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大及逆转过程中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在心肌肥大及逆转过程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神经肽Y(NPY)等与左心室肥大的关系。方法:血压和心率用生物信号分析系统记录;NPY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用SPSS软件求出了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结果:SBP、DBP、MAP、心肌匀浆中NPY与心系数(LVW/BW)呈正相关,血液中NPY和心率(HR)与心系数不相关。结论:血压升高是导致左室肥大的因素之一,收缩压的影响大于舒张压;SBP、DBP、MAP、心肌匀浆中NPY与心系数(LVW/BW)有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程度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医师对分泌性中耳炎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239例住院手术切除腺样体的儿童,常规行鼻咽侧位片、声导抗检查;部分伴耳部症状、声导抗显示C型曲线或查体可疑鼓室积液征者行颞骨CT检查或术中行鼓室穿刺。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程度及咽鼓管咽口情况的相关性。结果:在239例腺样体肥大儿童中,经鼓室穿刺证实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者34例(63耳,14.2%),其中鼓室曲线呈B型者33耳(52.4%),C型(-200 dapa)者10耳(15.9%),C型(-200 dapa)者20耳(31.7%)。结果表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腺样体肥大程度及咽鼓管园枕受压迫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声导抗检查不能作为分泌性中耳炎诊断的金标准,必要时可行颞骨CT明确诊断;对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为其主要疗法,配合鼓室穿刺多可治愈,对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行鼓室置管术,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红细胞增多和慢性缺氧对右心室肥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红细胞增多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室肥大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常氧对照组;单纯红细胞增多组;慢性缺氧组;慢性缺氧复合红细胞增多组。结果表明,单纯红细胞增多引起右室V_(max)、右室收缩压和右室重量指数增加。慢性缺氧不仅引起右室±dP/dt_(max)和V_(max)增加,还引起右室收缩压和右室重量指数增加。慢性缺氧复合红细胞增多进一步使右室收缩压和右室重量指数增加。此外,还出现左室重量指数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红细胞增多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室肥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腺样体肥大的X 线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儿童腺样体肥大的X线表现。在本组1263例腺样体肥大中:男女比例1.45:1,均摄鼻咽侧位平片。采用A/N比值阅片;其中打鼾78%,张口呼吸2%,鼻塞8%,反复咽痛1%,中耳炎4%,扁桃体Ⅰ~Ⅱ°肿大6%;4~10岁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总数的58.9%。本组A/N比值:0.50~0.60者173例(13.7%),0.61~0.70者644例(51.0%),0.71者446例(35.3%)。A/N比值≤0.60属正常范围,0.61~0.70为中度肥大,≥0.71为病理性肥大。摄吸气期的鼻咽侧位平片是观察腺样体肥大的简单而准确的方法,同时测定A/N比值用以观察腺样体的厚度,腺样体肥大者的X线表现为:鼻咽侧位平片可见后壁软组织突出影使气管呈弧形压迹,压迹表面光滑,压迹范围小,周围骨组织无破坏,软组织突出影密度均匀一致。还需与咽后壁脓肿、咽部肿瘤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5.
垂体偶发瘤(Pituitary Incidentalomas)是指因进行尸检或进行与垂体病变无关的头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垂体病变,其特点是不具有与垂体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其尸检发现率约10.7%,影像学检查发现率低于尸检,不同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垂体偶发瘤如不进行治疗,10%的偶发微腺瘤和24%的偶发大腺瘤会出现瘤体增大,瘤体增大是明确的手术指征。因此,患者应定期进行头部MRI扫描以明确瘤体有无增大。本文对垂体偶发瘤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高血压前期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超声参数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因血压异常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161例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前期组(82例)与高血压组(79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三组临床资料,检测生化指标与血压;通过超声诊断仪中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定量分析(QIMT)与动脉僵硬度定量分析(QAS)软件测量颈动脉血管弹性超声参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顺应性系数(CC)、扩张性系数(DC)、血管弹性指数(α、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等容舒张时间(IVRT)、舒张期减速时间(DT)];采用Pearson相关性法分析颈动脉血管弹性超声参数与心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前期组与高血压组IMT、α、β、PWV高于对照组,DC、CC低于对照组(P<0.05),且高血压前期组IMT、α、β、PWV低于高血压组,DC、CC高于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前期与高血压组E/A低于对照组,IVRT、DT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血压前期组E/A高于高血压组,IVRT、DT低于高血压组(P<0.05)。