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人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泓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2007,26(2):97-106
本文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颅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井沟子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汉代扎赉诺尔组、近代蒙古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山东济宁潘庙汉代墓葬人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0,9(3):260-264
本文对潘庙遗址汉代墓葬出土的11例成年颅骨(男性7例,女性4例)进行了研究。颅骨的测量性状和非测量性状的分析表明,潘庙汉代居民在若干主要体质特征上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点,并且与东亚蒙古人种最相近似。在潘庙汉代居民中存在着颅骨枕部人工变形的习俗,这一特点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内蒙古清水河县姑姑庵墓地出土的13例汉代的颅骨(男性6例, 女性7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姑姑庵汉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将军沟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或是当地早期中原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宁城山嘴子辽墓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1,10(4):278-287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山嘴子辽代墓地出土的古代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进行了研究。9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中的大多数标本在种族特征上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人种范畴,少数标本中的个别特征则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东亚人种或北极(东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山嘴子辽代契丹族的体质特征分别与汉代鲜卑族和近代蒙古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 11例出土于山东省鲁中南地区保存较好的周 -汉代颅骨进行测量研究。在颅、面部测量特征的比较上 ,这批头骨与鲁北地区同时代头骨特征类似 ,都属于东亚蒙古人种类型。与周邻地区古代人群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鲁中南周 -汉代组人群与黄河流域古代类群的亲缘关系比与华南组的更接近 ,这组人群与西日本弥生人接近的程度明显大于与绳文人接近的程度。本研究支持在现代日本人的起源中有源自中国大陆特别是华北东部地区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1月12日下午,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委、政府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主办的扎赉诺尔人类头骨年代测定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召开,发布扎赉诺尔人类头骨年代测定结果,其年代最远的超过1万年。此次发布会吸引了众多来自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机构。会上,吴小红教授公布了对扎赉诺尔博物馆所收藏的4个扎赉诺尔人类头骨所做的碳14测试报告,  相似文献   

7.
2002年至2004年,为配合尼尔基水库的建设,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库区内发掘了团结、全发、铁古拉三处清代达斡尔人墓葬,为研究清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经济状况、社会历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本文对三处墓葬所出土的6例(男性4例,女性2例)清代达斡尔人颅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同时又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存在着若干相似之处。在若干古代对比组中,该组达斡尔人颅骨的形态特征与山嘴子组和萧氏后族组所代表的辽代契丹人体质特征最为接近,对于研究达斡尔族族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青岛汉族颅骨某些角度的测量(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青岛地区出土的已知性别成人颅骨312例(男154、女158)进行了十七个角度的测量,并按测量结果对颅骨某些角度的性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郑孙谦 《人类学学报》1983,2(2):152-156
本文对国人颅骨133例,266个颈动脉管外口形状大小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颈动脉管外口形状不一。可区分为圆形、卵圆形和南瓜子仁形三种,其中以圆形者为数最多。颈动脉管外口长宽径和距颈静脉窝及锥体尖端之间距离两侧不等,并具有地区性差异。鼓小管下口在个别颅骨缺如。颈静脉窝之大小深浅不一,其中以右侧较大而深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10.
五月初的一个早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的李站长,为了筹办古代史展览,风尘仆仆地赶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希望我们能对当地出土的扎赉诺尔人的面貌复原工作给予援助。我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要求。扎赉诺尔人在标本贮藏室里,我们查看了所有的扎赉诺尔人的化石材料。其中2号头骨的奇特形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有着平而斜长的前额,圆而尖的后脑勺朝后上方耸立着,简直就象大半个哈密瓜,又像是个橄榄球(图1)。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出土的14例战国中晚期的颅骨(男性11例,女性3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将军沟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毛饮合并A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山 《人类学学报》2000,19(1):21-31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11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的种族特征基本相似,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人种范畴,某些特征则显示出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龙头山青铜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分别与顺山屯青铜时代居民和近代华北居民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4,13(2):126-133
本文所报道的17例新石器时代人类颅骨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右前旗的庙子沟遗址,其年年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对该组颅骨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忻州窑子墓地是近年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墓地出土人骨标本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人类标本,在探讨该时期中原王朝北扩疆土与北方民族南下冲突融合的历史过程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出土的31例东周时期的颅骨标本(男性21例,女性10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的差异,我们将该墓地的人群分为两组,即忻州窑子A组和忻州窑子B组。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忻州窑子A组居民的颅骨形态特征与先秦时期的"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十分一致,忻州窑子B组居民则与"古中原类型"居民较为接近。忻州窑子墓地中未见有不同文化系统的葬俗,但在人群构成上却包括了两类体质特征差异显著的群体,佐证了这一时期该地区古代人群的构成具有强烈的融合性与多源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东广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墓地90年代发掘的61具成年头骨进行小变异特征出现率的观察与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认为,广饶人群的蒙古人种地区类型属于东亚类型。同时本文结果提示,在明确蒙古人种地区类型的主成分分析研究中,贡献率较大的三个小变异特征为下颌舌骨肌线桥、舌下神经管二分、眶上孔,这将为以后人们用小变异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中如何选择观察项目方面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