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株高毒力致病杆菌CB6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北京郊区果园采集的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肠道内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杀虫和抑菌活性的致病杆菌菌株CB6。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CB6菌株与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中的嗜线虫致病杆菌(X. nematophila)种的特征基本一致。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RNA序列并根据16S rRNA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CB6菌株与嗜线虫致病杆菌其他4个菌株形成一个类群,序列同源性大于99%。但CB6菌株的酪氨酸酶、脂酶(蛋黄)的产生、核糖产酸等生化特征与嗜线虫致病杆菌种内的其他菌株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具有更强的杀虫和抑菌活性。因此认为CB6菌株是嗜线虫致病杆菌的一个变种,命名为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X. nematophila var. pekingensis)。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酵母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实验对酵母产γ-氨基丁酸(GABA)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确定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和硫酸铵复合氮源,合适的无机盐为KH2PO4;最佳发酵培养基为3%葡萄糖,3%蛋白胨,0.3%(NH4)2SO4和0.1%KH2PO4。在此培养条件下,摇瓶发酵可以获得1.690g.L-1的GABA产量。结论: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提高了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嗜线虫致病杆菌是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它能够产生多种杀虫毒素.本研究旨在从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菌株的细胞内纯化新的杀虫蛋白毒素,并对其进行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方法]应用盐析和制备型非变性凝胶电泳等方法纯化蛋白,再通过对5龄大蜡螟幼虫血腔注射进行活性筛选.对获得的目的蛋白与已知蛋白进行同源分析,克隆出该目的蛋白的基因序列,从而进行相应的基因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本研究纯化的Tp40蛋白对大蜡螟LD50为68.54 ng/头,其SDS-PAGE电泳图谱只显示出一条分子量约为42 kDa的多肽.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Tp40与已知的Txp40为同源蛋白,并且仅存在于细胞内.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开放读码框全长1107bp(GenBank登录号:EU095326),编码368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41.5 kDa,等电点为8.66,与GenBank中的其余13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所包含的相似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同源性分别为85%~99%和70%~99%.[结论]Tp40蛋白具有很高的血腔杀虫活性,其基因序列具有较强的保守性,是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复合体杀虫过程中的一种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Xn HB310)与7种常用杀虫剂混配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杀增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和增效作用的评价.结果显示,Xn HB310仅与氯氰菊酯混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协同毒力指数(cf)为30.9...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蔗渣高效发酵菌剂(芽孢杆菌B-A、曲霉菌F-A、链霉菌A-B)的摇瓶发酵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牛肉膏0.3%、蛋白胨1%、葡萄糖1%、NaCl 0.5%、可溶性淀粉0.5%、3.08%浓度的MnSO4溶液0.1;最适发酵条件为pH7、装液量100 ml(250 ml三角瓶)、36℃培养27 h.曲霉F-A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葡萄糖3%、豆饼粉3%、蛋白胨1.2%、酵母膏0.3%、K2HPO4 0.05%、KH2PO40.05%、CaCl20.08%、MgSO40.04%、MnSO40.04%、ZnSO40.02%;最适发酵条件为pH6、装液量50 ml、30℃培养3 d.链霉菌A-B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可溶性淀粉4.5%、蔗糖1%、豆饼粉3%、NaNO30.2%、ZnSO40.01%、KH2PO40.001%;最适发酵条件为pH7、装液量50 ml、30℃培养3 d.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酵母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实验对酵母产γ-氨基丁酸(GABA)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确定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和硫酸铵复合氮源,合适的无机盐为KH2PO4;最佳发酵培养基为3%葡萄糖,3%蛋白胨,0.3%(NH4)2SO4和0.1%KH2PO4。在此培养条件下,摇瓶发酵可以获得1.690g.L-1的GABA产量。结论: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提高了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环境昆虫学报》2014,(6):912-918
为了了解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几丁质酶的功能,本研究通过PCR技术从X nematophila HB310菌株中克隆得到了几丁质酶基因chi70,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947 bp,编码648个氨基酸,表达的Chi70蛋白不含信号肽。将chi70基因进行原核表达,获得大量重组Chi70蛋白。采用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测定重组蛋白酶活,结果表明几丁质酶Chi70在pH70时活性最高,为8815 U/mL。采用生测方法测定 Chi70对苏云金芽孢杆菌HD-73(Bt HD-73)的增效活性,结果表明单独使用Bt HD-73时对2龄棉铃虫幼虫的LC50为1480 μg/mL,添加Chi70后的Bt HD-73对2龄棉铃虫幼虫的LC50为 566 μg/mL,实验结果说明Chi70对Bt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两歧双歧杆菌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两歧双歧杆菌的营养需要和生长特性,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两歧双歧杆菌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先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实验确定重要因素,再用最陡爬坡实验法确定因素水平,最后用响应面分析方法求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经优化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酪蛋白胨1.0%,大豆蛋白胨0.5%,酵母膏1.63%,半胱氨酸盐酸盐0.0076%,低聚果糖0.13%,葡萄糖0.5%,K2HPO4 0.2%。用此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培养两歧双歧杆菌,活菌数可高达7.8×10~9 cfu/ml。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嗜线虫致病杆菌 (Xenorhabdus nematophilus)产生抗生素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该菌代谢过程 p H值、还原糖、总糖、氨基氮与抗生素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筛选该菌对碳源和氮源的要求 ,用正交试验初步确定了该菌产素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和条件为 :玉米粉 1% ,大豆粉 3% ,蔗糖 1% ,蛋白胨 1.5% ,KH2 PO4 0 .0 2 % ,Mg SO4 0 .2 % ,活化剂  相似文献   

