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不同光周期(L8∶D16、L12∶D12及L16∶D8)对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F.-W.),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denko,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Zub.)3种草原蝗虫高龄若虫的发育、存活、羽化、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天温度(28±1)℃,黑夜温度(23±1)℃的恒定温度下,不同光周期对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的发育、羽化、产卵影响不大,但是对其存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到成虫的发育速度在中光照下(L12∶D12)最快。而在短光照(L8∶D16)下更有利于小翅雏蝗若虫发育,其次是中光照;毛足棒角蝗的羽化在中光照条件下最适宜,而长光照时数(L16∶D8)更有利于亚洲小车蝗和小翅雏蝗的羽化;光周期对亚洲小车蝗产卵影响最为明显,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在中光照和长光照时数条件下有利于它们产卵,而小翅雏蝗在短光照和中光照时数下有利于产卵。  相似文献   

2.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是一种在生物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潜力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探明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的控害潜力,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65%±10%、光周期16 L∶8 D条件下,观察了叉角厉蝽4龄、5龄若虫和成虫分别对亚洲玉米螟3龄、4龄幼虫的捕食行为,测定了叉角厉蝽对不同亚洲玉米螟密度下的捕食量、搜寻效应以及自身密度和种间干扰对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叉角厉蝽3个虫龄对亚洲玉米螟3龄与4龄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顺序均为:成虫(30.21头)>5龄若虫(24.69头)>4龄若虫(11.96头),相同虫龄的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最大取食量均大于对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的最大取食量。在亚洲玉米螟相同虫龄内,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在生存环境和亚洲玉米螟幼虫密度固定的条件下,其平均捕食量和搜寻效应与叉角厉蝽成虫密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叉角厉蝽成虫与亚洲玉米螟幼虫以相同比例增加时,叉角厉蝽成虫种间会产生干扰作用。结果表明了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好的控害潜力,为今后高效利用叉角厉蝽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帅  陈文龙  金道超 《昆虫学报》2015,58(11):1237-1244
【目的】为了解稻虱红单节螯蜂Haplogonatopus apicalis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间的互作关系,开展了稻虱红单节螯蜂在白背飞虱不同龄期寄生时,对寄主及其自身发育表现影响的研究。【方法】在室内25℃条件下,观察了被寄生的白背飞虱各龄若虫及其寄生蜂稻虱红单节螯蜂的发育表现。【结果】白背飞虱2, 3, 4和5龄若虫被寄生后,当龄及其后各龄的历期均显著延长;2和3龄若虫被寄生后,成虫羽化率仅分别为54.29%和60.95%,显著低于在4和5龄若虫被寄生后的成虫羽化率(分别为96.20%和100%)。稻虱红单节螯蜂寄生白背飞虱5龄若虫后的发育历期(23.77 d)显著短于寄生2龄若虫后的发育历期(27.77 d);寄生3龄若虫的成蜂羽化率最高,为56.19%;而寄生5龄若虫的羽化雄蜂比例最高,为77.12%。【结论】稻虱红单节螯蜂寄生可使白背飞虱若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白背飞虱2和3龄若虫是稻虱红单节螯蜂发育的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4.
