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照对树鼩近似昼夜运动性活动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Aschoff(1979)曾明确指出,近似昼夜的节律周期虽然受着外界和内部诸因素的影响,但就外部因素而言,光的影响是最主要的。Tokura等的实验也一再证明了近似昼夜节律和环境的周期性变动如光明与黑暗同步。 光照对于树鼩(Tupaia glis)的近似昼夜节律的影响如何?刘世熠等(1982)认为人工白昼黑夜仅能影响而不能打破树鼩固有的24小时昼夜节律。那么树鼩的近似昼夜运动性活动节律究竟能否随着光照-黑暗时相的改变而改变?它与视觉器官的关系又如何?本实验的结果,对上述问题作了有意义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40对树鼩笼养条件下的繁殖。雌雄1:1配对饲养,受孕率为58.1%,每窝产仔2—6只,平均3.48±0.8只,初生幼仔体重均值为10.30±1.2克,35日龄断奶体重均值为59.1±17.6克。正常怀孕期41—45天。在半人工哺乳情况下,新生儿的成活率为74.3%。在与某些灵长类资料比较后,我们认为,树鼩的繁殖特性与灵长类有别。  相似文献   

3.
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皮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观察了42只树鼩(23,19)手掌侧和足跖侧的皮肤。结果表明,树鼩的皮纹具有很多食虫目的原始特征。掌面垫6个,跖面垫5个,彼此独立,形如小丘。指(趾)顺垫5个,皮纹嵴绝大多数横向排列。皮纹嵴只分布在垫上,且没有发现成形的花纹,其余部位未见。手上第Ⅱ、Ⅲ、Ⅳ指间垫和足上相应的三个趾间垫形状相似,多数呈三边形棱锥状。足上的鱼际垫和小鱼际垫是长的,走向与跖面长轴相平行。性别之间、个体之间或左右手足之间皮纹的差异不明显,但与其它种类的树鼩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38只正常树鼩的血象资料。结果如下,红细胞数均值为808.78±181.72万/微升,白细胞数均值为2.93±1.12千/微升,血小板数均值为16.44±9.82万/微升,血红蛋白均值为15.63±2.30克/100毫升。并与有关资料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由于树鼩在系统发育方面所具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实验动物的小型化趋向,树鼩正在被开发成为新型的实验动物,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随之蓬勃开展,如对染色体(陈宜峰等,1981)、神经生理(刘世熠等,1982)、血象(邹如金等,1983)、骨髓象(张耀平等,1986)、血液生化(彭燕章等,1986;陈保生等,1983)、皮纹(Haines,1955;张耀平等,1984)、解剖(Le Gros Clark,1924、1926;George,1977)、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浙江萧山农田优势种食虫类臭鼩食性进行分析,胃解剖结果,动物性食物约占4/5,植物性食物占1/5,但室内外个体有明显不同,室内个体取食粮食高达38.83%。饲养观察,日取食肉类约为其体重的1/2,取食粮食为体重的5—10%。从食性上看,臭鼩为益害兼有。考虑其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应视为害兽。在笼养条件下观察了其昼夜活动节律,夜间11个小时的活动强度总和为80.68%,自昼13个小时仅占19.32%,故为夜行性,夜间活动呈双峰型。  相似文献   

7.
参与人自体花结(A花结)形成的分子(如CD2/LFA-3),与免疫细胞的粘附和激活有关。我们曾发现,人和猴淋巴细胞表面的树鼩红细胞(TRBC)受体不同于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CD2),可能是一种新的白细胞分化抗原。花结试验表明,树鼩的外周血淋巴细胞(TPBL)和胸腺细胞都能形成A花结,结花率分别为20.9%和11.1%;而绵羊红细胞花结(E花结)形成率分别是20.9%和1.1%。以四种单克隆抗体(McAb)(Leu 5,0-275,AICD2.1和E2 McAb)进行树鼩A花结和E花结的抑制与抗原调变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抗体对树鼩的A花结都没有明显的抑制或调变作用,但对E花结的抑制及调变作用明显。说明TPBL表面的TRBC受体不同于SRBC受体,与CD2/LFA-3及E2分子无关。因此,TPBL的A花结与E花结形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8.
对8只成体树鼩的睾丸进行了精子发生的细胞学和动力学观察。精原细胞可区分为A型和已分化定向的B型。生精上皮周期可分为12个连续阶段,不同阶段典型的细胞组合可被辨认。各阶段的相对持续时间以阶段Ⅴ、Ⅵ、Ⅶ的比率最高,分别为11.43,18.88、15.44;阶段Ⅸ、Ⅹ最低,为3.78和3.87。A型精原细胞在各阶段的数量分布并不保持恒定,阶段Ⅵ—Ⅷ和阶段Ⅸ时,分别出现两次成倍增长。B型精原细胞和前细线期精母细胞与每100个足细胞之比的平均值,在阶段Ⅰ、Ⅴ、Ⅶ分别为28.89、76.98、196.91。精细胞经14步变态为成熟精子。精子形成过程中顶体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及成熟精子的形态,与灵长类动物相比具有较多的类似之处;而同啮齿类动物相比,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9只树鼩的个体生长发育作了描述。新生幼仔生长发育迅速,在出生后头一个月内,体重可增长3—6倍,其体重的增长与饮奶量有关。出生后4个月性成熟,7个月龄时可繁殖产仔。性器官的重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6月间睾丸、子宫、卵巢重量最大,性行为活跃,其余月份重量下降,性功能出现渐进性衰退。辜丸重和体重的比值小于0.01,表明树鼩是单雄交配繁殖。乳齿的萌发为下颚先于上颚,门齿最先萌发,其次是犬齿,前臼齿,最后是臼齿。与Lyon(1913)和Shigehara(1980)提出的恒齿萌发次序不同。  相似文献   

10.
树融分类位置的确定一直存在争议,近年的研究多倾向于将其并入低等灵长类.由于树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个体小,繁殖力较弥猴等实验猴类强等特点,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