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C辑》1998,28(2):122
利用PCR方法合成的编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preS1区氨基酸第 2 1~ 47位和preS2区第 1 2 0~ 1 46位肽段的基因片段同时分别与S基因的 5′端和 3′端 (相当于第 2 2 3位氨基酸 )融合 .融合基因被置于痘苗病毒通用载体 pGJP 5上的P7.5启动子下游 ,并通过体内同源重组 ,经筛选获得重组痘苗病毒vS2SS1 .vS2SS1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后 ,融合蛋白S2SS1获得表达 .对S2SS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泌性、抗原性和颗粒性分析结果表明 ,S2SS1蛋白能够形成同时具有preS1 ,preS2和S抗原性的颗粒 ,并能有效地从细胞中分泌 ,其表达和分泌水平与重组痘苗病毒单独表达的S蛋白接近  相似文献   

2.
肝炎病毒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之一,它的感染导致肝炎等人类肝脏疾病。肝炎病毒是约3,200bp长,其中部分为单链的D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了表面抗原蛋白、核心蛋白和它自己的DNA聚合酶等蛋白质。表面抗原蛋白是在病毒外壳表面的单链蛋白质。肝炎病毒感染后不仅会产生许多病毒颗粒,而且会过量产生直径为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它的防治国内外均十分重视。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HBV是部分单链的D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了表面抗原蛋白、核心抗原蛋白以及内源DNA聚合酶等蛋白质。乙肝表面抗原蛋白(HBsAg)是病毒的外壳蛋白,在乙肝病人的血液中能形成直径约22nm的表面抗原颗粒。用它作为抗原给动物注射,可使动物产生专一性抗体。  相似文献   

4.
王淼  金勇丰  张耀洲 《病毒学报》2000,16(4):304-308
为探讨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表面抗原 (preS)基因的表达调控机理 ,以实现高效表达 ,利用PCR方法在克隆的 preS基因的第 2、3位密码子引入同义突变 ,消除存在于 5 '端编码区保守的反向重复序列 ,将 preS基因及其突变形式 (MpreS)分别重组到转移载体 pBM0 30 ,获得 pBM preS和pBM MpreS。将 pBM preS和 pBM MpreS分别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 (BmN) ,经空斑筛选和杂交证实 ,分别获得重组病毒rBmNPV preS和rBmNPV MpreS。RNA点杂交和ELISA结果表明 :虽然在rBmNPV preS和rBmNPV MpreS感染的BmN细胞内都转录了 preS基因 ,但仅后者表达出 preS蛋白 ,提示preS基因的表达与基因内部起始区的反向重复序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人乙型肝炎病毒是球状颗粒,它有个含磷脂的蛋白外壳和一个内含DNA的病毒核心。由于外壳上的表面抗原(HBsAg)可作为疫苗,用于乙型肝炎的防治;病毒核心的核衣壳上的核心抗原(HBcAg)对乙型肝炎的诊断非常有用,因而人们对HBsAg和HBcAg  相似文献   

6.
人乙型肝炎病毒是球状颗粒,它有个含磷脂的蛋白外壳和一个内含DNA的病毒核心。由于外壳上的表面抗原(HBsAg)可作为疫苗,用于乙型肝炎的防治;病毒核心的核衣壳上的核心抗原(HBcAg)对乙型肝炎的诊断非常有用,因而人们对HBsAg和HBcAg  相似文献   

7.
人乳头瘤病毒外壳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晚期转录区(L区)编码病毒的两个外壳蛋白;主要外壳蛋白(L1)和次要外壳蛋白(L2),外壳蛋白具有组装功能,有抗原表位,在宿主细胞表面有蛋白受体。本就HPV外壳蛋白的分子特性,组装功能,表达,抗原表位及血清学,受体,病毒外壳蛋白的组织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拟获得adw2亚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preS2 S基因在PichiaPastor妇酵母分泌型表达系统(pPIC9K)的高效表达。实验首先将adw2亚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preS2 S基因重组到分泌型酵母表达载体(pPIC9K)形成表达质粒,电转化酵母细胞:KM71,G418筛选多拷贝整合克隆。经甲醇诱导表达并用SDS-PAGE电泳及酶免疫法检测表达产物。经100个克隆筛选获得了表达量较高的表达菌株WC4。该菌株甲醇诱导后细胞上清10倍浓缩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细胞上清中有特异蛋白条带,且第6天表达量最高, 表达产物单体分子量为31kD左右。用美国雅培公司AUZYME MONOCLONAL试剂盒估算表达量为2μg/100OD600细胞。上述结果表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preS2 S基因在本系统中获得了分泌表达。同时检测了酵母细胞裂解液中特异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发现,自甲醇诱导后第一天即可检测到表达产物,而且除了第6天细胞外表达量高于细胞内外,其余各天的表达水平均表现为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以上结果提示,利用分泌型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在技术上可行,但表达产量偏低,一些蛋白滞留在细胞内未能分泌到培养基中。  相似文献   

