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褐稻虱是水稻穗期的暴发性害虫,在太湖流域对单季稻和后季稻的高产稳产威胁甚大。为及早准确预测它的发生,适时进行防治,我站自1973年起,试用了以卵发育进度为依据的发生期预测和以卵密度为依据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又一种危害方式及其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常年其自然为害损失超过其它任何一种害虫。对褐飞虱的刺限为害同人早有共识,但有一种为害方式──以产卵器划破德颈产卵,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至今未有报道。为了弄清其危害损失程度,给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就此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于下。1调查方法1.1田间调查:选择褐飞虱不同密度的稻田(品种汕优63),在水稻收获前跳跃式取样,每点2穴,共查20穴;并数得20穴总株数。将20穴所有穗颈有产卵痕的稻穗取下,观察产卵痕部位,同时在同一穴中取相当数量和大小的无褐飞虱产卵痕…  相似文献   

3.
两种稻虱缨小蜂种群生态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遐年  徐国民 《昆虫学报》1991,34(4):405-412
在南京市郊和我国南方稻区,寄生稻飞虱卵的缨小蜂主要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rvatae Pang et Wang两个种.这两个种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呈明显“此起彼落”的季节性交替.作者以比较生态学方法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夏季30℃以上高温对稻虱缨小蜂未成熟期的存活和雌虫产卵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拟稻虱缨小蜂具有耐高温能力.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分别为27.41℃和31.87℃,最适温度下的种群内禀增长力以稻虱缨小蜂为高.当供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时,拟稻虱缨小蜂只寄生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也有明显的喜好.两种缨小蜂对褐飞虱卵密度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  相似文献   

4.
研究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l在香稻上的危害与产卵特征,结果表明香稻田中褐飞虱的自然种群密度基数远高于非香型稻。从7月22日至8月31日香稻田中褐飞虱的自然种群密度一直增长,在武香988和鄂香1号田间的若虫分别从7月22日的7头丛和3头丛上升至8月31日的126头丛和73头丛。香型稻田间的褐飞虱的自然种群密度增长慢于非香型稻田间。香稻与非香稻田间褐飞虱成虫出现的高峰日相差不大。香稻田中褐飞虱产卵株率高于非香型稻田,其中最高的为鄂香1号,达到74.27%。香稻田间株平均产卵块数几乎为非香型稻上的2倍,但是香稻上的卵死亡率(鄂香1号为39.24%)显著高于非香型稻上的(鄂中5号为27.58%,两优培九为27.21%),且产卵部位有一定差异。鄂香1号第Ⅲ叶鞘上卵块最多,占总数的60.98%,武香988的第Ⅱ和第Ⅳ叶鞘上产卵较多,第Ⅰ叶鞘上没有稻飞虱产卵。非香型稻鄂中5号上产卵最多的是第Ⅳ叶鞘,第Ⅰ和第Ⅱ叶鞘上没有褐飞虱产卵。两优培九除第Ⅰ和第Ⅴ叶鞘上没有褐飞虱产卵外,第Ⅱ、第Ⅲ和第Ⅳ叶鞘上均有褐飞虱产卵,而且卵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稻虱缨小蜂的寄主选择性和适宜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祝增荣  程家安 《昆虫学报》1993,36(4):430-437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Wang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 rvath)卵龄无明显的寄生选择性,但在新鲜寄主中的发育历期较短,育出的蜂体较大,生殖力较高,而羽化 率和雌雄性比则不受寄主卵龄的影响。在白背飞虱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共存时,稻虱缨小蜂明显选择褐飞虱。稻虱缨小蜂在褐飞虱卵中的发育显著地比在白背飞虱卵中的慢;褐飞虱卵育出的 蜂的初羽化成虫怀卵量显著高于白背飞虱卯育出的,虫体大小也类似,且虫体越大,生殖力越高。从白背飞虱卵育出的蜂供给白背飞虱卵(W→W)时,产卵量低于其它育蜂寄主和供给产卵寄主组合(w→B、B→B、B→W)的,其内禀增长力rm较其余者小25%。本文还讨论了应用适宜性指数来综合衡量寄主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通过初次虫源调查、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观察、年最早发生世代的饲养等,初步整理出以褐稻虱迁入主峰的迟早、迁入虫量的多少为主要依据,预测中稻上第二代发生趋势的方法以及用当地第一代若虫稳定期(我市为6月25日前后)田间加权平均虫量,预测中稻上第二代田间平均虫量的方法。 一、有关中稻褐稻虱发生的几个问题 1.褐稻虱虫源的调查与分析 1971年冬季直至1975年春季分别在全市12个区剥查了稻飞虱产卵较多的双穗雀稗、千金子、狗牙根、李氏禾、水蜈蚣等十多种禾本科  相似文献   

