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内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资料证明,针刺感觉由外周神经传入中枢,经过脊髓、脑干和丘脑各级水平的整合,达到抗痛的目的。针刺具有复杂的调整作用,它既能激发某些神经元的功能,又要抑制另一些神经元的功能,而神经递质正是实现这两方面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研究神经递质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颇受大家的重视。本文部分工作者曾用5、6-双羟色胺选择性损毁猫脑内5-羟色胺(5-HT)神经元功能后,观察到针刺镇痛因此  相似文献   

2.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针刺镇痛过程同脑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湖南医学院,1973;北京医学院,1974;易庆成等,1977)。看来,凡能促进或激活脑内5HT能神经元的功能的措施一般都有加强针刺镇痛的效果;反之,凡能抑制或破坏5HT能神经元的功能的措施一般都有减弱针刺镇痛的效果。在本实验中,我们选用对5HT能神经元有选择性毁损作用的神经药物,主要用5,6-双羟色胺(5,6DHT)(Bj(?)rklund等,1973;Fuxe等,1974),部分用对氯苯丙胺(PCA)(Sanders-Bush等,1975;Neckers等,1976;Messing等,1976)处理动物,同时观察针刺抑制效应、各脑区5HT与它的代谢  相似文献   

3.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脑内一个重要的镇痛结构。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和镇痛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AG被电针激活后,不仅可抑制躯体痛而且可抑制内脏痛。PAG有内啡肽能和5-羟色胺能两类神经元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内源性鸦片样物质(OLS)和5-羟色胺(5-HT)是实现针刺镇痛作用的重要神经递质。电针穴位可激活PAG,通过其整合作用以及通过上行途径,特别是下行抑制通路抑制与痛感受有关的神经元,从而达到镇痛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脑内一个重要的镇痛结构。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和镇痛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AG被电针激活后,不仅可抑制躯体痛而且可抑制内脏痛。PAG有内啡肽能和5-羟色胺能两类神经元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内源性鸦片样物质(OLS)和5-羟色胺(5-HT)是实现针刺镇痛作用的重要神经递质。电针穴位可激活PAG,通过其整合作用以及通过上行途径,特别是下行抑制通路抑制与痛感受有关的神经元,从而达到镇痛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关于针刺镇痛神经原理的研究工作表明,脑内5-羟色胺(5-HT)和中缝核群在针刺镇痛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通过什么途径,作用于什么部位以实现针刺镇痛效应,仍不清楚。从形态学看,中脑中缝核(中缝背核中央核)主要发出上行纤维投射到间脑(包括丘脑束旁核)和端脑,而延髓中缝核群的神经元主要向下投射  相似文献   

6.
在大鼠蓝斑注射5.6-DHT 以破坏其5-HT 末梢,然后观察电针镇痛效应的变化。动物分注药组和对照组,注药组在注射5.6-DHT 后7天,针刺镇痛效应比注药前显著下降。与此同时,蓝斑内的5-HT 末梢发生变性,产生逆行性荧光积累,从荧光积累的末梢走向来看,蓝斑内被5.6-DHT 损毁的5-HT 末梢主要来源于中缝背核。随着蓝斑内5-HT 末梢的变性,脑桥区5-HT 含量下降,下降率达27%P<0.01。对照组动物,蓝斑内5-HT 末梢保持正常,其镇痛效应与注药前相比也无明显改变。鉴于一般认为蓝斑核的活动削弱针刺镇痛效应,以上结果提示,在电针镇痛过程中,支配蓝斑的5-HT 神经末梢,对该核 NA 能神经元可能有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以往的实验研究中,用生理学或药理学方法破坏或减弱大白鼠脑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系统的神经传递(损毁中脑中缝核群,注射5-HT 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唇针的镇痛效应减弱;相反,激活或加强这个系统的神经传递(刺激中缝背核,脑室注射5-HT),则唇针的镇痛效应增强。此外,能够提高脑内5-HT 含量的药物(胰岛素和氨茶碱),也能提高大白鼠唇针的镇痛效应。这些实验资料充分证明,象其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的方法,探讨了双侧侧脑室注射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5,7-DHT)损毁大鼠脑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神经元后,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锥体和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5,7-DHT注射到双侧侧脑室后第2周,m PFC和中缝背核内的5-HT水平较正常组显著下降。m PFC的锥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爆发式放电显著增多,而中间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显著降低,放电形式趋向不规则活动。结果提示5-HT能递质系统对m PFC神经元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171只大白鼠的实验中,分析脑内5-羟色胺(5-HT)、吗啡样物质(MLF)和针刺镇痛效果(针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用辐射热甩尾法观察电针镇痛效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脑内5-HT 含量,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脑内吗啡样活性。主要结果如下:一、MLF——针效 25只正常大鼠,测定脑内 MLF 活性(受体结合抑制率)为28.6±1.4(均值±标准误,下同)。20只大鼠给予电针30分钟,痛阈平均增长72%,脑  相似文献   

10.