李鸿昌  王征  陈永林 《生态学报》1987,7(4):331-338
为了进一步明确蝗虫类群在草原生态系统内的功能作用,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益和乌拉山地区,依蝗虫发生季节的次序,先后研究了3种优势蝗虫(毛足棒角蝗、宽须蚁蝗、亚州小车蝗)成虫群体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取食羊草的食物消耗量和利用能力问题。 本文首先提出了群体饲育时,蝗虫个体平均寿命的计算式: (?)=sum from n=i-1 to (?) i·N_i/N_t 式中,i=个体寿命的天数;N_i=寿命为i的个体数,N_t=蝗虫实验种群的个体总数。 据上式计算得出3种蝗虫个体平均寿命,毛足棒角蝗:雄性为38.2±2.8天、雌性为31.4±2.2天;宽须蚁蝗:雄性为40.9±2.3天、雌性为30.2±1.6天、亚洲小车蝗:雄性为52.6±0.7天、雌性为40.6±2.3天。 3种蝗虫在其成虫历期内,平均个体累积食量玩 (干重,克)为:毛足棒角蝗的雄性为0.607±0.059、雌性为0.643±0.084;宽须蚁蝗的雄性为0.303±0.022、雌性为0.340±0.037;亚洲小车蝗的雄性为1.414±0.180、雌性为2.933±0.186。在不同蝗种间,其平均个体累积食量的差异显著(P<0.01)。 3种蝗虫的雌性个体的近似消化力(A.D.)均显著高于同种的雌性个体(p<0.01);季节发生早的蝗种之近似消化力相对高于较晚期发生的种类(毛足棒角蝗>宽须蚁蚁蝗>亚洲小车蝗)。对摄入食物的转换效率(E.C.I.,E.C.D.),则同种内的雌性个体均显著高于雄性(p<0.01);不同蝗种间,以个体最小、在中期发生的宽须蚁蝗对摄入食物的转换效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5.
寄生物和寄主的发育关联研究已有很多报道,而人们对捕食者与猎物的同步发育关系却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及其猎物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在18℃、22℃、25%、28℃、31℃和34℃恒温下的发育特性及发育同步性。大斑芫菁幼虫(除5龄外)发育起点温度均低于10℃,而棉蝗每个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都高于10℃。大斑芫菁5龄幼虫的有效积温为440.53日度,低于棉蝗卵的462.96日度,并且大斑芫菁1~4龄幼虫的有效积温均少于1—4龄蝗蝻。大斑芫菁成虫出现、卵孵化和幼虫滞育解除日期与棉蝗产卵和卵孵化日期,显示大斑芫菁的发育和棉蝗的发育具有季节同步性,而且大斑芫菁的滞育同步化了大斑芫菁和棉蝗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班氏跳小蜂Aenasiusbam 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优势种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的条件下,扶桑绵粉蚧的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该蜂的寄生率、发育历期、子代性比和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选择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对雌成虫和2龄若虫的寄生率,但寄生粉蚧雌成虫的子代雌雄性比显著高于寄生3龄若虫或2龄若虫的性比;在两种选择条件下,雌蜂在寄主三种虫龄(态)上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但是雄蜂在粉蚧雌成虫中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寄生2龄若虫或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在两种选择条件下,寄生于粉蚧雌成虫的子代雌蜂和雄蜂的个体都是最大,其后足胫节长度显著长于寄生于2龄若虫或3龄若虫的子代胫节的长度。  相似文献   

7.
李立  杨佳妮  杨桦  胡海宏 《昆虫学报》2013,56(1):104-110
斑翅肩花蝽 Tetraphleps galchanoides Ghauri是铁杉球蚜 Adelges tsugae (Annand) (hemlock woolly adelgid)的重要天敌。为开展斑翅肩花蝽的人工繁殖, 我们自主研制了一种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的原料配制布丁人工饲料, 所配制人工饲料产率为74.5%, 含水率为8.6%, 感官评定得分为81.7分。为评价斑翅肩花蝽布丁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 在实验室以铁杉球蚜作对照, 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斑翅肩花蝽, 测定了斑翅肩花蝽若虫发育历期、 存活率及成虫繁殖力, 并调查了若虫和成虫林间捕食量。结果表明: 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的斑翅肩花蝽若虫发育历期(103.2±6.5 d)与对照的若虫发育历期(105.7±8.4 d)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的斑翅肩花蝽若虫存活率(73.2%)略低于对照的若虫存活率(77.4%), 而且第1, 2和3代成虫获得率相近; 取食布丁人工饲料的斑翅肩花蝽成虫, 在产卵前期、 产卵期、 产卵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但孵化率、 成虫寿命存在显著差异, 取食布丁人工饲料的卵孵化率为85.8%, 成虫寿命为51.9±4.0 d, 而对照组的卵孵化率仅为71.4%, 成虫寿命仅为37.4±2.6 d。林间释放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的斑翅肩花蝽, 若虫和成虫均有效捕食铁杉球蚜。因此, 此种布丁人工饲料可用于大量饲养繁殖斑翅肩花蝽, 满足大面积生物防治铁杉球蚜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幼虫取食与生长发育关系,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恒温条件下,采用杯养法,对扁角豆芫菁幼虫的取食习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1龄幼虫寻食期长短与蝗虫卵块埋藏深度有关,与蝗卵量多少无关。幼虫取食多少与羽化后成虫个体大小、体重有明显的关系,取食1/2块蝗卵的幼虫提前入土化蛹,继续发育为成虫,但成虫体形瘦小;而取食1块蝗卵的幼虫正常发育,成虫体形肥大。幼虫无再取食习性。建议在扁角豆芫菁饲养中,供给卵量为1块完整的蝗卵,鲜重约为0.6 g最合适。  相似文献   

9.
