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的一个新亚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整理云南兽类标本过程中,我们发现赤腹松鼠的一个新亚种,现记述于下: 赤腹松鼠无量山亚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wuliangshanensis,新亚种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michianus,Stroganova.1957,Zool.Zhurnal,36(11):1764。 正模标本 采集号640322,♂,成体,1964年8月2日采自云南省景东县无量山黄草岭,海拔1800米。 副模标本 采集号067,♂,成体,1957年11月2日采自景东县新街,海拔1200米;采集号01,♂,成体,1957年1月21日采自无量山。  相似文献   

2.
我国原麝一新亚种——安徽亚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徽大别山区的原麝与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原麝指名亚种有所不同,经研究为一新亚种,定名为原麝安徽亚种 Moschus moschiferus anhuiensis Wang Hu et Yan su-bsp.nov. 正模:佛麝7903号,♂成体,1979年3月27日采于安徽金寨县长岭(北纬31°10′42″,东径115°53′48″),海拔约500米。 配模:佛麝7904号,♀成体,1979年4月14日采于安徽霍山县下符桥,海拔约100米。 副模:佛麝7915号,♀成体,1979年2月21日采于安徽六安县独山,海拔约150米。 以上正、副模标本存于安徽大学生物系标本室,配模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鼠亚科一新种——显孔攀鼠 Vernaya foramena sp.no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在四川北部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采得一组鼠亚科小兽,经鉴定系Vernaya属之一新种。特订名为显孔攀鼠Vernaya foremena sp.nov.,现报道如后。 显孔攀鼠Vernaya foramena,sp.nov. 正模 标本号75003,♀性,成体,1975年6月15日采于平武王朗,海拔2,490米。存四川省南充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4.
在编写《秦岭鸟类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秦岭的红翅绿鸠与已知的亚种有所不同,认为是一个新亚种,命名为: 红翅绿鸠佛坪亚种Treron sieboldii fopingensis新亚种 正模标本:雄性成鸟(采集号:6400340)由宋世英于1964年6月6日采自佛坪龙草坪(东经107°55′,北纬33°40′;海拔1,500米)。 配模标本:雌性成鸟(采集号:6400545)由赵建初于1964年9月19日采自太白大涧沟(东经107°20′,北纬34°10′;海拔1,700米)。  相似文献   

5.
珍贵的药用动物梅花鹿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据文献记载,过去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都有野生。但在四川尚未见有野生梅花鹿的报道。 1961年在若尔盖县捕获两头梅花鹿幼雌,运至马尔康獐鹿场(现为养獐场)驯养,1964年又在该县捕获  相似文献   

6.
在整理云南高黎贡山兽类考察报告中,查阅了国内收藏的采自四川西部和云南各地的鼩蝟标本。经对比研究,判定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鼩蝟为新亚种,现描述如下: 滇西鼦蝟Neotetracus sinensis hypolineatus,新亚种 正模采号76310,♀(成),1976年12月6日采自云南腾冲大塘(冷水河),海拔2,100米。 副模采号76334,♂(成),1976年12月12日采获,采集地与正模相同;采号640136;♀(成),1964年11月7日采自云南景东磨刀河,海拔2,100米。  相似文献   

7.
福建蛙类新种——小山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先后在福建省福清县东张灵石寺、福州鼓山涌泉寺附近的水沟和小水坑里采到本新种的成体、卵和蝌蚪,现描述于下。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小山蛙Rana minimus,新种 正模标本 闽师生58001号,雄性成体;福清县东张灵石寺,海拔300米;1958年9月10日;丁汉波、唐瑞干采。  相似文献   

8.
中国麝一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致祥 《动物学研究》1981,2(2):157-161
1973—1978年间,我们对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脊椎动物进行了多次考察。在考察中,先后获得珍奇的黑麝标本计十号,经对比研究实属麝亚科一新种。记述如下。 黑麝Moschus fuscus新种 正模标本:采集号73556,♂(成),1973年12月21日,采于贡山县巴坡三队。海拔3500米。 副模标本:采集号73456,♂(成)。1973年11月15日。采集地和高度与正模标本同。 研究标本,贡山巴坡1♂(成),1♂(半成体)。碧江1♂,5♂♂(碧罗雪山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小鲵属(蝾螈目:小鲵科)一新种——黄斑小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5—7月、1977年8月和1979年4月,我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在湖北省利川县考察期间,发现小鲵属一新种,现描述于后。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黄斑小鲵 Hynobius flavomaculatus,新种 正模标本 79I107号,雄性成体;1979年4月15日;湖北利川县寒池,海拔1845米,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9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Cervusnippon sichuanicus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四川梅花鹿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可以分为报警声、惊叫声、吼叫声、母子召唤声等20种鸣声。通过声谱分析获得了各种鸣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并通过野外观察初步确定了这些声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在遇到危险或潜在危险时,成年雄鹿往往第一个发出报警鸣声,而雌鹿的报警声大约是雄鹿的两倍多。成年个体的主动防御鸣声频次要多于亚成体,而幼体未见有该类鸣声。对梅花鹿不同亚种和不同季节的几种声行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画眉的一新亚种—孟连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宝赉  杨岚 《动物学研究》1980,1(3):391-395
画眉(Garrulax canorus (Linnaeus))是我国噪鹛属中分布较广的一种,笔者在最近工作中,发现云南无量山以西的画眉与大陆原录的指名亚种不同,认为是一新亚种。 孟连亚种Garrulax canorus mengliensis,新亚种 正模标本:雄性成鸟(采集号620672)于1962年12月11日采自云南南部孟连(海拔940米)。 配模标本:雌性成鸟(采集号587)于1960年1月17日采自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海拔900米)。  相似文献   

