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薯天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永键 《昆虫学报》1977,(3):352-354
甘薯天蛾即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inn-aeus)以在在安徽很少发生,1961年以来,宿县、阜阳两地区为害趋向严重,是甘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摸清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1962—1965年在五河县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近年来又作了补充调查,现汇总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又名甘薯叶天蛾,群众叫它“花豆虫”,是我区甘薯上的重要害虫。我们进行了发生规律的观察,现将几年来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习性 1.生活史及各虫态历期 旋花天蛾在阜阳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1964年黑光灯下出现了明显的四个高峰,初步认为该年发生不完全的4代(表1)。越冬蛹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羽化最多,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春甘薯,第一代成虫在7月中旬盛发,主要产卵于春甘薯,少数产在旱插的夏甘薯(即麦茬甘薯)上,7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时期,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盛发,8月中、下旬幼虫严重为害春、夏甘薯,第三代成虫于9月上旬盛发,9月中、下旬又进入暴食为害。从近几年观察来看,旋花天蛾在我区主要以8、9月为害最重,个别年份,7月份也能在局部地区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3.
咖啡天蛾生活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绪武 《昆虫学报》1963,(5):713-714
  相似文献   

4.
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是人工大量繁殖甘薯天蛾的关键之一。在室内条件下,采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对不同雌雄性比、空间环境和光照周期下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规律和交配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在羽化后第2天开始交配,在第2天交配率最高,达到53.9%,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只交配1次。在一天中,成虫交配时间发生在22:00—5:00,高峰期在22:00—24:00和3:00—5:00。雌雄性比、光照周期和空间环境对甘薯天蛾的交配成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全黑暗和全光照条件下不会发生交配行为,表明其交配行为发生需要一定光照和暗期的刺激;当雌雄性比为1∶1时交配率最高,为54.7%,在其他性比条件下甘薯天蛾的交配率明显降低;在空间规格为1.20 m×0.60 m×0.35 m和2.00 m×2.00 m×2.00 m时能够顺利交配,其交配成功率>62.0%。在人工繁殖甘薯天蛾的生产过程中,建议单对放养,采取适当的交配空间和应用自然光照周期营造条件将取得较好的交配产卵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甘薯蚁象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锥象科Brenthidae,是危害甘薯的重要害虫,成虫和幼虫均危害甘薯,而以幼虫在薯块内取食危害最为严重,常造成甘薯产量损失达20%以上。成虫体长5~8 mm,体形类似蚂蚁,所以也叫甘薯蚁象。前胸、触角末节和足桔红色,身体其余部门为蓝黑色有金属光泽。头部延伸成喙,触角10节;前胸长为宽的2倍,基部1/3处缢缩成颈状;腹部长卵形,鞘翅隆  相似文献   

6.
198 9年 ,作者曾对襄北农作物害虫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 ,并初步查明襄北地区农田天敌资源及其优势种类[1] 。此后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 ,使农田天敌数量减少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致使害虫再度猖獗 ,农药残毒严重超标 ,农产品质量下降 ,危及人类健康。根据这种情况 ,近年来湖北襄北农场通过大力推广生物农药 ,保护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措施 ,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也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了摸清现阶段农田天敌的优势种类 ,以便更好地为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于 2 0 0 1~ 2 0 0 2年对襄…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这种金龟子主要分布于南疆,幼虫生活于地下,为害各种果树幼苗、成年果树根部、以及大田作物中的麦苗、玉米和蔬菜的根茎,造成苗圃中的严重缺苗现象。1953年作者在库尔勒对此虫做了一些初步观察和鉴定,1956年更与农科所合作,作了进一步的调查,无论在形态上和习性上,都与苏联最常见的东方五月金龟子(M.hippocastani,F.),或西方五月金龟子(M.melo-  相似文献   

8.
甘薯捲叶出 (Brachmia triannuella Herrich-Schaf-fer)属鳞翅目、麦蛾科,是福建地区食害甘薯叶子最凶、发生及普遍的害虫之一。据文献上记载,此虫分布遍及全国甘薯产区,然以往对此虫的报导不多,现把我们于1958年以来,在晋江地区对此虫的发生习性的观察与药剂防治试验的初步结果,整理介绍于下,以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剪枝橡实象鼻虫是重要的橡实害虫之一,国内以往尚无研究报导。为了保证木本粮食的橡实丰产,消灭橡实害虫的为害,笔者对该虫进行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导如下,以供进一步研究及防治上的参考。 一、名称、分布与寄主 笔者根据雌成虫咬断产卵果枝的习性,将中名拟定为“剪枝橡实象鼻虫”,以便与常见的Curculio属的橡实象鼻虫相区别。 在国内的分布:根据现查资料,已知有辽宁省各橡实产区,长春市静月潭、四川雅安、江西大茅山、戈阳七二镇及北京上房山等地。为害树种据在辽宁省调查,有辽东栎(Quercus liaotnngensis)、蒙古栎(Q.mon-golica)、柞槲栎(Q.mogolio-dentata)及水楢(Q.crispula)。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34种天蛾雌雄外生殖器主要部分的基本构造和变异类型。根据比较观察的结果,作者认为在各亚科之间,雄史的钩形突、抱器、抱器鳞和抱器桥等有所不同,而抱器腹突,阳茎端上的突起,交配囊以及交配囊体上的标记等在各个种间的差别亦相当显著,可做为鉴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茶尺蠖属鳞翅目尺蠖蛾科,当地农民叫它为“拱拱虫”或“量寸虫”。 成虫:雌蛾灰褐色,体长10毫米左右,展翅25毫米左右,胸背披有灰褐色绒毛,翅表灰白色,密披黑色横行波纹,靠近外缘有七个小黑点,后翅倒卵形,色较深,边缘有灰褐色的缘毛,雄蛾形小色较深,触角上短毛较长,腹部细小。  相似文献   

