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猕猴作为一种重要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从动物福利概念、我国实验动物福利制度现状、猕猴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的福利保障以及在生物医学研究过程中的福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提高实验猕猴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福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猕猴早早期妊娠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是选择健康有生殖能力的实验用雌雄猕猴,采用单笼适时配种,观察阴道拴,利用直肠指检、超声波等技术进行早早期妊娠诊断,从而建立妊娠20d以内的猕猴早早期妊娠实验动物模型。结果通过此法最早可建立妊娠11d,及妊娠15d、20d的实验动物模型;妊娠11d、15d、20d的确诊率分别为100%、90%、100%。结论本实验方法是建立猕猴早早期妊娠实验动物模型的一个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实验动物福利是人类应当给予实验动物的良好条件(正面因素),主要体现在动物的饲养和运输等过程,以“5F”为基本理论;伦理则是人类给予动物实验处理(负面因素)时应遵循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动物实验过程中,以“3R”为基本理论.同时总结了实验动物饲养和运输过程的实际经验,从环境、笼具、垫料、密度、饲料和饮水、社会和行为需要、安乐死、运输等方面,介绍了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5.
6.
开展实验动物福利工作不论对于实验动物自身,还是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实践中如何开展实验动物福利工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1980年春,我院从北京郊区农田捕获黑线仓鼠60只(♂18只,♀42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幼鼠、雌鼠及成果的交配行为进行了十几年累计3万多只的观察,发现仔鼠性成熟后要打斗,须单笼饲养。雌鼠除发情期外不许雄鼠靠近。交配时雌鼠一定要放入雄鼠笼中,否则雄鼠不与之交配而与之打斗。现存笼仓鼠1200只左右。是我国唯一在室内繁育成的庞大黑线仓鼠群体。 相似文献
8.
9.
实验动物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发展,其饲养环境和福利保障的问题已越来越被国际所关注。实验动物的环境与福利不仅是对动物本身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动物试验结果的保证。本文详细论述了大环境(温度、湿度、气流等方面)及小环境(笼具、饲养密度、垫料)对实验动物福利的影响,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旨为我国改善和提高实验动物的福利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血细胞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使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继而可从中分离得到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开展免疫学研究、基因治疗提供足够的目的细胞,探讨采集的关键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采集方法。方法体重为4~5 kg的实验猕猴5只,采集前一个月内分3次进行自体或异体血液于4℃储备共120 mL,用于采集时填充管路。5只猴采集前接受rhGM-CSF 20μg/kg皮下注射动员4~5 d,麻醉动物后行股动脉穿刺,选择自动外周血干细胞收集程序(Auto-PBSC)进行采集。采集结束后管路中血液以10 mL/min回输给动物3~5 min。结果生长因子连续注射第4天外周血白细胞数增至最高,收获细胞数量随循环血量和采集次数增加而增多。经动员的所有猴能够采集到需要的PBMC,最多达9.9×108,采集次数1~3次,循环血量达750~1420 mL,实验结束后1只猕猴因心脏衰竭死亡。结论人用血细胞分离机可用于4~5 kg实验猕猴PBMC的大量采集。由于动物不同于人体,为保证采集成功需要选用适合于猕猴的程序,采集前做好储血和生长因子动员准备,稳定的麻醉保定,提高抗凝剂比例,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猕猴结肠镜检及活检取材,对结肠镜检测方法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予以评价。方法实验猴在麻醉状态下接受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标本取材,对活检标本进行固定和病理切片观察,并对所检猴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比较各取材点的情况。结果结肠镜下及大体标本观察见猕猴肠壁厚度明显小于人体,活检取材部位见黏膜破损、肠出血,个别部位见肠穿孔。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发现,与人体比较,猕猴大肠腺较小而表浅,固有层内淋巴小结数量较少,肌层、黏膜下层明显较薄。结论对猕猴行结肠镜检查及镜下活检取材是可行的,但因猕猴肠壁较人体薄而极易穿孔,故需尽量应用活检杯小的活检钳,并需要充分的肠道准备和有经验的肠镜操作。 相似文献
12.
