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蝗虫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旺鹏  张龙  闫跃英  严毓骅 《生态学报》2003,23(9):1924-1928
采用行为生测法和触角电位法研究了感染蝗虫微孢子虫病的东亚飞蝗对其聚集信息素粗提物的行为反应。在第3龄时部分蝗虫每头接种10^6个蝗虫微孢子虫,与健虫同一条件下饲养。用二氯甲烷从健康蝗虫的粪便、体表或卵囊中抽提聚集信息素,粗提物经纯化和浓缩后保存于冰柜中待用。结果表明,感病飞蝗对其信息素的感受能力下降,聚集行为反应减弱。行为生物测定发现,微孢子虫病对第4龄雌性蝗虫和第5龄蝗虫的聚集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第4龄雄蝗的影响较小;总的看来,信息素粗提物对感病雄蝗和高龄蝗虫的作用分别高于对感病雌蝗和低龄蝗虫的作用。触角电位(EAG)测定表明,感染了微孢子虫病的东亚飞蝗蝗蝻和成虫,对其信息素粗提物的敏感性降低,且对不同来源的聚集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不同,其中对从雄性成熟蝗虫、第4龄蝗蝻及第5龄病虫的粪便中抽提制备的信息素粗提物、第4龄蝗蝻粪便挥发物、第4龄蝗蝻活虫体表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显著下降;但对第5龄雌蝗和第5龄散居型蝗虫的粪便抽提物的电生理活性,病健虫无明显差异。此研究结果证明,施用微孢子虫治蝗时,微孢子虫对蝗虫的聚集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为微孢子虫的控害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蝗虫微孢子虫对东亚飞蝗卵黄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免疫学方法,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感染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后体内卵黄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病蝗虫与对照健虫相比,卵黄发生有严重障碍,脂肪体和卵巢中卵黄原蛋白或卵黄蛋白含量极低,导致感病雌虫丧失产卵能力。脂肪体中卵黄原蛋白含量最高峰健虫为18.7 mg/mL,而病虫只有4.7 mg/mL;血淋巴中卵黄原蛋白含量最高峰健虫为7.6 mg/mL,而病虫只有2.6 mg/mL;卵巢中卵黄蛋白含量最高峰健虫为73.4 mg/mL,而病虫只有4.9 mg/mL。  相似文献   

3.
陈建新  沈杰  宋敦伦  张龙  严毓骅 《昆虫学报》2000,43(-1):109-113
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作为活体寄主,将4龄蝗蝻接种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后,对虫体总脂含量和血淋巴中的甘油脂含量、脂肪酶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的寄生可导致东亚飞蝗虫体总脂含量和血淋巴甘油酯含量大幅度下降及血淋巴脂肪酶活力大幅度上升。根据病虫生理指标提出了一种新的病级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东亚飞蝗成虫活动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春光 《昆虫知识》1993,30(5):270-274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亚飞蝗新蝗区——海南热带稀树草原蝗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岩钦 《生态学报》1995,15(1):12-22
本文通过东亚飞蝗在海南岛近6年来的田间发生动态,参考本岛近500年来该种害虫的发生为害资料,结合本岛飞蝗发生地近百年来的生态地区的演变特征分析,提出了海南东亚飞蝗蝗区是“热带稀树草原蝗区”。该蝗区系由于本岛多年来不合理的伐林造田,使大面积的原始林林破坏,生态环境亚化,气候干旱,而演变为次生的热带稀树草原生境而成。这与由大沙河三角洲而成的大陆温带蝗区,在形成原因、结构特征与控制对策等方面完全不同,因  相似文献   

6.
蝗虫微孢子虫及其在蝗害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龙 《生物学通报》1999,34(2):11-12
扼要阐述了蝗虫微孢子虫的生活史,形态特征及其防治蝗虫的原理和方法。指出用蝗虫微孢子虫治蝗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蝗虫微孢子虫及其在蝗害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扼要阐述了蝗虫微孢子虫的生活史、形态特征及其防治蝗虫的原理和方法。指出,用蝗虫微孢子虫治蝗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微孢子Paranosema locustae感染条件下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实时定量PCR最适内参基因.[方法]本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东亚飞蝗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1...  相似文献   

