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正>一只红嘴蓝鹊从对岸的树冠中飞出,优雅地划过溪谷上空,突然不知从何处飞出一只比红嘴蓝鹊小的黑色鸟儿,发出尖锐的哨声猛地冲向红嘴蓝鹊,红嘴蓝鹊落荒而逃。我很想跑出帐篷去看看接下来的故事,怎奈膝盖疼痛难忍。红嘴蓝鹊是鸦科鸟类,智商高,有时甚至敢于驱赶体型比自己更大的猛禽,怎么会被一只体型比自己小的鸟儿赶跑呢?而这黑色的鸟儿又  相似文献   

2.
我国常见的各种杜鹃,多丧失筑巢、孵卵和育雏的本能,产卵于他鸟巢中,待他鸟帮助孵卵、育雏。现将今年发现的两例具体材料报导于下。 1963年6月9日,我们在四川省南充县金城山采得红嘴蓝鹊(Kitta erythrorhyncha erythrorhyncha)的巢一个。巢中有幼鸟三只:二只红嘴蓝鹊,一只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a chinensis)。三只幼鸟中,噪鹃生长发育最快,红嘴蓝鹊较慢。其量度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6—7月,在云南省双柏县法脿镇境内(101°52'18″E,24°34'28″N,1 350 m)发现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a在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巢内寄生繁殖的现象。6月12日,在法脿镇境内某河谷峭壁的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上发现一窝营巢的红嘴蓝鹊,鸟巢筑于离地5 m左  相似文献   

4.
邸志鹰 《生命世界》2013,(11):64-75
2004年12月的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偌大的北京天坛公园转悠。反复对照北京乌友“红嘴蓝鹊”画的地图,我摸索到了目的地——天坛神厨寺的柏树林,可是望穿双眼却不见我要拜访的“朋友”。“红嘴蓝鹊”在电话中肯定地告诉我:“一定在的,你仔细找找!”凭借树下散落的食茧,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新友_长耳鹗。它蹲坐在5米多高的柏树上,睡眼惺忪,好半天都不动一下。  相似文献   

5.
<正>这几年涂色游戏挺火,这不,现在我的手里就有一张红嘴蓝鹊的涂色卡。说实话,即便只看线条画也不得不承认,这家伙长得真不错,张开的翅膀层层叠叠,漂亮的尾羽错落有致,整个儿看起来有点儿像微缩版凤凰。摆好彩色笔,端坐写字台,下面请看——涂色大师养成记。  相似文献   

6.
生境斑块化对食果鸟类的移动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格局和效率。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在南方山区多因人为干扰而呈斑块状分布。2011年,2012年10月底到12月中,以分布于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生态园中南方红豆杉种群为对象,研究斑块生境中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行为,并评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的传播效率。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源斑块共吸引22种食果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并与13种鸟类形成了种子传播关系。不同年间,黑短脚鹎(Hypsipetes leucocephalus)都是植物的主要传播鸟类,而其他鸟类传播者种类具有一定的年间变化。生境斑块化导致专性鸟类黑短脚鹎和泛性鸟类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种子传播效率差异。与红嘴蓝鹊相比,黑短脚鹎飞行的平均距离较短((16.3±11.0)m,Mean±SD,n=125),传播距离相对较近;且它们取食后偏好在源斑块中活动,喜栖息在同种成树、甜楮(Castanopsis eyrei)及其他阔叶树等栖树上。红嘴蓝鹊取食后常在斑块间移动,常停歇在同种成树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上,传播距离相对较远((24.9±20.0)m,Mean±SD,n=95)。空间一致性结果表明,黑短脚鹎移动距离对幼苗更新距离的空间一致性程度高;而红嘴蓝鹊偏好生境与幼苗更新生境一致性程度高。结果表明,斑块生境中植物能与专性鸟类、泛性鸟类之间形成种子传播互惠关系,且种子传播效率受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传播距离和传播生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新华  王聪  陈钘  王探  胡金良 《四川动物》2011,30(3):421-423,428
为了解外来植物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的入侵方式,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研究了鸟类对美洲商陆种子的传播作用.观察到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和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  相似文献   

