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3一1964年在北京、天津地区,自44例婴儿腹泻患者大便中分离到344株大肠杆菌,经过血清学研究,证明为大肠杆菌新的O抗原组,暂称之为“pt’O抗原组。其O抗原与已知的大肠杆菌。抗原不同,仅与O 114的。抗原有关,它所具有的K抗原为B抗原,与已知的大肠杆菌K.K。。的B抗原亦不相同,为一新的B抗原。经过临床及流行病学观察,证明此。抗原组为我国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2.
鼠疫菌F1抗原是鼠疫亚单位新疫苗最重要的候选抗原,对其性质的充分认识,将有助于抗原制造工艺和新疫苗的开发。F1抗原的性质研究包括:微观结构,一级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高分子聚集形态,以及F1抗原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3.
霍乱弧菌脂多糖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它是由三部分组成:O-抗原、核心多糖和磷脂A。其O-抗原具有特异的免疫原性及抗原性,霍乱弧菌的抗血清与脂多糖的抗原抗体反应是针对其O-抗原部分。因此,克隆表达O-抗原基因更便于我们进行基因的操作和构建多价疫苗,它比克隆脂多糖基因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在建立O139霍乱弧菌质粒基因组文库的基础上,利用抗原抗体的凝集反应从基因组文库中初步筛选出可能表达O-抗原的阳  相似文献   

4.
HLAI类抗原在许多肿瘤中表达降低 ,从而影响肿瘤的临床治疗和T细胞免疫疗法的预后。本文从肿瘤细胞HLAI类抗原分子的表达情况、分子机制以及其临床意义方面对肿瘤细胞HLAI类抗原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HLAⅠ类抗原的许多肿瘤中表达降低,从而影响肿瘤的临床治疗和T细胞免疫疗法的预后,本文从肿瘤细胞HLAⅠ类抗原分子的表达情况、分子机制以及其临床意义方面对肿瘤细胞HLAⅠ类抗原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沙门氏菌属的一个新血清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鳝鱼的标本中分离出一株沙门氏菌757,经鉴定为一新血清型。其生化特性符合沙门氏菌属的定义。根据该菌株卫矛醇反应阴性,丙二酸钠、乳糖、ONPG反应阳性,将其归属于沙门氏菌亚种IIIb。757菌株的“O”抗原为43123345,“H”第一相抗原为Z32,第二相抗原为e,n,x,z15。抗原式为43:z,52: e n,x,z15。  相似文献   

7.
福氏志贺菌Y变种曾经作为一种痢疾疫苗的候选株,其特有的抗原结构在疫苗的有效性抗原研究中起主要作用。以Y变种毒株与无毒株、野生型F2a株与T32株及失去Ⅱ型抗原结构的T32-1株之间分别进行了各种毒力表型的检测、四种外膜侵袭蛋白表达、菌株的外膜蛋白提取物(OMPs)分析、质粒DNA图谱和小鼠主动免疫、被动保护试验的对比分析,了解其抗原特性。结果显示:细菌外膜蛋白抗原和具有完整型特异性抗原结构的福氏菌LPS在动物机体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抗原物质的共同存在似乎能达到更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测定了含白喉类毒素(DTd)、破伤风类毒素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联合疫苗中明矾吸附的白喉类毒素的抗原性。使用了一组分散在DTd上的五个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获得的DTd的抗原指纹显示,联合疫苗成品中其在抗原水平上有稳定  相似文献   

9.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敏感性反应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已知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相应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检测,经组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特异性抗体的酶、金属及荧光素等呈现出某种颜色,并借助于光镜,荧光镜及电镜等观察其颜色变化,从而了解抗原抗体结合部位和量的一门新兴检测...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种变性剂将大肠杆菌基因工程高效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转化成为E抗原(HBeAg),其ELISA滴度达1:1000以上,而核心抗原滴度为零。用此抗原免疫小鼠,一次融合即获十四株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上清抗体滴度为1:10-1:1000以上,腹水滴度为1:1000-1:100,000以上。十三株IgG、一株IgM。其中十株为抗HBeAg(b)决定簇,四株抗(a)决定簇。它们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日本用血清E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效果完全一致。这是国内外首次应用基因工程表达核心抗原转化E抗原成功 地建立分泌抗HBeAg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相似文献   

