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文炎  许政拱 《动物学报》1989,35(2):170-176
用P.inui广西株经蚊传和血传接种4只猴子,让大劣按蚊每6小时吸血感染1次,连续数周,以蚊胃感染情况判断配子体的感染性。结果发现:本虫株配子体发育成熟的需72n+K小时;配子体生理寿命约12小时;配子体的感染性具有每隔2天,在后半夜出现高峰的周期性变化;血中大环状体百分比高峰与蚊媒感染高峰一致。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证明,海南省等地的微小按蚊从其形态特征(俞渊、李明馨,1984)和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蒋成山等,1987)可分为两个不同类型,即微小按蚊A型和B型。人工实验感染说明,两型微小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均为易感(俞渊等,1987)。微小按蚊(广义)仍然是我国南方传疟媒介之一。了解该省石碌地区残留两型微小按蚊进出实验小屋和对宿主选择习性,为防制该蚊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斑按蚊实验室自然交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斑按蚊Anopheles(C.)maculatus Theobald,1901是马来西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主要传疟媒介。在我国分布于东洋区。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间日疟和猴疟原虫均较敏感,特别是对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更为敏感,是疟疾实验室研究较理想的蚊媒。但迄今尚未见该蚊自然交配成功的报道。我们从1979年以来,在用人工强迫交配54代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交配实验,截至1983年9月止已传22代,自然交配繁殖和传代已获成功,现报道如下:蚊种来源:采自四川凉山地区金阳县芦蒿公社。饲养室条件:温度恒定在25℃±2,相对湿度70~92%,幼虫期用100W白炽灯和…  相似文献   

4.
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的生物学特征、形态、生活史、致病力和引起的真正复发与人体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相似,故作为间日疟的模型,广泛用于疟疾的各项研究。但该疟原虫需要用猴传代,保种,既不经济,猴源也很困难。Vaderberg(1977)和Campbelt(1982)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感染费氏按蚊(Anopheles freeborni)获得了成熟的子孢子,并成功地感染黑猩猩(Pontroglodytes)和夜猴(Aotus trivigatus)。但体外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能否感染按蚊尚未见报道。因此试用液氮中保存的食蟹猴疟原虫经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5.
为预防疟疾,开展疟原虫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设想建立疟原虫蚊期(配子生殖、孢子增殖)的体外培养系统。有关鼠疟原虫蚊期配子生殖的体外培养,国内外曾有不少的报道。近年来,国内曾用多种培养基对离体培养鼠动合子进行了初步观察;同时又在鼠疟动合子的形成和离体培养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罗萨利斯-龙奎尔(Rosales-Ronquillo)等在使用含斯氏按蚊细胞原代培养物的Eagle MEM.培养基和鲦鱼上皮细胞系Eagle MEM培养基对离体培养伯氏疟原虫的动合子进行了活体观察;斯皮尔(Speer)也使用了含该种蚊细胞的Eagle MEM培基进行鼠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对鸡疟、猴疟在蚊体内的发育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北京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1978;陈佩惠等,1979),国外也有类似的报告(Bano,1959;Garnham,1966;Yoeli,1965;Yoeli和Most,1960)。1968年Yoeli和Upmanis及Alger相继报告了对鼠疟原虫(P. berghei)配子体到动合子的离体培养以来,国内外学者陆续作了许多工作(Rosales-Ronquillo和Silverman,1974;Rosales-Ronquillo等,1974;Weiss和Venderberg,  相似文献   

7.
Wistar大鼠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yoelii子孢子较为敏感,是研究约氏疟原虫红外期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王兴相等,1985)。但有关该动物的一些生理因素对子孢子入侵和红外期的发育影响所知甚少。本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观察了鼠龄、性别和脾脏对于孢子入侵和红外期发育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利用该鼠疟模型进行红外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约氏疟原虫BY265株每周血传一次,每5周蚊传一次,保种于昆明株小鼠体内。斯氏按蚊(An.stephensi)成蚊羽化后3天用于吸血感染,感染后置于24±1℃、RH80±10%温室内饲养,第14天按Pachecoetal(1979)…  相似文献   

