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EICU的多发伤伴失血休克患者78例,根据抢救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9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液体输入量、术前复苏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8.2%和12.8%,均低于对照组的61.5%和28.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积极性液体复苏抢救,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能更好改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缩短术前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观察到家兔出血性休克时的低血压能被侧脑室(i.c.v.)内注射蛙皮素(BBS)逆转。预先向i.c.v.注射酚妥拉明或奈洛尔均可减弱BBS的抗出血性休克效应,而预先用saralasin或血管升压素拮抗剂对BBS的该作用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提示,脑内注射BBS有明显的抗出血性休克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通过脑内肾上腺素能受体(α和β受体)介导的,而似与脑内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无关。  相似文献   

3.
液体复苏是失血性休克恢复组织灌注,缓解组织细胞缺氧最重要的手段.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时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损伤因素使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发生改变,出现代谢功能障碍,诱发或(和)调节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凋亡、坏死的进程,进而出现肝脏功能障碍和肝衰竭.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模型,研究两种不同复苏方案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4只家兔复制成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随即分成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未治疗组(SWT组)、积极性复苏组(PT组)、限制性复苏组(LT组).在实验设定的时间段内,采用两种复苏方案输入的液体有:7.5%高渗氯化钠溶液(7.5%Hypertonie saline,HTS).乳酸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LRS),羟乙基淀粉溶液(Hydroxyethyl Starch 130/0.4,HES).在实验的Omin、30min、60min、90min,监测家兔的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themaximal change rateofleftintraventricularpressure.±dp/dtrnax)以及左心室收缩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并在90min实验结束时,处死家免,统计出血量,补液量.结果:在监测指标±dp/dtmax和LVSP上,PT组和LT组分别与SWT组比较时,60min、90min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时,PT组与LT组相比较,各指标数值虽略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min时,PT组与LT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量上,30-60min、60-90min两个阶段,PT组与LT组比较所用LRS、HES的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上,PT组分别与LT组、SWT组比较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T组与SWT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较积极性液体复苏,补液量少,并且对家兔心功能的维持作用效果比较明显;尤其在控制活动性失血上,与积极性复苏相比,限制性复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 疗失血性休克选择液体复苏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出血性休克患者63例为研究对 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 例)和对照组(31 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充分复苏;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alpha、IL-6 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给予复苏液体的输入量为(1.95± 0.35)L,对照组 患者给予输液量为(3.61± 0.56)L,观察组患者给予的复苏液输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 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血浆 TNF-alpha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 血量,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浆TNF-琢和IL-6 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华东  曹文杰  张民  付振帅  刘道营  李耀胜 《生物磁学》2013,(25):4929-4931,4912
目的: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2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PICCO监测,并根据早期复苏目标导向(Earlygoaldirectedtherapy,EGDT)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和试验组复苏液分别为林格液和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分别于复苏开始时(Oh)、8h和24h收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患者CO及PAWP水平均随着时间的延长下降,而CI、CVP及SVR水平均随着时间的增加上升。除对照组CI外,与开始复苏(oh)相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0、CI、CVP、SVR及PAWP与开始复苏(O小时)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CVP和SVR上升水平及PAWP下降水平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使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进行复苏,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通道无法建立的情况下,单纯腹腔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否有效.方法: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休克不复苏组,出血+急救期不接受任何治疗)、C组(腹腔复苏组,出血+急救期给予腹腔注射平衡液10ml/100g体重)、D组(静脉输液组,出血+急救期静脉输入平衡液并保持大鼠MAP在60+5mmHg),B、C、D三组大鼠均制备为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的生存时间,比较各组大鼠的生存率,在0、30、90和120 min时相点观察比较各组大鼠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和血清TNF-α.结果:C组大鼠的存活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P<0.05);C组大鼠72 h存活率明显高于B组,但低于D组(P<0.05).C组大鼠的临床复苏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B组,但较D组差;C组大鼠血清TNF-α低于B组,高于D组.C组大鼠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低于D组.结论:腹腔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是有效的但效果比静脉复苏差.  相似文献   