恒河猴在生殖生物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殖生物学研究领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人类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生物学等方面相似的特征,开展了生殖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以及生育调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生殖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认识到实验时,应用健康的优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重要性。本文简要概括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的生物学特性,阐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在生殖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特异及检测结果易判断的PCR方法,并应用于大规模猕猴种群的弓形虫常规检测中。同时比较巢式PCR和单一PCR的一致性。方法根据弓形虫保守基因p30(SAG1)设计了内、外两对进行巢式PCR扩增以及B1基因设计一对引物进行单一PCR扩增,将DNA样本进行10倍倍比稀释,以检测巢式PCR反应的灵敏度;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繁猕猴共150只进行了弓形虫检测。结果巢式PCR检测法检测限度可达10^-3ng/uL,而且方法特异。两种PCR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其中巢式PCR检测阳性率(10%)稍高于单一PCR检测阳性率(8.67%)。结论巢式PCR和一次PCR方法都可应用于猕猴弓形虫的常规检测中,并提示巢式PCR比单一PCR更敏感、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Bardi Massimo Shimizu Keiko Fujita Shiho Borgognini-Tarli Silvana Huffman Michael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01,22(4):647-662
Previous studies on nonhuman primate maternal styles showed that variation in infant-directed behavior falls along two dimensions, traditionally labeled as protectiveness and rejection. We investigated maternal styles in rhesus (Macaca mulatta) and Japanese (M. fuscata) macaques living in analogous captive social groups, and correlated them with the levels of estrogen metabolites excreted in female feces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We focally observed mother-infant pairs 3 hours per week during the first 12 weeks of infant life. We collected fecal samples twice a week from each mother, starting 4 weeks before delivery and ending 4 weeks after delivery. Three significant components were extrac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rom 15 different infant directed behaviors, each reflecting a different aspect of mothering style: rejection is correlated with behavioral measures of maternal opposition to contact; protectiveness is correlated with maternal solicitude; and independence is correlated with time in contact, grooming and cradling. Levels of estrogen metabolit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rejection but not to protectiveness or independence, indicating that, in nonhuman primates, individual endocrine changes related to maternal behavior might specifically affect the timing of contact interrup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肺脏病理改变,探讨实验猴呼吸系统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对1998~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肺脏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猴肺脏主要病变有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胸膜炎、肺肉芽肿性炎等12种,出现率最高的为支气管肺炎(18.71%)和大叶性肺炎(16.74%)。恒河猴肺脏病变在不同年龄阶段均有发生,老年猴组肺脏病变发生率最高,疾病类型和发生率在不同年组中分布不相同,统计学分析显示:支气管炎病变成年组发病率明显高于幼年组;肺气肿病变老年组明显高于成年组和幼年组,(P〈0.05)。结论人工饲养条件下死亡实验猴肺脏病变检出率较高,实验猴肺脏病变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实验猴肺脏病理改变结果丰富了实验猴的基本研究资料,对实验猴的质量控制和相关动物实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动物福利。各医学院校是培养未来科研工作者的机构,实验动物在医学院校的使用量非常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福利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堂教育、实验动物处理、3R原则的实施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动物福利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肠道病理改变,探讨实验猴肠道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对1998-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肠道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5例恒河猴中58例检出肠道病变,有慢性肠炎、急性肠炎、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溃疡、穿孔、寄生虫共8种主要病变,出现率最高的为急性肠炎(20.00%)。实验猴不同年龄组肠道病变类型分布基本相同,肠道病变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不同年龄组间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人工饲养条件下死亡实验猴肠道病变检出率较高,急性肠炎是实验猴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实验猴肠道病理改变随年龄增长而病变加重。对实验猴饲养和研究时,应重视肠道病变因素,尤其是急性肠炎。死亡实验猴肠道病变研究对实验猴的质量控制和相关动物实验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眼科常用实验动物视网膜血管尤其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情况,为实验时正确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基础。方法取猕猴、家猪、新西兰大白兔、犬、猫、SD大鼠、C57小鼠以及豚鼠的正常眼球数个,完整剥离整个视网膜,用ADPase法进行血管染色,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形态学的比较。结果猕猴视网膜大血管从视盘穿出,分成四支分别供应视网膜四个象限,每条血管逐级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其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在赤道处分成两层,至周边变成一层,且有发育良好的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结构。家猪视网膜大血管由视盘发出后放射状走行,毛细血管也呈网状分布,无黄斑拱环结构。兔仅视盘两侧部分视网膜可见血管,毛细血管网状不明显。犬的视网膜血管也放射状走行,但迂曲明显,毛细血管不成网状。猫、大鼠、小鼠的视网膜大血管均由视盘发出,猫的分成上、鼻下、颞下三支,大鼠、小鼠的各方向均有,区域性不明显,三者的毛细血管网均发育良好,至周边部仍很密集,呈两层分布。豚鼠视网膜无可见的血管。结论用于研究人视网膜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时,可选用猕猴、家猪、猫、大鼠和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但要研究人黄斑区血管时,仅可选用猕猴等灵长类动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当艾滋病恒河猴模型的血浆病毒载量处于低水平或阴性时,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SIV)在宿主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SIVmac251感染恒河猴10只,定期检测其血浆载量,感染病毒平均高峰时间第14天时,活检取淋巴结。选取感染18个月后病毒载量最低水平和阴性的2只艾滋病猴(SAIDS),经安死术后取淋巴结、脾、肝、肺、肾、脑等组织,用原位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组织中的病毒载量。结果感染后14d,10只猴血浆病毒载量达到10^7copies/mL,淋巴结组织病毒载量为10^5-10^8copies/g,原位杂交方法在腹股沟淋巴结中检测到强阳性斑点。感染后第18个月的2只猴,血浆病毒载量下降并维持不高于10^2copies/mL水平或阴性,但组织分布不尽相同,在肠系膜淋巴结、肾上腺、海马回、空肠、脾脏等组织中检测到10^5-10^6copies/g的病毒载量,于一只猴的脑积液中检测到10^3copies/mL的病毒载量。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在肠系膜淋巴结和空肠中检测到强阳性斑点,其它组织中未检测到阳性斑点。结论实验证实SAIDS猴在血浆病毒载量低甚至阴性时,病毒在不同组织中仍有分布,有些组织中甚至出现高病毒载量,提示在制备SIV/SAIDS模型中,尤其在药物筛选和疫苗评价时,应考虑组织病毒载量指标的测定和药物、疫苗对组织病毒的治疗清除作用的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