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翅目昆虫在地史纪录上可以追溯到早二叠纪,是全变态昆虫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截至目前,29篇关于中国长翅目昆虫化石分类的论著发表,共描述我国长翅目昆虫化石11科28属51种,这些化石分布于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的不同地层中.本文通过图表提供了我国已发现的长翅目化石名录并介绍了其分布和年代,回顾了我国长翅目昆虫化石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一些分类存在的问题,简要慨述了长翅目中一些科的起源与演化以及长翅目与其它全变态昆虫的关系.我国长翅目化石种类丰富,但在基础分类、系统演化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许多工作甚至最基础的分类工作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蜚蠊目昆虫最早出现于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是历史渊源最长的昆虫之一.Grabau在20世纪初首次开始对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古昆虫学者先后共发表36篇关于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的分类著作,描述鉴定了10科51属169种蜚蠊化石.本文通过列表统计中国已发表定名的蜚蠊化石,分析并探讨了中国蜚蠊化石的特征、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异翅目化石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28年秉志命名了早白垩世山东莱阳盆地莱阳组的我国第1种异翅目化石昆虫(莱阳中蝽Mesolygaeus laiyangensis)以来,近30篇关于中国异翅目化石昆虫分类论著被发表,共记述我国异翅目化石昆虫22科85种.由于中国该类群化石没有被系统采集与研究,其中一些分类阶元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显然,目前对中国该类群化石昆虫的了解相当有限;大量的工作,甚至是最基础的分类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蛩螽族三新属七新种(直翅目:螽Si总科:蛩螽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宪伟 《动物学研究》2000,21(3):218-226
根据中国蛩螽族的材料,记述3新属7新种,并附中国蛩螽族短翅类群的分属检索素。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凹缘大蠊核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yu  刘应伯 《生物学杂志》1990,(3):19-21,23
蜚蠊.俗称蟑螂.属直翅目蜚蠊科,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昆虫,分布遍及全球达4千种以上,我国有168种.室内常见的较少,约5-6.凹缘大蠊(Perilaneta emarganita)为其中之一.其生活史及生殖习性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其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内容,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凹缘大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其雄性核型为2n=27,雌性核型为2n=28.  相似文献   

6.
相对特征在昆虫目级阶元图像自动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并结合昆虫分类学原理,设计和开发了一套"昆虫目级阶元标本图像自动鉴定系统",提出了一组基于昆虫标本图像的相对特征,并通过前馈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鉴定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相对特征应用于昆虫目级阶元图像的自动鉴定是有效的,在对7个常见昆虫目的测试中,系统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最高正确识别率可以达到95%.  相似文献   

7.
获得蜚蠊目昆虫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的资料,为蟑螂的系统学研究积累一些新的基础资料.使用KYKYAMRAY 1000B型扫描电镜蜚蠊目8种昆虫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和拍照,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结果表明,蜚蠊目昆虫的触角均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蜚蠊目昆虫触角感受器的外部形态在科、属水平表现的差异程度与昆虫的分类地位相符合.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结构也许能成为鉴别蜚蠊目科和属的有用特征.  相似文献   

