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理通讯》2007,26(5):137-137
痛风是一种特别疼痛的关节炎,由于其发作和缓解如风一样来去匆匆,故名日“痛风”。它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障碍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尿酸盐结晶就会沉积在关节、软骨、滑膜及肾脏等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初期表现为急性关节炎,若病情反复发作,后期可引起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以及尿酸肾结石和尿酸性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痛风演变要经过下面四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痛风是一种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关节炎类型。研究其流行病学,使临床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生理学有了新的见解。研究表明,遗传倾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痛风的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间期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的诊断基于实验室和放射学特征,其中偏振光显微镜发现滑液中针状或杆状的单钠尿酸盐晶体是诊断的金标准。其成像方法主要有常规放射成像、超声检查、双能CT。其中超声和双能CT应用的进步使该领域的诊断、分期、随访和临床研究有了显著的提高。深入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不断优化诊断方式,有助于提高痛风的临床诊疗水平。痛风的管理一直是医学史上对医学技能的挑战,当前需要不断深入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不断优化诊断方式,以寻求不同寻常的治疗方案。在秋水仙碱、泼尼松、别嘌醇、非布司他、雷西纳德等药物的临床应用取得不错效果的同时,存在的一些不良反应值得重视。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相信痛风的个体化诊疗有着更加乐观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陈俊堂  傅声波 《蛇志》2002,14(1):58-58
痛风症 (中医学认为湿热痹证 ) ,按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慢性痛风关节炎样伴反复急性发作。受累关节以拇趾及跖趾关节最为普遍。而血尿酸则为诊断痛风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在临床上用蚁龙胶囊结合中医中药 ,治愈 3例痛风症 ,随访一年 ,均未复发。现将 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5 8岁 ,农民 ,8年前因足跖扭伤未愈 ,即下水劳动及洗冷水 ,湿浸筋骨 ,导致趾、跖、踝关节剧疼 ,继则痛处红肿发热 ,行走困难。曾在当地治疗 ,效果不显著。事后每年均有类似发作 ,多因过度疲劳或节气交替 ,尤其是春、夏之交 …  相似文献   

4.
正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上限,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血结晶过多沉淀而引起[1]。其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沉积引起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以及软组织损伤,痛风性肾病,关节畸形等[2]。在临床治疗上,西医常用的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IL-1抑制剂等,由于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临床使用受到限  相似文献   

5.
痛风是由于机体血尿酸过饱和形成针状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在关节腔导致的炎症。IL-1β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进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与炎症的产生以及炎症的级联放大反应有关,IL-1β的产生与细胞中炎症小体NLRP3复合体密切相关。研究者认为NLRP3炎症体是痛风性关节炎反应进程中的关键环节,痛风也被称为NLRP3炎症体相关疾病。本文综述了NLRP3炎症体与痛风的关系、相关机制,以及靶向NLRP3炎症体的小分子抑制剂,为今后寻找结构新颖、高效低毒的抗痛风新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景慧 《生物磁学》2005,5(2):47-49
探讨对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症状不典型的疑似痛风病人,通过细心询问和观察,并作必要的实验室及X线检查,以尽量减少漏诊,误诊。在治疗时,宜按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的病情特点用药。慢性期痛风病人须作定期检查,高尿酸血症的健康亦应进行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徐美金  王慧华 《蛇志》2011,23(2):184-185
痛风性关节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升高导致组织损伤的疾病.早期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后期可出现肾脏损害.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男性发病率约占95%,病情缠绵难愈[1].作者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抑制剂依托考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到我院就诊急性痛风发作患者113例,按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给予依托考昔120 mg/d,57例)和对照组双氯芬酸钠(双氯芬酸钠组75 mg/d,56例)。两组病人均给与相同的基础治疗如低嘌呤饮食、多饮水、卧床休息、碱化尿液等。选初诊、服药后的第4小时、第2、5天为观察点,对患者病变关节进行疼痛评分和肿胀评分,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服药前及服药后第5天血细胞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肾功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方面效果显著,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病变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缓解(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对照组发生率为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氧化酶-2抑制剂依托考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效快,镇痛效果优于双氯芬酸钠,安全性及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9.