8.
陈佩惠  胡昌仁 《动物学报》1990,36(4):330-334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间日疟原虫在大劣按蚊体内发育的卵囊内成孢子细胞及子孢子形成过程形态变化。疟原虫采自带有配子体的间日疟自愿者。蚊虫在感染后8天作解剖。本研究观察结果与前人所描述的柏氏疟原虫和鸣疟原虫的成孢子细胞与子孢子形成过程相似,即成孢子细胞形成开始于卵囊被膜下的周围出现液泡,而随着膜下液泡增大,逐渐向胞质延伸并联接成裂缝,使胞质再分裂而形成。子孢子周围的膜下微管分布不对称,其数目和排列型式,多数为:7+4、7+5、8+4和8+5,少数为10+1,与前人报告不同(10+1)。  相似文献   

9.
一、引 言 作者于1955年开始进行上海的几种蚊虫对鸡疟原虫感染力的研究,其目的是在确定上海的普通蚊虫中对鸡疟原虫容易感染的,感染力最强的和能有效的叮刺传播鸡疟原虫的蚊种,以备采用鸡疟原虫进行实验疟疾学的研究工作。研究的结果,初步证明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骚扰阿蚊(Armiqeres obturbans)、和东乡年伊蚊(Aedes togoi)能被感染,其中尤以白纹伊蚊最为切合实用。这项研究的详细结果,以后另行发表。  相似文献   

10.
宋宗臣 《四川动物》1994,13(2):77-78
血传感染食蟹猴疟原虫B株后虫血症消长类型宋宗臣第三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重庆630038食蟹猴疟原虫B株(简称B株猴疟)是研究筛选疟疾根治药物较好的虫株,多种按蚊对该原虫具高敏感性 ̄[1]。1984年我们引进B株猴疟后,曾报告血传感染猴虫血症自然消长...  相似文献   

11.
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对间日疟原虫敏感性的比较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中华按蚊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的问题,早在1929年Hindle与冯兰洲,1934年姚永政曾先后作过实验。1970年以来,河北、山东、河南(史冬元等,1982)等省也作了有关研究。上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感染率差异较大。至于雷氏按蚊,上海陈登宏等(实用疟疾学,1978)曾提及作过人工感染实验。但是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在同一情况下比较其对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差异,还未见报导。这两种按蚊在我省分布较广,比较这两种按蚊的敏感性,无论在疟疾流行病学上或防治对策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81及1982年的8~10月,连续两年共作了9批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  相似文献   

12.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是一种重要的虫媒,尤其是对疟原虫的传播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东南亚地区和我国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黄复生等研究发现,对人疟原虫敏感的大劣按蚊可以通过卵囊黑化包被反应,阻断对鼠疟原虫——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的传播。因此,大劣按蚊约氏疟原虫是研究昆虫先天性免疫和蚊与疟原虫相互关系的理想模型。我室对大劣按蚊已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为能更加深入地开展对大劣按蚊的研究,尤其是对其传疟相关蛋白的研究,本研究拟对大劣按蚊的血淋巴进行初步的分析,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和数据,为今后更深入地开展大劣按蚊的蛋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引 言 众所周知,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一般不能在其他动物体内进行正常的发育,我们又不能以人作为试验对象,故研究鸟疟原虫供研究人疟的参考极为重要。例如:阿的平和扑疟母星的治疟效验是从治疗芙蓉鸟(canary)的疟疾疟原虫(P.cathemerium)获得证明的。又如James氏和Tates 氏(1937)发现的红血球外型疟原虫以及Huff氏和Coulston氏(1944)阐明了疟原虫的红血球外循环,都是从研究鸟疟获得的成就。历来许多有关疟疾问题的重要发现,不少是由鸟疟中获得的。本研究企图从上海的常见蚊虫中,选择出一种最适宜于实验疟疾学应用的蚊虫,以备进行实验疟疾学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瑞士杂种和C_(57)BL/6 Jax纯种小鼠为疟原虫的脊椎动物宿主,以斯氏按蚊为疟原虫的无脊椎动物宿主,较详细系统地定时定量地评价了标准抗疟药伯氨喹啉对约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yoelii By265)配子体和孢子体作闲。  相似文献   