11.
CD1d是CD1家族中的一员,其结构类似MHII类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肝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等细胞表面.CD1d分子提呈糖脂抗原,在抗原装载、胞内运输及其加工处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CD1d是CD1家族中的一员,其结构类似MHCI类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肝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等细胞表面。CD1d分子提呈糖脂抗原,在抗原装载、胞内运输及其加工处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单克隆抗体因其与抗原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强亲和力,已成为抗体药物研发的主要类型。但随着天然单克隆抗体的深入研究,它的诸多缺陷也浮出水面,如与抗原结合次数有限、带来非预期的抗体清除效应和抗原累积效应。人们不再局限于天然抗体的筛选,而是想通过改造提升抗体药物的药效。近年来,一类新型再循环抗体的问世,很好地解决了天然单克隆抗体发展的瓶颈。再循环抗体可以在胞外结合抗原,在细胞内与抗原解离,使抗体结合抗原次数最大化,减少抗原介导的抗体清除效应和抗体介导的抗原累积效应,并且再循环抗体可以通过进一步的Fc改造来加强与Fc受体的亲和力。文中综述了再循环抗体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特点、改造方法及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作者之前报告过一种合成黏膜佐剂SF-10,仿人体肺表面活性剂,将抗原输送到鼻腔黏膜树突状细胞,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口服抗原与SF-10(抗原-SF-10)联合使用对全身和局部免疫的影响。口服白蛋白(一种模式抗原)与SF-10联合,可增强白蛋白摄入到肠道抗原提呈MHC II[CD11c]细胞及其CD11b- CD103+和CD11b- CD103-亚型树突细胞,这些细胞是肠道的主要抗原提呈亚型,比没有SF-10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和ABC免疫酶标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分布。结果表明:原代培养的10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5例红细胞A抗原阳性;2例红细胞B抗原阳性;1例红细胞A、B抗原均阳性;2例红细胞A、B抗原均阴性。其中5例A型脐带血肉皮细胞分别检测HLA-ABC、HLA-DR、CD_4、CD_8抗原均阳性,自动图像分析证实有上述抗原分子表达。此外,本文研究证明,体外培养两周的内皮细胞具有表达抗原的功能。实验结果提示:体外短期培养的内皮细胞能保持其一般生物学和免疫学特征,其表达的抗原分子可能参与和调节着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用于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于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是当今生物学领域中可以和DNA重组技术相提并论的又一重大成就。众所周知,动物对于特定抗原刺激的抗体应答反应极为复杂。由于种类繁多的大量免疫应答细胞共同活动的结果,每一种抗原均可为针对其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各种抗体所识别,而每一抗原决定簇又可为多种抗体所识别。据估计,纯系小鼠的抗体库范围位于1×10~7—5×10~7间,每个抗原决定簇可为多达1000—8000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吸附剂纯化抗原、抗体或其它生物大分子是亲和层析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依据是抗原(或抗体)可以和它们相应的配体(ligand)——抗体(或抗原)进行专一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若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后,就可使与之接触的溶液中的抗体(或抗原)被结合在固相配体上,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微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蛋白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之一.蛋白抗原难以合成、纯化且易于降解,低质量的蛋白抗原可能会导致该研究复杂、耗时、昂贵,甚至不可靠;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可能涉及易接触的抗原结合位点也可能给其带来挑战.故本研究开发出高效的实验体系,仅使用相应肽段作为抗原,来研究蛋白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以抗A型肉毒杆菌抗体...  相似文献   

19.
亲和层析法是利用生物高分子化合物特有的功能专一性,使可逆地与其相对应的固相配基结合,而将生物高分子从其它杂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目前已应用于蛋白质、酶、核酸、病毒、抗原和抗体等的提纯。把抗原或抗体用共价键联结到固相载体上,用以分离和纯化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的方法称为免疫吸附法。例如,血清甲种胎儿蛋白(AFP)与白蛋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玻片为载体,借助明胶-铬明矾溶液将醛固定的尾蚴粘附其上制成尾蚴抗原片,该抗原片制作简便、保存方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将该抗原片用于检测感染血清或杂交瘤培养上清时,均证实其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