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效地、可持续利用有毒植物的传统文化是蒙古族生态文化的一个特色.运用民族生态学、植物分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有毒木本植物可持续利用蒙古族传统文化,探讨了蒙古族有毒植物传统管理文化对鄂尔多斯草原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积极意义.植物分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发现,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holica)、草麻黄(Ephedra sinica)、沙地柏(Juniperus sabina)、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和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等有毒木本植物为鄂尔多斯蒙古族重要的解毒、食用、美容和治疗皮肤病植物.鄂尔多斯蒙古族有毒植物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生态学分析证明,蒙古族多利用有毒植物地上部分的传统管理文化是草原生态系统免受或降低沙漠化风险的符合生态学规律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云南高黎贡山怒族对植物传统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民族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广泛调查和研究了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怒族对植物的传统利用形式。结果表明:怒族对植物的传统利用主要表现在食用、药用、观赏、宗教祟拜和文化利用等方面。讨论了怒族的传统文化在当地植物多样性利用和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在植物多样性管理中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我国利用文化多样性进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此外,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的现实,作者建议加以拯救和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程卓  张晴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72-9918
《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等指导性文件都强调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族植物学研究人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最主要学科领域, 近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研究成果对于《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第六个优先领域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特别是《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发布后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主要从认知、利用、保护、管理植物等方面进行概述, 以便全面了解近期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发展状况, 保护传统知识和植物文化, 为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期获得的民族植物学成果, 说明民族植物学研究可以解决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发现, 该学科能极大地促进传统知识、植物文化、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尤其在农家品种以及濒危语言的保护方面有着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植物文化在当地彝社会中广泛存在,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集中反映在法术仪式、礼仪、节日庆典等方面。采用关键人物访谈、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研究了凉山彝族传统民俗中使用的植物,共调查到102种,其中,跟婚礼相关的植物21种,葬礼植物24种,成人礼植物11种,日常礼仪植物3种;火把节植物14种,彝族年植物15种;法术仪式植物91种。这些民俗植物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驱鬼、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方面,这与当地彝族崇信鬼神和其崇拜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有关,是其自然原始宗教和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必须提高公众意识,支持社区、青年及妇女积极参与保护行动。所以,近年来,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以西双版纳的傣族为例,探讨了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持续利用的关系,包括佛主与植物、佛经的文字载体植物、佛寺的用材树种、赕佛活动的植物和佛寺庭园的植物等。  相似文献   

6.
李飞飞  罗斌圣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2023,43(8):1383-1391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全球3 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晨  程卓  龙春林 《广西植物》2023,43(8):1457-1466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 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描绘和大量自然景观的刻画而广为流传。该文将文献分析、作品分析与民族生物学实地调查等方法相结合,从热贡止唐(绘画唐卡)绘制所用到的生物材料和热贡唐卡画面内容所反映的生物形象两方面对其生物文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揭示了热贡止唐传统绘画工具和12种天然植物颜料的基源生物与制作工艺,探讨了热贡唐卡作品中常出现的生物形象本源、来源及其文化功能,阐释了热贡唐卡教诲图中传递的生态理念。总体而言,热贡唐卡取材于大自然,其内容亦反哺大自然。未来,应更加注重热贡唐卡的传统技艺及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发掘其传统知识传播和自然教育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莲的民族植物学—经济与植物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考察汉语中关于莲(NelumbonuciferaGaertn.)的语汇,介绍莲的民间应用。并着重从俗文化、佛教文化和儒文化三方面分析莲的文化价值。莲的植物文化应与上古植物崇拜有关,佛教首先赋予莲以清静纯洁的象征意义,随着佛教的传播和汉化而被儒家吸收,并影响到俗文化。莲的植物文化价值取向的变迁与中国文化源流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择中国云南和山东为试点,兼顾其他省区,开展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传统栽种芋的菜园和农地被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所代替,芋在不同民族家庭中的地位也从传统作为主食变成蔬菜或杂粮;在山东已形成芋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格局,芋在汉族农家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在云南分布有芋的野生近缘种、半栽培种、栽培品种,种质资源丰富;在山东未发现芋的野生类型,以旱芋类型的多子芋栽培品种为主.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主流文化的影响,民间对芋的植物崇拜及植物崇拜文化丢失的速度大大加剧.在古朴的传统食芋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芋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传统知识和朴素的科学内涵,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壮族文化多样性与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互动共存状况,采用资料查阅、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桂西壮族不同方面的文化习俗与植物资源利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壮族在地域文化、色彩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均与植物关系密切。用植物命名的自然村有108个,涉及79属88种植物且多数种类具有经济用途;染色植物有17科21属22种,其中茜草科(Rubi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和菊科(Asteraceae)种类相对较多;常见的食用野菜有13科31种,以菊科种类最多(12种),唇形科(Lamiaceae)和伞形科(Apiaceae)种类也占一定比例,且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多样。民歌中涉及的植物有260多种,多数种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其中包括野菜植物24种、野果植物11种、染料植物7种以及部分药用植物。研究结果显示:壮族文化中的地域文化、色彩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植物崇拜和乡规民俗等对当地的植物资源保护有重要作用,但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黄娇丽  黄珂  唐健民  曹明  苏仕林 《广西植物》2021,41(11):1827-1838
