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 [实验七 ]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 (第 4 9页 ) ,其中“p 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 ,若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淀粉酶水解 ,产生的现象将是 1、2号试管中的液体不变蓝色 ,3号试管溶液变蓝色。原因是 :1号试管内既没加碱 ,也没加酸 ,溶液近似中性 ,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 ,所以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 ,而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2号试管内加入了Na OH溶液 ,使得 p H过高 ,淀粉酶失活 ,淀粉未分解 ,但加入碘液检验仍不变蓝色 ,这是因为 I2 与 Na OH发生了反应 ,即 :3I2 +6 Na OH 冷 5 Na I+Na IO3 +3H2 O(歧化反应 ) ,消… 相似文献
2.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高中现行生物学课本中的一个实验内容,也是第1个探究性实验一但是.教材中所介绍的实验药品(α-淀粉酶)价格较贵,实验设计思路为定性实验。能否改进实验设计方案,使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实验过程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知识内容,而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关于"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设计了3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在课堂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现将这3种实验方案陈述如下,并将学生的争论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4.
高二年级 [实验七 ]“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之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 ,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是 :1)取 3支洁净的试管 ,编号 ,并且分别注入2 m L质量分数为 3%的可溶性淀粉液 ;2 )将 3支试管分别放在 6 0℃左右的热水、沸水、冰块中各维持 5 min;3)取出 ,分别滴入 1m L质量分数为 2 %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摇匀后 ,再在各自温度中维持 5 min;4 )在 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 1滴碘液 ,观察现象。按照课本实验原理的推测 ,沸水和冰块中的试管应变蓝色 ,而 6 0℃左右热水中的试管不变蓝色。但是通过实验 ,我校全年级近370名学生几乎…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pH对洞庭鲇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洞庭鲇鱼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鲇鱼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和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5℃;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5℃;胃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5℃,其他部位均为30℃。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的适宜pH分别为2.0、8.5、7.5、8.0和8.0;脂肪酶的适宜pH均为7.5;淀粉酶肝胰脏的适宜pH为7.5,其余部位均为7.0。鲇鱼各消化酶活力存在器官特异性。在最适温度下,蛋白酶活力顺序为前肠>肝胰脏>胃>中肠>后肠,脂肪酶的活力顺序均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淀粉酶的活力顺序为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胃,各部位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改变酶的反应温度和pH,离体分析白斑狗鱼体内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方法:分别采用Folin酚法、DNS法和氢氧化钠滴定法测定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在白斑狗鱼肝胰脏、胃二部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0℃,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4.0、2.0、7.0.肝胰脏、胃二部位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肠道脂肪晦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分别为5.0,4.0、5.0.肝胰脏、胃、肠道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0℃;最适pH值分别3.0、3.0、9.0.结论:在各自最适温度下,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比活力均为:肠道>胃>肝胰脏. 相似文献
7.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学教材第3章、第1节“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探究,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得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9.
10.
以"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为例,从厘清概念进阶关系、生成课时教学目标、组织课时教学活动、评价素养达成情况4个方面,阐述了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课时教学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光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教师只有不断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才能获得成长。教学反思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2.
探究实验采用土豆片上浮法,在实验选材、反应场所、检测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变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使整个操作步骤更加简化规范,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具体,实验结果更加快速精准。用土豆片上浮时间的倒数作为纵坐标表示酶的活性,用来构建酶活性受pH影响的数学模型,掌握探究最适pH的实验设计方法,继而帮助学生理解酶的催化活性需要适宜的pH,过酸、过碱会使酶变性失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落实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装置,完善明确的实验步骤,从而将定性探究不同pH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转变为定量分析探究实验.通过测量注射器内酶促反应后气体的产生量,定量研究pH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壤pH对蓝莓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陆’、‘喜来’、‘伯克利’和‘都克’4个蓝莓品种的3年生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法研究在土壤pH为3.4 (T1)、4.3(T2)、4.8(T3)、5.8(T4)和6.8(T5)处理下各品种蓝莓的生长势、叶绿素荧光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对各类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蓝莓栽培土壤的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个蓝莓品种在T2、T3处理下地上部分生长势显著优于其他处理。(2)蓝莓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及电子传递效率(ETR)随着土壤pH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同时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T3处理下降到最小值。(3)蓝莓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含量均随着土壤pH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含量在T3处理下最低。(4)蓝莓叶片的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随土壤pH的升高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T3处理下活性最高,而POD活性则呈“W”型的变化趋势,在T3处理下活性较高。(5)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蓝莓的株高、叶面积和基生枝长与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叶绿素荧光参数NPQ、Fv/Fm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4个品种蓝莓的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对不同土壤pH环境能做出积极响应,具有适宜的土壤pH阈值,各生理指标在pH 4.8的土壤条件下均处于较好水平,是蓝莓生长的最适合土壤pH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量注射器内酶促反应前、后的气体变化量,研究了3种生物材料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pH值为6.2~8.0范围内的差异。结果表明,pH值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较大影响,在此范围内,酶的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式。其中猪肝粗酶液、马铃薯块茎粗酶液以及酵母菌粗酶液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在pH值为6.8、7.2和7.0时达到最强,在pH值为8.0时活性均最弱。 相似文献
20.
以英国中学的“调查底物浓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一节观摩教学为例,介绍如何以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为自变量、过氧化氢酶酶活性为因变量探究酶的高效性特征;在实验操作中掌握酶的固定化技能;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合作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思维能力.点评并反思本节教学设计能动,以利于探究教学的错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