西藏直翅目一新属及二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采自西藏墨脱地区斑腿蝗科1新属及2新种,即直缘秃蝗属Rectimargipodisma gen.nov.,墨脱直缘秃蝗Rectimargipodisma medogensis sp.nov.及刺胸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 acanthracus sp.nov.,并首次描述了短翼蚱科的侧角狭蚱Xistra laticorna Zheng的雌性.模式标本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寄主龄期对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的产卵选择及后代发育的影响,本文在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 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初期成虫、褐色期成虫、初产卵期1-2 d成虫等6个发育阶段条件下观察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产卵选择系数、发育历期、寄生率、羽化率及性比。结果表明:选择性产卵条件下,日本食蚧蚜小蜂对褐色期成虫的产卵量、寄生率、选择系数最高,其次为初期成虫,1龄若虫最低均为0;日本食蚧蚜小蜂在橡副珠蜡蚧2龄若虫-褐色期成虫体内能完成世代发育,发育历期以褐色期寄主最长(24. 0 d),2龄若虫最短(22. 1 d);羽化率以3龄若虫最高(99. 12%),雌性比均为1。综合考虑,可选用橡副珠蜡蚧初期成虫及褐色期成虫作为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室内扩繁寄主。  相似文献   

11.
亚洲小车蝗食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们采用人工饲养与自然发育相对照的方法,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的食量进行了测定。若虫期平均1.844g(最大3.38g,最小1.1g);成虫期平均8.395g(最大10.568g,最小6.735g);一生平均10.239g(最大13.948g,最小7.835g)。成虫期因寿命判断较难,故以自然发育期校正。 亚洲小车蝗若虫食量3龄期明显增加,约占一生食量的2.19%,1或2龄前的4倍,1、2龄总和的2.3倍;雌若虫食量约为雄虫的2倍;若虫期食量约占总食量的1/5,成虫期约占4/5。故防治应在3龄前进行,最晚到羽化前。  相似文献   

12.
樟个木虱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个木虱Triozacamphorae是近年来上海地区香樟上发生的一种新害虫。作者对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樟个木虱在上海以 1年发生 2代为主 ,偶发 3代。樟个木虱以低龄若虫在叶片上越冬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越冬代羽化 ;第 1代开始于 3月下旬 ,羽化高峰在 6月份 ;第 2代开始于 5月下旬 ,并主要以该代若虫越冬 ;第 3代若虫偶发 ,开始于 7月上旬 ,以若虫越冬。樟个木虱第 1代若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 5 0 72d,1~ 5龄若虫的历期分别为 :1 8 .3 1± 2 .2 1d ,1 4. 90± 9. 92d,6 .1 1± 2 . 2 0d,5 .80±3 . 61d ,5 60± 1 5 1d。成虫的寿命为 3~ 1 1d ,平均寿命为 6 41d。樟个木虱的产卵量为 3 9. 1粒 雌虫。2 4℃下 ,卵历期 5~ 7d不等 ,平均为 5. 3 4± 0 . 5 7d ,卵平均孵化率为 83 . 7%。樟个木虱低龄若虫中 3龄若虫最耐高温 ,其次为 2龄若虫 ,1龄若虫最不耐高温。  相似文献   

13.