12.
一.绪言 在祖国的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有着广大面积的针叶林和针叶与阔叶混交林。其中最主要的树种有:红松、獐子松、兴安落叶松、黄花落叶松、鱼鳞云杉、臭冷杉、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黄波萝、桦、杨、榆、槭、椴等等,大多是极优良的建筑用材,  相似文献   

13.
焦条丽夜蛾Aconti graellsi F.是襄阳专区近五年来新发展的一种棉花中后期的食叶大害虫。为了摸清该虫的发生规律,1962年我们在襄北地区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现将部分结果初步整理报导如下。 一、发生规律 1.发生与为害 据1962午观察,焦条丽夜蛾在襄北地区一年可发生四代。第一代幼虫盛期在5月下旬及6月下旬;第二代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一、四两代主要为害商麻;第二、三两代主要为害棉花;尤以第三代数量最多,为害甚巨。 2.消长规律初步分析 (1)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焦条丽夜蛾卵量消长与温度、湿度和雨量有着一定关系,尤以雨量关系较为密切。由  相似文献   

14.
葡萄天蛾 Ampelophaga rubiginosa Bremer et Grey属鳞翅目,天蛾科。我们自1963年观察以来,只见为害葡萄。山西省内分布较为普遍。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5毫米左右,展翅90毫米左右,体翅茶褐色。 卵 球形,直径1.5毫米左右,淡绿色。 幼虫 老熟时体长80毫米左右,绿色,背面色较  相似文献   

15.
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果实发育大致可分为星盘形期、圆锥形期、长卵形期和椭圆形期四个时期。每一时期都表现出各自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因枣花内具有两种特殊的居间分生组织——柱基分生组织和再发的花盘分生组织,从而使枣花各部位置在果实形成中发生了不同于一般核果的发育过程。其中最显著的是最初杯状的萼筒,经过上述分生组织的活动,被推移到果实的基部,反卷内凹。退化的花盘及花部残迹则位于凹陷萼筒的上部边缘,形成了一圈褐色的残余结构,使枣果形成独特的形态。由于枣果有花盘参加发育,作者认为不是一种真正的核果,似可称之为“拟核果”。  相似文献   

16.
<正> 咖啡透翅天蛾Cephonodes hyles L.属鳞翅目,天蛾科,透翅天蛾亚科,是为害中药材黄栀子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数百亩黄栀子遭受咖啡透翅天蛾的为害严重、叶片、嫩枝被蚕食殆尽,造成光秆而枯死。从1982年起,我们对咖啡透翅天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甘薯象虫(Cylas formicarium Fabr.)又名红薯象鼻虫或红薯小象甲,是华南地区红薯的重要害虫,著块经其幼虫钻蛀为害即变黑发臭,人畜均不能食用。据两年来观察结果:在柳州地区,此虫第1、2代主要在红薯育苗地为害;第3代为害早薯;第4、5代则为害晚薯。  相似文献   

18.
1.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是大豆食心虫幼虫的寄生性真菌。自然寄生率5—10%,有时可达30%以上,是造成大豆食心虫幼虫自然死亡的有力因素之一。 2.白僵菌的发育及孢子发芽温度是18—28℃,其中以25—28℃最为适宜。适宜的发芽湿度要在99%以上。在土壤中如果温度适宜(25—28℃)土壤含水量10%以上就可以引起幼虫显著寄生。 3.幼虫体沾着一定数量的病菌孢子可以引起大量死亡,如果幼虫体上沾着孢子数4944个以上则可致100%寄生,不足此数的,寄生率成比例地降低。菌粉在太阳光照射下6天后寄生力受到影啊,30天以后寄生作用已极小。病菌对于带菌的幼虫虽可同样寄生,但寄生能力要比直接使幼虫接触孢子要小得多。 在室温下的菌粉中,病菌的生活力(致病力)可以保持一年左右。 4.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效果是:室内不论菌粉浓度及用量多少,寄生率均达100%。小区试验可致幼虫寄生70.19—100%,田间防治可以提高幼虫寄生30.15—36.11%,降低成虫羽化49.83—69.8%。 5.作者认为: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是有希望的。今后是对于大量繁殖病菌的方法,施用药剂时期及与农药混用以提高效果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柳天蛾的生活习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天蛾(Smerinthus planus Walker)在西安地区发现的寄主植物有:美国白杨(Populuspyramitalis Borth)、加拿大白杨(P.canadensis Moench)、毛白杨(P.tomentosa(Carr.))、钻天杨(P.nigra L.)、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河柳(S.glandulosa Seem.)、龙爪柳(S.matsudana Koidz.var.tortuosa Rehd.)。此外,还为害苹果(Malus pumila Mill.)、桃(Prunus persica Batsch.)等果树。柳天蛾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甘肃、华中、华南等地。  相似文献   

20.
甘薯天蛾过冷却点变化与生化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长沙地区甘薯天蛾Agrius convolvuli L.在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过冷却点、虫体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并对其动态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世代甘薯天蛾过冷却点均随发育进程显著升高,在蛹期明显下降;2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均为-11℃左右,蛹的过冷却点在越冬代过冷却点为-7·38℃,比其他世代蛹低2~3℃。甘薯天蛾虫体含水量随发育进程不断降低,粗脂肪含量则不断升高,其越冬代蛹粗脂肪含量占其干重高达30·23%。甘薯天蛾过冷却点与虫体水分含量呈正相关;而与虫体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且在第2、3代和越冬代均呈显著负相关。甘薯天蛾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节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可能是其抵抗低温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