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野生型p53质粒转染黑色素瘤B16细胞,反复冻融法提取p53修饰的肿瘤抗原(p53-Ag),将抗原体外冲击同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特异性DC肿瘤疫苗;观察DC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对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分析其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结果显示,p53-肿瘤抗原冲击的DC可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其诱导的CTL效应对肿瘤细胞也有很好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是一种新型治疗型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在T细胞表面表达可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嵌合受体,能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CAR-T在多种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显示CAR-T治疗产生了一系...  相似文献   

3.
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是激活的T细胞表达的一种膜蛋白,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它通过与B7分子的结合来阻止共刺激信号的传递,抑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起到抑制免疫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CTLA-4在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感染、肿瘤及抗移植排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综述了CTLA-4的基因、分子结构,及其与T细胞应答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T细胞受体工程T细胞疗法(TCR-T)是肿瘤治疗中很有希望的一种特异性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该方法主要是将肿瘤抗原特异的TCR基因通过载体转入自体的淋巴细胞中,再回输至病人体内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目前对TCR-T的挑战是肿瘤抗原特异的高亲和性的TCR基因的获取和高度表达以及TCR双链α和β的正确配对。除此之外,通过临床试验已经发现,由于TCR的高反应性,TCR-T会在靶向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同时作用于正常组织而产生强的脱靶效应,因此,选择合适的靶抗原也是TCR-T细胞治疗能够发挥其优越效果的关键因素。对TCR基因的表达和调节机制、TCR配对的优化战略等TCR-T在肿瘤治疗中面临的挑战,以及TCR-T的临床转化和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Restin是从维甲酸诱导肿瘤分化细胞中克隆的一种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家族(MAGE)的新成员.对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细胞系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揭示其生物学功能.使用α3-2P-dCTP标记人restin编码区基因作为探针,针对12种不同成人组织mRNA的Multiple TissueNorthern(MTN)膜和含76种成人、胎儿及常用细胞系mRNA的Multiple Tissue Expression(MTE)Array膜进行杂交分析,同时利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对11种常见肿瘤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MTN膜杂交中,12种组织显示均一杂交条带,约1.8 kb,提示该基因可能不存在剪接变异体;MTE膜杂交中,正常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在肿瘤细胞系中均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在8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均不表达,而在3种良性肿瘤组织中呈现较低的表达.结果提示,该基因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系,完全不同于其它MAGE-A、B、C的组织表达方式.结合该基因在维甲酸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中高表达,推测restin可能与正常细胞的分化、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6.
作的总体策略是开发多价重组疫苗,这种疫苗能够在黑色素瘤或结肠直肠癌病人中激发产生广泛的免疫应答,作在中报告了初步研究的结果,将携带细胞因子基因的重组金丝雀痘病毒进行肿瘤内投递至病人之后,以期评价这种重组疫苗的作用。近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独特的衍生于称之为ALVAC的金丝雀痘病毒的载体系统,利用初免—加强免疫程序,观察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在ALVAC中,作掺入编码肿瘤相关抗原(TAAs)的基因。在评价ALVAC CEA从候选疫苗的结肠癌临床研究中已经证实这种方案是安全的,并且能够诱导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  相似文献   

7.
胎盘特异性基因PLAC1(placenta-specific 1 gene)具有癌-睾丸(cancer-testis antigen,CT)抗原的特点,即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而在正常组织(除胎盘和睾丸)几乎不表达。PLAC1编码一种膜蛋白,该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能在肿瘤患者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PLAC1代表一类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可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肿瘤(癌症)疫苗(personalized cancer vaccines,PCVs)包括新抗原癌症(肿瘤)疫苗(neoantigen cancer vaccines,NCVs)和肿瘤裂解物疫苗(tumor lysate vaccines,TLVs)。NCVs以新表位为抗原。新表位是新抗原中可以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活性肽。新抗原是根据肿瘤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确定的肿瘤细胞特有的突变蛋白。TLVs以肿瘤患者的肿瘤裂解物为抗原。PCVs能激活肿瘤特异性CD4+T细胞和CD8+T细胞,这些T细胞能在肿瘤患者体内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因而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为了提高疫苗效力,PCVs必须和佐剂组成一定的剂型。可用于PCVs的佐剂有运载体、纳米颗粒、乳化剂、模式识别受体激动剂、免疫卡点抑制剂和能改变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的制剂等。  相似文献   

9.
多梳蛋白复合体(PcG)的核心亚基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2,EZH2)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参与维持细胞密度、干细胞多能性、细胞周期调节等重要的生理作用。研究发现,EZH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是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致癌因子。由于EZH2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使其新近被鉴定为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已经在EZH2蛋白分子中鉴定出多条特异性抗原肽,这些抗原肽能激发机体免疫细胞对EZH2表达异常增高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上述研究提示,EZH2可能是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分子靶点,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就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T细胞受体基因 以~(125)Ⅰ标记的抗原测试T细胞,发现T细胞能与抗原结合,在放射活性很高时被杀灭,余下的T细胞就不再能结合此种抗原。这提示T细胞也具有抗原受体,且有克隆多样性。但对TCR的本质多年来捉摸不定,推测也是一种Ig样分子,故称之为IgT或Igx。1983年同时有几个实验室制备了与TCR反应的克隆特异性抗体。1984年以来相继克隆了TCR基因的  相似文献   