槐豆木虱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槐豆木虱Cyamophilawillieti(Wu)近年来在山西中部发生逐年加重 ,造成国槐 (SophorajaponicaL .)、龙爪槐 (SophorajaponicaVar.)严重受害。该虫 1年发生 4代 ,以成虫在树冠杂草下、土缝中越冬。室内饲养观察 ,成虫单头产卵量为 1 1 0 0± 1 4 94粒 ,卵孵化率为 (88 0± 1 72 ) % ,若虫共 5龄。对 3龄左右若虫进行了室内、室外药剂防治试验 ,处理 48h后 ,若虫死亡率均在 90 %以上 ,以浓度为 3 3 3mg L的5 %高效氯氰菊酯常量喷雾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2019年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已对我国的农作物产生严重为害,筛选、利用本地天敌控制草地贪夜蛾是实现可持续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Wolff)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捕食性天敌,是许多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害虫的潜在生防因子。本文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评价了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叉角厉蝽3龄、5龄若虫以及雌、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及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方程。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叉角厉蝽各虫态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32.20头(5龄若虫)19.40头(雌成虫)18.20头(雄成虫)6.60头(3龄若虫),a/Th值(a为瞬时攻击率,Th为处置单头猎物时间)为82.25(5龄若虫)40.39(雌成虫)36.12(雄成虫)17.19(3龄若虫);叉角厉蝽各虫态对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7.80头(5龄若虫)6.40头(雌成虫)5.50头(雄成虫)4.60头(3龄若虫),a/Th值为11.36(5龄若虫)10.75(雌成虫)9.63(雄成虫)7.45(3龄若虫)。本研究表明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较强的捕食能力,尤其是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研究结果为利用叉角厉蝽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田间释放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光周期与温度对林地德国小蠊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道弘  刘世大  赵吕权 《生态学报》2006,26(7):2125-2132
为弄清湖南株洲(北纬27°50′,东经112°54′)栖息于林地的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季节生活史策略,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其若虫发育、龄数变异及成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国小蠊的若虫发育明显受光周期的影响。长日条件(LD 16∶8h)下若虫发育最快,中间日长(LD 14∶10h)次之,短日条件(LD 12∶12h)下若虫发育最慢。将孵化后30日的若虫自长日条件向短日条件转移,则若虫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反方向的转移,则若虫发育迅速。说明德国小蠊若虫存在滞育现象,短日条件诱导并维持滞育,长日条件解除滞育。若虫期经历的龄数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25℃的温度条件下,LD 16∶8h、LD 14∶10h及LD 12∶12h若虫期的龄数分别为7、8和9龄;长日条件下,30℃和25℃的若虫龄数为7龄,而20℃为9龄。根据实验室观察和林地调查结果,德国小蠊在湖南株洲1年发生1代,以滞育若虫越冬。30℃、25℃、20℃的温度条件下,卵鞘成活率分别为14.3%、90.1%和51.9%,高温和低温均不适合德国小蠊的繁殖。因此,可以认为控制若虫发育和龄数的光周期、温度反应的生态意义在于调控繁殖虫态和繁殖的适宜季节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16.
