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武三安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09,46(1):159-162
2008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发现一种严重危害扶桑的害虫,经鉴定确认为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2008年12月16日调查发现,在广州市的扶桑上多点发生。扶桑绵粉蚧原产美洲,最近几年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严重危害棉花,其暴发危害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成为威胁世界棉花安全的重大入侵害虫。文章提供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危害等情况,并对其检疫与防控措施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3.
研究棉花粉蚧雄成虫对不同虫态、不同日龄雌虫的性选择以及雌雄成虫日交配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雄虫对不同虫态以及不同日龄雌虫(3龄若虫、1日龄至8日龄处女雌成虫、已交配雌成虫)的选择性,观察了雄虫与雌成虫日交配节律。结果表明,雄成虫对4日龄处女雌成虫的选择率显著高于其他虫态和日龄,一天内扶桑绵粉蚧交配高峰期出现在7∶00-9∶00。因此,推测4日龄处女雌成虫和上午7∶00-9∶00可能是释放性外激素的旺盛虫期和时间。  相似文献   

4.
红火蚁入侵对棉花粉蚧近距离扩散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红火蚁与棉花粉蚧入侵到同一地区,因侵入生境重叠而相遇,进而产生互惠关系。这种互惠关系对红火蚁、棉花粉蚧的生存、扩散传播、入侵的意义和作用规律、机制等是需要解释的生态学问题。[方法]采用田问试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迁移红火蚁蚁巢、向扶桑上接粉蚧等观察研究了红火蚁入侵对棉花粉蚧近距离扩散的影响。[结果]随着离蚁巢距离的增大,扶桑上工蚁数量逐渐减少,距离为1.0、2.0m时数量较多;发生该蚁区域距蚁巢2.0、3.0m扶桑感染粉蚧比率(75%、45%)显著高于无红火蚁区(25%、10%),其感染比率与工蚁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符合方程Y=0.0042X+0.1992。[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促进了棉花粉蚧的近距离扩散,扩散范围在2—3m。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红火蚁与棉花粉蚧协同入侵规律等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棉花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关于该虫在我国的入侵种群的生殖方式缺乏详细研究。本文在室内条件下对棉花粉蚧浙江金华种群的生殖方式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可以产下雌性和雄性后代。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的产卵前期为14.8 d,显著长于两性生殖的6.9 d;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所产后代为348.3头,显著少于两性生殖的棉花粉蚧的494.1头;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的雌虫总历期为57.2 d,明显长于两性生殖的32.8 d。但这2种生殖方式产下后代的性比差异并不显著,孤雌生殖的为1.1,而两性生殖的为1.2。该棉花粉蚧种群的生殖方式为兼性产两性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6.
采用光学显微镜研究了枣球蜡蚧Eulecaniumgiganteum (Shinji)雄虫在不同发育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该虫雄性完成其生活史需经历初孵若虫、固定若虫、预蛹和蛹、雄成虫 4个阶段。初孵的 1龄若虫为扩散活动期 ,虫体具有发达的单眼、触角和 3对胸足 ,便于寻找寄生场所 ,但泌蜡腺体很少。 1龄后期和 2龄若虫为固定取食期 ,虫体缘毛粗大 ,泌蜡腺体很多 ,蜡泌物在虫体背面堆积成龟背状蜡壳 ,自我保护性很强。预蛹和蛹不再取食 ,虫体隐藏在白色的半透明蜡壳内。与若虫相比 ,体形变化很大 ,预蛹出现翅芽 ,而其它各器官退化 ,眼无 ,触角和足短小且分节不显。到蛹期 ,翅芽、触角和足明显长大 ,并出现感觉毛。成虫期为活动交配期 ,头部出现发达的 5对单眼 ,触角 1 0节 ,密布各种刚毛等感觉器。前翅和足发育完好。  相似文献   

7.