8.
拟态是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使自身获得好处的现象,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特化出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防御策略.脉翅目昆虫是一类完全变态性昆虫,在其超过2.7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出现了形态多样的翅斑.美翼蛉属Bellinympha Wang,Ren,Liu,Shih&Engel,2010是脉翅目溪蛉科丽翼蛉亚科的一个绝灭属,发现于中国内蒙古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该属的发现代表了迄今报道的最古老的叶状拟态现象,也是唯一报道的昆虫模拟裸子植物或蕨类植物叶片.本文简要概述了脉翅目昆虫研究概况,总结了中生代脉翅目翅斑的多样性,对美翼蛉属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叶状拟态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昆虫天敌对于昆虫的发生常有抑制的作用,科学工作者根据这一原理,利用害虫的天敌去防治害虫,其方法称为害虫生物防除法. 昆虫的天敌很多,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线虫、壁虱目动物,昆虫(捕食性昆虫及寄生性昆虫)和脊椎动物.除此以外,还可包括一些高等植物.昆虫的天敌,虽然有上述的几大类,但并非全部都能够用来防治害虫,利用得最普遍的是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其次是病原微生物和脊椎动物,至于线虫和壁虱目动物,只是偶有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中国异饰肛螽属Acosmetutra Liu,2000的1个分类修订.有6个种被描述或重新描述,其中有1新种和1新组合,并给出该属的分种检索表.所有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黄冈仓花蝽(Xylocoris sp.)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45℃和260.66日度.黄冈仓花蝽的世代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均以28℃温度下为最高.当环境温度为32℃时,内禀增长能力最大(Rm=0.132179),相应的周限增长速率λ=1.1413天,世代平均历期T=25.48天,净增殖率R0=29.0312.在20—36℃范围内,黄冈仓花蝽实验种群内禀增长能力呈抛物线趋势.在该种群的稳定年龄组配中,在20—32℃范围内成虫不足12%,在36℃下,成虫也仅占26.8040%.  相似文献   

12.
蜜蜂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实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集电泳分析了意蜂和中蜂的酯酶同工酶。意蜂和中蜂的酶谱有明显的种间差别。意蜂的酶谱可分为四组区带:酯酶Ⅰ、Ⅱ、Ⅲ、Ⅳ。意蜂不同发育阶段的酶谱也有不同。酯酶Ⅳ的含量在蛹期有很大的变化。酯酶Ⅳ表现出多态现象,对多态现象的分析可推测种群的杂合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中华白蛉的自育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场及实验室结果表明,我国黄土高原的大多数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应属自育性品系,它通常在羽化后、吸血前经交配能依靠腹节内脂肪体发育卵泡,一般在产卵后始行吸血。其生理性状是:胃内无血、腹节内有大量块状或条状脂肪体。羽化24小时后,附腺内有暗色颗粒,卵巢内有发育的卵泡。在25℃士1℃下它的生活史分快、慢两型。快型从卵至成虫仅需44—50夭,慢型需要以四龄幼虫滞育,其长短随滞育期而定,最长的滞育期达301天。观察了白蛉幼虫在饥饿状态下对自育性的影响。此外,还比较了吸血白蛉与自育性白蛉的妊卵数。吸血白蛉的妊卵数约较自育性的高出1/5。这种自育性品系的中华白蛉在自然居群约内占92%、主要栖于洞穴内为野栖种类。本文对自育性中华白蛉的生态及其防制策略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黄复生  况明书 《昆虫学报》1989,32(4):438-444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雄蚊交配能力和日龄、交配及交配后间歇期对其生殖系统形态学的影响.羽化后1小时可见丝状精子,22小时尾器全部旋转180°.3—12日龄雄蚊交配能力最强.随着日龄增加,精囊数逐渐减少,睾丸内成熟精子占据整个睾丸的比例逐渐增加,附腺透明区宽度变窄直至消失.多次交配比一次交配后,其睾丸内精子量减少、透明区宽度增加明显;交配后经过一定间歇期后,生殖系统能重新恢复活力,但多次交配后其恢复程度和速度远比交配一次者为慢.大劣按蚊雄蚊生殖系统的变化可初步判断其日龄和交配史.  相似文献   

