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探讨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的影响规律。在(20±0.5)℃水温下,将叶尔羌高原鳅饥饿30 d,并测定饥饿第0、1、3、5、10、15、20和30天时其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脏和幽门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并计算消化道指数。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在饥饿状态下消化道组织有所萎缩,肝指数、肠指数、胃指数和幽门指数均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肝指数下降幅度最大;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器官和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均有影响,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淀粉酶活力前期变化不明显,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消化酶均呈下降趋势,在饥饿的第15~第20天下降幅度最大,此后饥饿虽继续加深,但活性下降不明显。说明,饥饿可显著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塔里木河阿拉尔段采集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Hedinichthys) yar-kandensis (Day)940尾(除性别未辨个体外)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种群雌雄比为0.85︰1,最小性成熟,雌性个体体长为8.2 cm,体重为7.4 g,年龄为3龄;雄性个体体长为6.5 cm,体重为3.4 g,年龄为2龄。叶尔羌高原鳅卵径分布呈单峰形,推测应属于同步产卵类型。计算了88尾Ⅳ-Ⅴ期雌鱼的怀卵量,其体长范围30-195 mm,体重范围3.59-114.04 g,绝对繁殖力为1101-56320(9944±5487)粒,相对繁殖力为824-1140(982±158);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种群繁殖力(Fp)为403.46万粒。  相似文献   

3.
曾霖  唐文乔 《动物学杂志》2010,45(1):94-103
分析了采自新疆克孜河174尾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unis)和258尾叶尔羌高原鳅(T.yarkandensis)的矢耳石及部分个体的背鳍条(n=11和12)、主鳃盖骨(n=20和25)和脊椎骨(n=38和45)的轮纹标志,探讨了用其鉴定年龄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背鳍条磨片和主鳃盖骨均无明显可辨的年轮标志。小个体长身高原鳅的脊椎骨磨片年轮比较模糊,总的判别能力及鉴定吻合率分别为52.63%和70.00%。叶尔羌高原鳅脊椎骨磨片的年龄判别能力为93.33%,但5龄以下个体存在轮纹的断裂、分支和聚合现象,鉴定吻合率为78.57%。所有矢耳石磨片均有日生长增长、生长阻断和年轮等生长标记,年轮由宽而不透明的暗带和窄而透明的亮带组成。174尾长身高原鳅中有171尾矢耳石磨片能观察到年轮特征,判别能力及鉴定吻合率高达98.28%和94.74%。258尾叶尔羌高原鳅有244尾矢耳石磨片能观察到年轮特征,判别能力及鉴定吻合率也高达94.57%和93.44%。两位鉴定者对同一尾鱼的脊椎骨磨片和矢耳石磨片进行年龄计数,长身高原鳅的总吻合率分别为75.00%和80.00%,叶尔羌高原鳅的总吻合率分别为73.81%和83.33%,两鉴定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矢耳石是两种无鳞高原鳅类最好的年龄鉴定材料,脊椎骨可作为高龄个体的辅助鉴定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新疆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遗传多样性现状,研究基于线粒体Cytb和D-loop序列对塔里木河两条支流(车尔臣河和渭干河)的8个地理群体进行了遗传学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ytb和D-loop序列分别获得了41和5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  相似文献   

5.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方法比较研究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和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stewarti) 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结构。结果表明: (1)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均由口咽腔、食道、胃、肠组成。胃“U”型, 无幽门盲囊, 肠道短, 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异尾高原鳅胃长与消化道长比值最大, 比肠长最短, 为0.51±0.07, 与西藏高原鳅比肠长0.64±0.08和细尾高原鳅比肠长0.70±0.06, 差异显著。(2)异尾高原鳅胃黏膜层相对高度大于西藏高原鳅和细尾高原鳅, 肌肉层相对厚度也比其他2种鱼厚。前肠黏膜层为异尾高原鳅相对高度最大, 肌肉层为西藏高原鳅相对最厚。中肠与后肠黏膜层相对厚度由大到小为异尾高原鳅>细尾高原鳅>西藏高原鳅。综上所述, 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结构均符合肉食性鱼类特征, 推测异尾高原鳅的结构特征适于消化更多的动物性饵料。  相似文献   

6.
