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记述的细石器埋藏于饮马河支流的二级阶地上部的含砂砾凸镜体的黄色粘土层中,依地貌,地层和石制品的性质,其地质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应归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偏晚阶段。  相似文献   

2.
河北昌黎■泗涧细石器遗址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的细石器埋藏于饮马河支流的二级阶地上部的含砂砾凸镜体的黄色粘土层中。依地貌、地层和石制品的性质,其地质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应归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偏晚阶段。  相似文献   

3.
梅惠杰 《人类学学报》2006,25(4):299-307
通过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两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的试掘,发现细石器和小石器文化层共存于同一剖面,从而为研究该盆地和华北地区细石器传统与小石器传统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文化遗存埋藏于桑干河二级阶地中下部、底砾层之上,出土的石制品工艺和时代特征鲜明,与西白马营地点风格一致,属于小石器文化传统,时代处于晚更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4.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18,37(4):565-576
本文拟简要介绍近年来华北地区新发现的细石器遗存,并对细石器技术出现与发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新发现显示,29-26 kaBP左右在华北地区石叶-细石器技术的出现,可能是受到MIS2阶段环境变化的影响,阿尔泰等中-北亚地区人群与旧石器文化的南迁扩散所致。其后,华北地区以船型细石核为代表的宽台面技术的出现与扩散过程,则反映了该地区原住民应对LGM期间环境变迁的适应策略与发展历史。虎头梁类型的楔形石核细石器技术的进退,同样展现了晚更新世末东北亚地区人群的流动性及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记述的是河南省舞阳县大岗细石器地点第4层出土的石制品,它属于以楔状石核为特征的细石器技术传统,上覆的第3层属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晚期,它的发现对研究细石器技术传统的分布和发展,探讨中原细石器遗存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关系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晚期东北亚和西北美新的变革性剥坯技术和适应手段。北海道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细石器遗存,相关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万年前,持续了约1.2万年。以北海道具有明显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的细石器为材料,学者们基于技术式"阅读"和拼合研究划分出一系列细石核工艺类型和剥坯技法;岛内以楔形细石核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传统在不断延续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气候环境变化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对北海道地区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背景以及细石器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厘清北海道细石核工艺类型的划分,并对细石器群的阶段性演变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19,38(4):525-535
本文首先简要梳理了晚更新世华北地区石片石器发展历程;进而探讨石片石器与南邻的砾石工业,北部边疆地区新发现的莫斯特文化遗存,以及更晚来自西北方向的石叶/细石器技术的交流互动。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晚更新世华北石片石器与现代人在该地区出现与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提出石片石器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主流,亦是追溯该地区现代人出现与发展课题至关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山西蒲县薛关细石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西蒲县薛关的一批细石器。这批石器属于以楔状石核为特征的典型细石器技术传统。它的发现,对探索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吕梁山一带劳动、生息状况,对进一步探讨我国华北地区各细石器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西榆次大发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榆次大发旧石器地点,属搬运埋藏类型,文化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产自潇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中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该地点的文化遗物包括传统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显示出与雁北地区的峙峪遗址和晋南的下川遗址有密切关系。该地点在晋中盆地的发现对连接、对比山西南、北旧石器晚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哈克地区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克遗址是呼伦贝尔地区一处重要的细石器遗址,对划分和确立东北地区细石器文化的类型及其渊源具有重要的价值。遗址位于海拉尔河东、北、南三面环绕而形成的半封闭式高平台小岛上,自下而上基本存在着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包含细石器文化遗存的堆积物的厚度最大。岩性、岩相、碳酸钙含量检测和植物孢粉分析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表明,全新世以来地层垂直沉积和气候变迁波动是同步发展的。人类依环境优劣而留居或迁徙,其文化发展从早到晚经历了新石器、辽至蒙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变化始终伴随着气候的波动,表现出以适应为特征的生存与繁衍轨迹。  相似文献   