葡萄绵粉蚧Planococcus ficus(Signoret)分布在世界很多葡萄种植区,是地中海、南非、美国、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等地葡萄树上的重要经济害虫,该虫已经对我国构成入侵威胁.文章介绍了葡萄粉蚧的鉴别特征、分布、寄主、危害、生物学特性、传播扩散和防治技术,并对葡萄粉蚧入侵我国的威胁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其寄主范围广,对多种经济作物、园林观赏植物等存在严重威胁。本文观察研究了在寄主转换过程中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包括发育历期、存活率、雌成虫大小、产仔量等,结果表明:初孵若虫存活率以烟草上最高(87.9%),扶桑、棉花、蜀葵上较高,分别为76.0%、66.2%、66.7%,马缨丹上最低(35.4%);若虫发育历期以马缨丹上最长,为42.1 d,扶桑、棉花、蜀葵、烟草上分别为27.6、20.8、20.8、16.2 d;在马缨丹(8.7 d)、扶桑(9.3 d)、蜀葵(9.6 d)上蛹历期较长,在烟草(6.7 d)、棉花(6.9 d)上较短。烟草上雌成虫个体显著较大,体长为2 349.3μm;棉花(2 017.5μm)、扶桑(1 813.9μm)次之,马缨丹(1 658.0μm)、蜀葵(1 719.4μm)较小。雌成虫产仔量烟草、蜀葵、棉花、扶桑和马缨丹上分别为376.5粒/雌、209.2粒/雌、177.8粒/雌、94.0粒/雌、27.3粒/雌。转换至马缨丹上后棉花粉蚧从第2代开始生长发育进入稳定状态,但其生物学适应性显著较低,若虫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36.4-40.5 d),存活率显著降低(31.0%-36.0%),单雌产仔量降低至25.9粒-35.0粒。从马缨丹转移至扶桑、棉花后3个世代,除了棉花上第2代、第3代若虫发育历期变短外,棉花粉蚧其他主要生物学参数均未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棉花粉蚧热休克蛋白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生物体或细胞受到热胁迫后新合成的一类遗传上高度保守的蛋白,在昆虫应对外界环境因子胁迫时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系统研究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Hsp基因家族,对棉花粉蚧转录组基因注释信息进行分析、获得目标序列,并应用NCBI上Blast X等软件进行比对、共鉴定出24条热激蛋白(Hsp)基因,包括3个Hsp90、8个Hsp70、2个Hsp60和11个s Hsp(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 Hsp)基因。对棉花粉蚧与模式昆虫家蚕Bombyx mori、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昆虫的小分子量热休克蛋白s Hsp具有很强的种属特异性,Hsp70家族的保守性比s Hsp强。棉花粉蚧热激蛋白基因的鉴定为深入研究该虫Hsp与生长发育、抗逆境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超  陈芳  陆永跃 《昆虫学报》2014,57(4):428-434
【目的】 研究阐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繁殖和数量动态规律,为制定该虫防治对策、研究治理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扶桑为寄主,在温度27±1℃、相对湿度70%±5%、光照强度4 000 lx及不同光周期(8L∶16D, 10L∶14D, 12L∶12D, 14L∶10D和16L∶8D)条件下,观察了棉花粉蚧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繁殖能力,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 不同光周期处理下棉花粉蚧1龄若虫和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及雌成虫产仔量均发生了变化,但不同龄期若虫存活率之间差异不大。随着光照时间增加,棉花粉蚧1龄若虫、3龄若虫发育速率加快,8 h光照时发育历期分别为5.43 d和6.35 d,而16 h光照时发育历期分别缩短至4.16 d和4.75 d;整个若虫发育历期也由8 h光照时的15.54 d缩短至16 h光照时的12.74 d,世代历期由27.75 d缩短至23.45 d。长光照时雌虫更早进入产仔期,也有利于雌虫繁殖后代,16 h光照时进入产仔期是18日龄,8 和10 h光照时均推迟至22日龄;16 h光照时单雌产仔量为417.06头,明显高于12 ,10 和8 h光照时的353.59,347.61和336.00头。长光照条件下实验种群趋势指数(I)明显较大,增长潜能更大,16,10 和8 h光照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 175.37,133.94和141.99。该虫生命表参数表明,随着光照时间加长净增值率(R0)呈逐渐增大趋势,8, 10,12,14和16 h光照时分别为88.57,86.85,100.77,124.16和126.86;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表现类似的规律,8~16 h光照时内禀增长率(rm)为0.1616~0.2066,周限增长率(λ)为1.1754~1.2294;而种群倍增时间(t)则随着光照时加长而缩短,8~16 h光照时为4.29~3.36 d。【结论】 长光照有利于棉花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世代历期缩短,种群增长潜能变强。