Amlan DAS 《昆虫学报》2014,57(8):869-878
【目的】害虫的取食潜力反映了其生态学和经济学特性,这些知识有助于扩展其控制措施。能否将害虫物种按亲缘关系的远近进行分组,对它们在发育或成熟期的取食量进行定量排序?了解不同害虫种类的取食模式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答。 【方法】对印度4种蝗科农业害虫--等岐蔗蝗Hieroglyphus banian (Fab.), 暗翅剑角蝗Acrida exaltata (Walk.), 中华板胸蝗Spathosternum prasiniferum prasiniferum (Walk.) 和 Oxya fuscovittata (Mars.)的取食量进行了定量测定,估测了4种害虫雌雄各若虫龄期及整个成虫期的每日取食量和总取食量。【结果】基于其多食性特征和存在多种食物来源的情况,所有测试中均只提供最为偏好的寄主植物。在研究的4种害虫中,观察到相同的取食率模式,取食率随着若虫龄期的增加而逐步增加。4种害虫的雌虫取食量均显著高于雄虫,且成虫期害虫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幼期。各龄若虫和成虫的取食量与对应的若虫或成虫历期明显相关。就整个生活期的取食量和平均存活率而言,暗翅剑角蝗A. exaltata 和中华板胸蝗S. pr. prasiniferum 的亲缘关系比其他两种昆虫略近。就整个生活期的取食量和平均存活率而言,单化性害虫(等岐蔗蝗H. banian)和二化性害虫(暗翅剑角蝗A. exaltata) 比另外两种近缘的多化性害虫(中华板胸蝗S. pr. prasiniferum 和 O. fuscovittata)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结论】寿命长的物种(每年可完成1~2个世代)在取食潜力方面比寿命短的物种(每年完成2代以上的世代)更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多个不同化性的害虫物种的研究,使我们在这方面能达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明确叉角厉蝽 Eocanthecona furcellate (Wolff)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幼虫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叉角厉蝽不同虫态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了该蝽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以及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叉角厉蝽3龄若虫、5龄若虫、成虫均可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总体呈现叉角厉蝽低龄若虫捕食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数量较多,高龄若虫和成虫捕食中间龄期幼虫数量较多的规律;叉角厉蝽3个虫态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效能(a/Th)最强(214.0)、日最大捕食量(1/Th)最大(256.4头)。不同虫态叉角厉蝽的搜寻效应与草地贪夜蛾密度均呈负相关。建立了叉角厉蝽成虫密度、草地贪夜蛾4龄幼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反应方程,干扰作用发生后该蝽的平均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均逐渐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释放叉角厉蝽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弄清湖南株洲丽斗蟋若虫的季节适应策略,研究了恒定及变化光周期对其若虫发育的调控。结果表明,丽斗蟋若虫发育明显受变化光周期的影响。25℃温度条件下,3个光周期条件下的若虫发育都较慢,羽化也极不整齐,长日条件(LD 16∶8h)、中间日照条件(LD 14∶10h)和短日条件(LD 12∶12h)的若虫发育历期(mean ± SD)分别为(206.2± 44.0)d、(236.6±93.3)d和(230.3±47.4)d,若虫从开始羽化到供试个体全部完成羽化所需时间分别为216、301和156d,经历短日条件的若虫转移至长日条件后能够促进其快速发育,羽化也很整齐,反方向转移则会抑制若虫发育,且羽化也不整齐。30℃温度条件下,恒定长日条件下的若虫发育明显快于短日条件,变化光周期对若虫发育的调控与25℃相类似。变化光周期对若虫发育的影响与光周期的变化方向及低龄若虫感受的光周期类型有关。丽斗蟋若虫复杂的光周期反应模式的生态意义在于调节其生活史与季节同步。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评估我国优势天敌昆虫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对重要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作用,在笼罩条件下,采用功能反应方法评价了叉角厉蝽3龄和5龄若虫及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和5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表明,除叉角厉蝽3龄若虫不能独立捕食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外,叉角厉蝽其它虫态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升高而增加,捕食率则随猎物密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判别为II型功能反应。拟合的Rogers’随机捕食者方程参数表明,叉角厉蝽3龄和5龄若虫及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a分别为0.0295、0.0453和0.0965,处置单头猎物的时间Th分别为3.98 h、1.36 h和1.21 h,理论日最大捕食量T/Th分别为6.03头、17.65头和19.83头;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a分别为0.0545和0.0876,处置单头猎物的时间Th分别为3.67 h和4.83 h,理论日最大捕食量T/Th分别为6.54头和4.97头。结果表明,在笼罩条件下叉角厉蝽3龄若虫的捕食能力最弱,除不能有效捕食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外,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量也远低于5龄若虫和雌成虫,而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捕食能力较强,能有效捕食草地贪夜蛾的3龄和5龄幼虫,两者的捕食量相近。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叉角厉蝽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