15.
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豆野螟Maruea testulalisGeyer(1832)是我国豆类蔬菜,特别是长豇豆Vigna sesguipedalis的主要害虫。在杭州,一年发生七代,以预蛹越冬。以1—3代为害为主。一龄幼虫头宽0.197毫米,Dyar常数为1.653。随虫龄增加,取食场所从花器转向豆荚。产卵前期为3—4天,羽化后6—8天卵量最集中。幼虫、蛹发育历期与日平均温度间的对数回归方程为Y1=3.5825—1.7766x,Yp=3.8118-2.0800x。卵期2—4天。田间为害以6—8月为主;灯下威虫有7月和9—10月两个高峰。有分距姬蜂Cremastus sp.和稻苞虫寄蝇Pseudoperiehaeta insidiosa二种天敌。应用80%敌敌畏800倍等农药,在百花虫数达40头上下、二龄幼虫约占50%时,兼喷植株、落地花,能达到降低花、荚被害率,提高鲜荚产量、品质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黑襟毛瓢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Schoolfield等(1981)导出的建立在酶促反应机理上的温度与变愠动物发育速率关系的模型能很好的拟合黑襟毛瓢虫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相互关系,变温对其发育速率没有显著影响.(2)高温对黑襟毛瓢虫种群动态的主要影响是在其发育过程中的存活率而不是发育速率.(3)黑襟毛瓢虫在中温(26℃)下完成幼虫期发育所需蚜量最低.(4)不同温度下黑襟毛瓢虫的成虫寿命与产卵期均不同,但这对成虫的产卵量并无直接影响.(5)给出了实验室条件下,温度与黑襟毛瓢虫的净生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及内禀增长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俊平  陈常铭 《昆虫学报》1991,34(3):311-318
本文组建了稻纵卷叶螟种群系统模似模型,它由系统亚模型和总模型二个部分组成.系统亚模型包括发育、死亡和繁殖三个子模块.系统总模型是作者提出的新模型,它综合了前人所提出的种群模型的优点,以差分方程形式给出,以生理时间为单位,考虑了种群内个体间发育速率的差异,不仅能模拟种群数量动态,而且能模拟种群年龄结构,同时能预测发生期.模型有效性检验表明,模拟结果基本上能吻合实测结果.文中还对5个影响因子进行了灵敏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黑蚱蝉鸣声的结构和音色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北京、河北和福建等地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的三种鸣声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声机理进行了讨论。 黑蚱蝉野外的自然鸣声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层次,都由重复频率为43—49Hz的节奏组成,每个节奏含有4个单音节,每个单音节含有3个脉冲群,每个脉冲群含有若干个脉冲。但是音色有明显的差异,即分别为单音色、双音色和具有高幅低频声的复合声。黑蚱蝉室内的惊鸣声和自鸣声,虽然音色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保持自然鸣声的结构层次。鸣声的结构层次明显取决于发声膜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具有种类的特性。音色的差异性不仅与调音、扩音结构的功能有关,而且可能与发声膜的力学性质和发声的原初过程有关,即可能具有地区性和种下差异。 这些结果可为蝉类发声机制和有害昆虫声引诱的声学模型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5—氟尿嘧啶(5-FU)是家蝇的有效不育性药剂.采用饲食法用浓度0.5%处理家蝇成虫一天,能造成家蝇90%以上不育,连续处理4—5天,即可造成完全不育.但处理雄蝇×正常雌蝇表现无效.其次,处理后的卵巢形态及细胞学变化显示:处理后的卵巢第一天比对照体积有增加,以后则发育迟缓、卵巢的外形和颜色也有改变.处理后的卵原区首先发生破坏,第一卵室的变化最明显,第二、第三卵室畸形或不发育.滤泡细胞和营养细胞改变很大,卵母细胞相对地改变较小.处理家蝇的后代表现出突变和畸形现象.讨论了5—FU的作用机制.由药效测定和细胞病理改变提出了5—FU造成家蝇不育的可能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蚱蝉的发声器结构:中纵隔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雄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的体内,作者发现了白色略透明,并富有弹性的蝉体内最大的薄膜.厚约3.5μm,面积50.7mm2左右.该膜被称为中纵隔膜.中纵隔膜位于大气管气囊的矢状面,把大气囊分为相等的左右二气室,每个气室的容积约为700mm3.以中纵隔膜为界,雄蚱蝉有左右两个发声器,这两个发声器的结构相同,对称并相对独立.文中讨论了中纵隔膜在蝉鸣的发声和共振中的作用.蚱蝉自鸣声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由左右两个发声器协调工作发出的.在腹部共振中,中纵隔膜的振动为其中之一,比腹节的振动开始得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