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大同第四纪原始牛头骨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2年10月,前察哈尔省人民政府水利局石匣里水文站,在山西省大同西北60里挖金湾采到相当大的兽类头骨一个。水文站工作同志当即将发现告知中国科学院,同时将标本寄交北京研究,我们对石匣里水文站工作同志重视文物的负责精神深感敬佩。原标本除地点外,并无关于产出层位的野外记录,但经修理研究后证明系一原始“野牛”头骨,时代为上更新世初黄土期,与填充及附着在标本上的黄色土的存在,似相符合。中国黄土期所产的脊椎动物化石,数量与种类都很少,因此这一发现在我国第四纪地层与古生物学研究上,都是有相当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淮北第四纪原始牛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描述了安徽省蒙城县肖塘—原始牛宿县亚种(Bos primigenius suxianensis)头骨化石,时代为晚更新世.它是我国原始牛中角心最长的标本,其化石点也是我国除台湾新化以外的原始牛最南产地.  相似文献   

3.
记阿坝藏族自治州第四纪原始牛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记述的原始牛经C~(14)测定,年龄距今26620±600年,产于海拔2400米的黑河阶地。  相似文献   

4.
产于广西崇左早更新世(?)洞穴堆积中的一大型豪猪被归入H.magna,从而补充了该种的特征,并依此与Hystrix属中已知各种作了较全面的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CT扫描对完美中国颌兽(犬齿兽科,爬行纲)头骨正型标本进行再研究,实现了无损伤观察化石标本内部结构之目的,发现脑颅内腔的上方有特别长大的三棱柱形的构造,暂解释为额-顶窦。对鳞骨后外侧面的外耳道作了详细观察记述。  相似文献   

6.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推算其所属动物的肩高接近2 m;北京门头沟珠窝的原始牛头骨的眶后宽度及角心周长数据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禾尧庄的角心标本稍小,但也比晚更新世多数同类要大;这些巨大的化石与欧洲中更新世晚期同类十分接近,其时代也应当与之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过去认为原始牛在我国只出现于晚更新世地层,但现在看来该种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扩散到中国。东欧及北亚的最新化石证据表明,过去认为与原始牛共生的晚更新世化石组合的常见属种早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其中包括灰狼、虎、真猛犸象、马、真披毛犀、野猪、诺氏驼、赤鹿、驼鹿及草原野牛等。最新测年数据也表明中国北方有几个含原始牛化石的遗址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本文认为华北和西北地区个体巨大的原始牛,代表中更新世晚期,而个体较小的则可能代表晚更新世或全新世;近些年在东北地区发现大量原始牛化石,但其中少见个体巨大者。在我国,原始牛化石分布只局限于北方及淮河过渡区,而在南方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均未发现此类化石;因此,有人提出原始牛很可能是在中更新世中、晚期通过中亚走廊(Central Asian Corridor)进入中国。不过,近些年在非洲也发现了一些牛属(Bos)化石,因此有人又提出了牛属非洲起源的"奥杜威牛–牛属演化谱系"(Pelorovis–Bos lineage),但该学说所依据的奥杜威牛化石材料,在形态结构上与牛属相去甚远,难以归入同类;此外,非洲可靠的牛属化石记录均未超过1 Ma。本文作者支持传统的牛属"南亚起源学说",因为在南亚西瓦里克地区发现的早期牛属化石不仅时代更古老(早于2 Ma),并且在形态上与原始牛更为相似。中国北方的原始牛化石主要发现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松嫩平原的河湖相堆积层,仅极个别出现于黄土地层;由此推断原始牛可能更喜欢水系发育的林缘和/或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7.
牦牛(Bos grunniens)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独产于中亚,以我国最多,其次是蒙古、苏联、尼泊尔。我国现有牦牛1,20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85%以上,占我国养牛业的14%以上。但由于我国牦牛还是一个原始牛种,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低,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內  相似文献   

8.
北京门头沟牛眼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北京市门头沟牛眼洞产有豹、岩羊和纳呼尔绵羊等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豹化石尺 寸相当小,小于所有已知的化石记录,根据贝格曼法则以及与现代豹不同亚种的对比,表明它 应该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这一发现指示当时的气候环境正处于间冰阶的暖期中。结 合整个哺乳动物化石的性质,说明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尖齿兽头骨化石经CT检查,证实在脑腔和鼻腔之间有筛板骨存在。  相似文献   

