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立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论证与规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金泉 《生态科学》1998,17(2):98-106
论述了建立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自然条件及生物资源概况,论证了建立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提出了建立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原则,进行了功能类型规划。最后,对建立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效益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张金泉 《生态科学》2002,21(3):246-253
论述了建立广东省潮安风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依据、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证了建立风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资源的条件。提出了建立风凰山省级的规划原则、功能区规划、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以及经营管理方针和方式。最后,对建立风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投资概算和效益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群落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广东新会古兜山自然保护区中108个5m ×5m的蕨类植物样方调查,初步分析了样方中蕨类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区系特点及种群的多度、频度、重要值、蕨类的生长型、叶的性质和群落的外貌、季相等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1)古兜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种类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特点,热带亚洲植物区系成分对古兜山蕨类植物区系有强烈影响;(2)由于蕨类植物种群的随机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异质性,种群的多度和重要值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正态分布规律;(3)样方中蕨类植物的形态外貌、叶的性质及其群落的外貌和季相均表现出典型的南亚热带蕨类植物群落特征;古兜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可划分为花篮状蕨类、树蕨类、匍匐类、攀援类、附生类5种生长型类型。  相似文献   

4.
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功能和过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该文以广东省古兜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花费法等对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得出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每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7887615元。其中生产功能价值为6937700元,每年森林景观与游憩的平均价值为4050000元,森林生态系统改善大气环境的年总价值约32212700元,涵养水源与净化水质的年总价值为5809000元,森林保育土壤的年总价值为8878215元。该研究的目的在于以数值来显示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是巨大的,从而加深全社会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认识,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1994年10月9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领导专程到省城兰州,邀请在兰州的14名保护区顾问按照《条例》的有关条款,就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顺隶属关系、落实编制建设规划、确定事业经费供给渠道以及促进保护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专家们首先回顾分析了安西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历程。1984年初,由于国家有关部委、省地县领导以及部分专家教授的重视和关怀,先后对在安西建立草地类保护区问题进行了两次可行性论证,确定了在安西建立戈壁荒漠地类保护区的必要性。1987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了安西戈壁荒漠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省级)。与会者认为,安西自然保护区从筹建到批准建立省级保护区,全体职工在已故的我国著  相似文献   

6.
刘仁林 《生物多样性》1994,2(3):173-176
本文运用主分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江西森林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属性的地理分布规律,旨在从中找到一组可靠的自然属性,以此预测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合适之地,并对已建立的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分布合理性评价。研究表明:前三维主分量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87.73%,降维效果良好。通过对不同自然属性在前三维主分量上的负荷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离散性分析,确定了12个自然属性是评价和预测自然保护区的有效因子。从而证明 PCA 在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研究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港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南部惠东县境内,地处东经114°54′,北纬22°33′。总面积达1400公顷,是我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对港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作了分析,对其保护对象海龟及其习性和保护效益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广阔的地域和多样的地形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长时间的人类活动也导致我国有不少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特别是一些极度濒危、随时有灭绝危险、生境要求独特、生态幅狭窄或基因易流失的物种需要重点保护。近期国家出台了《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其中包含了首批重点保护的极小种群植物名单。本研究中, 我们整理了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高精度分布图, 探讨其分布格局并通过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网络评估其保护现状。研究发现,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丰富度最高的地方是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和海南岛西南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分布区的平均覆盖率为21.5%, 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平均覆盖率为10.9%。有35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占总数的29%)未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 有17种(14%)未受任何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覆盖。我们建议在云南和海南省针对极小种群建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梅州市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四条原则,并规划与布局了梅州市境内的自然保护区:在中亚热带范围内,除已建大埔县丰溪自然保护区外,拟规划与布局兴宁县黄茅嶂、平远县五指石和蕉岭县皇佑笔3个自然保护区;在南亚热带范围内,除已建梅县阴那山自然保护区外,拟规划与布局五华县七目嶂、兴宁县神光山、丰顺县八乡山和铜鼓嶂4个自然保护区。总保护面积达20429.9ha,占梅州市总面积1.26%。  相似文献   

