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肢长骨的性别判别分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对在长春地区收集的下肢骨进行了37项线性测量,统计分析显示,所有项目性别差异显著,采用单项指标性别鉴定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一些肢骨两端项目性别鉴定价值优于长度项目,本文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多项下肢骨性别判函数,可用于鉴定国人下肢骨性别,判别率可最高达96.3%。  相似文献   

2.
下颌骨的性别判别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83例国人成年下颌骨的统计检验表明,13项测量数据中有12项性别差异显著。其中下颌枝高性别差异最为明显,其单项性别判别率达80%。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了11项判定国人下颌骨性别的判别函数,判别率为85.2%—87.4%。  相似文献   

3.
国人胫骨的测量及其性别判别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涛  丁士海  丁洲 《人类学学报》1996,15(2):135-144
为积累国人资料,本文对长春、通辽两地出土的127副胚骨(男71,女56)进行了胚骨最大长、胚骨全长等26项指标的测量,计算出胫骨中部断面指数和胚骨指数等4项指数及其分型,进行了侧别、性别及地区比较,并用胫骨最大长等7项因素进行了Fisher法性别判别分析,得出5个判别式.结果显示:除个别测量项外均无显著性侧别差异,但均具有显著性性别差异,部分项目存在显著性地区差异;判别分析中判别正确率(78.3%-82.3%)介于美国白人与黑人之间。  相似文献   

4.
肩胛骨性别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光金 《人类学学报》1987,6(2):144-146
就青岛出土已知性别成年肩胛骨84例(男66,女18)进行了12项测量,从中挑选出肩胛形态宽(X1),肩胛宽(X2),肩胛冈长(X3)和关节盂长(X4)四个变量,按Fisher法进行判别分析,其中有五种组合方式其判别率均在92.9%以上,而X3与X4两因素判别率最优,高达97.62%。此法简便,准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距骨在传导体重和运动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对距骨的研究尚嫌不足。纵观国内外文献,国内仅有对成年距骨长、宽和高的测量(任光金,1983)和对3—17岁X线片距骨长和宽的测量(张福金,1984)。对该骨的性别判别分析检索国内外资料,竟是空白。为此,为积累国人资料和探讨距骨的性别判别分析,特进行此研究。1 材料和方法本文所用材料为青岛医学院人类学研究室专供科研用的东北出土成套的成年距骨94副(男51,女43)。按人类学测量方法(吴汝康等,1984;贾兰坡,1954;邵象清,1985),对距骨进行了8项测量,即最大长(X1)、最大宽(X2)、最大高(X3)、距…  相似文献   

