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红火蚁发生区和对照区荔枝园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红火蚁发生区的荔枝园树冠、地面植被、地表及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都较对照区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群落结构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群落及各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减小,优势度﹑优势集中性上升,群落由稳定走向波动,群落可侵入性进一步增强。在荔枝树冠,受红火蚁捕食或其它作用影响而明显减少的害虫种类主要是一些鳞翅目幼虫,天敌主要包括广斧螳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lle)、锥盾菱猎蝽Isyndus reticulatesSt、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ieder、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斜纹猫蛛Oxyopessertatus(L.Koch)及白条锯足蛛Runciniaal bostriata Boes.et Str.等。在地面植被上,受红火蚁影响的害虫种类主要是一些鳞翅目夜蛾科的幼虫,天敌种类主要包括中华大刀螳Tenodera aridifolia sinensis、丽眼斑螳Creobroter gemmata(Stoll)、中华草蛉Chrysopasinica Tieder、线纹猫蛛Oxyope slineatipes(L.Koch)及草皮逍遥蛛Philodromus cespitum(Walckenaer)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红火蚁轻度发生区,地面植被上的四斑月瓢虫Chilomenes quadriplaglata Swartz和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 Fabricius的种群数量却出现增加。在荔枝园地表及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中,以步甲﹑隐翅甲等作为生物指示物反映环境条件变化的物种受影响下降明显。但在红火蚁轻度发生区,一些种类(如独角仙Xylotrupes gideon L幼虫)与红火蚁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其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荔枝园有害生物防治的难度。相关分析的研究表明,红火蚁种群数量与荔枝园无脊椎动物群落各特征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与重度发生区地表及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各特征指数高度相关。红火蚁发生区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荔枝园树冠和地面植被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成分都是优势集中性,而影响荔枝园地表及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成分却是均匀度。 相似文献
2.
鼎湖山地表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其与凋落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代表林型地表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与凋落物的关系,利用巴氏罐诱法共采集无脊椎动物3门7纲31目58科(总科)7310头,3种林型中蚂蚁占绝对优势,蜘蛛,甲螨,长角跳虫,毛蕈甲,蟋蟀和果蝇为常见类群,其中季风常绿单身汉叶林地表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最高;针阔叶混交林与之接近;马尾松林最低,但其优势度指数最高。3种林型地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均中等不相似,年凋落物量与地表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均匀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调落物的周转期与地表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与均匀性呈显著负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植物多样性编目是“中国生物物种名录”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后植物志时代对中国高等植物的物种名录进行修订和年度更新。自2017年深圳国际植物学大会以来, 中国高等植物物种名录已进行了5次年度更新。名录参考最新的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对各大类群全面采用有分子证据的新分类系统, 收录5年来发表的中国植物新类群和新记录, 补充往年遗漏的部分类群, 并依据新的专科专属的修订结果对发生属间分类变动的类群进行了更新。目前的中国高等植物物种名录包含角苔类4科9属27种, 苔类62科170属1,081种94个种下等级, 藓类94科453属2,006种154个种下等级, 石松类3科12属165种4个种下等级, 蕨类38科177属2,215种228个种下等级, 裸子植物10科45属291种118个种下等级, 被子植物272科3,409属32,708种6,909个种下等级, 共计483科4,275属38,493种7,507个种下等级, 较5年前增加了19科270属2,334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昆明树木园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特征,于2010年5月-2011年9对昆明树木园中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圆柏(Sabina chinensis)、玉兰(Magnolia denudat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红枫(Acer palmatum cv.Atropuceum)共5个树种的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共采获无脊椎动物25237头,隶属于2门5纲18目15科,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优势类群;缨翅目、伪蝎目、半翅目和革翅目为常见类群.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来衡量5个树种的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结果表明:5个树种的枯枝落叶层中无脊椎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相似,群落中时空异质性较低;5个树种的枯枝落叶层中共采集菌食性蓟马375头,隶属l科、3属、4种,其中,奇管蓟马属(Allothrips)为云南新纪录属,同时也是昆明树木园菌食性蓟马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5.
6.
