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王成源教授主编、丁连生、段金英等十几位作者共同撰写的《下扬子地区牙形刺》一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下扬子地区牙形刺化石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书中收集了下扬子地区76条剖面、7 840个牙形刺样品的资料;建立了从寒武纪至二叠纪的53个牙形刺化石带或组合带;依据牙形刺化石修订了传统的地层界线;并对全球二叠纪地质年表提出了新的见解,且在下扬子区首次发现了志留纪牙形刺化石。全书共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江苏下扬子地区不同色变指标牙形刺的荧光强度测试,发现随牙形刺色变指标的增加,牙形刺荧光强度减弱,从而建立了牙形刺荧光强度与色变指标的相互关系,为江苏下扬子区海相地层的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提供一个新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下扬子区奥陶纪牙形刺多样性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和作者现有资料,对下扬子地区,特别是宁镇地区奥陶纪已经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按牙形刺带逐带进行多样性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该地区奥陶纪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表.研究表明;下扬子区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特马豆克期晚期-弗洛期早期(Serratognathus diversua带)、大坪期早期(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达瑞威尔期晚期(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此外,还经历了2次快速增长期,分别发生在达瑞威尔期早期(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桑比期晚期至凯迪期早期(Hamarodus europaeus带),后者可能与局部环境变化有关.研究表明:华南海平面升降对下扬子区牙形刺宏演化趋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安徽石台奥陶纪弗洛期-大坪期牙形刺多样性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安徽石台栗阳柳树亭下、中奥陶统紫台组牙形刺的系统研究,对该地区早奥陶世弗洛期一中奥陶世大坪期牙形刺多样性演变作了初步分析,发现牙形刺的简单分异度在弗洛晚期Oepikodusevae带达到峰值,有17属20种。之后,牙形刺分异度呈下降趋势。演变的总体趋势与湖北宜昌地区同期牙形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峰值出现的时间(Oepikodusevae带,相当于笔石Didymograptellus eobifidus带上部,Corymbograptusdeflexus带,及Azygograptussuecicus带下部)与华南上扬子区腕足动物宏演化趋势(首次峰值出现在Didymograptelluseob—ifidus带)大体相似,但比三叶虫多样性演变在奥陶纪的首次峰值(出现在Exigraptus clavus带)早,比扬子台地笔石多样性演变的首次峰值(在Acrograptusfiliformis带和Didymograptelluseobifidus带下部)晚。分析显示,该地区早、中奥陶世牙形刺多样性演变与海平面变化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安徽石台下、中奥陶统紫台组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中奥陶统紫台组以紫红色泥质灰岩、瘤状泥质灰岩为特征,具有稳定的空间分布范围,沿扬子台地东南缘呈条带状分布,与扬子台地上发育的湄潭组、大湾组等大致同期。作者研究了安徽石台栗阳柳树亭剖面紫台组的牙形刺,共描述19属23种,识别出四个牙形刺带,从下至上分别是Oepikodus evae带、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Baltoniodus navis带和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并可与同期笔石带对比。除扬子区外,紫台组还可与欧洲、阿根廷前科迪勒拉等地区的同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6.
江苏下扬子区笔石反射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江苏下扬子地区笔石反射率的研究,发现随埋深增加笔石反射率增高,并建立了笔石反射率与牙形刺色变指标的对应关系,又以牙形刺色变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桥梁”,进一步建立了笔以射率与镜质体反率的对应关系,从而为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评价提供一项新的可靠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葛梅钰 《古生物学报》1990,29(3):364-370
一、前言江苏宁镇山脉是我国发现笔石最早的地区之一(Frech,1912),也是我国下古生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昆山及苏北沿海地区的奥陶、志留系中陆续发现笔石、牙形刺等化石(葛梅钰等,1982;葛梅钰,1984;段金英,1985;丁连生,1987),证明了这些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的存在,同时,也表明这些地区在奥陶纪、志留纪应属于扬子区或扬子海的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多年来积累的江苏下扬子区寒武系-三叠系牙形刺CAI材料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并采用Anita Harris建立的统一标准,编制了本区寒武系-三叠系的5幅牙形刺CAI图;进而结合牙形刺CAI与镜质组反射率(Ro)的对应关系,对上述各系的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评价,对本区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北祁连山地区典型的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沉积中牙形刺较为丰富。对该区三个剖面进行牙形刺的系统研究,鉴定牙形刺9属27种。识别出11个牙形刺带或组合带,从下至上依次为Gnathodus bilineatus bilineatus,G.bilineatus bollandensis,Idiognathoides sulcatus sulcatus,Id.sinuatus,Idiognathodus delicatusI.magnificus,I.podolskensis,Swadelina subexcelsus,Sw.makhlinae,Streptognathodus oppletus-S.elegantulus,S.elongatus和S.barskovi带或组合带。该牙形刺序列可与我国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为北祁连山地区提供了高精度的牙形刺生物地层格架。牙形刺的丰度受沉积相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采自湖北宜昌远安真金和界岭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顶部的牙形刺,它们有Baltoniodus prevariabilis,Drepanoistodus venustus,Panderodus gracilis,Periodon aculeatus,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P.varicostatus?,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和Y.protoramosus等,确认宜昌地区牯牛潭组顶部应归属于奥陶系达瑞威尔阶Pygodus serra带之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亚带,并可与宜昌黄花场剖面和南京汤山外杆沟剖面同名组顶部及新疆柯坪羊吉坎剖面一间房组顶部的牙形刺带相对比。同时,它要比重庆城口大槽剖面牯牛潭组顶部的牙形刺带低3个带(Pygodus anserinus带至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这一事实也说明了牯牛潭组顶部在中国扬子地台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   

