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春化作用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春化作用在控制高等植物开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的有关春化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概括和分析了已经分离得到的与春化有关的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方式以及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春化作用是某些高等植物成花转变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植物在低温诱导下促使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生理状态转变的一种受遗传控制的生理过程。本文对植物春化反应特性、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春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春化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植物春化特性及春化作用机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春化作用是某些高等植物成花转变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植物在低温诱导下促使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生理状态转变的一种受遗传控制的生理过程.本文对植物春化反应特性、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春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春化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脱落酸在植物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比如种子休眠、萌发,营养生长,环境胁迫反应等。大量研究显示,ABA也参与了植物的成花调控。影响植物成花调控的环境因子,包括光周期变化、春化作用、干旱等均会导致植物体内ABA代谢的变化。本文从调控植物开花的4条主要途径与植物体内ABA代谢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花芽分化时期ABA在植物叶芽和花芽中的动态分布以及离体培养条件下ABA对花芽分化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ABA与植物花发育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ABA在植物成花诱导和花发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6.
绿地植物的环境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所谓绿地是指绿色的地面,是从“开阔的空间”这一概念引入的。它不是狭义上的绿色,是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的,可以认为是存在于城市中的自然,也就是公园、树林、墓地、运动场、广场、高尔夫球场、农田、草地、各种公共场所的附设绿地以及水体(河流、湖泊)等。这类绿地...  相似文献   

7.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适应环境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植物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对策,为保护荒漠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选取8个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包含4种植物生活型,10种荒漠植物,探究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植物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叶片C∶N、叶片N∶P、叶片稳定碳同位素(Leafδ13C)、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植株高度(Height)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2.07—466.00mg/g、12.40—44.50mg/g、0.51—2.07mg/g、8.62—29.74、11.37—39.29、-27.38‰—-14.80‰、100—480mg/g、3.00—264.22cm。不同生活型间LNC、LPC、叶片N∶P和LDMC差异不显著,LCC、叶片C∶N、叶片δ13C和植株高度存在显著差异。LNC、LPC和叶片N∶P与全球、中国和青藏高原相比不存在显...  相似文献   

8.
高赟  琴英玉  李绍波 《生物磁学》2011,(6):1178-1180
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生物用以消除多余的或有害的细胞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植物个体来说,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PCD)是抵抗逆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因此,揭示环境因子诱导的植物PCD现象的分子本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十年来,有关环境因子诱导的植物PCD研究报道逐年增加。本文重点综述了环境因子与植物PCD相关的研究进展,并对植物PCD的主要生物学意义和研究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芥子油苷在植物-生物环境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陈亚州  阎秀峰 《生态学报》2007,27(6):2584-2593
芥子油苷是一类含氮、含硫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主要分布于白花菜目的十字花科植物。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生化活性,近年来人们更多地关注芥子油苷代谢与其它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以及与植物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介绍了芥子油苷及其分布、芥子油苷-黑芥子酶系统以及由芥子油苷介导的植物对昆虫、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和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0.
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生物用以消除多余的或有害的细胞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植物个体来说,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PCD)是抵抗逆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因此,揭示环境因子诱导的植物PCD现象的分子本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十年来,有关环境因子诱导的植物PCD研究报道逐年增加。本文重点综述了环境因子与植物PCD相关的研究进展,并对植物PCD的主要生物学意义和研究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Approximately 1 in 1000 live births is afflicted with an axial skeletal defect. Although many of the known human teratogens can produce axial skeletal defects, the etiology of over half of the observed defects is unknown. The high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these defects demands that we continue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of axial skeletal teratogens. Advances in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with respect to normal development and somitogenesis and the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s of teratogenesis are occurring at a tremendous rate. This allows teratologists and developmental toxicologists the opportunity to revisit old problems with new tools to elucidate common mechanisms between various environmental insults and discover novel targets that ai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normal and pathogenic development of the spine. Birth Defects Research (Part C) 90:118–132, 2010. © 2010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2.
Pattern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 - the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species - depends on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large - and local-scale processes. Large-scale variation in factors such as environmental stress, dispersal or productivity sets the stage for local-scale ec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predation or competition. Until recently, most research focused on local-scale explanations of community pattern. Current models attempt to integrate the role of individual large-scale factors with local-scale processes. This trend will continue, with increased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means by which large-scale factors cause variation among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3.
象山港海域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于2007年的7月(夏季)、11月(秋季) 与2008年的1月(冬季)、4月(春季)用高保真、无扰动重力柱状取样器替代常规抓斗式采样,首次系统研究了象山港海域的水样(表层海水和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细菌丰度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象山港海域的细菌的丰度较高,象山港海域的富营养化较严重。调查期间象山港海域水样及沉积物样品中细菌丰度实测值的变化范围为1.50105 ― 9.781010cells/ml (cells/g),总均值为2.76109cells/ml(cells/g);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7月)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赤潮的暴发导致春季(4月)的调查结果最低。浮游细菌丰度表现为底层均大于表层的垂直分布特征;平面分布特征均为从港顶到港口递减、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电厂附近海域出现较高值的趋势,近岸人类的工农业活动造成的陆源污染及海水增养殖活动造成的养殖污染是造成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多元统计结果表明:溶解氧、水温、营养盐(N、P)、pH以及有机质污染等是影响该海域细菌丰度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利用多元分析技术对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调查期间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5种,平均密度为406个/m2。大型底栖动物数量空间变化明显,呈现从近岸到外海降低的变化特征。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向前引入法对环境因子进行逐步筛选,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水深、无机氮和溶解氧是影响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17.
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溪河位于我国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其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掌握该地区的物种组成特征及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是建立生态监测与评估方法的基础。于2018年的枯水期(3月、12月)和丰水期(6月、9月),自流溪河上游至下游共计20个段面对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采样,同时测定了相应的环境因子,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流溪河水环境与群落结构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共检出底栖动物76个分类单元,隶属于7纲20目50科,其中水生昆虫相对丰度最高,占69.39%。在4个优势分类单元中,摇蚊族(Chironomini)相对丰度为20.19%,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短沟蜷属的一种(Semisulcospira sp.1)、双突细蜉(Caenis bicornis),相对丰度在7%-9%之间。底栖动物丰度和种类多样性均与浊度呈显著负相关;枯水期底栖动物丰度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丰水期则呈显著正相关。在丰水期,不同河流级别上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较强的分布格局,而在枯水期这种分布格局不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在丰水期,影响或解释流溪河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为pH、溶解氧、水温、电导率和硅酸盐,而在枯水期则为pH和硝态氮。受电站与采沙的影响,部分河段发生非自然断流和底质的显著改变,导致底质与水深等数据的异常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该河流生境与环境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Extremophiles -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s have led to discovery of organisms that live in hars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referred to as extremophiles. These organisms...  相似文献   

19.
Lemna minor is a species easy to collect and culture in laboratory, and can give rapid test results. However, in order to standardise toxicity tests using Lemna minor as test organism,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out what natural variability different populations might have. Five Lemna populations were used for comparison. It contained two standard cultures and three populations collected in natural habitats. Potassium dichromate was applied as test material. Lemna populations culture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showed different T(D) and LC50 values. There is an invers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nsitivity and T(D) of the strains. It is supposed that growth rate and sensitivity of Lemna populations depend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characterising the habitat in which the given popluation originally liv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