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犀角地黄汤化裁方对五步蛇毒致血分证兔模型的疗效.方法 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4组,除生理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均以五步蛇毒造模.血清组:从耳沿静脉注射抗五步蛇毒血清;中药血清组:从耳沿静脉注射抗五步蛇毒血清,以犀角地黄汤化裁方灌胃;生理组、病理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4 h后测定其PLT、TT、PT、APTT、FIG、3P试验,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理组、血清组、中药血清组与生理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组、中药血清组与病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血清组与血清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3P试验:病理组为阳性,其余各组均为阴性.结论 犀角地黄汤化裁方配合抗五步蛇毒血清能抑制五步蛇毒引起的TT、PT、APTT的延长和PLT、FIB的减少,对蛇伤引起的凝血障碍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尖吻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伤凉血合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就诊时(咬伤2h内)、咬伤后72h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就诊时TT、PT、APTT、Fg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72h,两组患者的TT、PT、APTT均升高,Fg均降低,而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所致凝血功能障碍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玉雄  蓝晓莲  张炎安 《蛇志》2013,25(1):30-31
目的探讨血循毒和混合毒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与致伤蛇种及就诊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222例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致伤蛇种、就诊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我院蛇伤(血循毒和混合毒)患者以竹叶青蛇、烙铁头蛇、五步蛇、眼镜蛇为常见,少数为乡城烙铁头蛇、白头蝰蛇、眼镜王蛇,其它蛇伤罕见。(2)五步蛇伤早期(6h内)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3)除五步蛇、蝰蛇外,其它血循毒和混合毒毒蛇咬伤6h后就诊者凝血功能障碍机率高。结论我院蛇伤以竹叶青蛇、烙铁头蛇、五步蛇、眼镜蛇咬伤常见,五步蛇咬伤早期(6h内)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它血循毒、混合毒毒蛇咬伤6h后凝血功能障碍率高;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五步蛇咬伤有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9,(2)
目的观察十三味方对血循毒蛇咬伤患者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我院蛇伤科血循毒蛇咬伤致肢体肿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循毒蛇咬伤的治疗方案及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中药内服,治疗组给予常规血循毒蛇咬伤的治疗方案及蛇伤十三味方中药内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3、5、7天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及疗程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3天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_(周径差)=0.205、0.301,P0.05;t_(血清肌酸激酶)=-1.448、-1.179,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5、7天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_(周径差)=-2.964、-6.249,P0.05;t_(血清肌酸激酶)=-2.168、-4.967,P0.05)。治疗组患者肢体肿胀消退时间与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t=-7.033、-6.806,P0.05)。结论十三味方可缩短血循毒蛇咬伤患者肢体肿胀消退时间,缩短疗程,降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  相似文献   

5.
综合治疗毒蛇咬伤急性肾功能衰竭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秋红  邓立普  王桥生 《蛇志》2006,18(3):200-201
2001~2005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毒蛇咬伤患者547例,其中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20例,占3.6%,与相关报道相近。以ARF为起因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者4例,因家属放弃抢救,经随访均死亡。可见,ARF是毒蛇咬伤病人特别是血循毒或混合毒蛇咬伤最凶险的并发症。近年来,我们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ARF,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毒蛇咬伤5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毒蛇咬伤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经验教训,以提高对蛇伤抢救与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1996年至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568例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血循毒类毒蛇咬伤245例(43.13%),神经毒类毒蛇咬伤99例(17.42%),混合毒类毒蛇咬伤204例(35.91%),其他毒蛇咬伤20例(3.58%).经采取常规处理伤口,局部封闭(予相应抗蛇毒血清及胰蛋白酶、地塞米松),静滴抗蛇毒血清及对症治疗.痊愈548例(96.47%),好转16例(2.8%),未愈(成植物人)1例(0.18%),死亡3例(0.53%).结论 毒蛇咬伤应尽早正确的伤口处理,尽早应用相应抗蛇毒血清,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等.患者就诊时间的早晚及处理伤口是否及时、正确、有效与病情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戴永乐 《蛇志》1993,5(1):46-47
本文报告蛇伤致急性心功能衰竭35例,提示血循毒及混合毒毒蛇咬伤均可发生急性心衰,强调高度重视、密切观察、早期诊治,必须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纠正缺氧及高碳酸血症至关重要,应机极防治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8.
蝮蛇咬伤中毒的机制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符秋红  邓立普 《蛇志》2007,19(1):51-54
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又名土蛇、大公蛇、地皮蛇,因其色泽似土而得名[1]。在我国除西藏、青海、云南省外均有发现,为我国剧毒蛇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蝮蛇咬伤多见于夏秋季节。蝮蛇毒素为混合毒素,被咬伤后可引起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抢救,预后差。故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治蝮蛇咬伤是急救医学的重要课题。1发病机制蝮蛇属管牙类毒蛇,其毒是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即血循毒和神经毒。蝮蛇咬伤1次的注毒量为45~150mg(干重),而致死量为25mg(干重)[2]。1·1神经毒素蝮蛇毒的神经毒素含量较低,约占毒素干重的1%~2%。其…  相似文献   

