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淑芬 《化石》2005,(3):32-32
位于山东省即墨市城西8公里处的马山西北坡山谷中,曾多次出土各类化石。根据专家地层考证,早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并且是古树生长地带。因此,这里岩层中蕴藏有较多的硅化木。1981年发现的一段硅化木树干长6米、直径0.8米,现存青岛市博物馆。1992年发现的一棵树干长13米、直径达1.2米的完整硅化木,实属我国沿海地区之罕见。  相似文献   

2.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面积220平方公里,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三清山历史上是道教名山之一,自古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蜂”的赞誉。目前景区主要分为北山、南山两大部分。北山景区山势较南山景区平缓,有三清宫、龙虎殿、风雷塔等古建筑和石雕遗迹上百处,山峦被大面积的黄山松林覆盖,是听松涛、观云海、探古迹的胜境。南山景区则景色迥异,奇峰、怪石突兀林立,雾霭、烟云飘逸沉浮,虬松、异草争奇斗艳,有“司春女神”、“巨蟒出山”、“万笏…  相似文献   

3.
赣东北雾霖山组长期被视为吴家坪期的陆相沉积,在其近底部发现含Shouchangoceras的海相化石群,表明该岩组并非纯陆相沉积,其底部的地层时代亦不排除茅口期晚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木化石是一种特殊保存形式的植物茎干化石,通常保存了精美的内部解剖结构,对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演化和古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已经报道了中国各个地质时期的木化石200余种,但侏罗纪木化石研究相对较少,而目前还没有云南侏罗纪木化石的正式描述。本文首次报道云南中生代木化石异木(Xenoxylonsp.)。标本采自会泽县邱家大坪子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上部,仅保存密木型次生木质部。管胞径向壁具缘纹孔扁圆形、紧挤、单列。交叉场具1个窗格型单纹孔。生长轮明显,晚材比例很小,表明当时的降雨量充沛,并为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的热带或亚热带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5.
报道在重庆首次发现的中侏罗世木化石群。化石产地为綦江区古南镇文龙村马桑岩,地层层位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木化石表面碳化,内部硅化、褐铁矿化。化石经磨片后显微镜观察,可确定为松柏类植物木材。该木化石群不仅是四川盆地地层新层位发现的木化石,且增加了我国南方侏罗纪木化石分布范围。该化石群反映了中侏罗世该地区的干燥气候,对研究当时的古气候与古地理以及沉积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麝鼠(Ondatra zibethica L.)是主要的毛皮兽之一,鼠蹊处有腺体,分泌有麝香味的液体,夏季最盛,因而得名。麝鼠形如家鼠,普通个体比家鼠大3倍,身长(除尾长)约1尺余,重2斤左右。背面棕黑色或粟黄色,腹面棕灰色。眼小,耳短,嘴端钝圆。尾黑色,侧扁,被鳞质皮片,杂以稀毛。未离巢的幼兽尾部侧扁的形状不很显著。四肢短,前足趾间无蹼;后足比前足大,趾间有半蹼。针毛具光泽,绒毛柔软,因在水中生活,毛皮油润,所以是一种相当贵重的毛皮。  相似文献   

7.
赣东北的珍稀濒危树种共计53科97属159种(含变种),物种资源丰富,用途广泛,一些树种具有多种用途。根据功能用途,将赣东北珍稀濒危树种划分为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环境保护林与观赏林五大类。结合珍稀濒危树种自身特点对进行开发,能针对不同树种开展不同的经营模式,提高树种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同时也要注意对野生资源的保护,使得赣东北珍稀濒危树种价值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浙西、赣东北早二叠世晚期菊石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系统描述了浙西及赣东北饶南地区早二叠世晚期菊石35种,分别属于18属、8科,其中包括26新种、10新属、4新科,并建立了1新超科。综合分析了菊石动物群的特点,指出它既具有浓厚的特提斯海域的色彩,又具有我国南部区域性的特色,同时还渗进了极少量的北极区的分子。根据菊石的新发现,并结合其他门类化石以及岩石性质,对浙西的丁家山组及赣东北饶南地区的湖塘组重新作了厘订、划分和对比,并对华南若干地区的相当地层作了简要的对比讨论。对浙西的“礼贤煤系”、饶南的“乐平组”以及华南大羽羊齿植物群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1973年,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在该省朝阳县胜利公社黄花沟发掘出一批鹦鹉嘴龙化石,这是在东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蜥脚类恐龙及鱼类化石。鹦鹉嘴龙是中生代晚期(离今约七千万年前)在浅水湖边营两栖生活的爬行动物。它在恐龙中个头最小,仅有一米上下,与家犬差不多(所以恐龙也并非  相似文献   