经Pea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MT、α、β、PWV与E/A呈负相关,与IVRT、DT呈正相关(P<0.05);DC、CC与E/A呈正相关,与IVRT、DT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下降,且伴有左室舒张功能受损,颈动脉血管弹性超声参数与左室舒张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观察了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肥大左室的等容峰压-容积关系(PIPVR)和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容积关系(PRPVR)的曲线特征,并用两曲线的升支斜率E_(max)和dE/dt_(max)及曲线的特征参数评价了RHR(8周)左室的收缩能力及其对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性。结果显示,大鼠高血压8周后左室发生明显肥大;与同龄假手术对照大鼠(SOR)相似,RHR的PIPVR和PRPVR也呈指数曲线形式;与SOR比较,RHR左室的PIPVR和PRPVR左上移位,E_(max)、dE/dt_(max)显著增大(P均<0.01),分别增加78%和97%,曲线的特征参数K_1、K_2、B_1和B_2也明显高于SOR(P均<0.05),分别增加37%、32%、25%和57%;灌注异丙肾上腺素(0.94μg/min)后,上述指标的增加幅度均较SOR低(P均<0.05)。结果提示,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大并不影响PIPVR的非线性特征,基础状态下,RHR肥大左室的收缩能力增强,但对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前尚未见大样本的中国乡村汉族人随纬度、经度增长,身高、体质量值的变化规律的报道。为此,2009~2013年测量了16501例汉族人(共36个调查地区)乡村成人的身高、体质量等13项指标值,并计算了3项指数。研究不同纬度、经度地区汉族乡村成人的身高、体质量值变化规律以及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汉族人的身高、体质量与纬度、经度均呈正相关。随纬度增加,男性和女性的躯干、下肢的高度值均增大是身高与纬度呈正相关的原因。随纬度增加,男性身高的增加、躯干的增粗共同促进体质量与纬度呈正相关,女性身高、躯干围度、四肢围度、背部皮下脂肪厚度值的增大是体质量与纬度呈正相关的原因。男性随经度增加,身高增大,躯干部的增粗是导致体质量与经度相关的原因。而四肢和躯干的皮下脂肪、四肢的围度并不随经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随经度增加,女性的身高、臀围呈线性增大,这是导致女性体质量与经度相关的主要原因。遗传、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身高、体质量与纬度、经度呈正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是机体重要的化学感受器.它不仅可以瞬间感知机体氧浓度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同时在慢性低氧环境中能自发的适应和调节,包括形态和功能的改变.颈动脉体慢性低氧调节机制的阐明对于多种临床疾病(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几年关于慢性低氧对颈动脉体可塑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肺动脉高压差异基因和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互作网络,探索COVID-19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机制。首先通过Meta分析挖掘肺动脉高压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其次通过SARS-CoV侵染人体后的基因表达数据,挖掘主要功能通路;最后构建肺动脉高压差异表达基因和冠状病毒主要功能通路基因的互作网络,挖掘网络的显著功能模块。发现肺动脉高压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细胞、T/B细胞免疫过程、转录调节因子通路、Toll样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互作网络发现ITGAM、HBB、VCAM1、IL1R2等基因是COVID-19感染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重要调节基因。通过肺动脉高压与冠状病毒感染机体后蛋白质互作网络探索了COVID-19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机制,为肺动脉高压感染COVID-19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缺氧既可直接作用于肺血管,也可通过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地影响肺循环。反射性影响在完整动物中多对抗缺氧的缩肺血管作用,使肺血流量增加。高山病与肺心病患者中常见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可能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敏感性降低,使上述肺循环的反射调节削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缺氧既可直接作用于肺血管,也可通过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地影响肺循环。反射性影响在完整动物中多对抗缺氧的缩肺血管作用,使肺血流量增加。高山病与肺心病患者中常见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可能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敏感性降低,使上述肺循环的反射调节削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血压房颤(HAF)与孤立性房颤(LAF)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高血压房颤患者106例,孤立性房颤患者102例,分别对其性别,年龄,家族史,并发症,持续性房颤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二者相比,LAF组发病年龄轻,左房增大者少,持续性房颤者少;两组中左房增大均与持续性房颤者,并发症呈正相关。高血压程度与持续性房颤者,并发症呈正相关。结论左房增大是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左房是否增大是判断愈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2 年9 月至2013 年11 月就诊6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和健康体检者60 例为对照组。