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以肺水肿和过度的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往往伴随着肺离子通道功能受损,而修复这些离子通道功能能缓解其临床进展。因此了解上皮钠通道、钠钾泵、囊性纤维跨膜转导调节因子和水通道蛋白等通道功能及其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互关系对更好治疗此类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蛇志》2020,(1)
国内外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异常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对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的替代疗法也日益重视。本文就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急性肺损伤后的变化及其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罗丽娇  黄琳淇 《蛇志》2013,25(1):69-70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NICU住院的55例NRDS患儿使用改良方法气管内注入PS联用呼吸机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该法的疗效确切,明显缩短病程,有效地减少给药过程中缺氧现象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降低死亡率,而且安全性好。结论早期、足量用药并联用机械通气能有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20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620例新生儿中有168例诊断为CLS,单因素分析显示严重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重度窒息、发病前低体温对新生儿CLS的发生有影响(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是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严重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是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铁蛋白(S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我院接诊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枸橼酸咖啡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BMP-7、CC16、SF水平、血气指标[氢离子浓度指数(p H)、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合指数(PaO_2/Fi O_2)]的变化,通气时间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患儿血清BMP-7、CC16、S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pH、PaO_2/Fi O_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PCO_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儿p H、PaO_2/Fi O_2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BP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其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清BMP-7、CC16、SF水平、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近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家属自愿的原则将41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且胎龄介于34周-36周之间的近足月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气管插管率、上机时间、存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用药后无论临床表现还是胸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药后6小时,治疗组PaO2及PaCO2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中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参数,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上机时间(nCPAP、nIPPV、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但两组患儿存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近足月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尽早明确诊断并在发病早期给予PS替代治疗,可提高此类患儿的生存率及预后,对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E-选择素、维生素A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死亡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早产儿82例。所有早产儿入院时均行胸部X线正位片检查,根据早产儿入院时胸部X线正位片描述,将呼吸窘迫综合征分为4级,行血清E-选择素、维生素A检测。分析82例早产儿中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对比呼吸窘迫综合征组与非呼吸窘迫综合征组的血清E-选择素、维生素A水平;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不同分级患儿的情况,对比不同分级患儿的血清E-选择素、维生素A水平;记录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预后,对比生存组及死亡组的血清E-选择素、维生素A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E-选择素、维生素A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非呼吸窘迫综合征组的血清E-选择素明显较呼吸窘迫综合征组低,血清维生素A明显较呼吸窘迫综合征组高(P<0.05)。不同分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清E-选择素、维生素A水平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IV级组的血清E-选择素水平明显较Ⅰ级、Ⅱ级、Ⅲ级高,维生素A明显较低;Ⅲ级组血清E-选择素水平明显较Ⅰ级、Ⅱ级高,维生素A明显较低;Ⅱ级组血清E-选择素水平明显较Ⅰ级高,维生素A明显较低(P<0.05)。死亡组患儿的血清E-选择素水平明显较生存组低,维生素A明显较高(P<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轻症组26例,重症组36例,血清E-选择素的诊断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914,截断值为63.185 ng/L,AUC为0.979,95%CI为0.952~1.000,P=0.000;维生素A的诊断灵敏度为0.808,特异度为0.886,截断值为0.635 μmol/L,AUC为0.891,95%CI为0.803~0.980,P=0.000。血清E-选择素的诊断灵敏度为0.907,特异度为0.895,截断值为72.560 ng/L,AUC为0.931,95%CI为0.869~0.994,P=0.000;维生素A的诊断灵敏度为0.721,特异度为0.842,截断值为0.570 μmol/L,AUC为0.841,95%CI为0.747~0.936,P=0.000。结论:血清E-选择素、维生素A可用于评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程度,预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死亡。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分析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和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6(KL-6)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氧合指数(PaO2/FiO2)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选120例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ANGPTL4和KL-6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ANGPTL4和KL-6与APACHE Ⅱ评分、PaO2/FiO2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ANGPTL4联合KL-6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评估效能。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血清ANGPTL4、KL-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ANGPTL4、KL-6的表达水平在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越严重,升高越明显(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ANGPTL4、KL-6的表达水平与PaO2/FiO2呈负相关,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4联合KL-6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入院28d内死亡的敏感度为90.14%、特异度为65.74%,AUC为0.900。结论:血清ANGPTL4、KL-6表达水平升高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程度增大密切相关,两者联合在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u/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治疗措施包括机械通气及药物综合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在维持正常的肺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业已证明,PS异常与ALI/ARDS的发病有关,给予外源性PS亦可治疗ALI/ARDS.本文就外源性PS在盐酸吸入性AU/ARDS的第二时相中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Clara细胞分泌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uo ZQ  Yue SJ  Zhao BH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3):227-230