10.
邱成  胡金明  杨飞龄 《生态学报》2020,40(20):7312-7322
保护成效评估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优化的重要基础。选取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以SPOT_Vegetation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写NDVI),基于NDVI变化趋势(采用一元线性趋势法)和NDVI变化稳定性(采用变异系数法),比较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外的植被生长状况,评估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98-2015年,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外部NDVI总体呈显著增长,内、外部NDVI呈显著增长的自然保护区分别占总数的64.81%、79.63%,体现自然保护区总体具有较好的保护成效,其集中分布于滇中、滇东北及滇东南。(2)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外部NDVI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51.85%的自然保护区内部植被长势比其外部稳定,具有较好的保护成效,其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东北,但未能反映出自然保护区带来的保护成效的内外部明显的分异。(3)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总体上要好于省级自然保护区。(4)就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而言,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较好,野生植物类和野生动物类保护成效一般,湿地生态类较差。该研究能为区域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优化和完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Formation of nature reserve groups (NRG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optimising spatial patterns in nature reserves and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nature reserve network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habitat evaluation and connectivity analysis, the approach and method for optimis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functional zoning of reserves were analysed using the case study of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reserves in North Minsha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ive panda nature reserves had been established, which formed a reserve group and covered 48.4% of panda habitat and three of five population components. Although the nature reserves we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core zones were divided into seven isolated areas. These divisions can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protecting giant pandas in reserve systems. To optimise spatial patterns in nature reserves, one new reserve is proposed an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ore zones be expanded and merged into two are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nda population. Three linkage areas are also proposed—for facilitating panda exchange and movement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The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s in this mountain range,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ure reserve groups in other areas, and to optimise entire nature reserve system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在福建省已建立的 3 2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中 ,78 1 %分布在中亚热带 ,其余 2 2 9%分布在南亚热带。分析表明 :在福建省已建立的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资源 ,有 5 0目 1 87科 95 1种。占全省国土面积 2 3 3 %的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全省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 5 7 7% ,尚有 696种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内未发现或未有分布 ,主要是海洋哺乳动物、海洋性鸟类、海蛇类及海洋性鱼类。根据已建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已查明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分布情况 ,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提出今后保护区建设重点为沿海地区 ,并提出通过区域保护区网络建设 ,强化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3.
区域自然保护区群规划——以秦岭山系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卫华  罗翀  欧阳志云  张路 《生态学报》2010,30(6):1648-1654
自然保护区群的构建对于优化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熊猫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秦岭山系为研究区域,以生境评价与通达性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群合理布局与功能区优化的程序、内容与方法。研究表明,目前秦岭山系已建与筹建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7个,自然保护区群初步形成,保护了50%的大熊猫生境,但东部的3个自然保护区尚未全部相连,且整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被隔离为20部分,大大影响了自然保护区效果的发挥。为优化自然保护区的布局,建议新建湑水河与锦鸡梁两个自然保护区,以大熊猫居群为基本单位将核心区调整为4个,并且通过3个连接区的建设加强各大熊猫居群的连通性,以促进大熊猫种群间的交流与迁徙。研究结果可为秦岭山系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思路与依据,对其它地区自然保护区群的建立及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的优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志义 《生态学杂志》1991,2(4):373-378
本文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概要、建设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从理论上较深入地探讨了林业观念更新的意义及其基础。从而,提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学术概念,以及它同建立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三北”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丘陵山地条件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技术内涵、组成及其生态经济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了由“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如何建设好其它防护林工程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三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概要、建设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从理论上较深入地探讨了林业观念更新的意义及其基础。从而,提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学术概念,以及它同建立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三北”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丘陵山地条件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技术内涵、组成及其生态经济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了由“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如何建设好其它防护林工程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广东林业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的管理有效性快速评估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对目前广东省内林业部门主管的5个国家级和2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出制约本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2)自然保护区人员工资待遇偏低,管理缺乏激励机制;(3)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培训少或无;(4)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活动与周边群众的生产活动存在矛盾,管护能力有待提高;(5)某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造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碎化。针对上述困难,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希望有利于今后本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优化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关键抓手在于编制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在行动上的具体落实。当前,面对发展生态经济的客观现实需求,提出生态经济规划编制方法并开展实证研究显得尤其迫切。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内涵,面向省级尺度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需求,提出了“对象界定-本底评价-原则确立-目标制定-任务部署-机制支撑”的总体思路,以及“前期准备、内容编制、论证与审批”三大工作模块并依此构建了省级尺度生态经济规划编制技术体系。随后,以《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为例总结了工作经验,具体讨论了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内涵界定、指标体系建立等关键问题,以期为我国省级尺度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