9.
自60年代发现卫星病毒、70年代发现卫星RNA以来,已发现10个病毒组中的31种植物病毒含有卫星病毒或卫星RNA(统称卫星)。植物病毒卫星是指依赖于植物病毒进行复制的核酸分子,如核酸分子含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并能包裹成形态学和血清学与辅助病毒不同的颗粒,称卫星病毒;如本身没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而是装配于辅助病毒的外壳蛋白中,则称卫星RNA。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其基因组有3.2kb,含4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核心蛋白、e蛋白、X蛋白、聚合酶以及HBV表面抗原(HBsAg)。为研究HBV的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关系,本文对来自HCC病人不同基因型的HBV进行测序,研究其X、前C、前S和S区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1.
烟草脉扭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烟草脉扭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TVDV)是引起烟草丛顶病的两种病毒之一.TVDV被归为黄症病毒科的暂定成员.应用黄症病毒科的通用引物和根据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核酸序列设计的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烟草丛顶病烟株总RNA中扩增到了TVDV基因组的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获得了长度为1654 bp的序列,编码推测的TVDV复制酶基因的部分序列、外壳蛋白基因及运动蛋白基因的全部序列.根据这三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TVDV为黄症病毒科的确定成员.根据其基因间隔区的长度特征和各ORF编码的氨基酸的分子进化分析,我们推测TVDV应当是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这是TVD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烟草脉扭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TVDV)是引起烟草丛顶病的两种病毒之一。TVDV被归为黄症病毒科的暂定成员。应用黄症病毒科的通用引物和根据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核酸序列设计的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烟草丛顶病烟株总RNA中扩增到了TVDV基因的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获得了长度为1654bp的序列,编码推测的TVDV复制酶基因的部分序列,外壳蛋白基因及运动蛋白基因的全部序列。根据这三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TVDV为黄症病毒科的确定成员。根据其基因间隔区的长度特征和各ORF编码的氨基酸的分子进化分析,我们推测TVDV应当是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这是TVD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植物病毒寄主的致病性是由病毒核酸决定的,而由病毒核酸编码的病毒蛋白的功能则是保护病毒核酸不受外界物理及化学因素的破坏作用。至于植物病毒外壳蛋白在感染上是否起作用,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郁操国等(未发表)曾报道了HRV_(sh)外壳蛋白赖氨酸侧链被三硝基苯磺酸修饰(TNP-HRV_(sh))后,感染力有明显的下降,提出植物病毒外壳蛋白在感染上确有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了修饰后的TNP-HRV_(sh)与天然的HRV_(sh)对心叶烟的感染力有干  相似文献   

14.
应用直接提取法从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人患者阳性血清中提取HBV基因组,以此作为模板,用引物PCR方法获得全长preS基因,该片段的DNA大小1203bp-克隆到pUCm-T载体中,应用M13通用引物进行序列测定,与中国HBV标准株序列比较,证实基因型为Adr亚型。有24个核苷酸不同,preS基因包含3个起始密码ATG分别为preS1,preS2,和S的翻译起点。然后将preS基因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将Sal Ⅰ线性化的pPIC9K—preS质粒用电击法导入巴斯德一毕赤酵母GS115His中。通过MD—G418平板筛选和5‘‘‘‘‘‘‘‘AOXI和3’AOXI引物PCR鉴定获得稳定重组HBV全长严preS基因的His^ Mut^ 酵母工程菌株。此酵母菌株在合适的培养条件和甲醇诱导下高效表达产生全长preS蛋白并可分泌到培养液中,SDS—PAGE显示培养液中含有分子量约为48kDa的带;微孔ELISIA法证实表达并分泌到培养液中的preS蛋白能够与HBV抗体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呼肠病毒基因组片段S1 编码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呼肠病毒共有3个血清型,不同型之间S1片段编码蛋白的同源性小于26%,其它9个片段编码蛋白的同源性都在86%以上。S1片段是双顺反子,编码σ1和σls,这两个蛋白决定了呼肠病毒的感染性、致病性和毒力。本文综述了σ1、σ1s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含preS2免疫表位的HBsAg基因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表位设计构建高效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含preS2免疫原位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方法:PCR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和分离preS2 120-146表位和S基因片段,将两者融合并置于载体pcDNA3.1的巨细胞病(CMV)启动子作用之下,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S2S。序列分析和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瞬时表达鉴定。结果: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插入序列与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株全基因参照序列(adr亚型)一致,COS-7细胞瞬时表达鉴定实验中,ELISA检测到preS2-Ag和HBsAg的OD450分别为0.469和0.426。结论:应用表位设计成功地构建了含preS2免疫表位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S2S所构建质粒能高效表达和分泌目的的蛋白。  相似文献   