6.
应用Fourier变换对东北地区成人颅骨性别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所用材料为已知性别、已知年龄的东北地区汉族成人干燥颅骨。应用Fourier变换,将额骨矢状弧的形态转变成Fourier极数,然后应用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求得性别判别函数,判别符合率达到90.10%。对31例已知性别汉族成人颅骨盲测,正确率达到84.21% (男性) 和83.33% (女性) 。研究表明,颅骨的大小和年龄对本方法的判别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猕猴掌骨性别判别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成年太行山猕猴5根掌骨的性差大小。本文对太行山猕猴掌骨标本40例(雄:10, 雌:30)进行观察并选择掌骨的9项形态变量进行测量。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多变量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5根掌骨长度等变量在性别之间有明显差异。用全模型法5根掌骨的性别正确判别率范围为94.1%~100.0%, 用逐步判别法掌骨性别正确判别率范围为93.8%~97.5%。有关掌骨的9个形态变量, 长度变量首先被挑选出来, 说明在性别判别中起重要作用。分别用左右侧掌骨的判别函数来判别性别时侧别差异不明显。结论: 用每根掌骨的形态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可以有效地区分性别, 对非人灵长类掌骨标本的性别鉴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256副中国汉族成人左右侧髌骨分别观测,显示各项指标测量值的平均值都是男性大于女性,并具有显著性差异;各指标以髌骨体积判别性别效果最好,单项判别率达94%以上;运用Fisher线性两类判别分析、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得出多项指标判别性别的公式,判别率最高达96.1%。本研究还设计了髌骨体积及髌骨内外关节面高指标的测量方法。本研究为髌骨性别判别提供了简单、实用、科学、判别率较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胫骨判定性别的逐步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现代成人男女各50例的胫骨,进行12项测量,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仅用下段宽判定性别,准确性达71%;而用下段宽,下段矢径和滋养孔平面最大矢径判定性别,准确性可达77%。并将该结果与美国白人和黑人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丁洲  丁士海 《人类学学报》2000,19(2):148-150
骨骼的性别判别分析已广泛地应用于法医学和人类学 ,刑事案件中有时会涉及到只有残存的手 ,要求进行性别判别。然而目前这方面资料较少 ,我们曾测量过国人腕骨 (孙群慧等 ,1997) ,也曾单独进行过示指基节的性别判别分析 ,其正确判别率可达 88.1% (刘丰春等 ,1995 )。为进一步探讨腕骨的性别判别式和判别率 ,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11.
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极为复杂,通过性腺组织切片鉴定得出黄河鲤从未分化性腺发育为Ⅱ期精巢、卵巢的时间为受精后第40天到第80天。选取一些可能参与黄河鲤性别决定分化相关的基因(amh、ar、cyp19a、cyp19b、dax1、dmrt1、er、foxl2、nobox、sox9a、sox9b、zp2)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各个基因在受精后40d、45d、50d、55d、65d和80d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50d都有高表达,推测45-50 d为性别决定的关键时间。ar、amh、dax1、dmrt1、sox9a、sox9b六个基因在80d雄性表达量升高,且雄性明显高于雌性,推测这些基因参与精巢分化发育过程。cyp19a、cyp19b、foxl2、nobox、zp2五个基因在80d雌性表达升高,且高于雄性,推测其可能参与卵巢分化发育。  相似文献   

