胞周期的调控相关,表明细胞周期的调控失常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生存分析显示9个hub genes在肝细胞癌患者中均为表达上调的基因,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这为寻找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磷脂爬行酶1(PLSCR1)、正五聚蛋白3(PTX3)、spalt样转录因子4(SALL4)与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联合检测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HCC患者(HCC组)、6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8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四组血浆PLSCR1、PTX3、SALL4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分析血浆PLSCR1、PTX3、SALL4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FP联合血浆PLSCR1、PTX3、SALL4对HCC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HCC组血浆PLSCR1、PTX3、SALL4、血清AFP水平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对照组,肝硬化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Child-Pugh分级、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淋巴结转移HCC患者血浆PLSCR1、PTX3、SALL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FP、血浆PLSCR1、PTX3、SALL4四项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明显高于血浆PLSCR1、PTX3、SALL4三项联合检测以及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HCC患者血浆PLSCR1、PTX3、SALL4水平呈高表达,与分化程度、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HCC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