8.
He F  Deng FM  Zhong H  Chu CJ  Sun ZP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4,20(3):235-237,F005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血浆和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种兔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休克组、牛磺酸治疗组.采用失血性休克复苏动物模型.连续观察休克前、休克1.5 h、复苏后1 h、2 h、3 h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2/NO-3)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动态变化.测定复苏后3 h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2/NO-3)含量的变化,并常规留取心肌标本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①休克组复苏后各时限血浆NOS活性、NO-2/NO-3含量、LDH活性显著高于休克前及休克1.5 h;②休克组复苏后3 h心肌NOS活性、NO-2/NO-3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肌出现明显水肿和脂肪变性;③牛磺酸(40 mg·kg-1 iv)可显著缓解上述变化.结论:失血性休克复苏后NOS的激活和NO的大量释放,可能介导了休克复苏所致心肌损伤,牛磺酸可减少NO的生成使心肌损伤减轻.  相似文献   

9.
王海庆  欧阳军 《生物磁学》2011,(3):441-443,471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的影响以及肠粘膜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以及不同的补液方式,在复苏后120分钟时处死大鼠,取回肠4cm,做病理切片并根据Chiu等方法评估回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结果:液体复苏组的肠粘膜损伤程度小于休克不补液组(p〈0.05),而限制型液体复苏组的肠粘膜损伤程度小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对肠粘膜的观察可以得出,对于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时有效的抗休克方式,而对于复苏的方式来说,从肠黏膜的保护方面来说,限制型液体复苏是优于传统的充分液体复苏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的影响以及肠粘膜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以及不同的补液方式,在复苏后120分钟时处死大鼠,取回肠4cm,做病理切片并根据Chiu等方法评估回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结果:液体复苏组的肠粘膜损伤程度小于休克不补液组(p<0.05),而限制型液体复苏组的肠粘膜损伤程度小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对肠粘膜的观察可以得出,对于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时有效的抗休克方式,而对于复苏的方式来说,从肠黏膜的保护方面来说,限制型液体复苏是优于传统的充分液体复苏的。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hypotensive and normotensive resuscitation with a novel combination of fluids via lactate Ringer’s solution (LRS), 6% hydroxyethyl starch 130/0.4 solution (HES), and 7.5% 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 (HSS) at early stage of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UHS) before hemostasis.

Methods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n = 32) underwent UHS by transecting the splenic parenchyma, followed by blood withdrawal via the femoral artery to target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of 40–45 mmHg. Animals were distributed randomly into 4 groups (n = 8): in group Sham, sham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in group HS, UHS was untreated; in group HS-HR, UHS was treated by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with HSS and LRS+HES (ratio of 2∶1) to MAP of 50–55 mmHg; in group HS-NR, UHS was treated by normotensive resuscitation with HSS and LRS+HES (ratio of 2∶1) to MAP of 75–80 mmHg. Outcomes of hemodynamics, inflammatory and oxidative response, and other metabolic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histopathological studies of heart, lung and kidney were performed at the end of resusucitation.

Results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with the novel combination of fluids for UHS rabbits decreased blood loss, maintained better stabilization of hemodynamics, and resulted in relatively higher hematocrit and platelet count, superior outcomes of blood gas, and lower plasma lactate concentration. Besides,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attenuated the inflammatory and oxidative response significantly in UHS rabbits.