植物崇拜是人类崇尚自然、敬畏生命这一朴素理念的基本体现。为了解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内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影响,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了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从自然崇拜、传统节日文化、生命礼俗和传统医药等方面探讨了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结果表明: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百色地区民族民间崇拜植物分属53个种、47个属、28个科。其中,蔷薇科和豆科种类最多,分别为5种; 其次是桑科和禾本科,分别为4种。从生活型的组成来看,乔木植物占绝对优势,有39种,占总种数的73.58%; 草本11种,占总种数的20.75%; 灌木3种,占总种数的5.67%。其中,有4种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被列为国家Ⅱ级名录(闽楠、蚬木、格木、红椿),有5种植物被列为各省市区(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红楠、广西青冈、桃金娘、苏木、黄檀)。这些植物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对百色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植物崇拜是人类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朴素理念的基本体现。为了解百色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内涵以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和管理的影响,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了百色地区民间崇拜植物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从自然崇拜、传统节日文化、生命礼俗和传统医药等几个方面探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百色民间崇拜植物分属53个种,47个属,28个科,其中蔷薇科和豆科种类最多,分别为5种,其次是桑科和禾本科,分别为4种。从生活型的组成来看,乔木植物占绝对优势,有39种,占总种数的73.58%,草本11种,占总种数的20.75%;灌木3种,占总种数的5.67%。其中有4种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被列为国家Ⅱ级名录(闽楠、蚬木、格木、红椿),有5种植物被列为各省市区(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红楠、广西青冈、桃金娘、苏木、黄檀)。这些植物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对百色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民族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和样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访谈、搜集资料研究分析,评价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蒙古族敖包是受游牧文化保育的历史悠久的、天然的、原始的自然保护区.在鄂尔多斯高原有8个敖包的蒙古名直接反映出优势植物群落特征.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崇拜文化包括崇拜使用祭祀活动的植物,崇拜形状奇异、苍劲挺拔的乔木和崇拜寺庙附近的树木等3个内容.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树木崇拜文化在保育生物多样性中起到积极作用,她是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值得发掘、研究和借鉴的传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4.
民族生态学是研究不同民族和社会如何与其自然环境中各个方面包括植物、动物、土地、森林和土壤等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在云南东南部中越国境的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各个民族包括拉祜族(苦聪人)、哈尼族、瑶族和苗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了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的丰富的传统知识,也与自然环境建立了密切地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其民族文化中具体反映。这些朴素的民族生态学的实践经验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不可分割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云南楚雄彝族植物崇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对云南楚雄彝族传统的植物崇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被崇拜植物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编目,着重植物崇拜文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讨论了楚雄彝族的植物文化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探讨了在我国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自然保护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植物园”是由英文Botanic gardens一词翻译而来.意为“植物学园地”。它最早起源于欧洲.主要是收集、栽培当地的药用植物,至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而建于约2800年前的我国。神农本草园“则被认为是世界植物园的最早雏形。由于药用植物及其医药文化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植物目的产生与发展就必然与金榜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兰科(Orchidaceae Juss.)是被子植物最大科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具生态、观赏、药用、食用、文化、科研等多重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重点保护类群。中国是野生兰科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从原始类群到高级类群的一系列进化群以及复杂多样的地理分布类型。对中国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和濒危、保护情况进行综合阐述、分析,并针对未来兰科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展望。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发布打开了我国兰科植物保护新局面,加强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兰文化和散落民间的相关传统知识的归纳整理及科学普及,重视兰科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并根据传统知识线索,探索兰花新品种和药食新资源,不仅可能成为兰科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新思路和新动力,也将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植物次生代谢物在许多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细胞解毒、物质交流、信号转导、防御机制等。对我们人类而言,很多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治疗疾病的重要功能,也是医药品和化学品的重要来源。关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利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虽能合成成千上万种次生代谢物,但是其含量往往极低,利用受到限制。另外,现在人们很难在体外合成这些次生代谢物。因此,阐明植物次生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已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重要研究目标,而生物合成的相关知识也将有助于人类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9.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壶瓶山油脂植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发现壶瓶山油脂植物种类丰富(281种,隶属于70科184属).油脂植物不仅是植物油脂的主要来源,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植物的文化象征、药用功效和食用特点可以从壶瓶山油脂植物中选择性地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野菜,保健食品、民族药物.利用当地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绿色文化即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进,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包括了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人类的绿色文化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早期的图腾文化中就包含了绿色文化的萌芽,而且这些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十分突出。我国各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从人类幼年时期就开始创造,并且得到宏扬与光大,成为今天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绿图腾、树崇拜等自然崇拜观,正受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挑战,特别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也受到商品经济和金钱万能思想的冲击。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往往会造成优秀的绿色文化传统的丢失,而发展、特别在传统绿色文化基础上的持续发展,又会造成绿色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