1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布尼亚病毒,可引起人类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我们利用RNA聚合酶Ⅰ体系,分别构建SFTSV三个片段L、M、S微复制子,研究其非编码区调控功能。将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或荧光素酶(Luciferase)分别插入SFTSV三个片段5′和3′非编码区之间,所形成的嵌合cDNA反向插入含RNA聚合酶I的表达载体pHH21中,获得SFTSV微复制子重组质粒L-GFP-pHH21、M-GFP-pHH21、S-GFP-pHH21、L-Luc-pHH21、M-Luc-pHH21和S-Luc-pHH21,分别与成功表达SFTSV聚合酶蛋白(L蛋白)和结构蛋白(N蛋白)的质粒VR1012-L和VR-1012-NP共同转染293T细胞,24~48h后观察GFP表达情况或检测萤光素酶表达量。L、M、S片段GFP微复制子均可观察到特异性绿色荧光。荧光素酶定量结果显示其在不同节段非编码区中的表达量不同,提示SFTSV三个节段的非编码区启动微复制子转录和复制的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采用RT-PCR和TAIL-PCR方法,首次对我国分离的巴泰病毒(YN92-4株)基因组的全编码区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YN92-4株病毒基因组由S、M、L三个片段组成,长度分别为947、4 371、6 860个核苷酸。其中,S片段基因编码由2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核衣壳蛋白和由10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非结构蛋白,M片段基因编码由1 4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前体蛋白,L片段基因编码由2 2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RNA聚合酶。与国外其它地区的巴泰病毒分离株进行基因组全编码区序列比较后发现,YN92-4株与日本牛血清分离株(ON-7/B/01株)在S、M片段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7%(100%)和95.7%(98%);由于本研究首次开展对巴泰病毒L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的研究,因此国际基因库尚无可参考的序列信息,本研究比较了我国分离的巴泰病毒与同一血清组的代表病毒Bunyamwera病毒L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3.5%和81.6%。系统进化分析显示,YN92-4株基因组与其它巴泰病毒分离株在各自分支下形成独立分支。本研究提示我国分离的巴泰病毒YN92-4株未发生基因重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引进的一株辛德毕斯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阐明其与已报道毒株序列的关系。方法:对辛德毕斯病毒基因组编码区进行分段RT-PCR扩增,对非编码区采用RACE法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将测序结果拼接得到基因组序列,采用MEGA3.1软件对9株辛德毕斯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发生树的构建。结果与结论:此株辛德毕斯病毒基因组共11663nt,编码3745个氨基酸残基,其中5'端的2/3基因组编码4种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3'端的1/3基因组编码5种结构蛋白E1、E2、E3、6K和C;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之间有48nt的连接区为非翻译区;病毒基因组5'末端和3'末端分别有59、318nt的非编码区;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株病毒与S.A.AR86株的同源性最高,两者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7%,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6%,而与本室保存的另一辛德毕斯病毒MEI株的遗传进化关系稍远,系统进化发生树处于不同分支上。  相似文献   

20.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 为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成员,Tobamovirus属病毒基因组至少编码4个蛋白,靠近5'端的126 kDa和183 kDa两个蛋白与病毒的复制有关,其中183 kDa是由126 kDa 蛋白终止子超读产生的;另外两个蛋白分别为约30 kDa的移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 MP)和约17.5 kDa 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这两个蛋白分别由不同的亚基因组RNA表达产生;病毒基因组5'和3'端均含有一段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 NCR),5'端含帽子结构,3'端有一个可接受组氨酸的类似tRNA状结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