11.
黄钦恒  张崇理 《兽类学报》1993,13(3):211-216
本工作采用腹腔注射5-羟色胺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降低脑内5-HT含量的方法,观察了脑内5-HT系统在达乌尔黄鼠自然冬眠和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促进入眠效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达乌尔黄鼠入眠后脑内5-HT含量增加,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后动物入眠诱导期明显延长;在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人为地降低脑内NE系统活动的条件下,脑内5-HT含量即使处于较低水平,动物也能很快入眠,但入眠时脑内5-HT含量需要恢复到一定的基础水平。提示脑内NE系统功能活动的降低或/和5-HT系统功能活动加强同是触发动物入眠的重要因素。周期性入眠和觉醒可能依赖于脑内这两个系统功能活动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用荧光组织化学和显微荧光定量法测定了针刺镇痛过程中大自鼠中缝大核内5-羟色胺(5-HT)胞体和去甲肾上腺素(NA)末梢荧光强度的变化。电针组在电针后,痛阈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3只接受电针刺激的动物中,有22只为强针效,6只弱针效,7只无针效。实验表明,针效强的动物,中缝大核内5-HT胞体荧光增强,NA末梢荧光强度减弱;针效弱的动物,5-HT胞体的荧光强度也有所增强,NA末梢的荧光强度略有减弱,但无统计意义。无针效动物,两者均无明显变化。本结果表明,针刺镇痛过程中,中缝大核内5-HT和NA含量都发生变化,其变化程度与针刺镇痛效应的强弱密切相关。本文对中缝大核5-HT和NA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用萤光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针刺镇痛过程中大白鼠中脑中缝核的5-羟色胺(5-HT)和兰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NA)萤光强度的变化。在电针刺激的动物中,对痛反应的甩尾阈和嘶叫阈都有明显提高;同时,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5-HT萤光强度都明显增强,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有所减弱,但变化不明显。本结果表明,中脑中缝核5-HT萤光强度的增强或5-ET浓度的升高与针刺镇痛有关。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虽无明显变化,但不能排除该核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用萤光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针刺镇痛过程中大白鼠中脑中缝核的5-羟色胺(5-HT)和兰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NA)萤光强度的变化。在电针刺激的动物中,对痛反应的甩尾阈和嘶叫阈都有明显提高;同时,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5-HT萤光强度都明显增强,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有所减弱,但变化不明显。本结果表明,中脑中缝核5-HT萤光强度的增强或5-HT浓度的升高与针刺镇痛有关。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虽无明显变化,但不能排除该核与针剌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尾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损毁尾核后针刺的镇痛作用可明显减弱,刺激尾核可加强针刺的镇痛作用。针刺穴位可影响尾核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可抑制其伤害性反应,说明尾核可能参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可以影响尾核内的OLS、ACh 和DA 等神经递质的代谢;而且,尾核内微量注射改变OLS 能、ACh 能和DA 能等神经元功能的药物可不同程度地影响针刺镇痛作用,表明尾核内上述神经递质可能参与针刺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枢神经递质中,5-羟色胺(5-hydroxtryptamine,5-HT)作用广泛,对情绪调节、感觉传输和认知行为等都有重要调节作用。5-HT能神经元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脑干中线的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和中缝中核(median raphe nucleus,MR)。之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DR核团的功能,对MR核团5-HT能神经元的功能知之甚少。