研究将2010—2019年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旨在为金沙江上中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评估以及高海拔地区河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较为全面的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金沙江上中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上水生昆虫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主要由双翅目、蜉蝣目、毛翅目和襀翅目组成,软体动物占比较低,且以基眼目为主。就科级水平而言,四节蜉科、摇蚊科、扁蜉科和石蝇科为整个研究区域的常见分类单元,其中摇蚊科和四节蜉科在干支流和丰枯期均较为常见。干流和支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不受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影响。丰水期和枯水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受干流和支流的局限。四节蜉(四节蜉属Baetis、二翼蜉Cloeon dipterum、花翅蜉属Baetiella和四节蜉科Baetidae)和石蝇(纯石蝇属Paragnetina和石蝇科Perlidae)以及纹石蛾(纹石蛾属Hydropsyche)是造成不同群组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分类单元。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呈现较高的嵌套度,且嵌套度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支流高于干流。底栖物种丰富度和现存量枯... 相似文献
7.
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MTs)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金属硫蛋白(MTs)是一类低分子量、半胱氨酸含量异常丰富的金属结合多肽,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海洋无脊椎动物MTs以来,MTs已被证明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各个类群之中。无脊椎动物物种间的金属硫蛋白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无脊椎动物MTs多样性并揭示其生态服务功能,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无脊椎动物MTs的多样性:结合金属元素多样性、同形体及其变体的蛋白质遗传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多样性,并讨论了 MTs的三个生态服务功能:MTs对重金属解毒和调节作用、MTs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标志物、MTs的环境重金属污染净化功能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无脊椎动物为主体的土壤动物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素,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植被垂直带谱中重要的过渡区域,拥有比相邻生态系统更高的生境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林线上温度波动和冻融循环频率显著高于针叶林,为了了解林线交错带上环境差异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于高山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时期,即雪被末期和生长季末期,研究了林线主要代表性灌木——高山柳(Salix cupularis)、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红毛花楸(Sorbus rufopilosa)凋落叶分解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及个体、类群密度随物种、海拔梯度和季节而变化,且季节差异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比物种和海拔梯度更显著。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而且影响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密度。雪被末期,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以针叶林最高,优势度指数C以林线最高;生长季节末期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密度和个体密度显著高于雪被末期。总体上,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富度以生长季末期最高,林线较针叶林丰富。这意味着,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灌丛密度增加,凋落物输入量增大,可能导致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广义的骨骼包括外骨骼,内骨骼和流体静力"骨骼"3种。通过无脊椎动物各门骨骼的比较,了解无脊椎动物骨骼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韩静;罗遵兰;孙光;肖能文;盛祥锐;宋泽邦;康玲玲 《生态学杂志》2025,44(5):1532-1542
为了解潮白河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于2022年夏季(7月)和秋季(9月)对流域主要河流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特征和优势种生态位等。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53个分类单元,昆虫纲为主要优势类群,四节蜉属(Baetis sp.)和纹石蛾属(Hydropsyche sp.)为两季的共同优势种;潮白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富度呈现北部>南部,支流>干流,上中游>下游的分布规律;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α多样性季节性差异不显著,但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的地理性差异;β多样性分析显示,流域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异质性均很高,β多样性格局以周转组分为主;生态位分析表明,两季的纹石蛾属和四节蜉属生态位宽度最大,占据了流域较宽的资源利用谱;夏季的拟踵突多足摇蚊(Polypedilum paraviceps)和下凸长跗摇蚊(Tanytarsus chinyensis)、秋季的纹石蛾属和四节蜉属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最高,种间竞争较为激烈。研究显示,潮白河流域山区支流孕育了相对丰富的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而城市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为单一,形成了典型的山区-城市底栖动物空间格局。本研究可为潮白河流域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对制定城市化河流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演变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高达75%:其次是水生昆虫(39%)。滇池全湖底栖动物密度为1776ind/m2(其中寡毛类1706ind/m2;摇蚊科68ind/m2)。近20年滇池全湖底栖动物的丰度比较发现,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一种先急剧上升,而后明显下降的过程,而摇蚊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寡毛类中的耐污种相对丰度增加,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成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度达到了74.1%。摇蚊科相对丰度减少,以前广泛分布的异腹鳃摇蚊(Einfeldiasp.)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细长摇蚊(Ch.attenuat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等耐污种;软体动物种类变得单一,许多高原湖泊特有的软体动物均已消失,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牟氏螺蛳(M.mondi)、光肋螺蛳(M.mansugi)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物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也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滇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尤其是草海物种多样性从20世纪50年代的2.70降到现在的0.30。半个多世纪以来总氮、总磷与物种数和多样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群落衰退的成因主要是生境破坏、水质恶化、蓝藻爆发、沉水植物消失、种质库匮乏等。 相似文献
12.