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是Clara细胞最主要的分泌物,由二条相同肽链反向排列连接而成。CCSP作为肺上皮特异性蛋白,已成为肺上皮屏障损伤的外周标志。CCSP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肿瘤抑制等多种生物活性。CCSP的异常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阐明CCSP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将为肺部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氧合功能、肝肾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6例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微创PS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肝肾功能、氧合指数及呼吸机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总量(TCO_2)、氧饱和度(SaO_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 (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呼吸机参数和氧合指数,发现两组的吸入氧浓度(FiO_2)、吸气峰压(PIP)、呼吸末正压(PEEP)、氧合指数(PaO_2/FiO_2,OI)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微创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肝肾功能以及氧合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机械通气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A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B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新生儿患者PaO_2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aCO_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A组PaO_2显著高于B组(P0.05),PaCO_2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新生儿患者的胸部X线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组12 h和24 h胸部X线评分均显著性低于B组(P0.05);A组PEEP/cmH_2O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Fi O_2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生儿患者的的O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且且可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3.
山莨菪碱对家兔油酸型肺水肿肺表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肺水肿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期基本病理变化〔’〕,其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质和量的异常会影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2〕。但目前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此病理过程中的变化认识并不深人,许多问题还处在探讨阶段。为了探求RDS时急性肺水肿的机制及寻找有效的防治药物,本研究276Chin J ApPI Physiol 1992;8(3)采用静脉注射油酸引起急性肺水肿作为模型,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山食若碱(654一2)对其含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654一2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关系及654一2抗肺水肿的防治机理。1材料和方法l.l动物分组及处理…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检测所有入选者的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与氧合指数(OI)、肺部超声B线数目的关系;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炎症因子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在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差异显著,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均与OI呈负相关,与B线数目呈正相关(P<0.05);死亡组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均高于存活组,Th17/Treg比值大于存活组,差异显著(P<0.05);经ROC曲线分析,IL-6、IFN-γ联合Th17/Treg比值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的AUC为0.93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IL-6、IFN-γ联合Th17/Treg比值预测预后不良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有助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研究表明NET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关,包括肺部疾病。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及肺部的细菌、病毒、真菌感染都发现了NET。病原体和宿主因素刺激NET形成。NET的某些组分具有免疫原性,且能损伤宿主组织。形成与清除NET之间的平衡是有效杀灭病原体而损伤最小化所必需的,发现与开发调节NET形成与清除的物质有助于设计ALI/ARDS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吴英林  赵晓琴 《蛇志》2007,19(2):136-140
急性肺损伤(ALI)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辐射、休克等打击后,出现的以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的肺水肿和微肺不张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肺部炎症和肺通透性增加综合征,是ARDS的早期阶段,病理生理改变以肺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增加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主。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呼吸频数和呼吸窘迫。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5,(4)
<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特点为急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1]。机械通气是ARDS关键性治疗措施,正确恰当的应用机械通气,直接关系到ARDS治疗的成败。而俯卧位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开始逐渐受到重示[2]。我院2015年8月对1例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儿科ICU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诊断的患儿94例,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实验组47例,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儿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现为:实验组pH值、P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X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失败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较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珂立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院NICU收治的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患儿46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患儿给予珂立苏联合NIPPV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NIPPV治疗.比较两者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48h呼吸功能参数变化情况、X线胸片评分改变情况及3d内存活率.结果:(1)呼吸功能参数情况: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肺顺应性(C值)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升高,氧合指数(OI值)、呼吸指数(RI值)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值)均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下降.试验组患儿经珂立苏治疗后6h、24h、48h和对照组比较,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O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a)DO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a)DO2值.(2)X线胸片变化: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X线胸片评分逐渐降低,且用药后6h、24h、48h后每一时间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患儿3d内存活率:试验组患儿存活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0.1%(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能明显改善患儿肺通气、换气功能,降低患儿死亡率,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NIPPV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肠道菌群的改变,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另选我院同期健康新生儿8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粪便标本。对比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肠道菌群Chaol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Ace指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厚壁菌门、变形菌门、链球菌属相对丰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肠道菌群改变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