按照超声影像学 资料并参考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把研究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类型(18 例),稳定斑块类型(22 例)以及斑块性质介于两组之间为中间 类型(20 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MMP-8、IL-6 水平进行测定,探讨血清MMP-8、IL-6 表达与不同 程度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MMP-8、IL-6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01);三种不同类型斑块血清中MMP-8、IL-6 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发现,研究组患 者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与血清MMP-8、IL-6 浓度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研究组血清MMP-8 水 平与IL-6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MMP-8、IL-6 水平明显升高,其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程度 相关,同样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方面存在相关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作用的细胞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十余年来有关颈动脉体化学感受作用细胞机制的研究,着重介绍颈动脉体组织成份的超微结构、神经支配及突触联系;颈动脉体内的多种化学递质及其生理作用;颈动脉体内低组织氧分压的形成及缺氧的感受机理;颈动脉体内化学感受部位;由化学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的生理过程及其机能调节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在麻醉、制动和人工通气的79只家兔上观察到,由颈动脉内注射氰化钠(NaCN)引起的颈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升压和肾交感放电增强反应(简称颈动脉体反应),在刺激腓深神经模拟电针“足三里”穴位时发生明显改变。此种改变与腓深神经刺激前颈动脉体反应的强度有关。在吸入气中加入CO_2或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以提高心血管中枢活动水平时,颈动脉体反应增强,此时刺激腓深神经可使此反应减弱(P<0.01)。在迷走神经完整、增加潮气量使血液CO_2分压降低,使颈动脉体反应减弱时,刺激腓深神经可使颈动脉体反应增强(P<0.01)。上述结果表明,刺激腓深神经,对颈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心血管反应具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心血管中枢反应性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到迷走神经传入冲动、PaCO_2水平和麻醉深度调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检测心功能的指标—颈动脉瞬时减速度波强(W2)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测量4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者的左、右侧颈总动脉W2,组织多普勒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和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分析W2与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①高血压组W2低于对照组,以左侧明显(1126±996vs1690±1126 mmHg.m/s3,P〈0.01);②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E/Em(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纵向运动峰值速度)增大(9.37±3.32vs7.39±1.83,P〈0.01),NT-proB-NP升高(94.6±48.5vs45.2±13.8,P〈0.01);③相关性分析:W2与E/Em负相关(r=-0.46,P〈0.05),与NT-proBNP负相关(r=-0.21,P〈0.05)。结论:无创性评价血流动力学的新技术指标W2是反映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秋水仙素对小麦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下用秋水仙素处理小麦根尖,发现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表现在核占细胞体积的比例减小,形态变化多样;内质网由分散分布到形成订聚集体;原质体减少而淀粉质体增加;微体减少;液泡增大;细胞壁不均匀地加厚且细胞间隙增大等方面。初步讨论了秋水仙素引起的微管解聚是内质网、质体、微体、核等所处的状态和细胞壁不均匀加厚的主要原因。探测了秋水仙素对小麦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试验过程中血浆醛固酮(PAC)相关指标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进行高血压病因筛查并完成了卡托普利试验,且颈动脉彩超资料完整的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颈动脉彩超诊断结果为分组标准,有颈动脉斑块者为斑块组(57例),无颈动脉斑块者为无斑块组(26例),分析两组患者PAC、血浆肾素活性(PRA)、PAC与PRA的比值(ARR)等指标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8.67%。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更大,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更低(P均<0.05),卡托普利试验前后斑块组患者的ARR差值更低,PAC及PRA的差值更大(P均<0.05);其中,斑块组PAC及PRA的差值为正;无斑块组此二差值为负,斑块组ARR的差值为负,无斑块组该差值为正。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排除了性别等因素之后,仅年龄、卡托普利试验前后PAC差值及ARR差值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进行高血压病因筛查的住院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卡托普利试验前后PAC的差值及ARR的差值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体的研究较为多见,(?)藤写了一本颈动脉球及窦神经的专著,对颈动脉体的形态、生理、药理、病理、化学感受、临床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书中对鸟类主动脉体提得甚少。帕路姆(Palme)曾经取黄鵐、金丝雀、松鸦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