10.
在苍莽阴山的断层之中,我发现了一枚蛋化石。我凝望着它,呵!它是一个生命,一只即将出世的小鸟,它有圆圆的眼睛和尖尖的小嘴。也许在千万年以前,这个弱小的生命刚刚啄破蛋壳,向世界探出毛绒绒的小脑袋,准备奔向那草与水的天地时,一场可怕而猛烈的地震突然爆发。它还来不及惊叫,便睁着乌黑的圆眼睛,带着永恒的渴望与遗憾,被深深地掩埋,变成了这枚蛋化石。我轻轻地捧着它,仿佛仍能听到它从遥远的过去发出的对于生命的呼唤。啊,蛋化石,你是生命的象征,你是生  相似文献   

11.
年轮试题从一截被发现的硅化木上,可以想见青松翠柏的绿荫;我在横断面上仔细寻找,那红日般、满月般的年轮。比制造假钞票还要可恨,有人在秘密制造化石膺品,使用现代雕琢、染色技术,伪造被金钱奴役的光阴。去访间凝固了的生命,去追溯停歇了的时辰,去倾听静止了的风声,去构思一场悲喜剧的韵文。他们信奉上帝,口诵“阿门”,骨子里比一切神明都利欲熏心。招摇,借助于罪犯们的“灵窟,,行骗,反倒使权威更易轻信。时间由木质部向外扩张,岁月在表皮内留下印纹,迎接那翻天覆地的一瞬,生命才从腐朽中解脱,永恒长存。大自然也时常开个小小玩笑,象试题一…  相似文献   

12.
13.
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在角心前后方的额骨和顶骨上,发育大片赘生骨疣,这些骨疣与角心一起,合称角器。20世纪初,步林报道了中国北方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量中间乌米兽化石,包括产自山西保德和甘肃庆阳的20多件头骨以及很多破碎的齿列和骨骼。本文报道的乌米兽头骨化石是乌米兽在甘肃临夏盆地的首次发现,将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向西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乌米兽被普遍认为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有争议。相比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乌米兽的分布较广,从伊朗至中国北方都有分布,但它鲜与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伴生。在临夏盆地,与其伴生的牛科动物目前仅发现中华羚(Sinotragus)一种。  相似文献   

14.
1972—1973年间,我们对一头雌性云南小野牛进行了生长发育的测定,其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来源:一头雌性的云南野牛幼体,系1972年4月1日,在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公社,丫口寨的傜族社员所捕获。捕到时,此牛脐带刚脱落,脐带口尚具渗出物。显然是一只刚出生的小牛犊。 二、小野牛的饲养管理:小野牛捕到后社员曾利用家牛哺过乳。运至乳牛场后,我们即改用荷兰奶牛进行哺乳,在小野牛半岁前,我们一直用乳牛进行哺乳,每天定时哺乳四次,每次15—20分钟。平时,奶牛与小野牛分别关养。哺乳前将奶牛后肢用绳索保定,以防奶牛踢伤牛犊。半岁后除哺乳外,尚逐渐加喂白菜、胡萝卜和混合精料。一周岁后即断了奶,改用粗精饲料喂养。每日精料配合如下:  相似文献   