11.
正牙形刺是1856年潘德尔发现的,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中国牙形刺的研究始于1960年,金玉玕在南京孤峰组发现了二叠纪牙形刺。1964年王成源开始学习Lindstrom的Conodonts一书,很快填补了中国泥盆纪(1974)、石炭纪(1974)、三叠纪(1976)、志留纪(1980)4个地质时代牙形刺研究的空白。王成源以牙形刺为主导化石门类,解决了很多中国长期没有解决的地层时代问题,如珊瑚Cystophrentis带的时代,腕足类布哈丁贝的时  相似文献   

12.
皖南石台地区奥陶系牙形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本文研究了安徽省石台地区奥陶系红花园组至汤山组牙形刺的组合特征及其序列,共发现了牙形刺36属64种。文中描述其中地层意义较大的12属16种。建立了12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一组合带。自上而下为: Hamarodus europacus带;Amorphognathus superbus带;Amorphognathus tvearensis带; 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Pygodus anserinus-Eo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 Pygodus serrus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Amorphognathus variabilis带; 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 Periodon flabellum带;Oepikodus evae带; Serratognathus tangshanensis带。 本区奥陶系牙形刺的面貌属北大西洋生物地理区。这些牙形刺化石带基本上可与我国宜昌地区、宁镇地区以及西欧奥陶系的牙形刺化石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3.
资讯与书评     
《丽江高山植物园种子植物名录》一书已出版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红、张长芹、李德铢等研究员编著的《丽江高山植物园种子植物名录》一书已于2007年3月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和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们多年来对丽江高山植物园及玉龙雪山地区种子植物进行采集及调  相似文献   

14.
陕西汉中梁山地区二叠纪—早三叠世牙形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本文描述了陕西汉中梁山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和下三叠统底部的牙形刺共12属,20种,其中有6新种和5未定种。这一材料表明下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所含的是两个不同的牙形刺动物群。同时对Anchignathodus typicalis 出现的层位有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 烟台地区果树试验站高级农艺师章宗江系统地研究了各类果树害虫的天敌,写成《果树害虫天敌》一书,最近已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 《果树害虫天敌》一书详细介绍了果树蚜虫类、螨类、蚧虫、卷叶蛾类、食心虫类、潜蛾、刺蛾、夜蛾等110  相似文献   

16.
牙形刺荧光特征及其在有机质成熟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江苏地区牙形刺荧光特征的研究,证实牙形刺齿部荧光强度可以作为有机民熟度的评价参数,而牙形刺荧光光谱参数则不能指示有机质的成熟度,并探讨了牙形刺齿部荧光光强度与镜组反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西藏申扎地区晚奥陶世-志留纪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的牙形刺采自西藏申扎地区晚奥陶世-志留纪刚木桑组、德悟卡下组和扎弄俄玛组。根据牙形刺首次提出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和确定了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为西藏自治区的志留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云南保山—施甸地区早石炭世牙形刺序列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论述了保山—施甸地区下石炭统下部的三个牙形刺带:Pseudosemiglaber带、latus带及tex-anus带。石炭系与泥盆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界线位于牙形刺triangularis带与crenulata带间或ex-pansa带与sandbergi带间,各地不一;杜内阶至维宪阶地层连续,两阶界线位于牙形刺 latus带与texanus带间,也大致相当于珊瑚 Zaphrentites parallelus-Neozaphrentis subtenella-Rotiphyllum den-sum-Pentaphyllum yudongense 组合与Kueichouphyllum sinense-Siphonophyllum caninoides-HeteroPhyllia yunnanensis组合之界。  相似文献   

19.
贵州紫云陆棚相区石炭纪二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概述了贵州紫云陆棚相区羊场剖面上石炭统一二叠系地层(本文引用了二叠系三分方案)和牙形刺的11个组合序列。并描述了3未定名新种、4未定种。该剖面牙形刺序列较为完整,可与国内外有关地区同时代地层和牙形刺序列相比较,从而对该地区上石炭统一二叠系的重新划分和对比提供了依据。该剖面除(竹蜓)、牙形刺、珊瑚外,还采到了广海浮游的菊石,这对剖面的划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湖北利川早三叠世牙形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本文列述了湖北利川地区早三叠世牙形刺15属44种(其中有10新种和1新亚种),建立了7个牙形刺组合带,同时对本区牙形刺动物群的生态简单地作了说明。剖面位于湖北省利川县谋道区上磁公社核桃园,自上而下为: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c):第三段—第二段(Tc~(3+2)):灰色中薄层灰岩、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溶塌角砾岩。含Pachycladina gondola和Neospathodus homeri,但以后者为主。厚384.19米第一段(Tc~1):灰色薄至厚层状灰岩,具泥纹、泥质条带灰岩。牙形刺数量多,种类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