9.
程光全  王志英  徐自强 《蛇志》2014,(4):383-384
目的探讨血循毒类毒蛇咬伤患者早期伤口切开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血循毒类毒蛇咬伤患者223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并比较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本组患者轻度肿胀97例中,伤后12h内切开21例,未溃疡12例,Ⅰ°溃疡7例,Ⅱ°溃疡2例;晚期切开或未切开76例,未溃疡15例,Ⅰ°溃疡41例,Ⅱ°溃疡16例,Ⅲ°溃疡4例。中度肿胀患者85例中,伤后12h内切开32例,未溃疡8例,Ⅰ°溃疡21例,Ⅱ°溃疡2例,Ⅲ°溃疡1例;晚期切开或未切开53例,未溃疡6例,Ⅰ°溃疡16例,Ⅱ°溃疡24例,Ⅲ°溃疡7例。重度肿胀患者41例中,伤后12h内切开17例,Ⅰ°溃疡11例,Ⅱ°溃疡4例,Ⅲ°溃疡2例;晚期切开或未切开24例,Ⅰ°溃疡2例,Ⅱ°溃疡6例,Ⅲ°溃疡16例。在蛇伤后12h内切开的患者坏死溃疡的形成、肿胀程度的改善均明显优于晚期切开或未切开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早期伤口切开对血循毒类毒蛇伤患者局部伤口状况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世军  黄小宾  江山  施婉玲  杨旭 《蛇志》2010,22(3):206-207
目的观察三草汤在蛇伤患者中抗肾损害的疗效。方法选择186例毒蛇咬伤患者,给予早期口服三草汤,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24、72 h及72 h后的尿微白蛋白、尿转铁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三草汤对毒蛇咬伤早期肾损害的疗效显著,临床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蛇伤后早期口服三草汤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肾损害,并能有效降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浅谈几种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和抢救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丽萍  黄港 《蛇志》2010,22(1):58-59
世界已知毒蛇约500余种,分布在我国的毒蛇目前已知有80多种,但对人体危害较大、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主要有10余种。按照蛇毒成分不同可分为神经毒类、血循毒类和混合毒类3种。当毒蛇咬伤人后,由毒腺分泌的蛇毒经排毒导管、毒牙及伤口沿淋巴及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  相似文献   

12.
刘梅 《蛇志》1998,10(2):38-39
毒蛇咬伤按其毒性分为神经毒型,血循毒型,混合毒型三种[1]。中毒症状重者,若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1992~1997年我科共救治21例危重型毒蛇咬伤患者,均获成功。现将救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例病人中男18例,女3例;年...  相似文献   

13.
《蛇志》2019,(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血循毒蛇咬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血循毒蛇咬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胸闷、头晕消失时间,皮温恢复正常时间,肿胀消退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轻度肿胀患者的各项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中度肿胀、重度肿胀患者比较,观察组的各种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地塞米松治疗血循毒毒蛇咬伤患者时,可根据患者肢体肿胀程度选择地塞米松的使用剂量,轻度肿胀患者应用常规剂量治疗,中、重度肿胀患者选择大剂量治疗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罗威 《蛇志》2013,25(1):46-49
我国常见蛇类有165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以沿海到海拔1000m左右的地区较多。其中有毒蛇类47种,剧毒蛇10种。我国每年4~11月为蛇伤高发期。每年毒蛇咬伤患者约10万人次[1],致残率25%~30%,病死率5%~10%,属临床常见危重症。有毒蛇分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三类,中医按临床证型分风毒、火毒和风火毒。中医以清  相似文献   