探讨对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症状不典型的疑似痛风病人,通过细心询问和观察,并作必要的实验室及X线检查,以尽量减少漏诊,误诊。在治疗时,宜按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的病情特点用药。慢性期痛风病人须作定期检查,高尿酸血症的健康者亦应进行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着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病率持续上升的趋势,且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病、高血压、肥胖、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至今为止,此类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药的研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迟滞性。其重要原因在于国内外现有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模型制备方法众多,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且绝大多数模型在血尿酸水平的持续性、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本文现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造模动物的选择、模型制备方法和主要内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动物模型制备,以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关节炎患者身心健康、炎症及免疫状态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63例痛风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分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组及痛风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组。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观察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身心健康评分、炎症及免疫相关指标水平。结果:RA组及GA组身心健康评分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炎症及免疫相关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RA组患者总体健康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及补体3(C3)水平显著高于GA组(P0.05),白细胞(WBC)总数明显少于GA组(P0.05),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及补体4(C4)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健康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痛风关节炎患者身心健康状况差,易出现炎症、免疫功能紊乱现象,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程度较深,免疫功能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痛风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病因主要为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是高尿酸血症以及不定期发作的急性关节疼痛,而单钠尿酸结晶沉积引起炎症反应是急性关节疼痛的关键环节。长链非编码RNA(long-chain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调控RNA,其在单钠尿酸结晶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中起着主要调控作用。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概念的提出,众多学者发现肠道菌群在痛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主要的调控作用。正常人与高尿酸血症患者在肠道上皮LncRNA种类和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临床工作中,调节肠道菌群对控制血尿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推测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调控肠道上皮LncRNA可能是一种控制血尿酸水平的有效方法,检测LncRNA的种类及数量可能成为一种诊断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新方法。本文就痛风与LncRNA的关系、肠道菌群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肠道黏膜屏障与LncRNA三个方面展开综述,揭示肠道上皮LncRNA在肠道菌群与痛风间的桥梁作用,为诊断痛风与控制血尿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郑敏  麻骏武 《遗传》2016,38(4):300-313
痛风是由高尿酸血症引发的一种常见炎性关节炎,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早期研究表明,PRPS1和HPRT1等单基因稀有突变会引起嘌呤合成代谢紊乱,从而引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检出多个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易感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其中SLC2A9、SLC22A11和SLC22A12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可引起遗传性低尿酸血症,而过表达则会加强尿酸的重吸收。ABCG2、SLC17A1和SLC17A3基因功能缺陷型变异会降低肾脏和肠道对尿酸的排泄量。因此,诱发尿酸排泄障碍(高重吸收和低排泄)的基因变异是影响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主要遗传因素。另外,抑制-激活生长因子系统、转录因子、细胞骨架以及基因和环境的互作等因素也一定程度影响血液尿酸水平。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两个新发现的易感基因RFX3和KCNQ1可能造成免疫应答受损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从而直接或间接引起高尿酸酸血症和痛风。本文系统综述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遗传学研究,以促进人们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机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男性与女性痛风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痛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74例男性痛风患者和8例女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表现,计数资料的对比均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发病年龄高峰不同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年龄较男性大,男性集中在40~70岁,女性集中在60~70岁;绝经后女性患病多因服用利尿剂诱发痛风;男女均出现痛风石;首发第一跖趾关节;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机率二者无差异(P>0.05),但女性患者合并冠心病占62.5%,男性占9.5%,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女性服用利尿剂后发病者7例占87.5%,而男性服利尿剂后发病者有2例,占2.7%,因服利尿剂致痛风发作在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女性痛风患者年龄较男性大,多与服利尿剂有关,二者临床表现相近,均易合并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均易出现痛风石,女性因发病年龄大,更易合并冠心病,二者一般治疗相同,低嘌呤饮食,控制饮食,碱化尿液,抑制尿酸形成,促进尿酸排泄,治疗并发症,去除诱因,停用利尿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治疗原发性痛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痛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别嘌呤醇治疗,观察组接受非布司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尿酸(BUA)以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以及痛风再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第1月、第2月及第3月,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内,两组均有痛风再发作,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有四肢不适、嗜睡、恶心、腹胀、腹泻、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组有四肢不适、嗜睡、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其中对照组有1例出现过敏性皮疹停用别嘌醇。观察组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布司他治疗原发性痛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并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痛风患者氧化应激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探讨高尿酸引起内皮功能损伤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选择痛风患者123例,正常健康者11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尿酸、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HDL-C、LDL-C、TC、TG等糖、脂代谢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痛风患者内皮损伤相关因子水平和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痛风组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内皮素-1(ET-1)、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水平较对照组增高,颈动脉IMT明显增厚,NO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ICAM-1、ET-1、PAI-1与IMT密切相关(P0.01)。结论:痛风患者较对照组存在更明显的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7.
张梁森 《蛇志》2013,25(2):232-233
原发性痛风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体内尿酸盐沉积所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该病缺乏病因治疗,尤其血尿酸明显升高,症状频发加重的患者,提示预后较差.我所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对3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蕲蛇驱风酒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痛风与单纯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的情况。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专病门诊2009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痛风患者7207例(男性6759例,女性448例),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2095例(男性1852例,女性243例)。测量受试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FPG)、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TC)及血尿酸(UA),计算并比较两组高甘油三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在痛风发生中的独立作用。结果:痛风组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57.8%、47.5%;单纯高尿酸血症组为51.8%、52.9%;两组率相比的比值比,高甘油三脂血症1.274[95%CI(1.155,1.404)],胆固醇血症0.805[95%CI(0.730,0.887)]。按性别分层分析,男性痛风组高甘油三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分别为56.2%,46.8%;单纯高尿酸血症组分别为52.3%,52.6%。两组率相比的比值比,高甘油三脂血症1.25[95CI%(1.13,1.39)],高胆固醇血症0.80[95CI%(0.72,0.89)]。女性中痛风组高甘油三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分别为52.2%,58.90%;单纯高尿酸血症组分别为46.6%,5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甘油三脂血症与痛风的发生正相关OR=1.29,95%CI(1.12,1.48),高胆固醇血症与痛风的发生负相关OR=0.80,95%CI(0.73,0.89)。结论:痛风与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存在不同的脂代谢状态,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是单纯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痛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痛风患者的生化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刚果红染色、PAS染色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多关节肿痛3年,加重伴发热3个月。体格检查发现患者有多发性皮下结节、多关节肿胀压痛。左腕、左肘皮下结节活检,经HE染色后光镜查见大量肉芽肿性病变,有的多核巨细胞内查见被吞噬的异物,有的病灶尚查见呈均质状物(尿酸盐结晶),其周围有较多异物巨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呈结节状,在结节的周边纤维血管周围可查见残留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及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刚果红、PAS染色均为阴性。偏光显微镜下,刚果红未查见绿色强折光晶体,但见多量略呈淡黄色具有强折光性的晶体呈棒状或梭形。结论:痛风在刚果红染色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呈淡黄色梭形或针状结晶,具有强折光性晶体,但这是否是痛风在刚果红染色的特征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营养治疗为痛风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大量的临床治疗中被证实有效。营养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运动方式来控制痛风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痛风的危险因素及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