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说来,提出一种新的学说,往往需过三关方能被大家接受。首先认为这一学说是谬误的而受到批判。尔后,积累了一些支持新学说的证据后,说它或许是正确的,但并非恰如其分。第三关是当该学说对某一学术领域已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被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原来的评论者又断言这些想法并非首创。六年前我和几位同事提出矮种  相似文献   

2.
程新民 《化石》2005,(1):25-27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公认为是20世纪地质学的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导火索却是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是谁最早提出?又是怎样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3.
达尔支第一次提出性选择学说,远在1842年。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这一伟大著作中,曾有一节提出其性选择学说的大要。1871年达氏所著“人类起源”一书出版,该书第二部份即专门为阐明此学说而写。占该书五分之三篇幅,达六百页之多。在此书中将次性征与性选择活动的事实材料,依纲依目列举,至今还认为是最丰富最详尽的。由达尔文提出性选择学说时计起,至今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 (一) 第二性征,或称次(副)性征在动物界是明显而又常见的现象。首先是雌雄体躯大小不同。一般是雄性大雌性小。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如昆虫中蚕蛾、蚁类,  相似文献   

4.
Alzheimer 氏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发病率较高。是当今生物医学热点研究之一。本文概述了Alzheimer 氏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概况,对其发病机理的可能的三种学说以及Alzheimer 氏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王玢 《生理科学进展》1998,29(4):378-378
关于阿片成瘾机制,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以Koob和Bloom为首的“戒断/依赖”学说认为慢性应用阿片类物质造成的躯体依赖及逃避停药时的戒断症状是导致成瘾者持续用药的首要因素;而以Wise和Bozarth为首的“精神刺激”学说则认为追求阿片带来的欣快...  相似文献   

6.
尿素酶试验的最佳pH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素酶试验过去一直用来鉴别变形杆菌。由于变形杆菌的尿素酶活性很强,对于实验条件无特殊要求。除变形杆菌外,具有较强尿素酶活性的细菌还有克雷伯氏菌,耶尔森氏菌。而柠檬酸杆菌和阴沟杆菌,则被认为是尿素酶阴性的细菌,或少数为阳性或迟缓阳性,在菌属鉴  相似文献   

7.
Alzheimer‘s病和胆碱酯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茨海默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认知功能且尚无有效治疗的疾病。胆碱酯酶在阿茨海默氏病人脑组织中活性显著降低已基本明确,但在存活病人体液中的表现各家报道不一。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近一、二十年来胆碱酯酶活性在不同实验室、不同痴呆病人脑脊液中的不同结果,提出对临床前痴呆病人脑脊液中胆碱酯酶活性观察不仅有利于解释病人组和对组的重叠现象,也有利于理解胆碱酯酶在阿茨海默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为有效预防和治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的下半期,在西欧形成了魏斯曼的种质学说。这个学说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对遗传和进化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于是出现了新达尔文主义。魏斯曼的种质学说对生物学,特别是对遗传学、胚胎学和进化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些学科都要谈到这个学说。但是,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学者,对这个学说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例如,摩尔根学派一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个学说,认为这个学说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有些学者甚至相当全面地接受这个学说。米丘林学派一般采取相反的态度,认为这个学说对生物学的发展没有积极的作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个学说是反达尔文主义的,是形而上学的,唯心的,反动的。有些实验胚胎学家对这个学说又另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郭晓强 《生命科学》2005,17(4):294-295
肿瘤学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肿瘤的致病机理有各种假说,其中有一种就是基因说,现在科学家认识到许多肿瘤是由于特定基因突变造成的,关于基因学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癌基因”学说,认为癌基因的过度激活致癌,而另一种是“肿瘤抑制基因”学说,认为是这种基因失活所致。这两种学说对于肿瘤的机理研究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对于“肿瘤抑制基因”学说的建立,科学家小阿尔弗雷德·乔治·卡纳德森(Alfred GeorgeKnudson, Jr.)作出了卓越贡献。1“两次打击”假说的提出卡纳德森1922年8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  相似文献   

10.
达尔文以前的生物学家,一般都认为种是不变的,而且种与种之间是彼此独立而无关系的,拉马克、尤其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创立推翻了这种种的不变性及永恒性的看法,而证实了动植物的种都是由其他种变化而成的。这一点指出了生物界进化的事实,也说明了生物界历史发展的过程,这就是达尔文学说的一个大的贡献。但是达尔文学说的基础是片面的、肤浅的进化论,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中只看到了量的改变,而没有估计到质变的规律及必然性。达尔文以为  相似文献   

11.
肉瘤的幸存显示出主要依赖于生长因子,这可能为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卡波氏肉瘤曾被认为是一种起因不明的皮肤癌,有关皮肤学以外的联系知道得很少。然而,艾滋病的流行袭击和卡波氏肉瘤患者的突然上升,几乎15%的艾滋病人兼犯有卡波氏肉瘤。艾滋病病人中得卡波氏肉瘤的人数是正常人的20,000倍。因此,为什么如此多的艾滋病病人同时犯有卡波氏肉瘤一直是个谜。现在,通过过去1—2年中所结累的证据已经解开了  相似文献   