8.
鸟类是植物种子的重要传播媒介, 它们的形态和取食行为特征是影响种子传播的主要因素。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属樟科(Lauraceae)润楠属的常绿阔叶乔木, 依赖鸟类取食传播种子。2019年6—8月于南京中山植物园, 开展了鸟类对宜昌润楠果实的取食和传播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共有14种鸟类取食宜昌润楠果实, 乌鸫(Turdus mandarinus)和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yncha)是主要取食鸟类, 两者取食频次分别占43.8%和17.9%; 总取食量较高的鸟类依次为乌鸫、红嘴蓝鹊、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 这5种鸟类的取食量存在明显差异, 乌鸫的平均取食量(6.1±0.3颗/次)显著大于其他鸟类; 不同鸟类取食后的飞行距离存在显著差异, 体型较大的鸦科、鸫科鸟类具有相对较大的飞行距离; 鸟类取食后停栖生境类型主要包括乔木林、灌木丛和草地, 以乔木林中停栖的鸟类种数最多, 占总利用频次的54.6%。研究表明食果鸟类对宜昌润楠种子具有潜在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9.
巢捕食是导致鸟类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5—7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自动摄像机对鸟类地面巢的捕食者进行了调查。在15个自然巢中监测到7个捕食事件,包括黄鼬(Mustela sibirica)2个(28.6%),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喜鹊(Pica pica)、果子狸(Paguma larvata)、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和王锦蛇(Rattus edwardsi)各1个(占14.3%)。在22个人工巢中共记录到17个捕食事件,其中果子狸11个(64.7%),白腹巨鼠5个(29.4%),红嘴蓝鹊1个(5.9%)。兽类捕食者占83.3%,是鸟类地面巢的主要捕食者。各种捕食者捕食的时间不同,兽类捕食者主要出现在黄昏到凌晨之间,而鸟类和蛇类捕食者主要出现在白天。  相似文献   

10.
<正>乌鸦,乌鸫(dōng),很多人分不清楚。其实,它们的共同点只有那一身乌黑的衣服。乌鸦个大,乌鸫娇小;乌鸦声音粗哑,惹人心烦,乌鸫叫声嘹亮,动听婉转。听说乌鸦有个美丽动人的亲戚叫红嘴蓝鹊,乌鸫也忙不迭地从族谱中找到了色彩艳丽的仙八色鸫。这种鸟到底有多漂亮?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仙八色鸫,鸟如其名,身上从头到脚共有八种鲜艳的色彩,宛若天上的"仙鸟"。如果你想一睹它的芳容,最好  相似文献   

11.
2019年7月—2020年8月,应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人类干扰对野生动物活动节律的影响效应,比较分析相对多度指数(RAI)前5位的留鸟和哺乳动物在有、无人类干扰位点区域之间的活动节律差异,以及不同强度人类干扰区域之间的活动节律差异.结果发现:1)人类干扰对留鸟活动节律的影响较小,RAI最大的红嘴蓝鹊Ur...  相似文献   

12.
2008年4月—2017年12月,在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布设290台次红外相机,累计19 08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识别出兽类4目12科18种,鸟类6目14科41种,包括4种国家一级和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和野猪Sus scrofa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为兽类前5位;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为鸟类前5位。同时记录到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灰翅鸫Turdus boulboul、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灰眶雀鹛Alcippe davidi、灰头雀鹛Fulvetta cinereiceps...  相似文献   