11.
CD4+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对CD4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CD4 T细胞不仅可通过IFN-γ依赖性等机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在CD8 T细胞的激活、记忆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的产生、维持以及促进其存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激活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是免疫治疗的理想策略;另外,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可能被肿瘤表达的自身抗原所诱导,与肿瘤免疫耐受的维持和抗肿瘤应答的下调有关,被认为是免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抑制该细胞亚群可增强治疗性肿瘤疫苗的临床效果.现就CD4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8例MNU诱导的胸腺淋巴瘤组织进行T细胞受体β链(TCRβ)和γ链(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并对TCRγ基因重排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8例胸腺淋巴瘤检测TCRβ和TCRγ均呈克隆性基因重排。DNA序列测定证实TCRγ基因PCR扩增产物为基因重排产物。结论巢式PCR TCR基因重排检测及DNA序列分析证实,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是来源于T细胞的肿瘤。  相似文献   

13.
应用含重组OVA微小基因及全长基因的牛痘病毒感染能够稳定表达Kb 分子的多种真核细胞 ,通过构象特异的单克隆抗体 2 5 .D 1.16 (anti OVA2 57~ 2 64/Kb)检测细胞表面复合物的形成情况 ,并借助四聚体技术检测了它们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诱导能力。结果表明四聚体的构建是成功的 ,进一步用已被重组牛痘病毒感染的L92 9 Kb 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以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的产生 ,并对活化后特异性CTL进行检测 ,从胞外IFN γ的分泌情况看 ,诱导后的整个群体细胞发生了活化与增殖 ,H 2Kb OVA四聚体对特异性T细胞进行的结合分析与经典的细胞毒效应相一致。可见 ,重组牛痘病毒介导的微小基因产物OVA2 57~ 2 64不仅能为MHC I类分子的合成提供更有效的肽来源 ,且能更有效诱导特异性CTL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维持淋巴细胞的正常功能需要正负向协同刺激信号的同时参与。两种信号决定了T、B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刺激的敏感性和应答方式。二者的平衡使机体在避免对自身抗原产生不适当反应的同时,又能对外来抗原显示足够强的应答能力。多年来有关协同信号的研究,对相关分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已大大深化,特别是其中的B7分子及其受体家族。该家族的负向调控作用是通过其抑制性受体来实现的。目前已发现3种抑制性受体: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分子(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PD-1)和B、T细胞弱化因子(BTLA)。对其效应机制的研究,将对免疫调节以及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十多年来实验和临床肿瘤免疫研究的结果说明,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以后,癌细胞表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抗原。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这些抗原可以是病毒抗原、胚胎抗原、组织专一抗原或其他的肿瘤相关抗原。所谓胚胎抗原一般指的是胚胎组织和肿瘤组织所共有的、而成年机体相应的正常组织所很少有的抗原,它们有的是可溶性的,由癌细胞合成和分泌到体液,有的也可以存在于癌细胞的表面,可能是属于膜的组成部分的结构抗原。这些胚胎抗原的发现和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理论上为肿瘤的产生与胚胎发育和分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如基因重新激活学说的提出等等;在实践上已为肿瘤的  相似文献   

16.
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控制同种异基因抗原的组织排斥和控制某些免疫反应的一组基因群。由它们控制的细胞表面抗原分别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和免疫反应相关抗原(Iregion associated antigen 简称 Ia 抗原)。人的 MHC 位于第6条染色体的短臂上,由四个紧密连锁的不同位点(HLA—A,B,C,D)构成,已知由它控制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有77个。小鼠的 MHC 位于第17对染色体上,包括五个区(K,I,S,G,D),已知由它控制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有56个,Ia 抗原有22个。目前已知 MHC 中包含三大类基因群,第一类基因群控制病毒感染细胞和化学改变细胞的表面抗原和控制组  相似文献   

17.
<正>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中,CD4+T细胞是慢性炎症反应中至关重要的驱动者。最近研究表明,T细胞在接触抗原诱导后会迅速进行克隆增殖,通过上调有氧糖酵解和自噬来满足其能量代谢的需求。在糖酵解中,通过磷酸果糖激酶1(PFK1)将磷酸果糖磷酸化为二磷酸果糖是一个不可逆的关键步骤。PFK1受到下游产物中的2,6-二磷酸果糖(F2,6BP)调控。F2,6BP能增加糖酵解,并且不受ATP的抑制作用,从而能有效地将糖酵解与细胞生物能解偶联。F2,6BP本身是受到一种双功能酶,磷  相似文献   

18.
诱导和维持T细胞耐受是免疫系统区分自我和非我的关键。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utoimmune regulator,AIRE)作为转录因子,在胸腺髓质上皮细胞中可驱动一系列组织特异抗原基因的表达,从而在诱导中枢免疫耐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复杂一些,清除耐受是其重要机制之一。外周淋巴结的基质细胞可表达部分组织特异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激活并最终清除它。中枢免疫耐受和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可清除潜在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维持对自身组织耐受。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将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DCs能够摄取和呈递抗原表达共刺激分子,并迁移到淋巴器官激活T细胞,进而启动免疫反应。在肿瘤发展过程中,DCs不仅能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还可以诱导免疫耐受。现对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免疫治疗中基于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多种治疗方法。相关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肿瘤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演化中的作用、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以及改进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T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结合肿瘤相关抗原和T细胞表面CD3分子,通过将T细胞与肿瘤细胞桥联而激活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是肿瘤免疫治疗中极具潜力的策略之一。该疗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血液肿瘤的治疗,但在实体瘤治疗领域进展缓慢。就近年T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解决策略进行综述,以探讨未来有可能改善其疗效的潜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