10.
以植物乳杆菌P8菌株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发酵条件对共轭亚油酸生成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对共轭亚油酸产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表明:植物乳杆菌P8产共轭亚油酸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时间为22 h、亚油酸(LA)添加量为0.9 mg/mL、接种量为1.5%、氮源采用2 g/L的胰蛋白胨,碳源采用3 g/L的葡萄糖。  相似文献   

11.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在侵入到寄主昆虫血腔后能够成功地逃避或抑制寄主昆虫的免疫反应并快速杀死昆虫。为深入了解嗜线虫致病杆菌的杀虫机理,明确关键的致病因子,作者应用盐析和制备型非变性凝胶电泳等方法,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的细胞内分离纯化了一种新的杀虫蛋白——Tp40,该蛋白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具有高血腔注射活性,对大蜡螟5龄幼虫的LD50为68.54 ng/头。本文检测了该毒素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特性,注射Tp40毒素后,大蜡螟幼虫表现出兴奋和痉挛等症状,当以不低于(70±0.02)ng/头的剂量注射Tp40,大蜡螟幼虫均在20 min内死亡,但试虫的体色 、血淋巴的颜色以及血细胞的形态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对大蜡螟体内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在注射LD50剂量的Tp40蛋白后,试虫体内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都明显的高于对照(P<0.05),而酚氧化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大蜡螟幼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这种42 kDa蛋白能够破坏试虫的中肠组织,导致其肠壁细胞出现排列紊乱、脱落和围食膜消失。据此推测,Tp40与嗜线虫致病杆菌对寄主昆虫的免疫抑制有关,寄主中肠组织可能是其作用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固态法生产益生素中二级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正交试验 ,对固体法生产益生素中菌株NYS 2的二级液体菌种的培养基配方进行筛选 ,确定了一组最佳组合 :蛋白胨 1.0 % ,葡萄糖 1.0 % ,酵母膏 0 .5 % ,牛肉膏 1.0 % ,KH2 PO40 .0 6 % ,NaCl 0 .3% ,pH 7.2~7.4。  相似文献   

13.
对芽孢杆茵FB123产枯草菌素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菌株进行了16S rRNA分子鉴定.采用不同培养基配方、单因素及正交设计等试验对FBl23培养基、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FBl23的枯草菌素产量(透明圈直径:cm)从1.1 cm增加到1.67 cm;生物量提高了2.5倍.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0.5,蛋白胨1.0,牛肉膏0.5,酵母膏0.1,pH 7.5;培养条件: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32 h.进一步克隆测定了该茵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茵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最紧密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黑曲霉X-1产木聚糖酶液体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黑曲霉X-1菌株液体发酵木聚糖酶的产量.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黑曲霉X-1菌株产木聚糖酶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通过正交试验找出最大影响因素为玉米芯和葡萄糖的供应,优化后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玉米芯粉3%,葡萄糖0.5%,蛋白胨1%,KH2PO4 0.5%,MgSO4·7HO 0.1%,Tween-80 0.‰,pH 6.5,30℃、200r/min摇瓶培养120h.结论:黑曲霉X-1菌株在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木聚糖酶活力高达1 630.78U,比优化前木聚糖酶活力(724.63U)提高了125.05%.  相似文献   