为给辽宁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本底数据, 更准确地评价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 以及更好地给农学、林学、生态学、系统学等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 本文首次将几代人在辽宁境内发现的高等植物进行汇总、编目, 包括苔藓植物和维管束植物。苔藓植物根据正式发表的文献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生物标本馆(IFP)馆藏采自辽宁省全域的苔藓植物标本编制。维管束植物主要根据5个方面的信息整理: 作者多年野外调查的一手资料、文献、同行交流、公众提供信息、标本等。编目内容包括辽宁省高等植物总名录、辽宁省栽培植物名录、辽宁省外来植物名录、辽宁省仅有栽培植物的科属目录、辽宁省仅有外来植物的科属目录; 编目中涉及的物种均有科属地位、中文名、拉丁名、生境、产地(县级), 总名录中附有每个物种的信息凭证, 包括标本信息、文献信息或照片依据。本编目共计收录植物254科1,176属3,241种73亚种447变种119变型。其中, 苔藓植物为辽宁地区首次披露名录信息, 计83科205属491种4亚种7变种(含藓类52科156属373种1亚种5变种, 苔类29科46属114种3亚种2变种, 角苔类2科3属4种)。维管束植物虽非首次披露名录信息, 但与以往发布的维管束植物名录相比, 本次收录的种类数最多, 计171科971属2,750种69亚种440变种119变型(含石松类植物2科3属13种, 蕨类植物17科39属83种2亚种7变种, 裸子植物5科19属47种1亚种13变种2变型, 被子植物147科910属2,607种66亚种420变种117变型)。经统计, 辽宁省所有苔藓植物均为本土野生植物。维管束植物中, 野生植物计149科741属2,077种62亚种378变种93变型(含石松类植物2科3属13种, 蕨类植物17科39属83种2亚种7变种, 裸子植物4科8属12种6变种1变型, 被子植物145科133属1,969种60亚种365变种92变型), 栽培植物计104科390属673种7亚种62变种26变型(含裸子植物5科17属35种1亚种7变种1变型, 被子植物99科373属638种6亚种55变种25变型); 本土植物计158科796属2,235种65亚种421变种116变型(含石松类植物2科3属13种, 蕨类植物17科39属83种2亚种7变种, 裸子植物5科14属29种12变种2变型, 被子植物134科740属2,110种63亚种402变种114变型), 外来植物计88科316属515种4亚种19变种3变型(含裸子植物3科10属18种1亚种1变种, 被子植物85科306属497种3亚种18变种3变型)。本编目仅是辽宁省高等植物的阶段性汇总, 尚需要根据野外工作的拓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14.
15.
广东省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位居全国第六。本研究依据植物志、植物图鉴、保护区植物名录、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 并结合标本数据和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 以及作者的野外调查, 编制了广东省高等植物多样性名录和县市级分布数据集。本数据集的每一条记录即为一个分类群在某个具体县市级的分布。截至2023年7月, 本数据集收录广东省高等植物72,279条分布记录, 共计374科2,284属8,106种(含种下等级)。广东省本土野生高等植物350科1,828属6,864种, 其中苔藓植物(包括角苔类、苔类和藓类) 96科272属865种,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6科123属642种, 裸子植物7科17属35种, 被子植物211科1,416属5,322种, 有17种为广东省新分布种。种数最多的前10科依次是禾本科、豆科、兰科、莎草科、茜草科、唇形科、菊科、蔷薇科、樟科和苦苣苔科。本数据集也收录了广东省入侵植物58科204属323种、归化植物62科206属257种, 以及常见栽培植物129科441属662种。另外, 本研究还提供了一个广东省高等植物分布存疑或排除的物种名单, 共182科545属905种, 供后续进一步研究。本文数据将为《广东植物志》第二版的编撰提供基础资料和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6.