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对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感染的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V)的传播风险,本文应用PCR方法研究了棉花粉蚧获取、存留和传播CLCuMV的规律和能力。结果表明棉花粉蚧各取食危害虫期均可获取、携带CLCuMV,获取病毒所需时间为2-48 h,虫体内病毒最多可存留312 h;但是,粉蚧体内病毒无法侵染健康扶桑,亦不会经卵或者交配进行垂直和水平传播。本研究证明了棉花粉蚧不能传播CLCuMV,为防治该虫、该病毒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扶桑绵粉蚧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鑫  陆永跃  曾玲  王琳 《环境昆虫学报》2009,31(4):381-383,394
本文测定了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除卵期以外其它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该虫过冷却点以1龄若虫最低,为-24.02℃;雄虫预蛹次之,为-22.13℃;雄虫蛹、雄虫2龄若虫、雌虫3龄若虫、雄成虫、雌虫2龄若虫、雌成虫过冷却点逐渐升高,分别为-21.08℃、-20.25℃、-19.05℃、-18.42℃、-17.91℃、-16.89℃.体液结冰点也以1龄若虫最低,为-23.2℃;雄虫预蛹次之,为-19.09℃;雄虫蛹、雄虫2龄若虫、雌虫3龄若虫、雌虫2龄若虫、雌成虫、雄成虫体液结冰点逐渐升高,分别为-16.64%、-15.81℃、-13.92℃、-13.20℃、-12.85℃、-12.79℃.试验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过冷却点低,耐寒性较强,可能适宜在中国北部更广泛的区域生存.  相似文献   

13.
龟纹瓢虫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34-842
为初步探究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入侵性害虫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生物防控能力,本实验在(T=26℃±2℃,R=80%±5%,L∶D=16∶8)条件下进行。将饥饿处理过的各个龄期的龟纹瓢虫分别与扶桑绵粉蚧不同密度的1龄若虫进行组合,在一定的时间内,测定各龄期的龟纹瓢虫对猎物进行的捕食量、捕食率。龟纹瓢虫1龄幼虫、2龄幼虫和成虫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其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龟纹瓢虫对猎物的处理时间Th随瓢虫龄期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龟纹瓢虫3龄幼虫,4龄幼虫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Ⅲ型反应,其捕食量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加,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也增大,平均处理时间减少。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对扶桑绵粉蚧具有较强的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扶桑绵粉蚧的影响,将该虫分别置于35℃、38℃、41℃、44℃和47℃水浴处理2 h、3 h和4 h,然后置于26℃下恢复2 h,测定成虫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处理2 h、3 h和4 h下,对照(26℃)的POD活力值分别为(0.0527±0.0015)mmol/min、(0.0508±0.0015)mmol/min和(0.0483±0.0072)mmol/min,均高于高温各处理的POD活力值;5个温度处理下的POD活力值变化为低(35℃)-高(38℃)-低(41、44、47℃)的变化趋势;当处理2 h时,不同温度下的POD活力值分别是(0.0183±0.0009)(35℃)、(0.0480±0.0012)(38℃)、(0.0227±0.0012)(41℃)、(0.0197±0.0003)(44℃)、(0.0173±0.0007)(47℃)mmol/min。且在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下,成虫的GSTs活性变化趋势与POD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即不同时间处理下,对照的GSTs活性均高于高温各处理的GSTs,其对照的GSTs活力值分别为(0.5537±0.0044)(2 h)、(0.5358±0.0078)(3 h)和(0.5291±0.0264)(4 h)mmol/min;5个温度处理下的GSTs活力值变化为低(35℃)-高(38℃)-低(41℃、44℃、47℃)的变化趋势;当处理3 h时,不同温度下的GSTs活力值分别是(0.5114±0.0116)(35℃)、(0.5426±0.0009)(38℃)、(0.4861±0.0073)(41℃)、(0.3657±0.0029)(44℃)、(0.3404±0.0156)mmol/min(47℃)。因此高温对扶桑绵粉蚧体内的POD和GSTs活力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扶桑因花期长、颜色艳丽和便于栽种管理,是我国华南等热带地区普遍种植的重要园林植物。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集了扶桑等寄主植物上发生危害的3种粉蚧,分别是扶桑绵粉蚧、木槿曼粉蚧和美地绵粉蚧。