2010年4~11月,在沱江的资中-隆昌段采集宽体华鳅(Sinibotia reevesae)573尾,研究了其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微耳石厚度适中,易于磨片,且磨片后轮纹清晰,能准确反映宽体华鳅的年龄情况。收集到的沱江宽体华鳅体长主要分布在80~100 mm,占总数的67.54%;体重主要分布在8~20 g,占总数的69.11%;年龄由2~6龄组成,以3~4龄为主,占85.91%;种群雌雄性比为1︰1.11。体长(L,单位mm)和体重(W,单位g)关系,雌雄群体间无明显差异(P0.05),其表达式为W=5×10﹣6L3.286 8(n=573,R2=0.820 2),为近等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28.72[1﹣e﹣0.197 4(t+1.66)]和Wt=42.95[1﹣e﹣0.197 4(t+1.66)]3.286 8。体长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方程为d L/dt=25.413 3 e﹣0.197 4(t+1.66)和d2L/dt 2=﹣5.015 8 e﹣0.197 4(t+1.66),体重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方程为d W/dt=27.866 6 e﹣0.197 4(t+1.66)[1﹣e﹣0.197 4(t+1.66)]2.286 8和d2W/dt2=5.500 9 e﹣0.197 4(t+1.66)[1﹣e﹣0.197 4(t+1.66)]1.286 8×[3.286 8 e﹣0.197 4(t+1.66)﹣1]。生长拐点年龄为4.37,此时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89.46 mm和12.99 g。分析显示,沱江资中-隆昌段宽体华鳅自然种群资源未遭到严重破坏,但合理开发水电资源和选择合适的渔具、渔法是进行其资源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黄河上游特有鱼类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肠道菌群组成、产酶能力及其生长特性.[方法]采用传统培养法分离似鲇高原鳅的肠道细菌,并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肠道菌群种类进行鉴定,同时利用筛选培养基筛选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菌株,进而对产酶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生长特性分...  相似文献   

8.
大渡河上游麻尔柯河高原鳅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采自大渡河上游麻尔柯河及其支流则曲的129尾麻尔柯河高原鳅(Triplophysa markehenensi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耳石和脊椎骨都可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其中耳石是进行年龄鉴定的最适材料,脊椎骨则可作为辅助材料;背鳍条不适合用于年龄鉴定。这批麻尔柯河高原鳅的年龄范围为2~8龄,以3~6龄居多,占总数的83.5%;体长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0.000015L2.95193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73.1241[1-e-0.1597(t+0.5328)],Wt=60.7531[1-e-0.1597(t+0.5328)]2.9519;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为t=6.25,拐点时体长为114.5mm,体重为17.9g。关键词:耳石;脊椎骨;年龄;生长  相似文献   

9.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及H.E和AB-PAS染色方法,对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头部、腹部、背部、侧线部和尾部皮肤结构及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各部位皮肤均由表皮和真皮构成,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同。表皮层腹部最厚,为(84.62±10.82)μm,侧线部最薄,为(14.97±3.95)μm,各部位表皮厚度差异显著。表皮层分布着黏液细胞、棒状细胞及味蕾。疏松层头部最厚,为(282.71±70.56)μm,尾部最薄,为(29.07±4.88)μm,该层分布有黑色素细胞、空泡状细胞和颗粒腺,而黏液腺分布于致密层。各部位的鳍均由表皮层、胶原纤维层、胶原下层及鳍条构成,表皮层与皮肤表皮层组成相似,鳍条是矿化的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10.
中华间吸鳅食性及年龄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金沙江下游中华间吸鳅的食性和年龄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中华间吸鳅为杂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包括藻类、高等植物碎片、水生昆虫、软体动物。适宜的年龄鉴定材料为鳞片和微耳石,两者年龄鉴定结果的符合率为85%,且以鳞径对生长的退算结果与实测体长相符。体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1.08×10-4L2.5604,微耳石半径与体长、鳞径与体长的回归方程分别为:BL=59.995+130R和BL=36.704+117R。    相似文献   

11.
