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的龋病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作者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16例龋病作了观察。这批遗存的人骨材料的患龋率为93.75%,龋均为6.07。该遗址居民患龋病的普遍性及严重性远大于同时代的居民及现代居民。 相似文献
2.
<正> 甑皮岩洞穴遗址,位于北纬25°17′,东经110°17′。在桂林市南郊,距市中心约九公里,桂林去阳朔公路的右侧,独山的西南麓。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队和桂林市文管会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直至1973 相似文献
3.
4.
孢粉数据库是重建过去植被格局以及研究古气候变化和大气圈-生物圈-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基础,而孢粉取样信息的记录和整理是建立孢粉数据库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收集我国1960–2008年发表的孢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第四纪晚期,尤其是2万年以来(全新世为主)全国孢粉采样点的信息,包括采样地点名称、详细采样位置、省份、采样点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样品类型、取样深度、孢粉样品数量、14C测年数量及年代记录、覆盖的时间段和参考文献。总结发现,我国目前共有2324个表土/湖泊表层花粉采样点和987个第四纪晚期的地层沉积剖面和钻孔,其中高质量的地层孢粉采样点714个。虽然我国以及部分国际上从事第四纪研究的科学家尽了最大努力开展中国疆域的孢粉学研究,但由于人力、物力以及地形条件的限制,在我国仍然存在部分孢粉采样的地理空隙,比如北方和西北荒漠地区、青藏高原无人区、中南部山区和东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然而,该数据信息库的不断完善,将为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6.
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中的淡水瓣鳃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甑皮岩洞穴遗址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南郊独山的西南麓。笔者受桂林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委托,于1978年4月和9月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观察,并采集化石。该洞高约8米,宽约13米。洞顶岩层向东北倾斜,在棕黄、黄褐及浅灰色砂质泥岩中含瓣鳃类、腹足类、脊椎动物和人类骨骼。瓣鳃类化石相当多。现仅根据试掘中所采部分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系统分类作一简单介绍,以供有关方面参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新石器文化与全新世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筛选出的中国典型地区孢粉记录的生态环境和具有年代数据考古遗址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1)典型地区全新世生态环境变化与新石器文化之间具有较密切的关系,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的生态环境宜于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 2)东亚季风是影响典型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水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3)约4.3~4.2 ka BP的全球事件在典型地区表现明显,太阳辐射减少和东亚冬夏季风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和新石器文化衰退乃至消失的主要因素; 4)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生态环境、考古遗址的系统测年、生态环境与文化发展的耦合机制等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9.
华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的数学地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系统聚类分析,有序聚类分析及有序对应分析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带划分中的应用,并提出用连续性系数(K)确定有序聚类的分类数,用载值比(D)将对应分析的结果推广于有序样品的分类,采用上述两个系数可以较好地评价孢粉带划分的合理程度,为第四纪的下限及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特征提出证明,华北平原孢粉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依据数量分类确立的孢粉带与古地磁极性世密切相关,与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划分基本一致,误识率一般小于5%。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系统聚类分析,有序聚类分析及有序对应分析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带划分中的应用,并提出用连续性系数(K)确定有序聚类的分类数,用载值比(D)将对应分析的结果推广于有序样品的分类,采用上述两个系数可以较好地评价孢粉带划分的合理程度,为第四纪的下限及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特征提出证明,华北平原孢粉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依据数量分类确立的孢粉带与古地磁极性世密切相关,与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划分基本一致,误识率一般小于5%。 相似文献
11.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中鬣狗粪化石含有相对丰富的孢粉,推测草食性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经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孢粉较好地保存在鬣狗粪中,形成粪化石,成为洞穴地层的组成部分。虽然鬣狗粪化石中的孢粉含量不及湖沼相地层中丰富,但有几种植物的花粉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如Pinus,Tsuga,Quercus,Carpinus,Artemisia,Cyperaceae,Polygonum,Polypodiaceae出现的频率较高。孢粉组合揭示早更新世南京地区植被主要是草原或森林-草地,气候凉干或半干旱半湿润,可以和地层中脊椎动物群反映的自然环境相互印证。在研究洞穴古环境的代用指标中,堆积物中的鬣狗粪化石中包含的孢粉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对环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采自太湖西部的江苏溧阳市神墩遗址地层的17块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7千年以前,研究地区尚无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如青冈、枫香、胡桃、栎、枫杨、悬铃木、榆和松等,反映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马家浜文化早期气候温暖湿润,体现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向晚期过渡时,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温凉偏干。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址周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繁茂,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比较适宜人类活动与居住。良渚文化时期,木本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花粉增加,约占孢粉总数的50%,气候环境为温凉。草本植物花粉中直径大于37μm的禾本科含量很大,达37.1%,可能是先人类进驻,开始进行农作,有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春秋时期,气候条件比良渚时期要好,较温湿,环纹藻等藻类孢子有较多出现,说明遗址区可能曾被淡水淹没成湖沼环境。 相似文献
13.
14.
桐梓人遗址岩灰洞的铀系年龄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测定了岩灰洞钟乳石和骨化石样的230Th/234U和227Th/230Th年龄。覆盖整个洞穴的表层钙板为20.6万年,位于三、四堆积层之下的流石和石笋为24.0万年。含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堆积物在这二个洞穴碳酸钙生长期间形成,因此应划为中更新世晚期,桐梓人应属晚期直立人。基于地层顺序和二种铀系年龄对照,讨论了钟乳石和骨化石铀系年龄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从1990年至199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面积近10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达20多米,划分为23层,其中第21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第18层向下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制品。发掘出土石制品6546件和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部分古脊椎动物化石和遗物的分析,它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经对石制品初步研究,它具有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旧石器时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江苏句容宝华山全新世中晚期的花粉与环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宝华山华山口和官塘头两个剖面的花粉、地层资料,结合植物大化石和^14C年代资料,提示该地区从>6700-5600aBP为稳定的温暖湿润时期;自5600-5100aBP为全新世中期气候的转型时期,冷暖干湿变化较大,前期转凉,旱涝频繁,中期暖湿,后期转冷;大约从4400-4000aBP又变为稳定的暖湿气候。还根据自然保护区现代植被与花粉的关系和与植物大化石共生的沉积物花粉,阐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