11.
作为广义泥河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蔚县盆地也曾是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重要地区。2019-2020年度在蔚县盆地开展了新一轮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认18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获得35件石制品以及少量动物化石。从文化遗存的出露层位来看,泥河湾河湖相地层和黄土堆积是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含细石核)、废片和工具;原料以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为主;石核剥片和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技术类型总体上包含了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组合。结合相关地貌、地层对比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其中含细石叶技术制品地点的年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河北迁安县爪村地点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了河北迁安县爪村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发现的21件石制品。通过对1958年发现的标本的研究和1973年的野外工作,对1958年发现的7件石质标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肯定其人工性质;在1973年,在该地点还找到一些新的石制品。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依陈铁梅等用同层出土的牛化石(1973年采)做铀系法年代测定,其年代为距今4.8±0.2万年或4.4土0.2万年。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昌江发现旧石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6月,在海南省大广坝水利工程的文物调查中,笔者等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差乡南阳溪第2级阶地里发现石制品。石制品共计4件;其中,3件出自阶地上部的黄色黏土层中,包括1件石核和2件砍砸器;另1件石核,采集于地表。根据阶地堆积物和器物类型初步判断,石制品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4.
烟墩堡遗址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烟墩堡遗址位于三峡地区重庆市丰都县,地处长江干流的第四级阶地,出土1300余件石制品。遗址底部的似网纹红土层是石制品的原生层位;上部的粘土层和粉砂层是流水等从高处搬运、二次堆积形成的,除石制品外,还混入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制品应为一套文化组合,以磨圆度较高的河床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锤、断块、碎屑、石核、石片和石器,以大型和中型者为主;石片占大多数;石器以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加工简单,属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砾石石器工业。零台面石片的出现对“摔碰法”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5.
四川汉源狮子山旧石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出自山西省榆次市东赵乡大发村附近潇河Ⅱ级阶地砂砾堆积中。石制品有刮削器、端刮器、凹缺刮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刮削器—凹缺刮器和石钻—端刮器等。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7.
洛阳北窑黄土旧石器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洛阳北窑黄土旧石器遗址1998年发掘出土的771件石制品。石制品出自黄土地层S2到L1底部, 相当于200ka BP to 70—80 ka BP,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以S2和S1中最为丰富, 而L1底部和L2中较少; 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断片, 石器数量很少, 仅尖状器和刮削器两类; 和中国北方小石片-刮削器传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从早到晚,石制品的性质没有明显变化。本文认为北窑遗址属于一处古人类临时加工石器的场所。  相似文献   

18.
方启  陈全家  卢悦 《人类学学报》2012,31(4):344-354
2010年3月—5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北泰山庙2号旧石器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 地层堆积由上至下分为3层。第①层是黑褐色黏土层, 为耕土层, 发现石制品90件。第②层是黄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21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断块占一半多; 石器仅3件, 均为刮削器。第③层是红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48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手斧和手镐等类型。各层石制品原料的种类基本一致,都以石英为主。石器工业的特点是, 以砾石及其大石片为毛坯, 简单加工的重型工具为主要类型。结合与附近其他类似地点的地层及石制品特征对比推断, 第③层与第②层的时代可能从中更新世延续至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9.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近年来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埋藏于陇西盆地水洛河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年代在距今约4.6~2.3万年间。本文使用原料最小单元分析这一目前国内尚未普及的方法对该遗址主文化层的石制品进行研究,涉及遗址形成过程、空间利用以及古人类的流动组织等方面。研究表明,古人类原地剥片行为是遗址主文化层石制品分布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化层交界位置所受扰动程度较大;石器工业面貌权宜性色彩较为浓厚,发掘区内并未呈现明显的功能分区,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其他生活中心。本文对原料最小单元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潜力作了一定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1978年9月在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公社大贤庄附近发现的石制品。石制品主要以石英岩砾石为原料。全部标本均采自大贤庄附近的山坡地表。采集品中有:石核(单台面、双台面、多台面及船底形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包括用石片制成或用石核制成者,单向加工或交互加工)、刮削器(单刃与双刃)、圆头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加工较为简陋,大部分为一般的特点,在进一步确定时代上意义较小,唯船底形石核较有意义。这批标本虽然脱了层,但在调查中未见到陶片或磨光石器,推测其时代有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稍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