溯河洄游的长江刀鲚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生长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溯江产卵洄游中的刀鲚(Coilia nasus)是目前长江最名贵的水产品之一。本文分析了2009年4~5月采自长江九段沙、靖江和芜湖3个江段的299尾洄游型刀鲚样本。结果显示,3个种群的体长为15.8~32.8 cm,平均(23.3±3.5)cm,18.0~24.0 cm体长组占总数的52.51%。体重为11.83~143.80g,平均(48.19±24.89)g,10.00~50.00 g体重组占总数的59.53%。芜湖种群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小于九段沙和靖江种群(ANOVA,P=0.000<0.01)。299尾个体包括1~4龄4个年龄组,其中51.28%的九段沙个体和53.97%的靖江个体均为3龄;而多达85.26%的芜湖个体则为2龄。不论体长、体重还是年龄结构,已较20世纪70年代同江段渔获物有明显下降。结果还显示,九段沙、靖江和芜湖种群的性比分别为1∶1.28、1∶1.46和1∶1.97,显示出沿长江往上性比逐渐增加的现象。3个种群的平均丰满度为0.35±0.05,但即使是在同龄组,靖江种群的丰满度也显著高于芜湖和九段沙种群,这可作为刀鲚在这一江段最名贵高价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2.
对2009-2010年采自澜沧江下游的188尾中华鲱鲇(Clupisoma sinensis)进行了年龄与生长的研究.采用耳石、脊椎骨、鳃盖骨、胸鳍棘4种材料对全部样本进行年龄鉴定,耳石年龄鉴定最为准确,4-5月是年轮形成高峰期.渔获种群由1-6龄共6个龄组组成,以1-4龄个体为主.体长与耳石半径呈线性函数关系.体长与...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江段采集405尾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样本。以耳石作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研究了异鳔鳅鮀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推断了异鳔鳅鮀的生活史类型。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异鳔鳅鮀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优势年龄组为1~2龄(占83.70%);体长(L)与体重(W)关系为W=5×10-6L3.294 3(r2=0.941 3,n=405,F=6 040.22,P0.01),体长与耳石半径(R)的关系为L=0.000 8R2-0.168 4R+42.504(r2=0.836 5,n=399,F=399.20,P0.01);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的生长方程为Lt=179.49(1-e-0.249 8(t+0.289 8))、Wt=133.18(1-e-0.249 8(t+0.289 8))3.294 3,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4.48龄;异鳔鳅鮀属于r-选择类型鱼类。当前长江上游异鳔鳅鮀群体生长特征较2001~2002年已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巨须裂腹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是雅鲁藏布江的重要经济鱼类.作者利用2004~2006年在雅鲁藏布江水系收集的293尾样本,以背鳍条磨片作为主要鉴定年龄的材料,对西藏雅鲁藏布江巨须裂腹鱼种群进行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巨须裂腹鱼的雅鲁藏布江种群由2~14龄和16龄共14个龄组组成.其中优势龄组为4~6龄(占74.85%).群体总性比为(♀:♂)=1:0.881.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分别为:W♀=0.023L2.904(♀),W♂=0.018L2.962(♂),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用von aertalanffy方程描述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t=65.676[1-e-0.053(t+3.305],Wt=4520.633[1-e-0.053(t+30305)]2.904;♂:Lt=49.622[1-e-0.074(t+4.017)],Wt=2034.481[1-e-0.074(t+4.017)]2.962.雌、雄个体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6.6龄和10.7龄,对应的体长及体重分别为43.06 cm、1326.75 g(♀)和32.86 cm、600.31 g(♂).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珠江花鰶(Clupanodon thrissa)的生物学特征变化及资源现状, 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珠江口广州江段逐月采集花鰶样本共408尾,根据生物学测量、年龄结构分析和组织学等方法,对花鰶的年龄、生长及繁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花鰶的平均体长为(173.60±17.10) mm,平均体重为(92.30±24.37) g,雄性平均体长为(155.94±15.10) mm,平均体重为(65.81±19.97) g。