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从来就不曾隔绝于人世。相反,位于保护区内的秦岭山脉东段之一——素有"天下之大阻"之称的终南山,两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披荆斩棘,开辟了贯通秦国、蜀邦及楚地的跨界高速公路——今所谓"秦楚古道";两千年后,一条为了免于破坏生态而凿穿秦岭、堪冠世界的双洞高速"终南山隧道"又悄然建成。  相似文献   

2.
<正>2014.8.11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的条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分界线两边的气温、降水、干湿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河流水文特点、农业状况、土壤植被等差异,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鹦被并称为"秦岭四宝"。在秦岭里,还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小  相似文献   

3.
实地鱼类资源考察、检视鱼类标本以及参考鱼类分类、分布文献表明,秦岭生态保护区现有鱼类7目16科79属共141种(亚种)。物种多样性G-F指数的比较分析显示,和秦岭其他区域相比,秦岭生态保护区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区内不同水系之间相比,则汉江水系最高。利用β多样性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对秦岭生态保护区4条水系的鱼类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区内鱼类分布南北差异明显;南坡的3条水系中,南洛河水系和嘉陵江水系鱼类生境相似程度较高,鱼类种、属分化、隔离程度较低,而与汉江水系的生境差异显著,鱼类种属分化、隔离程度较高。根据区内自然地理及水系特征,对水系间鱼类β多样性出现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佛坪仅是秦岭山区一系列自然保护区中的一个。1997年我和三位美国专家从四川成都乘飞机去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周至县老县城自然保护区考察。当飞机飞越秦岭时,只看到山高万仞,郁郁葱葱的秦岭横亘于中华大地的腹地,宛如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巨龙。在它南北两侧是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那是我第一次在空中鸟瞰这座著名的山脉。  相似文献   

5.
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论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康慕谊  朱源 《生态学报》2007,27(7):2774-2784
山地自然生态分界线,实际为一条生态过渡带。分界线位置的准确划分,有助于把握现代气候-植被-土壤的敏感变化特征,也是指导当地大农业生产的基础依据。秦岭山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南北生态分界线,即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但对该界线的具体位置,历来存在着北坡、分水岭和南坡3种争议。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以文献评析为基础,以气候-植被参数计算结果为依据,并通过对秦岭山地不同区域植物区系和植被垂直带谱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根据秦岭地区气候-植被参数等值线的分布,整个秦岭山地都应属于暖温带,这一结论可与国际有关研究相互接轨。(2)根据对秦岭不同区域植物区系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秦岭南坡大部分区域都应属于暖温带,而南麓海拔1000m等高线附近很可能是暖温带的南缘。(3)根据对秦岭南北坡植被垂直带谱的比较分析,南麓海拔1000m等高线应该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综合来看,将秦岭山地的南北分界线放在南坡海拔1000m附近比较适宜。上述归纳研究所获结论,将通过在秦岭山地深入开展现代"3S"技术支撑下的植被、土壤、气候等生态与地理方面的综合研究,最终得到完全验证。  相似文献   

6.
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分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吴征镒1983年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的基础上,依据秦岭山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并结合植被优势种及区系特有种和特征种的分布情况,按照发生学原则,将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划分为两大植物地区,五个植物亚地区,七个植物省,并对每个植物省区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秦岭是我国植物区系南北分异的一条主要界限。  相似文献   

7.
秦岭的珍稀特有植物及其区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迹了秦岭地区珍稀、特有植物的种类组成,历史成因,及其区系特征和与邻近地区植物的关系,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点。1.秦岭是我国南北植物的分界线,有珍稀植物66种,特有植物169种。2.秦岭珍稀植物具有相对的古老性,它们与华中亚热带区系的历史渊源较深。而秦岭特有植物却具有相对的年青性,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特点和剧烈的分化作用,大部分为分化较晚的新特有种。3.秦岭地区地史上和现在的南北地质、气候条件的分异,决定了其珍稀植物的特点,也使其本身成为我国大多数亚热带珍稀植物分布的北界。而复杂的地形造成不同气候条件的交错和变化,及明显的新构造运动引起垂直气候带谱的变化,导致了秦岭植物的强烈变异和分化,以及大量新特有种的形成。4.秦岭珍稀植物具有多种区系成分,与邻近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尤其与川东-鄂西地区联系最为密切。我们认为从这里经大巴山东端到秦岭中部,再向西扩展,是秦岭与华中亚热带植物区系相互渗透的一条主要路线。  相似文献   