13.
<正>小寄居蟹啦啦刚登陆不久,就在海岛上听到一件奇事——这里有不少椰子都成精了,它们长出八条大长腿,酷爱爬椰树,时不时摘个椰子吸收精气,被其他生灵亲切而又直白地称为椰子蟹。啦啦运气挺好,刚听完故事的第二天就见到一只椰子蟹。那家伙估计有十个啦啦那么大,跟个屎壳郎似的推着一个圆滚滚的椰子,不恐怖更不玄幻,反而画风喜人。"你好!"啦啦见对方刚解决完一只椰子,一副餍足模样,看来心情不错,特来搭讪请教:"请问,修炼好玩吗?"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雏鸟间脑动眼神经核团的发育动态变化。采用甲苯胺蓝法染色,光镜下观察1、5和9日龄红嘴相思鸟雏鸟间脑动眼神经核的组织学结构。结果显示,红嘴相思鸟雏鸟间脑从浅层至深层依次排列有背外侧部、背内侧部、腹侧部3个亚核以及动眼神经副核。各核团亚区均主要由小型和大型细胞构成,但是不同亚区大型和小型细胞数量、比例以及分布存在差异。随日龄增长,神经细胞内尼氏体逐渐增多。从1日龄到9日龄,各核团之间相对位置不变,但间距增大,且各核团横切面面积显著增大(P < 0.05或P < 0.01)。结果表明,随着红嘴相思鸟雏鸟日龄增长,间脑动眼神经核结构逐渐发育成熟,与其眼部肌肉运动的调控能力渐趋完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小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变化,本文分别以1、5、9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为研究对象,通过H.E.和甲苯胺蓝法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红嘴相思鸟小脑冠状切面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1日龄时小脑皮层由外颗粒层(EGL)、浦肯野细胞层(PCL)和内颗粒层(IGL)3层构成,外颗粒层较厚且清晰,而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界限不清楚;5日龄和9日龄时小脑皮质均可见外颗粒层、分子层(ML)、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4层结构。对不同日龄红嘴相思鸟小脑皮质各层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分子层和内颗粒层厚度极显著增厚(P < 0.01),浦肯野细胞体积也极显著增加(P < 0.01);外颗粒层厚度变化不明显(P < 0.01),呈现先增厚后变薄的趋势,与皮质厚度的比例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幼龄红嘴相思鸟在出生后,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层逐渐发育成熟。内颗粒层与外颗粒层的相对变化规律表明内颗粒层细胞是由外颗粒层细胞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不同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小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变化,分别以1、5、9日龄红嘴相思鸟为研究对象,通过H.E和甲苯胺蓝法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红嘴相思鸟小脑冠状切面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1日龄时,小脑皮层由外颗粒层(EGL)、浦肯野细胞层(PCL)和内颗粒层(IGL)3层构成,外颗粒层较厚且清晰,而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界限不清楚;5日龄和9日龄时,小脑皮质均可见外颗粒层、分子层(ML)、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4层结构。对3个日龄红嘴相思鸟小脑皮质各层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分子层和内颗粒层厚度极显著增厚(P0.01),浦肯野细胞体积也极显著增加(P0.01);外颗粒层厚度变化不明显(P0.05),呈现先增厚后变薄的趋势,与皮质厚度的比例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幼龄红嘴相思鸟在出生后,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层逐渐发育成熟。内颗粒层与外颗粒层的相对变化规律表明,内颗粒层细胞是由外颗粒层迁移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红嘴相思鸟鸣声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4~10月,在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红嘴相思鸟的鸣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红嘴相思鸟具有报警、联络、警戒和惊叫4种鸣声;其中最常见的鸣声为联络鸣声,报警、警戒和惊叫3种鸣声是一个先后连续的鸣叫过程。通过红嘴相思鸟鸣声特点探讨了与其相应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京灵谷寺森林中鸟类对湘楠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2005年11月,在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的灵谷寺森林中,研究了鸟类对湘楠(Phoebe hunanensis)种子的取食与传播作用。乌鸫(Turdus merula)、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黑领噪鹛(G. pectorali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na)等5种鸟类取食湘楠的肉质核果后,主要以将果核呕出的方式传播种子。发芽试验显示,湘楠种子的萌发并不依赖于鸟类消化道的处理,但鸟类呕出种子的早期出苗率较高,且鸟类可以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将其种子传播至一些适宜于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生境中。可能由于鸟类对湘楠种子的传播作用,1961年从外地引种栽培于灵谷寺森林边缘的27棵湘楠母树已经繁衍出数千棵实生苗及小树,并在母树周围约300 m范围内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及栽培的桂花林中成功地定居下来,既增加了灵谷寺森林中常绿树种种类,又促进了该地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6 年10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红嘴山鸦鸣声进行了记录并将其主要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非繁殖期红嘴山鸦具有联络、呼唤、应答、报警、惊叫和集群觅食鸣声6种叫声,其中联络和报警声最为常见,呼应声和应答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获得了联络、呼唤、应答、报警、惊叫和集群觅食鸣声6种叫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初步探讨了红嘴山鸦的鸣声与其相应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在保护区内放置30台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结果共记录鸟类5目14科27种,兽类4目8科10种,其中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红角鸮(Otus sunia)、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物种数月变化剧烈。相对丰富度最高的6种动物为狍(Capreolus pygargus)(60.19)、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34.14)、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27.78)、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23.34)、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23.34)、中华斑羚(21.99)。对狍、岩松鼠、中华斑羚进行日活动节律分析,狍属晨昏活动型;中华斑羚有两个活动高峰;岩松鼠的日活动高峰集中在晨间,为单峰型。本研究提供了北京雾灵山部分鸟兽资源的最新动态现状及活动节律信息,同时表明红外相机在拍摄地栖性鸟类、大中型兽类、夜行性动物方面具有优势,而对于非地栖鸟类和小型兽类,红外相机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为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森林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