花鰶种群由0+—5+龄个体组成,以1+—3+龄为主,占总样本量的89.03%。花鰶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1×10-5L3.0525 (R2=0.9057),为匀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珠江口花鰶的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渐进体长L=176.14 mm,渐进体重W=71.70 g,生长系数k=0.62,理论生长起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551尾标本研究了生活在长江干流中圆筒吻(鱼句)的年龄与生长,并提出了资源合理利用建议.圆筒吻(鱼句)的鳞片可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年轮形成期主要在2~5月.圆筒吻(鱼句)的体长与鳞长呈直线关系,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生长适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在1~2龄生长最快,为保护圆筒吻(鱼句)资源,应限捕体长200 mm以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根据 5 5 1尾标本研究了生活在长江干流中圆筒吻的年龄与生长 ,并提出了资源合理利用建议。圆筒吻的鳞片可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 ,年轮形成期主要在 2~ 5月。圆筒吻的体长与鳞长呈直线关系 ,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 ,生长适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在 1~ 2龄生长最快 ,为保护圆筒吻资源 ,应限捕体长 2 0 0mm以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2012年7月和2013年6月从大渡河支流脚木足河采集黄石爬(鱼兆)(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383尾,以脊椎骨作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黄石爬(鱼兆)体长92~190 mm,其中110 ~ 140mm个体占渔获物总量的74.41%;体重14.70 ~ 119.80 g,其中20~60 g个体占渔获物总量的84.86%;由3~ 13龄11个年龄组组成,5~8龄鱼占渔获物总量的84.07%;种群雌雄性比为1∶1.06.体长(L)与脊椎骨半径(Ro)回归方程为L=67.038+ 50.783Ro(n=325,R2=0.758,P< 0.01).雌雄个体体长和体重生长无显著差异,据体长(L,单位mm)与体重(W,单位g)关系式W=3×10-5L2.9279(n=383,R2=0.807 1,P<0.01),黄石爬(鱼兆)为等速生长类型.据体长、体重生长方程Lt=208.42[1-e-0.089(t+1.20)]、Wt=184.82[1-e-0.089(t+1.20)]2.9279,体长和体重生长速度方程分别为dL/dt=18.549 4 e0089(t+ 1.20)和dW/dt=48.161 0 e-0.089(t+1.20)[1-e-0.089(t+ 1.20)] 1.9279,体长和体重生长加速度方程分别为d2L/dt2=-1.650 9 e-0.089(t+1.20)和d2W/dt2=4.286 3 e-0.089(t+1.20)[1-e-0.089(t+1.20)]0.9279[2.927 9 e-0.089(t+1.20)-1],黄石爬(鱼兆)属于生长缓慢,生命周期较长的鱼类.生长拐点年龄为10.87,落后于性成熟年龄(♀6龄,♂5龄),属于性成熟后生长仍然较快的类型.产卵群体主要以补充群体(5、6龄)和低龄剩余群体(7、8龄)为主,资源已经受到严重破坏,需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9.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长湖采集达氏鲌(Culter dabryi)样本592尾,对其年龄、生长及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湖达氏鲌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7龄,其中以1~4龄鱼为主,占样本总量的91.38%;达氏鲌属匀速生长类型,其体重(W)和体长(L)的关系式为W=0.008L3.148(n=592,R~2=0.995,P0.01),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拟合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其表达式分别为,体长Lt=49.103[1﹣e-0.194(t+0.268)],体重Wt=1668.330[1﹣e-0.194(t+0.268)]3.148,生长拐点年龄t=5.64龄,对应体长33.4 cm,体重502.4 g;目前长湖达氏鲌总死亡系数Z=0.80,自然死亡系数M=0.42,捕捞死亡系数F=0.38,资源开发率E=0.48/年,根据体长股分析法估算出长湖达氏鲌2015~2016年资源量为1 809 710尾(15.18 t)。为保持长湖达氏鲌资源稳定,建议捕捞体长33.4 cm以上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