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白山野生兰花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长白山野生兰花的种类、分布、储量、生境、花期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 ,为开发本区野生兰花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野生有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介绍了长白山有毒植物种质资源的种类、特点,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开发前景,采取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国内外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一些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区黄精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长白山黄精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储量、生境、鉴别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为开发本区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鄂东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气候,共有维管植物195科663属1461种.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鄂东大别山区共有野生有毒植物158种(包括亚种、变种).隶属于70科、117属,占全国有毒植物140科约1300种的50%、12.2%;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8种,稞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62科108属147种;(2)从有毒部位看,全株有毒的最多,共56种,占35.4%;根有毒的53种,占33.5%;叶有毒的28种,占17.7%;果实及种子有毒的24种,占15.2%;花有毒的植物最少,仅2种,占1.3%;(3)从生态习性上看,该区有毒植物中有木本植物72种、草本植物68种、藤本植物18种,分别占该区有毒植物总数的45.6%、43.0%、11.4%.对该地区的有毒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具体对策,为合理开发该区的有毒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广西野生果树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广西有丰富的野生果树资源,计有野生果树50科99属290种(含变种、变型),其科属种分别占全国野生果树73科173属1157种(含变种、变型)的68.49%、57.23%、25.07%。蔷薇科(46种)、猕猴桃科(38种)、壳斗科(29种)、葡萄科(12种)、芸香科(12种)和桑科(11种)六个科共有148种,共占广西野生果树种类的51.03%。这六个科是广西野生果树的优势科。根据目前广西野生果树开发利用状况、技术经验、经济价值等,将广西野生果树分为具备成熟开发条件的种类(48种),进一步研究可开发种类(33种)以及亟待开发种类(209种)。对具备成熟开发条件的种类和进一步研究可开发种类的分布、生境、果熟期、果实用途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广西野生果树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肃地区野生桃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肃省地形复杂,分布有多种野生桃物种,在对野生桃居群多样性研究的采样过程中,于2004年7~9月份在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了解,同时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甘肃野生桃资源的状况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提出了对甘肃野生桃资源的合理保护的策略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引言杏原产我国,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其果实色泽鲜艳,风味甘美,营养丰富,不仅可生食而且可加工成杏干、杏脯、杏酱、杏汁、杏罐头和杏茶等,杏仁可入药,并可加工成杏仁露、杏仁罐头,甜杏仁(合VB_17)可生食,并有很好的防癌保健作用。杏花期早,是供观赏、美化环境以及很好的蜜源植物。此外,杏的抗逆性强,是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好树  相似文献   

8.
在开发利用中的广西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畴芬  黄广宾  陆益新   《广西植物》1985,(3):211-226
<正> 引言 一、广西现有植物资源概况 (一)科、属、种的构成 (二)用途类别统计 (三)性状划分统计 (四)优势植物 (五)特有植物和受保护植物 (六)入载为模式的植物 二、广西植物资源直接利用概况 (一)政府部门收购及生产单位的利用 (二)民间利用 三、广西植物资源开发应用的试验研究 (一)种类的调查发现 (二)综合性的调查 (三)应用上的研究 (四)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广西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闽北锥栗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福建省建瓯市锥栗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分析了19个锥栗品种的性状,为锥栗的遗传改良,新品种培育提供育种资源,并为锥栗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良种选育提供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0.
广西代茶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周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系南宁530001)平常,我们所喝的菜一般是指用栽培的山茶科的茶树(Camelliasinensis)及其几个变种的叶子制作而成。但在广西,民间所饮用的“茶”并非是用茶树的叶子制作的,而是用其它的野生...  相似文献   

11.
峨眉山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峨眉山中药材以其品种多、质优量大、历史悠久而驰名中外,素有“天然药园”之称。其野生药用蕨类植物有38科148种,占全国该类植物资源总科数的97%、总种数的80%左右。本文对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分布、药用部位、功效等作了初步分析,并对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百花山野生岩生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百花山地区的岩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百花山地区的岩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大约有25科56属74种,其中很多岩生植物不但拥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抗性。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岩生植物的园林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我国野生岩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安徽潜山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安徽省潜山县内食用、药用、工业用类野生植物资源,并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尤溪县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芳香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共有野生芳香植物47科91属132种,占福建省芳香植物89科306属758种的52.8%、29.7%和17.4%。优势科有樟科(22种)、蔷薇科(10种)、兰科(10种)、唇形科(9种)、菊科(7种)、木兰科(5种)、木犀科(4种)、芸香科(3种)、报春花科(3种)、桑科(3种)、金镂梅科(3种);优势属有山胡椒属(6种)、樟属(4种)、润楠属(4种)、蔷薇属(4种)、蒿属(4种)、木姜子属(3种)、石楠属(3种)、珍珠菜属(3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种类有马尾松、草珊瑚、鱼腥草、山苍子、樟树、黄绒润楠、刨花润楠、乌药、黄丹木姜子、胡颓子、石荠苎、枫香、金樱子、黄栀子、金银花与艾蒿等。对该区野生芳香植物的种类组成、芳香部位、生活型、分布以及开发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收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西项目组从2015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53个县(区)、71个乡(镇)、190个村(屯)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收集,共收集和征集玉米地方品种资源308份,鉴定评价玉米资源270份。对收集的玉米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玉米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和桂北地区,桂东和桂东南分布较少。凌云、乐业、田林、凤山、东兰5县最集中。垂直分布结果显示:玉米地方品种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为海拔400~800 m的中高海拔山区,占收集总数的39.6%。农艺性状初步鉴定结果:收集的玉米资源数量最多的是糯玉米,籽粒颜色最多的是白粒。鉴定评价获得墨白玉米、九节黄、珍珠糯玉米、忻城白糯、隆安爆玉米和天等爆玉米等6份玉米资源,分别在抗病虫、抗逆、品质等方面有优良的表现,对种质改良,选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新品种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文对收集到的玉米资源种类及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对调查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现状、消长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广西玉米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讨论,为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昆明野生草本干燥花资源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昆明野生干燥花植物的资源情况、适生环境、生活习性及采集时期,筛选出49种有开发潜力的干燥花植物,对其进行了使用器官、干燥方法和用途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佳木斯地区野生彩叶树种调查分析,确定为野生彩叶树种17科40种。有观赏价值及开发利用前途的有色木槭、红瑞木、花楸、水榆花楸和狗枣猕猴桃等16种。重点介绍有推广价值的各种类的观赏特性,并对开发利用野生彩叶树种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完成了四川西北部、西藏部分地区(海拔2 166 m~4 955 m范围内)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考察和搜集。共收集到牧草种质资源849份,其中禾本科为32属,720份,豆科为13属,87份,其它科42份。丰富了国家牧草种质基因库,为川、藏地区野生牧草的驯化与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