15.
《蛇志》2020,(2)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结合血浆置换对重型毒蛇咬伤中毒患者凝血指标及心肌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型毒蛇咬伤中毒患者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结合血浆置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凝血指标、心肌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降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升高,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结合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毒蛇咬伤中毒患者的凝血指标及心肌指标。  相似文献   

16.
蛇伤凉血合剂对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广  曾仲意  陈生  谢纬 《蛇志》2009,21(1):6-9
目的观察蛇伤凉血合剂对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伤凉血合剂180ml,每日2次;于就诊时、给药后72h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D-二聚体(D-Dimer)变化.同时观察患者出血情况。结果治疗72h后PLT、PT、APTT、Fg、FDP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D-Dimer、3P试验.两组均转为阴性。结论蛇伤凉血合剂对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对保护正常凝血机制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蝮蛇咬伤中毒的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岳善永  倪丽娟 《蛇志》2000,12(3):59-63
1 发病情况  蝮蛇 (Agkistrodon halys Pallas)俗称灰链鞭。除了西藏、青海、云南省外均有发现 ,为我国剧毒蛇中分布最广的一种 ,其中以江、浙两省部份地区危害最大。根据浙江海宁市 1 973~ 1 985年蝮蛇咬伤发病率调查结果 ,年平均发病率为 1 .92万 ;江苏无锡市崇安医院 1 959~ 1 989年共收治蝮蛇咬伤72 1 4例。这说明上述两地区为蝮蛇咬伤高发区 ,若不及时治疗抢救 ,可使病情加重 ,造成肢体残废 ,甚至危及生命。2 发病机理  蝮蛇属管牙类毒蛇 ,其毒为混合毒 ,即神经毒和血循毒。由于蛇毒系多肽、蛋白质、多种酶类 ,其致死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8.
王灵  王万灵 《蛇志》2014,(3):287-289
目的观察甘露醇对血循毒蛇咬伤患者肌酸激酶(CK)值的影响,降低和预防横纹肌溶解症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方法将我院2009~2013年血循毒蛇咬伤住院患者104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3h内开始使用甘露醇125~250ml每12h1次输注作CK预处理;B组(对照组)未使用甘露醇。观察比较两组CK值差异、横纹肌溶解症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A组CK值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横纹肌溶解症发生率为5%、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为0%、平均住院天数为4.78天,明显低于B组的20.45%、4.55%和6.8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甘露醇对CK干预是减少及预防血循毒蛇咬伤后横纹肌溶解症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有效措施,对血循毒蛇咬伤无明显禁忌证的患者甘露醇可以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9.
陈连芽 《蛇志》2007,19(2):129-130
2006年我所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7种毒蛇咬伤患者594例,均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94例中,男345例,女249例,其中住院538例,门诊56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岁,平均37岁。1·2诊断依据(1)病史。有明确的蛇咬伤病史(时间、地点、咬伤部位等)。(2)局部症状。①神经毒蛇咬伤不红、不肿、不痛或微痛麻木;②血循毒蛇咬伤红肿疼痛,甚则溃烂坏死;③混合毒蛇咬伤有疼痛麻木感,伤口周围红肿,肿胀漫延,常有水泡、血泡或伤口溃烂。(3)全身症状。①神经毒蛇咬伤多在1~5 h出现症状,有头昏,出汗,胸闷,四肢无力,瞳孔散大,视物不清,舌强不…  相似文献   

20.
危重型蝰蛇咬伤30例报告(摘要)广东省高明市合水医院528524何林根蝰蛇是属于血循毒类毒蛇,是我国常见的毒蛇之一,被咬伤后发病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本文报告30例喹蛇咬伤危重型患者,经过用精制抗蝰蛇毒血清,地塞米松,山莨菪碱,局部清创排毒等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