15.
两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筛选与复合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出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株进行复合优化培养得到高效絮凝剂。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和筛选得到生长条件相互匹配的目的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培养件,寻求絮凝活性最佳发酵条件。结果:发现菌株X-3和S-11菌株絮凝活性较高;复合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初始pH为8,培养箱温度为35℃的条件下,培养时间72h,产生的分泌物对0.4g/L的高岭土悬浊液加3mg/L CaCl2助凝下絮凝率达到77.15%以上。结论:经鉴定X-3为德克斯氏菌属菌株,S-11为拜叶林克氏菌属菌株,匹配率为85%以上。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诱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毒性菌株PXO99A和无毒菌株PXO99A(pBUavrXa10F1),检测液体培养中菌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以说明SOD与菌株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菌体SOD活性高峰出现于延迟期末,之后下降;毒性菌株SOD活性高于无毒菌株。两个菌株的SOD活性的胞内定位均以胞质为主,占总活性的70%以上;酶体周质中SOD活性占总活性的20%~30%。以50~800μmol/L外源O-2处理细菌培养物1?h,可诱导菌体中SOD活性的增加。其 中以200?μmol/L O-2处理SOD活性最高;12?h菌龄培养物的诱导效果优于24?h培养物;对毒性菌株SOD的诱导作用更为明显。外源O-2处理后细菌存活率明显降低,2 4?h培养物的存活率下降大于12?h培养物;毒性菌株存活率下降大于无毒菌株。  相似文献   

17.
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具有支链氨基酸转氨酶活性,且亮氨酸转氨酶活性较高的菌株WJ44.通过观察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RNA序列的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其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经过对产酶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摇瓶产酶条件为:葡萄糖20 g/L,蛋白胨15 g/L,牛肉膏5 g/L,玉米浆15 g/L,KH2PO43 g/L,MgSO4·7H2O 0.5 g/L,初始pH 7.0,培养温度37℃,装液量20 mL/250 mL三角瓶,摇床转速200 r/min.WJ44菌株在最佳产酶条件下培养10 h其亮氨酸转氨酶酶活即可达到45.787 U/mL,菌体干重8.643 g/L,分别比原来提高了54%与10%,是一株产酶和生长性能较佳的菌株.  相似文献   

18.
培养条件对头孢霉菌丝体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头孢霉(Cephalosporium sp.)菌丝体最大生产力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积累的条件。菌丝体最适培养条件为:麦芽糖60g/L\,KNO33g/L、起始pH为60、500mL三角瓶装100mL培养基、接种25%、25℃培养10d则菌丝体达到最大干重。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积累的最适条件为:葡萄糖10~20g/L、(NH4)2SO4或NH4Cl 3g/L、培养基起始pH为40、500mL三角瓶装100mL培养基、接种10%~20%、10℃下照光培养。〖JP2〗因此,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可采用不同条件分段掌握的技术原则。同时提出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和积累途径中油酸(18∶1)向亚油酸(18∶2)的转化是关键,为进一步探索最适培养条件和关键酶的调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植物乳杆菌素LPC718的产量。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 单因素试验表明,产植物乳杆菌素LPC718最优碳源、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聚蛋白胨,最适刺激因子为吐温80。Plackett-Burman试验表明,蔗糖、牛肉膏和硫酸镁是影响植物乳杆菌素LPC718产量的三个显著因子。Box-Benhnken试验确定了最适培养基成分为(g/L):蔗糖41.16,酵母粉5.00,聚蛋白胨10.00,牛肉膏20.49,七水硫酸镁1.13,磷酸氢二钾2.00,柠檬酸二铵5.00,乙酸钠5.00,硫酸锰0.25,吐温80 5.00 mL。在最适条件下所获抑菌圈直径为23.35 mm,与模型预期值接近,抑菌活性比优化前提高了72.96%。结论 获得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进一步在食品保鲜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梅云 《生物技术》2006,16(5):59-63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Bt53菌株是一株对仓库害虫具有高效杀虫活性的菌株,为其能在生产上有效控制仓储害虫,作者分别采用液体培养法、SDS-PAGE、喷雾处理等方法就该菌株的培养、生化及杀虫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摇瓶培养条件下菌株Bt53优化培养基:玉米粉0.5%、黄豆粉2.0%、酵母粉0.10%、蛋白胨0.75%、磷酸二氢钾0.75%、碳酸钙0.15%;硫酸镁0.035%,培养时间40h,pH7.5,转速180r/mim,温度30℃为该菌株最佳培养条件。通过生化测定初步确定Bt53菌株为幕虫亚种。Bt53菌株晶体有菱形、长椭圆形、不规则形晶体及镶嵌形晶体,晶体大小不均,可产生分子量为43kD、15kD、19kD的晶体蛋白质。菌株Bt53对烟草粉螟二龄幼虫的室内防效以9d后发酵原粉稀释100、300倍的防效最好,超过80%。烟叶仓库中使用烟叶均匀喷雾处理比烟包表面喷雾处理效果稍好,防效较高。Bt53菌剂对烟叶的化学成分影响不大。用Bt53菌株防治烟叶仓库害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