Conclusion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with the novel combination of fluids via HSS and LRS+HES (ratio of 2∶1) h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of UHS before hemostas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休克组、乳酸林格液(RL)复苏组、羟乙基淀粉(HES)复苏组、自身血液(BL)复苏组,每组8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1h给予对应液体复苏2h。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结果:三组液体复苏组休克时的SBP、DBP、MAP均较休克前低,HR、RR较休克前明显加快(P<0.05)。RL复苏组各时间点SBP、DBP、MAP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SBP、DBP、MAP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高于RL组。RL组各时间点R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RR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低于RL组。RL组复苏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苏各时间点HR同休克前相近(P>0.05),但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低于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灵光注射液 (复方樟柳碱 )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大鼠心脏和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5 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 4组 ,分别设为假休克组 (8只 )、模型组 (16只 )、灵光注射液低剂量组 (16只 )和高剂量组 (16只 ) ,除假休克组外 ,大鼠均经历 4kPa ,70min的失血性休克 ,在休克复苏后 6h和 12h各组分别处死半数动物 ,检测血清CK、CK MB、LDH、ALT、AST ,心脏和肝脏做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结果与结论 灵光注射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引起的心脏和肝脏功能和形态损伤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和保护生物膜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灵光注射液 (复方樟柳碱 )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大鼠胃肠粘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 5 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 4组 ,分别设为假休克组 (8只 )、模型组 (16只 )、灵光注射液低剂量组 (16只 )和高剂量组(16只 ) ,除假休克组外 ,大鼠均经历 4kPa ,70min的失血性休克 ,在休克复苏后 6h和 12h各组分别处死半数动物 ,观察大鼠肠道菌移位情况、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灵光注射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引起的肠道细菌移位和胃肠粘膜形态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肠道给予燕麦米汤对肠道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42例,并随机分为:燕麦米汤组,伤后24h内开始经鼻肠管给予燕麦米汤;对照组,伤后24h内开始经鼻肠管给予50g/L葡萄糖盐水,连续4d,每组21例。在伤后1、2、3、4 d分别检测其血清二氨氧化酶(DAO)值及动脉血乳酸(LAC)含量,观察两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伤后血清二氨氧化酶及动脉血乳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燕麦米汤组血清二氨氧化酶在伤后2、3、4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脉血乳酸含量在伤后2、3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过程中燕麦米汤组其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开始完全肠内营养时间、继发感染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严重烧伤休克期尽早鼻饲燕麦米汤能较好地促进肠道复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内营养与肠粘膜血流改变的关系 ,从SD大鼠开腹制作空肠袋 ,将激光多谱勒探头和肠粘膜张力计放置在空肠袋两端 ,根据动物分组分别向袋内注射葡萄糖、谷氨酰胺、丙氨酸及甘露醇。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 (30mmHg ,维持 6 0min) ,然后用林格氏液复苏 ,恢复灌流 6 0min。分别测定肠粘膜血流量和局部PCO2 张力 (PrCO2 )。结果显示 ,失血性休克和复苏过程中 ,谷氨酰胺和葡萄糖组粘膜血流量比甘露醇和丙氨酸组显著增加 ,PrCO2 显著降低 ;而肠内给予丙氨酸进一步降低肠粘膜血流量 ,升高PrCO2 。提示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 ,肠内给予丙氨酸减少肠粘膜血流量 ;而给予谷氨酰胺和葡萄糖能增加肠粘膜血流量 ,对缺血再灌流损伤的肠道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燕麦米汤对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肠道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肠道给予燕麦米汤对肠道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42例,并随机分为:燕麦米汤组,伤后24h内开始经鼻肠管给予燕麦米汤;对照组,伤后24h内开始经鼻肠管给予50g/L葡萄糖盐水,连续4d,每组21例。在伤后1、2、3、4 d分别检测其血清二氨氧化酶(DAO)值及动脉血乳酸(LAC)含量,观察两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伤后血清二氨氧化酶及动脉血乳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燕麦米汤组血清二氨氧化酶在伤后2、3、4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脉血乳酸含量在伤后2、3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过程中燕麦米汤组其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开始完全肠内营养时间、继发感染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严重烧伤休克期尽早鼻饲燕麦米汤能较好地促进肠道复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限制组(n=55)和常规组(n=45),其中限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抗休克,而常规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输液量及死亡率、血压与检验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相比,限制组患者输液量较少,死亡率较低,痊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限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碱剩余明显较低,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比容明显较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常规组相比,限制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为失血性休克患者赢得更多后续急诊手术止血时间,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