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野店人骨论山东三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族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人类学家颜訚先生,在研究山东大汶口和西夏侯两组新石器时代人骨特征时,认为这两组居民的体质特征属同一类型,即蒙古大人种中的玻里尼西亚类型。为了弄清楚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居民体质的种族类型,作者研究了由山东省博物馆提供野店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人骨,并参考颜訚的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中国大陆古代人群与赤道人种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情况,本项研究对赤道人种的若干特征在中国古代人群头骨中的出现情况作检测。检测的材料包括3800~1200年前生活在新疆、青海、宁夏和河南安阳的12组人群的头骨以及现代华北和云南的人类头骨。结果表明:1)赤道人种若干特征能够在我国古代多个地区的人群中和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群中检测到,表明中国大陆至少在3000~2000年前已存在赤道人种基因流入蒙古人种的人群之中的现象;2)赤道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在中国古代人群中很可能在地理上大致是由东向西递降,与当时这些人群中的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的地理上分布趋势呈相反方向,提示了在中国大陆至少在距今3000-2000年期间已经存在两个相反流向的外来"基因流"。  相似文献   

3.
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头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桂林市郊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代表6个成年男人、5个成年女人和3个幼童。壮年者极少,以中、老年者和幼童为主。至少有4具成年头骨上可看到人工伤痕。头骨特征表明,甑皮岩新石器时代居民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于华南、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种族较接近;与新石器时代的华北居民在头骨绝大部分形态特征上十分相近,尤其与半坡遗址居民更接近。其头骨上若干“赤道人种”的特征,可看作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质特征的结果,未必意味着有其它人种因素的混杂。  相似文献   

4.
与中国的家猪早期畜养有关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猪在中国的饲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素有“六畜”之一的称号。我国人民关心家猪在中国的起源和培育的问题。在我国,猪的畜养不但可以追溯到有文字历史的早期;更早,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猪的骨骼也是屡见不鲜的。据作者不完全的了解和经手的兽骨来看,猪可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中最常见的一种动物。例如:辽宁旅顺郭家屯遗址,大连遗址,内蒙古宁城遗址,赤峰夏家店和药王庙遗址,山东大汶口遗址,曲阜西夏侯遗址,陕西沣西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河南淅川遗址,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吴江梅堰遗址,南京北阴阳营遗  相似文献   

5.
大约从半个世纪以前至今,不少国家有关考古遗址中动物骨骼的研究,依然停留在较落后的水平,人们往往是在遗址研究报告末尾附上一张动物群的名单。就是这样一个名单也常常是残缺不全的,因为在遗址发掘过程中,人们对文化遗物的采集往往非常细致、精心,而对于自然遗物、特别是对于动物骨骼,则常抱以漫不经心的态度:或只进行部分采集、或只挑选骨骼中较完整者,因此即便将这些材料交给专门家去鉴定,所得结果也不能反映遗址中原有动物的全貌,更不能很好地解决考古学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鞍山遗址出土碎骨表面痕迹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龙凤骧 《人类学学报》1992,11(3):216-229
本文对马鞍山遗址 (1990年度) 出土的一千余件碎骨,借鉴中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就其表面痕迹作了尝试性的分析。结果发现,尽管痕迹特征标示出有风化、腐蚀、重力等自然营力的作用,以及动物啃咬等后期侵扰,但主要的特征——破碎状况尤其是管状骨骼的破碎程度和人工痕迹的特征——显示出,这些碎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遗址占有者的活动——敲骨吸髓和制作骨制品造成的。由此,进而对遗址占有者的某些行为和遗址形成过程作了探讨。通过碎骨表面痕迹的分析,为该遗址的进一步综合研究提供了有助的资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7.
古书有云“若作酒醴,尔惟曲蘖”制作酒曲,是我国人民在酗酿酒技术上的独特贡献。我国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和河北藁城台西村两处的商代遗址中,均发现酿酒工场遗址。在这些遗址内除了发现大量酿酒用具以外,还观察到大量灰白色似水锈状的沉淀物,经鉴定被认为是人工培植的酵母菌类物质。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地区各民族ABO、MN血型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供海南岛地区各民族血型资料。血型分析认为该岛各民族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其相互间是婚配隔离的。通过ABO血型的分布,重点讨论了黎族与仲家人、傣族的遗传关系。并从MN血型的分布特点,探讨我国南方民族与南亚地区的人种联系。  相似文献   