12.
经典的肌丝滑动学说认为,横管在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肌动作电位传导至肌纤维内部的通道,并因此成为动作电位与终池释放贮存钙两过程之间的偶联场所。当终池释放钙使肌浆内游离钙浓度达到10~(-7)M以上时,引发收缩反应;而当Ca~(++)被纵管重新吸收并贮于终池中时,肌肉舒张。最近,美国费城杰佛逊医学院的Bianchi对横管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横管并不单纯起通道的作用,它还可吸收由终池释放的Ca~(++),而这一功能又与肌肉疲劳的发生有密切关联。在本工作中Bianchi与Narayan将蛙的缝匠肌浸浴于含~(45)C的林格氏液中,并给予1赫兹脉冲刺激300次。然后移出肌肉,用含有氯化锶的无钙林格氏液洗出细胞间隙包括横管内的~(45)Ca与Ca~(++),并进行测定。结  相似文献   

13.
突触的药理     
早在1886年His和Forel即提出神经系统包括许多神经细胞的概念。1891年Wal-deyer首先提出“神经原学说”,认为神经系统的活动单位为神经原。Cajal 确定了神经原间的联系为接触,而非延续。1897年Sherrington给神经原间的功能联系命名为突触(synapse),并证明它在整合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由于对突触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有关突触传递的电学说和化学学说之间的争论。目前突触传递的化学学说已被普遍接受。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还积累了大量有关神经原和突触亚微结构的形态学资料。这些资料完全证实了神经原学说的正确性,也为突触传递的化学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4.
哈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Ratzeburg)是卫生害虫蜚蠊的重要天敌昆虫, 能寄生多种蜚蠊种类的卵荚, 被认为是控制蜚蠊危害最具潜力的天敌昆虫。本文对哈氏啮小蜂雌蜂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哈氏啮小蜂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的繁殖方式, 两性生殖其子代雌蜂所占比例为46.02%, 而孤雌生殖其子代均为雄性。经解剖镜检证实: 雌蜂发育至性成熟时的两侧卵巢结构呈现为, 每侧卵巢有8~12根卵巢管, 每根卵巢管怀卵量约1~6粒。结果发现雌蜂发育日期影响其怀卵数量, 1日龄哈氏啮小蜂怀卵量低, 平均为45.2粒/♀; 2日龄哈氏啮小蜂怀卵量较高, 平均为80.1粒/♀。哈氏啮小蜂羽化后即性成熟产卵, 产卵期为4~11 d, 日产卵量为0.86~7.57粒/♀, 单雌一生平均寄生1枚美洲大蠊卵荚。供试寄主卵荚密度是影响哈氏啮小蜂寄生率的重要因素, 在蜂卵荚比例为1∶5, 1∶3, 1∶2, 1∶1, 2∶1和3∶1范围内, 哈氏啮小蜂对卵荚的寄生率随着雌蜂数量与寄主卵荚比例的提高而增加, 然单雌寄生卵荚数量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DNA水平上检测正选择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栲  李海鹏 《遗传》2009,31(9):896-90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 自然选择作用是物种进化的主要因素。而1968年Kimura提出的中性进化学说认为中性突变和随机漂变才是进化的主要动力。在接下来的30多年时间中, 人们尝试从各种角度来检测自然选择是否存在。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 大量的DNA序列信息为检验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因为自然选择会影响DNA变异模式, 所以可以通过分析现有的DNA样本来推断过去是否发生了自然选择。另一方面, 种群历史等因素也会影响到DNA变异模式, 因此会对自然选择的检测产生干扰。文章主要介绍了中性检验基本的概念, 全面回顾了一些经典的检验方法, 并着重介绍了近几年新发展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乳酸菌是一类无芽孢的革兰氏阳性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由于其具有安全高效,易获取的优势,在食品、医疗及动物生产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在动物肠道内,它利用糖类物质,生成酸性代谢物,降低肠道pH,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要实现乳酸菌在动物体内的良好定殖,首先要实现黏附,而黏附过程主要分为特异性结合与非特异性结合。黏附机制的相关研究中黏附素理论被普遍认可,包含了粘附蛋白学说、磷璧酸学说及细菌表面分子学说。本文就乳酸菌的黏附相关因子,体外黏附模型及黏附的影响因素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阿耳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主要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脑神经细胞的死亡,淀粉样斑块的形成和神经微管的缠结。淀粉样斑块的主要成份是β-amyloid,是一个4kD的蛋白。对于AD的发病,尽管过多的β-amyloid沉积被认为是早期的、关键的因素,但人们仍然不知这个蛋白是  相似文献   

18.
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一般都给它分为三型:即葡萄状未梢(termhaison en grappe),板状末梢(terminaison en plaque)及线状未梢(terminaison en Ligne)。Huber氏(1898),Kulchisky氏(1942),及Hunter氏(1925)等认为葡萄状末梢系交感神经的终末部份,而Dogiel氏(1890)及Wilkinson氏(1929)郤认为它是一种未成熟的末梢形态。Cole  相似文献   

19.
吴蠡荪 《蛇志》2003,15(3):1-9
衰老的原因和机制至今未明 ,目前存在两大类学说 ,一类学说认为衰老是机体生活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逆损伤积累的结果 ;另一类学说认为衰老是由遗传确定的一个有程序的过程 [1] 。由此可见 ,衰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它不可能取决于某一系统 ,某一因素的作用。1 启契  衰老的微循环学说尚未见报道。作者根据 2 0余年微循环的学习和研究 ,观察人体生、长、老、病、死的微循环变化 ,人生各个时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各自的特点 ,阅读和借鉴有关文献 ,明确微循环障碍与衰老存在着因果关系 ,微循环障碍可以是衰老的原因之一 ,亦可以是衰老的…  相似文献   

20.
纯系学说是遗传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和生物进化理论、育种实践都有一定关系。因此,正确评价这个学说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 对于纯系学说,遗传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完全肯定,一是完全否定。前者认为它是遗传学的一个正确学说,是育种的基本理论之一;后者认为它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