7.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穗期暴发性害虫,它以口针刺入植株吸取液汁,导致水稻失绿、枯萎、甚至死亡。褐稻虱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其数量消长,翅型分化,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79年所进行的褐稻虱各虫态取食量测定研究的基础上,1980年又系统地进行褐稻虱不同虫态在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不同时期的取食变化,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二种稻虱缨小蜂空间寄生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进生 《昆虫知识》1992,29(2):107-109
观察结果:拟稻虱缨小蜂喜选择寄生稻株中上部叶位和分蘖枝组织内的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喜选择寄生稻株下部叶位组织内灰飞虱、白背飞虱卵及主茎枝组织内白背飞虱卵和分蘖枝组织内灰飞虱卵。二种稻虱缨小蜂均表现喜选择寄生叶片组织内寄主的习性。这一空间寄生习性的表现,本文从稻株空间温度对缨小蜂寄生活动的影响及寄主产卵部位、稻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 褐稻虱为我省晚稻主要害虫。目前各地采用以卵的发育进度、发生卵量作发生期和发生量的短期预测。在发生量方面,由于飞虱卵受各种自然因子的抑制,如寄生、捕食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等,一般累计死亡率在20%左  相似文献   

10.
温度和氮肥对褐飞虱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20 ℃、23 ℃、26 ℃、29 ℃和32 ℃)和氮肥水平(不施氮:0 kg·hm-2;高氮:250 kg·hm-2)对褐飞虱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20 ℃~29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褐飞虱的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提高,卵和若虫历期缩短,成虫寿命缩短,同时产卵量增加;32 ℃时, 褐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降低、卵和若虫历期延长、成虫生殖力降低;在不同温度下,高氮植株上的褐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成虫生殖力均明显高于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同时高氮植株上褐飞虱的卵和若虫历期明显短于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说明施用高水平氮肥提高了褐飞虱对逆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温度和氮肥对褐飞虱卵存活率、若虫历期和产卵量的交互作用显著,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和长期施用高水平氮肥很可能是近年来褐飞虱猖獗暴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几种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昆虫学报》2010,53(7):767-772
为探讨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种群生态控制的作用机理,应用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研究植物次生物质不同组合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乙醇提取物与现代苦楝Melia azedarach油的不同组合,作用于褐稻虱种群;根据不同虫期的调查数据,拟合出控制矩阵中各分块矩阵的元素值,并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单独施用薇甘菊乙醇提取物(1 g DW/100 mL)、飞机草乙醇提取物(1 g DW/100 mL)、 现代苦楝油(200倍)各1次, 能显著降低褐稻虱种群数量, 然而种群趋势指数I(population trend index)仍在1.00以上,即下代褐稻虱种群仍呈增长趋势,联合添加其中2种或3种能持续控制褐稻虱下代种群的增长。同时,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尤其是在本田种群建立的初期,由于其显著的忌避作用, 降低田间卵量,使其种群数量明显降低,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2.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是稻飞虱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是调控稻飞虱种群密度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稻虱缨小蜂及其自然寄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产卵的主要因子(温度、光照强度、水稻品种、水稻苗龄、寄主卵龄以及接蜂雌雄比)进行分析和比较,优化带褐飞虱卵苗生产和稻虱缨小蜂生产的方法和条件。生产带卵苗时,25℃强光照条件下用10日龄的黄华占稻苗为佳,扩繁稻虱缨小蜂时,30℃强光照条件下用1日龄的褐飞虱卵接入雌雄比5∶3的蜂为佳,平均产蜂量可达481.3头/盆。以此为基础建立四室繁蜂法进行稻虱缨小蜂规模化饲养,该技术能够进行连续饲养,并提供同一发育阶段产品,稻虱缨小蜂培养与收集室在18 m^2的规模下,每批次可以生产约58万头蛹或成蜂,且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早稻褐稻虱发生趋势中长期预测预报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我区早晚稻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晚造发生重于早造。但近几年来,该虫在早造的发生频率有所提高,造成很大损失。 近几年随着全国对褐稻虱的生物学特性及迁飞规律研究的深入,对原来褐稻虱的测报方法也应有所改进,特别是中长期预测预报方法,已经不能适用。几年来,我所在区内有关单位的配合下,已初步总结出以褐稻虱的迁入期迟早,迁入量多少为主要依据的预测预报方法。现将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品种(IR64, ASD7和IR56)挥发物对感性品种TN1抗虫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的绿色生态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利用未被为害和经褐飞虱雌成虫为害(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IR64, ASD7, IR56和TN1)挥发物处理TN1植株,测定TN1植株上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和单雌蜜露分泌量、若虫存活率和卵孵化率;分别利用H型嗅觉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褐飞虱雌成虫和稻虱缨小蜂对上述不同处理TN1植株的选择性。【结果】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TN1植株后均可降低褐飞虱单雌产卵量,而未被为害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后不影响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诱导的IR64挥发物处理后可降低单雌蜜露分泌量,但对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无影响;同时还降低对褐飞虱的引诱作用,而增强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且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IR64和TN1诱导的挥发物处理后,其挥发物组分中仅2-庚酮的相对含量发...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查明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在我县的越冬虫源,我站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又于1979年1月7—22日和1981年6月,在四县八区境内采集了不同种类杂草20多斤,扩大调查和饲养观察,1979年2月23日将当年各地所采来的杂草分栽36缸,在温室内对褐稻虱卵进行饲养观察及分类鉴定,结果证明褐稻虱能以卵在背北风潮湿的沟边、圳边、塘边、田边李氏游草Leersia hexandra Sw.的茎秆髓部及裂缝处嫩芽鞘内过冬,是我省及长沙县早晚稻的有效虫源。 现将研究结果小结如下: 一、饲养调查情况 据我站多年的饲养和调查,褐稻虱成虫、若虫在我县及我省(除温泉外)任何寄主上都不能过冬。晚稻收割后至11月底初霜前后,除部分长翅型成虫从稻田迁往李氏游草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取食、产卵过冬外,多  相似文献   