9.
陕西洛南河口鸡眼窑洞穴所发现的亚腰形石锤困扰着学者对该遗址性质的判断。为解决该问题,笔者等进行了数次田野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处石锤实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工具,而非旧石器时代遗物。所发现的磨石和石球,可能为加工石锤的配套工具。对比国内外资料发现,青铜时代该类石锤基本处于古矿址周边,应是采矿所用,所以采矿石锤可成为判断矿业遗址时代的直接证据。鸡眼窑石锤基本属于青铜时代。与国内外其它矿业遗址出土的石锤相比,鸡眼窑石锤形体小巧窄长,应与绿松石矿脉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丰硕的成果     
《化石》1985,(1)
随着动物考古学的发展,在国外已经有大量这方面的科学出版物问世。其中有各类研究报告、专著、教科书、工具书以及详尽的各类骨骼对比资料。如英国康沃尔写的《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骨骼鉴定》,是一本十分流行、内容充实的工具书,匈牙利伯克尼写的《欧洲中部和东部动物畜养历史》,对匈牙利境内四百多个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研究,这些遗址就其时代看,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中世纪,作者找出了以匈牙利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旧石器考古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北京地区旧石器文化遗物丰富,自1990年开始在北京城区和郊区县开展旧石器调查和试掘以来,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或地点38处。这些新的为研究北京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提供了有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2.
用HLA基因频率计算人群间的遗传距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白细胞抗原(HLA)的基因频率按Nei氏法计算了中国11个民族和其他人种与国家的六个人群间的遗传距离,并按Sneath和Sokal氏聚类原则绘制了这些群体的系统树。得出的结果与用红细胞血型资料所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群体间遗传距离和群体分布的地理距离呈一定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种的起源     
全书共十三章,第1—3章简述了与人类有关的进化理论,第4—6章概述了现生的和化石的灵长类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第7—12章是本书的主要部分,对现今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人类化石进行了全面扼要的叙述,最后很短的一章扼要地叙述了作者的结论。现今世界上有着以肤色等互相区别的各种人种,如黄种、自种和黑种等,但这些种族在生物分类上都是属于同一个种,卽智人种(Homo sapiens)。随着在世界各地人类化石的发现,如在我国北京附近的  相似文献   

14.
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人类生活营地、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原地埋藏的人类遗址;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使我们对丁村遗址一带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说明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在白莲洞周边的喀斯特溶洞中发现了40多处石器时代人类的文化遗址,在这些众多的史前文化遗存中,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莲洞遗址外,还有著名的柳江人遗址、鲤鱼嘴遗址  相似文献   

16.
辽宁营口金牛山远古人类洞穴遗址,自发现以来,旧石器考古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六次发掘。据前五次发掘统计,除了获得一大批哺乳动物化石、石器、骨器、烧骨和灰烬外,更重要的是出土了五十余件珍贵的人类化石。这些发现,为研究我国远古人类的发展历史和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近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考古爱好者对此极为关注,经常来信询问,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我们谨借《化石》杂志一席之地,根据我们自始至终参加发掘工作的体会,向大家扼要介绍金牛山这一重要遗址发现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7.
在富饶美丽的杭州湾南岸,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发现了一处原始社会的重要遗址,距今已近7000年。该遗址中同时出土了种类繁多的动物遗骨,这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是少见的。这些动物的发现,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它和当时的原始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种类之多,数量之丰富,几乎可以构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动物园了。其中主要有:哺乳类灵长目的猕猴、红面猴;偶蹄目的猪、水牛、山羊、梅花鹿、四不像;奇蹄目的犀;长鼻目的象;食  相似文献   

18.
广西壮族颅骨的测量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本文以来源于壮族居民世代聚居地区,生前资料比较可靠的150例颅骨为材料并用多因素分析等6方法探索壮族的体质特征、人种地位、地区类型及可能的起源。结果表明,壮族居民属黄色人种南亚类型,中华民族的华南,与柳江人,Chen皮岩人有最接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3000-2000年前,"西方基因"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存在,这些"西方基因"是经由新疆流向内地的。为探讨这些"西方基因"在中国现代人群中的存在情况,本文对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类头骨上的欧亚人种特征表现状况作了检查和比较。结果表明:1)欧亚人种特征在现代华北头骨标本和云南头骨标本中都能够检测到。这提示了"西方基因"不仅曾经流向华北,也流向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2)华北头骨所代表的这一人群,在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AFOERC)上并不比大约3000年前的殷墟人群高。这很可能是由于该华北人群与带有"西方基因"的外界人群往来有限,因而并无更多的"西方基因"流入的缘故;3)云南头骨标本比华北头骨标本在AFOERC上低得多;这可能是该云南人群与当地其他人群发生过频繁的基因交流而弱化了其原有的AFOERC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作者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大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依照他们体征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地区类型:1)中原地区类型;2)华南地区类型;3)关中地区类型。这些地区类型形成的时间可能是在较新石器时代为早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