12.
13.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由Fischer(1808)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材料建立,模式种为西伯利亚板齿犀(E.sibiricum)。板齿犀是一种很特别的犀牛,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额角为特征。目前板齿犀有两个有效种,即E.sibiricum和高加索板齿犀(E.caucasicum)。板齿犀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和中国,时代为更新世。在中国,德日进等曾报道了在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的一块牙齿碎片和几件肢骨,但未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讨论(TeilharddeChardinandPiveteau,1930)。后来周明镇(1958)又根据山西的零星材料建立了板齿犀的两个新种。不过,中国的这些板齿犀材料最近都被Antoine(2002,2003)归入到E.caucasicum中。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曾发现过相当丰富的E.sibiricum的化石材料,其中包括不少完整的头骨(Fischer,1808,1809)。另一方面,最早发现于亚速海南岸地区的E.caucasicum材料不多,主要是一些孤立的牙齿和齿列,肢骨特别少(Borissiak,1914)。在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泥河湾化石标本中有一些桑志华采集的板齿犀的肢骨材料,以远端肢骨为主。此前在中国的板齿犀类方面只有对通古尔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部分肢骨的研究发表(Cerdeo,1996)。本文描述和讨论了泥河湾的板齿犀肢骨材料,包括1件桡尺骨(THP20355)、3件腕舟骨(THP20325,20326,20336)、2件月骨(THP20328,20337)、1件三角骨(THP20338)、2件小多角骨(THP20330,20341)、4件钩骨(THP20333,20327,20329,20339)、3件第三掌骨(THP20342,20343,20332)、2件第四掌骨(THP20318,20319)、3件距骨(THP20303,20308,20310)、1件跟骨(THP20311)、2件跗舟骨(THP20305,20322)、2件骰骨(THP20304,20306)、2件第二骨(THP20316,20317)。早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动物群中已知包括云簇犀(Dicerorhinusyunchu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和E.caucasicum三种犀牛,但前两种犀牛的体型远小于板齿犀,所以仅从肢骨的尺寸上就可以很好地区别它们。泥河湾的这批材料增加了我们对E.caucasicum的了解,它与E.sibiricum在肢骨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状,如桡骨上容纳腕伸肌的沟宽深,第三掌骨前视可见对头状骨关节面,第四掌骨的近端关节面呈三角形,第五掌骨退化,掌骨上附着腕伸肌的止端显著,距骨对腓骨的关节面倾斜、距骨颈低到中等、滑车与远端关节面的夹角轻度倾斜、对蜗突关节面具长大的舌状延伸、对载距突关节面与对跟骨的外下关节面分离,跟骨对胫骨关节面存在、跟结节粗大、附着腓长肌的止端平滑,肢骨细长,掌骨和骨的中央直嵴低平、骨干上附着骨间肌的止端长但无远端后侧结节。另一方面,这两种板齿犀也存在一些差别,如E.caucasicum的尺骨远端没有对桡骨的第二关节面,而E.sibiricum有;E.caucasicum的钩骨未显示有第五掌骨与其关节,而E.sibiricum钩骨上对第五掌骨的关节面还与对三角骨的关节面联合;E.caucasicum距骨上对腓骨的关节面凹陷,而E.sibiricum平坦。对比已知的少量E.caucasicum肢骨,泥河湾标本在性状和尺寸上与其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将这些标本归入E.caucasicum是可信的。从泥河湾材料我们还了解到板齿犀属的一些未知性状,如骰骨近端呈三角形、跗舟骨顶视呈矩形、距骨的宽/高比达1.21、厚/高比达0.74、对骰骨关节面具后侧突起等。此前的支序分析表明Elasmotherium是板齿犀类中最进步的一个属,泥河湾标本所显示的大多数性状确实是进步的,但仍然有一些原始性状。在板齿犀的两个种中,E.caucasicum可能比E.sibiricum更进步,不过这两个种实际上相当接近。板齿犀类不是一个丰富的犀科类群,然而特别的是在中国有较多的发现,包括几个大型的属,如Elasmotherium、中华板齿犀(Sinotherium)、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宁夏犀(Ningxiatherium)和伊朗犀(Iranotherium),但都很少有肢骨化石发现。将泥河湾的材料与已知的少量Parelasmotherium和Iranotherium的肢骨相比,显示后两个属不比Elasmotherium进步,这与对它们系统关系的分析结果吻合。E.caucasicum细长的远端肢骨与其高冠和釉质褶皱丰富的颊齿相一致,指示它是干旷草原的硬草取食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族锁骨的性别判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279副中国汉族成人锁骨的测量,其中男性241副,女性38副。使用性别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锁骨性别判别的分析式,使中国汉族锁骨性别判别的准确率达到了90-94.7%,该文提出的性别判别方法,是锁骨性别判别的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唇犀 (Chilotherium属 )是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占统治地位的类型 ,在亚洲的其他地区和南欧也有广泛的分布。然而 ,有关大唇犀头后骨骼的记述相当少。在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已经发现了丰富的大唇犀化石 ,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安氏大唇犀 (Ch .anderssoni)的少量头后骨骼被记述。维氏大唇犀 (Ch .wimani)最早发现于陕西府谷 ,被记述的材料仅包括头骨标本。最近我们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了大量晚中新世的Ch .wimani化石 ,其中不仅有众多的头骨 ,头后骨骼也相当丰富。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临夏盆地内众多的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 ,包括和政县的大深沟、南阳山、大山庄、禾托和高家山 ,广河县的后山、兰家山、山庄、寺沟、次滩、沙地沟、阳洼铺子和桥家 ,以及东乡县的双拱北等。在保德的三趾马动物群中 ,大唇犀以Ch .anderssoni和哈氏大唇犀 (Ch .habereri)为代表 ,而在临夏和府谷却是以Ch .wimani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共有 3种无角犀类 ,即Ch .wimani,Acerorhinuscornutus和A .hezhengensis。根据头骨材料的统计 ,Ch .wimani在犀类中占有绝对优势 ,A .hezhengensis和A .cornutus的个体数量很少。与此对应 ,动物群中的无角犀类肢骨明显可以分为 3组 ,其中具中等尺寸的一组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6.
SRY和SRY盒基因比较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荣家  郭一清 《动物学报》1997,43(2):192-196
性别决定区Y(SRY)基因是人类和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因子(TDF)的最佳候选基因。本文基于SRY/Sry和SRY盒基因保守区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该基因家族聚类为四个亚族,即SOXS1,SOXS2,SOXS3和SOXS4,各亚族间同源性小于60%。所有哺乳动物和人类SRY/Sry都聚在SOXS1亚族内。该亚族由SOXS11和SOXS12两组组成,真兽亚纲哺乳动物和人类SRY/Sry基因都集中在SOXS12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