15.
刘田民  李慧珠 《动物学报》1989,35(4):436-437
体外形成的动合子能否感染蚊媒并继续在蚊体内发育是评价体外形成动合子发育成熟的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动合子-卵囊阶段的体外培养和整个蚊期疟原虫的培养。由于体外形成动合子的培养物中含有大量各阶段的疟原虫,对检验体外形成动合子的生物活性造成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对约氏疟原虫动合子进行培养和分离,并检测了体外形成动合子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技术筛选人疟动物模型,井用培养的疟原虫接种实验动物进行对比观察。 白掌长臂猿红细胞对海南两个虫株和柬埔寨株都易感,用培养海南l株的猿血接种原输血猿,引起的原虫血疟持续38天,接种后第2周原虫密度升至11.6/104 红细胞)高峰。蜂猴和猕猴对恶性疟原虫都不敏感。实验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技术可作为人疟动物模型初步筛选之用。  相似文献   

17.
宋宗臣 《四川动物》1995,14(1):27-28
食蟹猴疟原虫B株子孢子感染后供蚊血餐感染时间的初步观察宋宗臣第三军区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重庆630038食蟹猴疟原虫B株-按蚊-恒河猴系统是疟疾根治药物研究较理想的模型。在使用此模型时,获得好的感染蚊批是重要环节。1984年我国引进此株疟原虫后,对子孢...  相似文献   

18.
制备抗PbPH单克隆抗体(mAb),检测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PH的表达特点和传播阻断能力。主要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scent assay, IFA),确定PbPH的表达阶段以及抗PbPH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1×10~6个P.berghei感染雌性BALB/c小鼠3 d后,尾静脉收集感染小鼠的血液,与鼠源的抗PbPH单克隆抗体/PBS对照,按照不同的稀释倍数(1?5、1?10、1?50)进行混合培养,观察15 min后,伯氏疟原虫配子体出丝中心数及24 h后动合子形成数的变化。WB和IFA检测抗PbPH单克隆抗体可以识别雌雄配子体、雄配子、雌配子/合子、retort和动合子的表面抗原。体外传播阻断实验中,与PBS对照组相比,在加入不同浓度(1?5、1?10)的抗PbPH单克隆抗体培养后,配子体出丝中心数分别减少了41.7%、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合子形成数分别减少了45.1%、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PbPH单克隆抗体可以有效阻断体外配子体出丝中心和动合子的形成,从而影响伯氏疟原虫在蚊体内的进一步发育和继续传播。  相似文献   

19.
《遗传》2020,(2)
蚊媒病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传播率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蚊虫作为蚊媒病的传播媒介,研究其与蚊媒病毒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有助于蚊媒病的防控。蚊虫抵御蚊媒病毒的先天免疫降低和病毒成功逃避蚊虫免疫屏障为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持续感染和蚊媒病的暴发流行造成了潜在风险。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途径作为蚊虫体内强大的抗病毒防御屏障,通过产生多种小RNA降解病毒RNA,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的目的。本文对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 RNA)、微小RNA (micro RNA,mi RNA)、Piwi蛋白相作用RNA (Piwi-interacting RNA, pi RNA)等3种小分子RNA在蚊虫体内发挥抗蚊媒病毒感染的先天免疫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蚊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文献记载,中华按蚊分布的地域很广,已在我国十九个省内发现(冯兰洲氏1938及1939)。从自然界采获的蚊体内,已经检查出疟原虫的囊胞(Oocyst)及胞子体(Sporozoite),同时间日疟的人工感染试验也已成功(冯兰洲氏1938及姚永政氏等1934),因此中华按蚊能够传播疟疾是毫无疑义的事实了。并且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