16.
<正> 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是否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寄主植物,长期以来国内外皆有争论。我国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发表了褐稻虱在游草上产卵越冬之后,许多单位曾开展了研究。浙江农科院(1975)、广西农科院(1975)根据饲养结果认为:褐稻虱取食游草不能完成若虫期发育,淤草不是褐稻虱的真正奇主。近年来(1978,1979,1980)湖南农科院又根据室内孵化饲养游草上的越冬卵,表明有少量个体可发育至成虫,并由此推论游草上的越冬卵是构成该地区翌年的主要虫源。我们为探求褐稻虱与游草之间的真实关系,于1980年至1981年间做了部分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0年5月至6月和1980年12月至1981年3月分别在温室工作室和温室内进行。试验分玻管接虫饲养和盆栽接虫饲养两组。养虫用的玻管规格为2.5厘米×21厘米,栽种游草的盆钵面积为0.28平方尺。  相似文献   

17.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之一。1976年我们配合阳江县海陵公社进行以保护天敌为中心的工作时,经田间调查,早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达63头/百丛(最高达243头/百丛),被捕食的稻褐飞虱卵粒达19.2%;晚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为543头/百丛(最高达681头/百丛),比稻褐飞虱密度高出数倍,捕食稻褐飞虱卵粒达74.23%。  相似文献   

18.
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殖力,分析了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繁蜂条件下,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10.26,内禀增长率rm为0.2213,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4.52头;寄生白背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8.78,内禀增长率rm为0.1840,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2.20头.两组生命表参数比较分析显示褐飞虱卵具有较强的室内繁蜂潜能,可利用其进行室内繁蜂.应用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生命表参数讨论了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及其可能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水分对褐稻虱卵发育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卵产在水稻植株组织内,卵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在植株组织内进行。本试验旨在探明褐稻虱卵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稻株体内含水量,以及带卵稻株被水浸淹时卵发育所受的影响,为研究卵发育的生理变化,并对“引水杀卵”和“烤田杀卵”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区自1968年由两熟制改为三熟制以来,褐稻虱在水稻穗期暴发的频率明显增加。十一年来已大发生五次,中度流行三次,尤以1968、1975两年为害最烈。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的扩种,施肥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褐稻虱的繁殖和为害。我们在初步掌握褐稻虱消长动态的基础上,对防治策略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