17.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作为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 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能够有效地反映水环境的健康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扬州宝应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多样性, 本文于2015-2019年对扬州宝应湖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野外调查和采样, 联合经典形态学和高通量测定DNA条形码方法进行物种鉴定, 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年度变化, 并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H′)和污染生物指数(biotic index, BI)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评价。结果显示: 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门5纲57种, 其中软体动物门23种, 隶属2纲9科(腹足纲7科15种, 双壳纲2科8种); 环节动物门寡毛纲12种, 隶属2科; 节肢动物门22种, 隶属2纲6科(软甲纲4科5种, 昆虫纲2科17种)。腹足纲是优势类群, 5年间的密度占比均在65%以上。优势种是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槲豆螺(B. misella)和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Margalef丰富度指数(2.27 ± 0.28)、Simpson优势度指数(0.82 ± 0.02)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78 ± 0.08)在5年间呈现明显的波动变化。对水质状况的生物评价结果表明, 湖区水体环境在5年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状态, 这与过度围湖水产养殖等经济活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陈又生 宋柱秋 卫然 罗艳 陈文俐 杨福生 高连明 徐源 张卓欣 付鹏程 向春雷 王焕冲 郝加琛 孟世勇 吴磊 李波 于胜祥 张树仁 何理 郭信强 王文广 童毅华 高乞 费文群 曾佑派 白琳 金梓超 钟星杰 张步云 杜思怡 《生物多样性》2023,31(9):23188-703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是我国陆地面积第二大的省级行政区, 这里有世界最大和最高的高原, 也有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热带雨林, 该地区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植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西藏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著作主要有成书于1983-1987年间的《西藏植物志》(1-5卷), 该书主要基于对青藏高原科考队的阶段性总结, 但是对于藏南地区植物的收录很不全面。本研究主要依据植物志、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 并结合标本数据, 辅以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 以及作者的野外调查编制了西藏自治区维管植物多样性名录以及县市级分布数据集。本数据集的每一条记录即为一个分类群在具体某个县市级的分布, 包括类别、生存状态、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中文名、种拉丁名、命名人、县市级分布、文献凭证、文献备注、标本凭证、图片凭证等。截至2023年8月, 本数据集收录西藏自治区维管植物50,525条分布记录, 完成了西藏维管植物编目。西藏维管植物名录包含维管植物252科2,049属11,853种(含种下等级), 其中石松类植物2科7属50种, 蕨类植物31科110属699种, 裸子植物6科19属84种, 被子植物213科1,913属11,020种。种数最多的前10个科依次是菊科、兰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杜鹃花科、毛茛科、唇形科、报春花科和伞形科。另外, 本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西藏自治区维管植物分布存疑或排除的物种名单, 共121科454属900种, 供后续进一步研究。本文数据将为《西藏植物志》第二版的编撰提供基础本底资料和系统框架, 并将为西藏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以及植物资源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无脊椎动物β-胸腺素的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胸腺素(β-thymosin)是肌动蛋白单体(G-actin)的锚定因子,它可以阻止后者多聚化形成微丝。当前关于β-胸腺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中,发现其在淋巴系统的发育、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中胸腺素β4(Thymosinβ4,Tβ4)参与了机体抗菌过程,并且能促进伤口愈合,组织、器官的修复重塑。在无脊椎动物中,也发现了β-胸腺素的存在,研究发现这类蛋白与Tβ4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结构及功能上却比Tβ4更为复杂,详细讨论了β-胸腺素在无脊椎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iv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途径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广泛参与细胞生长、分化、生殖、凋亡、应激等多种生理过程。它通过保守的三级激酶级联反应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磷酸化底物蛋白或转录因子发挥作用。目前,MAPK途径在哺乳动物的作用机制,尤其是该途径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综述了目前MAPK在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