9.
通过Wright's染色和光学显微镜对不同地区东亚飞蝗的血细胞进行了观察,发现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血细胞包括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和类绛血胞4种类型.原血胞的细胞核为红色,而其它3种血细胞的细胞核均被Wright's染液染成红色和蓝色2种类型.故认为浆血胞是...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用0.45T的稳定磁场处理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若虫和成虫,在温度为(35±2)℃、光周期为(L∶D=10∶14)、光照度12000lx、相对湿度64%的光照培养箱中饲养,历时38d,发现该磁场对东亚飞蝗体表色素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草绿色、乳黄色和浅白色等几种颜色,对开发昆虫宠物市场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东亚飞蝗飞翔时的体温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般情况下,昆虫在静止时期的体温,大致接近于环境温度;在飞翔时,由于虫体新陈代谢速率增大(如 Krogh and Weis-Fogh测定沙漠蝗飞翔时的代谢速率约相当于静止时的15至50倍),体温与环境温度有明显的区别。一些昆虫学工作者如 Oosthuizen、Krogh& Zeuthen、Sotavalta、Weis-Fogh、Church等曾对天蚕蛾、熊蜂、蛱蝶、沙漠蝗飞翔时的体温进行过测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研究东亚飞蝗二型生物学特性的一部分报导,目的在于通过二型生物学特性的比较,阐明二型在种群数量变动上的某些特点。实验结果指出:1.散居型飞蝗的发育速度大于群居型。低密度虫群的成活率亦高于高密度虫群。2.散居型成虫产卵量高于群居型,其卵小管数目也比后者稍多。3.若以食物吸收量与取食量的干重比例为指标,则散居型食物利用系数低于群居型。4.群居型体内水分含量比散居型低,但脂肪含量则比散居型高,实测结果前者的耐寒性比后者略强。此外,本文还简单讨论了二型的上述特性差异在飞蝗猖獗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的生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郛 《昆虫学报》1956,(2):145-168
飞蝗是古今中外农业上严重害虫之一,因为它有:(1)巨大的损耗植物的能力,取食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禾本科经济作物;(2)显著的成群习性,能聚集成群生活,集中为害或成群迁移;(3)巨大的飞翔能力,在短时期内大量迁飞到远近各处,扩大分布地区,增加为害面积;(4)巨大的生殖能力,一年内发生一代或两三代,每代产卵数量甚大。  相似文献   

14.
郭郛 《昆虫学报》1958,(4):355-360
昆虫咽侧体(corpora allata)虽然早在1828年为J.Muller解剖东方(虫非)蠊 Blatta orien-talis时发现,但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经Wigglesworth在吸血蝽蟓Rhodnius 中证实它是昆虫内分泌器官之一,对昆虫的蜕皮、变态、生殖等有密切的关系。 Heymons(1899)记载 Bacillus rossi(螳螂科)的咽侧体组织构造是呈同心层状的腺  相似文献   

15.
东亚飞蝗的内部解剖和组织构造是作者等近年来工作的一部分,在1955年曾发表了消化系统的部分,现在把生殖系统部分赓续刊出,以供有关方面参考。本文承梁静莲同志绘图,谨此志谢。 蝗科的生殖系统解剖在文献中有很多资料,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如Snodgtass(1935)曾研究了 Dissosteira carolina L.的内部解剖;Fedorov(1927)对Anacridium aegyptium L.  相似文献   

16.
自1921年勿万洛夫氏B.P.Uvarov发表了蝗虫变型学说以来,昆虫学者们针对两型的差异,在形态上,蝗蝻的生活习性及成虫生殖力等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飞蝗变型的知识已逐渐丰富起来。但关於飞蝗成虫习性的认识,过去尚不够十分明确,因而有些学者误认为散栖型飞蝗的习性是离群散棲,不群聚亦不高飞远扬,甚至以此习性作为区分两型的论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高慰曾 《昆虫学报》1965,(6):603-609
本文对东亚飞蝗两型的卵、蝻及成虫的形态以及成虫的生殖、消化两系统各器官的长度进行了比较,试图明确两型在形态与解剖方面的差异。 研究方法 所用材料,除室内试验用卵系来自山东德州内涝蝗区(后经在北京室内饲养至第三代)外,其他省采自河南浚县蝗区。群居型蝻及成虫均系自野外采得一、二龄蝻,置于田间铁纱笼内(笼容积为33×33×33立方公分)饲养获得。每笼放幼蝻300头。散居型蝻  相似文献   

18.
接着东亚飞蝗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之后,现在把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组织构造整理出来以供参考,由于排泄器官相当分散,与循环系统又有一定的连系,所以也附带在本文中叙述。 前人对于昆虫的循环系统研究工作可以参考的有 Albrecht(1953)所著飞蝗解剖一书;Snodgrass(1903)作过 Dissosteria carolina 的内部解剖;Hodge(1936、1939、1940)对  相似文献   

19.
洪泽湖蝗区东亚飞蝗发生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洪泽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黄淮平原上最大的自然蓄水库。解放前,由于湖水位不能控制,沿湖土地直接受湖水位升降的波及和湖水顶托的影响,不能常年耕种,滨湖滩地及内涝洼地均沦为季节性荒地,遍布荒滩草洼。因此,洪泽湖及其沿岸地区具备了飞蝗猖獗发生的生态地理条件而成为我国具有历史性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sis  相似文献   

20.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在中国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东亚飞蝗系相当典型的草原型昆虫,它具有草原型昆虫的生活特征,如对温湿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喜光,运动器官发达,能作远距离迁移,有群集习性等。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农业区边缘的草原地带,故易于造成农业大灾害,为中国历代著名大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