12.
戚文华  蒋雪梅  杨承忠  郭延蜀 《生态学报》2014,34(22):6548-6559
2006年4—12月和2007年3—11月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观察和统计了野生梅花鹿的繁殖行为,包括发情交配、产仔、发情吼叫、爬跨及其昼夜节律行为等。结果表明,四川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动物,发情交配行为发生在9月上旬至12月中旬,集中在10—11月(占(86.99±3.24)%)。四川梅花鹿发情交配日期最早见于9月8日,最晚为12月16日,跨度约90—100 d(±6 d,n=90)。雌鹿交配日期与其繁殖经历具有低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3r0.5,P0.05),成体雌鹿交配日期稍微早于初次配种雌鹿。雄鹿发情吼叫和爬跨行为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各有2个高峰期(05:00—08:00和18:00—21:00),夜间有小节律的发情吼叫和爬跨时期。U-test检验表明发情吼叫频次和爬跨频率在昼夜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吼叫行为与其交配行为具有高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8r1.0,P0.05),主雄、次雄和群外单身雄鹿的昼夜吼叫次数有极显著差异(P0.01)。雌鹿产仔期从4月下旬开始到7月下旬结束,集中在5—6月(占(91.51±4.96)%),产仔日期最早见于4月29日,最晚为7月28日,跨度约80—90 d(±5 d,n=130)。梅花鹿产仔日期与其分娩经历具有低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3r0.5,P0.05),成体雌鹿产仔日期早于初次繁殖雌鹿。雌鹿每胎产1—2个幼仔,单双胎率分别为98.86%(±6.96%,n=129)和1.01%(±0.07%,n=1)。妊娠期和哺乳期梅花鹿采食行为分配占较大比率,其次是卧息和移动,哺乳期采食行为分配低于妊娠期,这与妊娠期正逢冬季,食物资源相对匮乏有关,而哺乳期恰逢夏季,植物生长旺盛,食物资源相对丰富。  相似文献   

13.
在横断山区鸟类考察过程中,发现采自四川宝兴县硗碛和雅江县八角楼的两号小鴞属标本与原记录的种类有显著差异,经研究认为是横斑腹小鴞(Athene brama)的一新亚种,命名为: 横斑腹小鴞 新亚种—杂斑腹小鴞Athene brama poikila Subsp.nov. 正模标本 雄性成鸟(采集号6079),1964年12月6日,采自四川省宝兴县的硗碛,海拔高度2,200米。标本保存在四川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4.
湖南壶瓶山发现刘氏链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自原始描述发表以来,刘氏链蛇(Lycodon liuchengchaoi Zhang,Jiang,Vogal,Rao,2011)仅已知分布于四川(中部、西北部)(Zhang et al.2011)、陕西(南部)(彭丽芳等2014)、安徽(Zhang et al.2015)及浙江(彭丽芳等2017)四省。2016年7月21日,作者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110°47′23.45″E,30°03′42.27″N,海拔1 421 m)采集到雄性成体蛇类标本1号(标本号:20160721303,图1),标本保存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  相似文献   

15.
2021年7月28日01:10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103°57′31. 33″E,22°49′27. 38″N,海拔1592 m)进行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时,发现并采集到正在路边爬行的成体雄性蛇类标本1号(采集号:006882),保存于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标本室(SWFU006882)....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臭蛙属两新种记述(无尾目:蛙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云南臭蛙Odorrana andersonii各地居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原定名为云南臭蛙的9个地区标本分为3个形态型。这3个形态型被确定为3个不同的种,即云南臭蛙和2个新种:景东臭蛙O.jingdongensis sp.nov.和海南臭蛙O.hainanensis sp.nov.。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 sp.nov.,正模CIB64Ⅲ3916,雄性成体59.5mm;采自海南白沙县鹦歌岭,海拔520;1964年8月25日。景东臭蛙Odorrana jingdongensis sp.nov.,正模CIB581505,雌性成体体长90.4mm;采自云南景东县新民乡,海拔1480m,1958年5月29日。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者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1963年5—6月间在海南岛尖峯岭采得的绒额鳾,经对比研究后,认为是一个新亚种,取名为: 尖峯绒额鳾Sitta frontalis chienfengensis,新亚种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登记号码43264)与副模标本(登记号码43267)均为雄性成鸟,由丁文宁、王子玉等同志在尖峯岭(海拔750—800米),分别于1963年5月29日和6月7日采得,现收藏于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云南锄足蟾科Pelobatidae二新种描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年在云南景东哀牢山进行两栖类群落调查时,发现有两新种,现将其形态特征描述于后。正模标本保存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模标本保存在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景东齿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 Ma,Yang et Li,新种(图1) 模式标本 正模:No.8200588,,云南省景东县哀牢山,海拔2400米,1982年5月24日采;配模:No.8200622,,1982年5月30日采;副模:4,1982年5月7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大林姬鼠一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查看了青海、西藏及四川西部的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Thomas)标本40余号,同时对比了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种姬鼠约100多号,认为青藏高原(包括处在高原东缘的四川西部)的大林姬鼠应系一新亚种,描记于下。大林姬鼠青海亚种Apodemus peninsulae qinghaiensis新亚种 正模标本,标本号16674,成体,1959年5月19日采于青海乐都县(存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后于1964年8月及1971年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及乌拉山一带采得斑啄木鸟标本,经鉴定认为是一个新亚种,命名为: 乌拉山亚种 Dendrocopos major wulashanicus subsp.nov. 正模标本:雄性成鸟(采集号108,标本登记号54627)于1971年9月22日采自乌拉山山麓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