10.
2005年5月24日,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3828号渔船,在渤海湾作业时一只鸟飞落至船上,被船员收留。25日该船靠大连市旅顺口区羊头洼港,当日上午10时交与保护区管理处。经检查此鸟没有外伤,但明显具有病态,很瘦弱,不能站立,喂食小鱼即吐,于中午前死亡。  相似文献   

11.
虞鹏程 《四川动物》2000,19(3):163-164
叙述了赣东北山区越冬后的棘胸蛙蝌蚪栖息地生物因子,为棘胸蛙人工培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赣东北棘胸蛙蝌蚪栖息地生物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秦耀庭(1960)报道吉林长白山麓有极北蝰分布,此后赵尔宓等(1981)研究了我国东北的13号极北蝰标本(包括秦耀庭报道的2号标本).  相似文献   

14.
报道在重庆首次发现的晚侏罗世木化石群。化石产地为綦江区古剑山,地层层位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上段。化石经磨片后显微镜观察可确定为松柏类植物木材。该木化石群不仅是四川盆地发现的地层层位最高的木化石群,而且应是我国侏罗系层位最高的木化石群。该木化石群可能形成于湖边,反映晚侏罗世该地区可能盛行干旱—半干旱气候。结合之前马桑岩木化石研究可以推断四川盆地从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虽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但气候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一直保持干旱—半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15.
对东北虎粪便进行虫卵检查,分离获得了自然感染的球虫卵囊。对球虫卵囊的形态和经培养发育后的各阶段的卵囊形态进行了观察。东北虎源球虫卵囊符合等孢属球虫的形态学特征。根据Genbank 上发表的猫等孢球虫18S rDNA 序列(L74671)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 技术对东北虎源球虫的18S rDNA 进行了扩增。扩增得到一段360 bp 的DNA 片段,并对该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测序结果和其它17 种原虫的相应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分析显示东北虎源球虫和其它等孢属球虫单独聚为一类。结合对东北虎源球虫的卵囊形态、卵囊发育情况及序列分析结果,确定其为等孢属球虫。   相似文献   

16.
赣东北雾霖山组长期被视为吴家坪期的陆相沉积,在其近底部发现含Shouchangoceras的海相化石群,表明该岩组并非纯陆相沉积,其底部的地层时代亦不排除茅口晚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研究,在了解哺乳类的起源与进化上非常重要。过去美国中亚攷察(?)曾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上白垩纪Djadochta 层内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食虫类(Insectivora)化石,但在我国的中生代地层内,过去尚无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发现。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期间,矢部长克及鹿间时夫曾发表在辽东省南部所采的侏罗纪哺乳类化石一种,定名为满洲兽(Manchurodon)(矢部,鹿间1938);后来鹿间时夫又发表了在东北阜新煤田所采的,时代亦可能为侏罗纪的食虫类化石一种,  相似文献   

18.
关于白蜡虫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王辅(1963,1978)认为:“白蜡虫以北纬26°-32°40′之间为其适生地带,26°以南或33°以北均不适其生存。”近年来,我们通过考察认为:在北纬26°以南和33°以北地区,均有白蜡虫自然种群存在。 一、鞍山地区自然概况 鞍山位于东径123°,北纬41°10′,辽河平原东南边缘,东邻千山山脉,南与辽宁半岛相连;海拔20—708米;本地属大陆性半湿润型温带气候,年均气温8.8℃,最冷月均温-10.2℃,极端最低气温-30.4℃,极端最高气温36.9℃,≥10℃年积温3536.3℃,相对湿度63%,年降水量713.5毫米;本市海拔21.6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开发研究设计院油田地质研究室的同志在大庆油田中区检3-22号井深870米处的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中发现了几件鱼化石,经我们鉴定,认为和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狼鳍鱼(Lycoptera)有一定的关系。现将鱼化石简述如下,并对有关问题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20.
首次报道山东潍坊馒头组上部(寒武系第三统)的东北吐卓虫Tuzoia manchuriensis,该种的模式标本产自辽宁省烟台镇东南3.2km的当十岭,但保存不很完整。潍坊标本在后腹缘处有两个明显、粗壮的边缘刺,前腹缘处有许多呈锯齿状小刺,这是辽宁标本所没有保存的特征,是对模式种的重要补充。另外,潍坊标本个体较大,而辽宁标本个体较小,长约40mm,且长高比(0.64)与潍坊标本(0.71)有较大差距,推测模式种可能是幼体。根据与潍坊Tuzoia共生的三叶虫,认为其时代为寒武纪第三世中期(长清期早期),相当于华南寒武纪第三世王村期早期或国际上鼓山期早期(Drumian),比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时代略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