8.
利用筛选到的24条SCoT引物,分析秦岭石蝴蝶人工繁育和野生种群60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秦岭石蝴蝶的濒危机制和制定种群保护与修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60份秦岭石蝴蝶供试样品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51,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31,Nei's基因多样性平均为0.2305,Shannon指数平均为0.3703,表明供试材料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2)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系数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群60份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551~0.9705,平均相似系数0.9634,进一步表明供试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极高,遗传背景较为狭窄。(3)秦岭石蝴蝶种群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5%的变异来自于种群间,而85%的变异来自于种群内部。综合分析表明,秦岭石蝴蝶各种群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背景狭窄,这可能是秦岭石蝴蝶适应环境能力差,从而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石人山自然保护区秦岭冷杉群落特征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冷杉群落共有种子植物61种,分属27科40属,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秦岭冷杉和华山松种群大、中胸径的个体占绝对优势,幼苗、幼树较少,属于衰退种群;湖北花楸小、中胸径的个体占优势,属于进展种群。通过聚类分析,将秦岭冷杉群落分为5个群丛类型:①秦岭冷杉 湖北花楸-山刺玫-结缕草群丛;②秦岭冷杉 华山松-秀雅杜鹃-藜芦群丛;③秦岭冷杉 血皮槭-黄刺玫-野菊群丛;④秦岭冷杉 华山松-箭竹-牛蒡群丛;⑤秦岭冷杉 锐齿栎-箭竹-水芹群丛。5个群丛类型均处于动态变化中,种群恢复应实行就地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查阅标本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对秦岭地区紫堇属植物及其地理分布进行全面修订。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共有紫堇属植物28种,其中5种为秦岭特有种。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8种为秦岭广布种,7种为秦岭西部分布种,7种为秦岭中部分布种,1种为秦岭东部分布种,3种为秦岭中部和西部分布种,2种为中部和东部分布种。根据修订,给出了秦岭紫堇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大林姬鼠的核型与B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星  赵小凡  齐洪英  高兴善  张来  关振学  王春海 《兽类学报》2000,20(4):289-295,T001,T002
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 ,对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山东泰山和陕西秦岭的大林姬鼠的染色体组型、C -带、G -带和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 3个地区标本的染色体数目存在着显著差异。东北标本的 2n =48~ 51 ,A组染色体为 48条 ,均由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同时具有 1~ 3条B染色体 ,其形态为中着丝粒染色体 ;山东标本的 2n =53~ 62 ,A染色体同样为 48条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具 5~ 1 4条B染色体 ,其中 1条为较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其余为小的中着丝粒和点状染色体。秦岭标本 2n =48~ 49,A染色体为 48条端着丝粒染色体 ,具 1条形态很小的端着丝粒B染色体。3地标本的B染色体均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变异。长白山标本B染色体的细胞克隆数目为 1~ 2 ,泰山标本为 1~ 3。在 3地标本中 ,中着丝粒B染色体呈现C -带阴性 ,点状B染色体呈中度深染。通过对减数分裂的观察 ,多数B染色体是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中国长白山种群的B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与朝鲜种群相似。与欧洲种群存在着显著差异。泰山种群的B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与朝鲜种群及欧洲种群均存在显著差异。泰山种群与秦岭标本同属华北亚种 ,但它们的B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2.
章士美 《昆虫学报》1965,(4):411-419
本文系以某些主要农业害虫的分布资料为依据,来讨论古北、东洋两地区在我国秦岭以东的分界线问题。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中外学者对于这条界线摆法的几种不同意见。第二部分将194种农业昆虫在我国秦岭以东的交杂渗透情况,依长城、黄河、淮河、长江、南岭等五条界线,列举它们分布区(或为害区)的南限或北限。第三部分讨论了古北、东洋两地区在豫鄂一带的分界线,提出应摆在淮河以南,即将河南南部的南阳盆地及信阳专区,亦划入东洋区中。第四部分进一步讨论了两地区在江、浙一带的分界线问题,则主张划在长江北岸,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13.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秦岭冷杉死亡原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濒危植物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近几年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衰败死亡现象,并有不断扩展的趋势,分析研究就地保护这一珍稀植物资源迫在眉睫。在对小秦岭全部秦岭冷杉定位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活树、死树分布和结构的对比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结构等式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SEM)结合环境因子,探讨了秦岭冷杉的生存状况和死亡原因。结果如下:(1)枯死树与活树分布基本相一致,活树个体中小树和大树相对较少,死亡个体主要为小树和中龄树;(2)秦岭冷杉的生长与海拔、坡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呈显著的相关性;(3)SEM分析结果显示,秦岭冷杉活树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系,而死树却表现出负相关关系,枯死树与空间位置和地形表现出的负相关关系要明显大于活树。上述结果说明,秦岭冷杉幼苗和小树较少,更新能力差,秦岭冷杉的死亡不是个别现象和局部环境变化所造成的;秦岭冷杉的生长与海拔、坡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对秦岭冷杉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是影响秦岭冷杉死亡和衰败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今后秦岭冷杉经营保护过程中要注意微环境的变化,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14.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陕西秦岭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1—2013年间在秦岭地区采集的斑羚分布点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适宜生境面积约为9800 km~2,占秦岭山地面积的17%,主要位于秦岭中西部区域;次适宜生境面积约为6940 km~2,占秦岭面积的12%,主要位于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海拔、月均昼夜温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陕西秦岭地区斑羚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而人类干扰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较小。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偏好于选择1800—30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年降水量为750—850 mm、月均昼夜温差8℃左右的环境。明确了斑羚适宜生境在秦岭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可为下一步制定濒危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秦岭毛茛属植物(毛茛科)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亮  田先华  任毅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360-2366
记载了产于秦岭的毛茛属植物共11种,4变种,其中含秦岭分布新记录4种、3变种,它们是:美丽毛茛、丽江毛茛(变种)、毛果毛茛(变种)、丝叶毛茛(变种)、褐鞘毛茛、愚毛茛、匍枝毛茛;另外,收录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另外2种,即太白山毛茛和细长喙毛茛。经研究认为,《秦岭植物志》原记载的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Thunb.在秦岭无分布。给出了秦岭毛茛属植物分种(变种)检索表;对每一种及种下等级的产地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秦岭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秦岭蕨类植物水平分布与这一地区森林分布格局是一致的,垂直分布以太白山分为4个带谱,其中以海拔800—2600米带谱内的,蕨类属种最多,约占秦岭总种数的32%。在秦岭77属中,属于热带、亚热带的属有36属,约占秦岭总属数的46.9%,其中有17个属每属仅有1种,其余每属有2—3种,均分布于秦岭南坡,这说明秦岭南坡是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分布的北缘。通过秦岭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分析,说明秦岭蕨类植物属于喜马拉雅、中国西南到日本的蕨类植物区系,以耳蕨与鳞毛蕨为特色,称谓“耳蕨—鳞毛蕨区系”。  相似文献   