15.
山东莱阳晚侏罗世原始蠼螋化石(昆虫纲)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了中国山东莱阳晚侏罗世的蠼螋化石3新种2新属,分别隶属于2亚目1新科和1现生科。这些标本是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蠼螋化石,具有许多原始特征,在昆虫纲革翅目的系统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采集到的一件鼠亚科具下颌骨的头骨和数节颈椎化石(IVPP V 16288)。该头骨代表许氏鼠的一新种,被命名为亚洲许氏鼠(Huerzelerimysasiaticussp.nov.)。这是许氏鼠头骨的首次发现。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头骨较宽短,具较宽短的吻部和较窄的眶间区;有较发达的前颌骨侧背嵴;两额嵴弱,近于平行;门齿孔长,向后延伸至M1前齿根舌侧;后颚孔位于M2舌侧;硬颚后缘位于M3之后;无翼间孔;具骨质的翼蝶管和膨大的听泡;内颈动脉孔的位置靠近基结节;下颌骨水平支较低,齿隙凹入较深;咬肌嵴伸至m1前缘下方;颏孔位于m1的前下方,咬肌嵴前方,靠近齿隙;I2为垂直伸型;M1的t1位置较H. exiguus靠前;M1和M2的t6和t9的连接脊明显,t12为低的脊形;M2的t1和t3以及M3的t1均与t5连;M3有t3和较大而孤立的t8;m1的下前中尖(Acc)明显,与颊侧下前边尖(Abc)和舌侧下前边尖(Alc)l两尖连;m1和m2颊侧齿带明显,有较大的c2与下原尖相连,后根为低弱的脊形;m2和m3的Abc孤立;m3无c1等。根据H. asiaticus的进化程度,H. aisaticus的产出时代可能比H. exiguus的稍晚,为灞河期晚期,大致与欧洲MN11上部或MN12下部的时代相当。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polymorphisms in CACNA2D1 gen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linical mastitis and production traits. Exon 18 and its flanking regions were screened for the presence of SNP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association of period of birth, breed, and genotype with mastitis incidence on randomly selected 103 Sahiwal and 102 Karan Fries cattle. PCR-RFLP analysis revealed that g.38819398G?>?A mutation in exon 18 (269?bp amplicon) of CACNA2D1 gene resolved into AA, AG, and GG genotypes in Sahiwal and Karan Fries cattle. Wald chi-squar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eriod of birth, breed, and genotyp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mastitis incidence. GG genotyped cattle were found to be less susceptible to mastitis. Least squar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GG and AG genotype animals of G38819398A SNP of CACNA2D1 gene in Sahiwal as well as in Karan Fries cattle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average milk yields during 1st, 2nd, and 3rd lactations (P?<?0.01). These observations and their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with the incidence of mastitis and production traits can be utilized as an aid to selection for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both antagonistic traits; however, validation of results on large number of animals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8.
A partial corpse of a woolly mammoth calf (M. primigenius) found in 2004 in the Ol’chan mine (Oimiakon, Yakutia) is described. Based on DP3 and body size, the calf is considered to be 14–16 months of individual age. The specimen provides new data on the skeletal morphology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woolly mammoth. The formation of mammoth skeleton, ossification of epiphyses, apophyses, and morphology of soft tissues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multisection spiral X-ray computer tomography and virtual autopsy. Selective deposition of fat in the area of the withers and dorsal regions of the cervical constriction is established with certainty. The calf apparently died because of a deep cranial trauma.  相似文献   

19.
除了石膏外,近年来还使用其它一些原料制模,如缩合型硅橡胶和乳橡胶等。缩合型硅橡胶有3—4个型号,可酌情采用。用硅橡胶制模比石膏方便耐用,小的结构、纹理都能显示出来。如果说一个石膏母模能翻两个模型,那么一个硅橡胶模可翻4—6个模型甚至更多。它最突出的优点是不会相互粘连,容易脱模;标本上的弯曲部位,用石膏需要做好几块模,而硅橡胶有弹性,一块模就完全可以了。把硅橡胶盛在容器里,加上1.5%的固化剂调匀,也可用2—10%的正硅酸己酯(增塑性)和1—5%二月硅酸二丁基锡(聚合剂)这两种配剂,与硅橡胶掺和调匀后倒进围好油泥墙的标本上,约1小时就凝结,然后在硅橡胶外加一块石膏托模。先做一半模,再做另一半模,为防止两半个硅橡胶模接触面粘连,需抹凡士林油或肥皂水进行隔离。  相似文献   

20.
化石标本的制模和模型的复制,在古生物学研究、保存、展览等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全民族文化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许多地方博物馆都很重视展览工作,迫切需要有关制模的知识。这里仅仅介绍一下本人多年来从事制模的点滴体会,供大家参考。制作石膏母模前的准备:古脊椎动物化石,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因不同矿物质的渗透,加之年代久远,其坚硬程度也有所不同,为了复制方便,通常要进行硬化处理,在有裂隙的地方或易断易脆的部位,用稀胶加固,以免做模时损坏。制模时,根据其形状,需要计划分块。分块一般是在标本的高棱、高点的地方划分线。分块不当,就会损坏标本。为了使制作的母模易与标本分开,之间常涂分离剂,如凡士林油或黄油。不过使用时要调以液体石蜡(夏天酌减)。标本上涂的分离剂,要注意涂得薄而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