通过制作玻片标本,从足、刺孔群、盘孔、和管腺等部位详细比较了3种粉蚧的玻片主要显微特征以及野外活虫虫体特征,为基层农林工作人员识别该类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及其蜜露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召集作用,利用双向选择诱集装置测定了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及其分泌蜜露对红火蚁工蚁的诱集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蜜露对红火蚁工蚁具有强烈的召集作用,不管扶桑绵粉蚧存在与否,均可在10~20 min出现觅食工蚁的数量高峰,之后随着蜜露量减少,觅食工蚁诱集数量也逐渐降低,明显高于对照;(2)仅有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存在时,红火蚁觅食工蚁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50 min才达到数量高峰,之后无明显下降趋势;(3)对比蜜露和雌成虫对红火蚁工蚁的诱集结果发现,蜜露对红火蚁工蚁的召集作用明显较强,10 min即可出现91.50头的觅食工蚁数量高峰,而雌成虫对红火蚁的诱集量较低,诱集高峰出现在42 min,诱集量仅为39.17头。因此,扶桑绵粉蚧及其蜜露均对红火蚁工蚁具有一定的召集作用,蜜露的召集作用明显较强,而雌成虫的召集作用较为稳定,未随着时间延长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2013-2014年调查了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对广东城镇绿化带、公园、高速(国道)公路等园林植物的危害及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广州、珠海、深圳等17个地级市均有扶桑绵粉蚧发生,呈点片分布,主要为害扶桑、驳骨丹、蟛蜞菊等9种园林植物,高速(国道)公路绿化带的园林植物受扶桑绵粉蚧为害最严重,其次是公园(景点)绿化带的园林植物,而城区绿化带、苗木花卉基地(市场)由于管理较好,园林植物受到扶桑绵粉蚧为害最轻。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了7种天敌昆虫,分别是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neri Mulsant、圆斑弯月毛瓢虫Nephus quadrimaculatus(Kamiya)、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Fabricius)、草蛉Chrysopa sp.、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和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 sp.。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降雨对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影响,本文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器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棉花粉蚧各个虫期的掉落比例。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棉花粉蚧掉落率逐渐增大;同一降雨强度下龄期越高、虫体越大掉落率越低。15 mm/h时棉花粉蚧各个虫期掉落率均较低,为0.7%-3.3%;45-75 mm/h时掉落率增大,为7.0%-17.7%;105 mm/h、135 mm/h、165 mm/h、195 mm/h时掉落率变化范围分别是10.0%-23.7%、12.3%-32.3%、13.3%-38.7%、16.0%-45.7%。掉落率(Y)与降雨强度(X)之间关系方程为Y=0.2587X~(0.9850)(1龄若虫)、Y=0.2549X~(0.9845)(2龄若虫)、Y=0.0266X~(1.4014)(3龄若虫)、Y=0.0507X~(1.1307)(雌成虫)。  相似文献   

19.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的扶桑绵粉蚧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绵粉蚧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防治扶桑绵粉蚧的理想药剂及减少药剂对天敌的影响,本文采用浸渍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药效试验及对班氏跳小蜂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致死作用与浓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5种药剂中,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扶桑绵粉蚧速效、效果好,能较好地控制扶桑绵粉蚧的危害;而印楝素和阿维菌素药效持续性明显好于化学药剂。班氏跳小蜂对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的10%吡虫啉与0.3%印楝素具有更高的敏感性,24 h对吡虫啉的LC_(50)为17.80mg/L;对印楝素的LC_(50)为17.80mg/L。吡虫啉、印楝素均作为防治扶桑绵粉蚧的备选药剂,并推荐印楝素可作为扶桑绵粉蚧绿色防治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