17.
秦岭生态资源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西安市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已显的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介绍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近年来西安市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一些做法,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今后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南闯古洞考     
豫西,黄河以南,洛河(河南省一河流名)以北,夹着一片山区。这是秦岭山脉的支脉——小秦岭向东延伸部分,称为崤山。山北坡近陕西的边界处有一条狭长的山沟,称为南闯沟。相传李自成在此练过兵,故而得名。沿沟南行道路崎岖陡峭,沟走完便到了山脊的一个鞍部。这是黄河与它的支流洛河的分水岭,也是豫陕的分界线。就在接近鞍部,尚未进入陕西  相似文献   

19.
应用GIS和最大熵模型分析秦岭冷杉潜在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为松科常绿针叶乔木,属国家濒危野生物种。本文利用获取的秦岭冷杉地理分布记录和14个气候指标、3个土壤指标和3个地形指标,通过最大熵模型(Max Ent)和Arc GIS空间分析构建秦岭冷杉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影响秦岭冷杉潜在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指标为6个气候指标(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1月平均气温、≥0℃积温、年干燥度指数和年日照时数)、1个土壤指标(p H)和1个地形指标(海拔)。研究区秦岭冷杉生长的最适宜区面积为19498.87 km2,适宜区面积为32219.61 km2,边缘适宜区面积为51874.76 km2,不适宜区面积为106307.97 km2,秦岭冷杉适宜生长区域狭窄,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甘肃东南部、陕西中南部、四川东北部,湖北西北部和河南西北部,适宜区内次生植被丰富、地形复杂。研究表明,基于最大熵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构建的秦岭冷杉潜在地理分布,可以对我国秦岭冷杉适宜生长区做出科学的区划,为秦岭冷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应以地质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指导,研究岩石、土壤、水、生物等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生态问题。秦岭生态地质特色鲜明,是催生生态地质基础理论、形成生态地质保护对策的理想实践地,迫切需要对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角色地位予以系统剖析,梳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研究提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要把握以下关键思考:一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要素多元、圈层互馈过程复杂、灾害叠加影响效应突出、人-地-生相互作用强烈,立足生态秦岭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认知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家底,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互馈演化模型,探索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共存递进关系,进而提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人类环境动态平衡调控对策;二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应以地质环境认知为基础,将生态环境充分融入地质环境之中整体考虑,并对各要素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梳理;其中,构造、地貌地质环境是“生态容器”,岩石、土壤及水文地质环境是“生态载体”,灾害地质环境是引起“生态损害”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环境则为造成“生态扰动”的外在驱动;三是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