本研究以Pet1-Cre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READDs技术特异性操控MR核团5-HT能神经元的活动,进而观察MR核团5-HT能神经元在焦虑和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旷场实验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抑制小鼠MR核团5-HT能神经元能减轻小鼠焦虑样行为。在蔗糖偏爱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抑制小鼠MR核团5-HT能神经元能减轻小鼠抑郁样行为,激活MR核团5-HT能神经元则增强小鼠的抑郁样行为。这些结果提示MR核团5-HT能神经元在调节焦虑和抑郁样行为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脑内5-HT的含量,观察电刺激两侧颈迷走神经向中端对大鼠海马、下丘脑和中-桥脑内5-HT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后,三脑区的5-HT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0.005);(2)侧脑室内注射新斯的明(10μg/10μl)或烟碱(10μg/10μl)后,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使三脑区5-HT含量增多的效应显著提高(p<0.01-0.001);(3)侧脑室内注射六烃季胺(250μg/10μl)后,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使三脑区5-HT含量增多的效应显著下降(p<0.05-0.005);(4)侧脑室内注射阿托品(10μg/10μl)或纳洛酮(10μg/10μl)后,不影响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引起的三脑区5-HT含量增多的效应(p>0.05)。由此看来,迷走传入冲动很可能先使脑内Ach释放增多,然后,Ach作用于N-胆碱受体而导致海马、下丘脑和中-桥脑内5-HT含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在脑内,迷走传入纤维和5-HT能神经元之间可能存在着机能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在睡眠调节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缝背核(DRN)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在睡眠中的调节作用。方法:运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PSG),观察DRN 5-HT能神经元对大鼠睡眠的影响。结果:DRN微量注射谷氨酸钠(L-Glu),大鼠睡眠减少,特别是深慢波睡眠(SWS2)明显减少,觉醒(W)增加;DRN微量注射海人酸(KA)和对氯苯丙氨酸(PCPA),大鼠SWS2和异相睡眠(PS)增加,W减少。结论:DRN 5-HT能神经元参与睡眠的调节,兴奋DRN 5-HT能神经元睡眠时间减少,抑制DRN 5-HT能神经元则具有促进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叶惟泠  冯小椿  沈锷 《生理学报》1986,38(2):123-131
本实验中,将γ-氨基丁酸(GABA)的受体激动剂异鹅羔胺(Mus)、受体拮抗剂荷苞牡丹碱(Bicu)、神经元摄取的阻断剂哌啶酸(Nip)和GABA合成酶抑制剂3-巯基丙酸(3-MPA)经埋植的引导管注入大鼠中缝背核,注射剂量均为 4μg/μl;并观察了上述注药对动物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脑内注射Mus和Nip 均能明显提高动物的痛阈( 20%— 40%,P<0.05和P<0.01)和加强针刺镇痛作用;这种增强作用至少能维持2h。脑内注射Bicu和3-MPA均不影响动物的痛阈(P>0.05),但是它们都能明显地降低针刺镇痛效应(P<0.05和P<0.01)。以上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内的GABA递质在针刺镇痛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下丘脑弓状核区是脑内合成β-内啡肽等物质的主要部位,并与脑内中缝背核、蓝斑等结构有密切的交互纤维支配。本实验用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钠(MSG)损毁弓状核区的方法,观察对脑内β-内啡肽、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针刺镇痛的影响。MSG 处理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减少72%左右,脑β-内啡肽含量降低67%,针刺镇痛效应明显下降,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高于电针对照组;将 MSG 处理大鼠的垂体摘除后,针刺镇痛效应几乎消失,同时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则显著高于单纯 MSG处理组。本文对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