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海南铜铁岭热带低地雨林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样方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海南岛铜铁岭热带低地雨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外貌特征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在2600m2样方中,有维管束植物88科186属258种;优势科为番荔枝科、大戟科、茜草科、樟科、芸香科、桃金娘科等.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10种类型,热带分布的属占绝对优势,达94.89%.群落的生活型以高位芽为主,群落外貌主要由革质、单叶和中型叶为主的常绿阔叶林高位芽植物决定.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可再划分为2~3个亚层.种群频度分布规律为A>B>C>D>E 按Raunkiaer将频度指数划分 ,属于A级的种类占优势,为总种数的70.54%,大部分种类具有10个以下个体.乔木径级分布呈金字塔形,小径级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海南铜铁岭地区植被类型为热带低地雨林,其垂直分布变化不太明显。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1科、664属、1243种(含变种)。该区系热带性质强烈,其中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各占总属数(除去世界属)的28.64%和28.01%;在种级水平上,热带成分占绝大多数;本地区中国特有种279种,占总种数的22.65%,其中海南特有植物121种,占该地区中国特有种的43.37%。讨论了该地区与临近4个不同纬度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海南铜铁岭种子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据调查海南铜铁岭有野生种子植物165科681属1279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5种;双子叶植物135科516属1025种;单子叶植物27科152属249种。在这些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珍稀濒危植物61种。统计结果表明:有材用植物约401种、药用植物623种、油脂植物86种、芳香植物58种、蜜源植物102种、纤维植物56种、野生果树66种、观赏植物196种、饲料植物51种、绿肥植物22种、杀虫植物24种、单宁植物27种、淀粉植物16种。对其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4,自引:8,他引:56  
对中国蕨菜植物区系组成和科属的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具有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区系联系广泛、热带性质显著以及特有现象不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南岳衡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岳衡山蕨类植物共计235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36科75属。区系分析表明:该地蕨类植物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同时也显示出该区蕨类植物区系向温带渗透和过渡的性质,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均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型为主,而种以温带分布型为主。热带、亚热带分布型在该区有18科38属69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50.00%、50.67%和29.36%;其中泛热带分布型有14科21属5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38.89%、28.00%和2.13%;温带性分布型有3科18属158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8.33%、24.00%和67.23%。表明泛热带分布型是该区科、属最重要的分布类型;在种的区系上,温带性成分占明显优势,反映了该区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交汇与兼容。该区虽没有自己的特有属,但具1种特有种,而且中国特有种丰富,共计46种,占总种数的19.57%。该区系与周邻联系广泛,地理成分以华东成分为主。在区系关系上,该区与武夷山、庐山的关系密切,而与万佛山的关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海南省一些蕨类植物新记录,包括1属——龙津蕨属(Mesopteris Ching),1变种——白斑凤尾蕨(Pteris grevilleana var.ornata Alderw.)和7种——假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hekiana Sa.Kurata)、疏网凤了蕨(Coniogramme wilsonii Hieron.)、黑叶角蕨[Cornopteris opaca(D.Don)Tagawa]、大羽双盖蕨(Diplazium megaphyllum(Baker)Chris)、龙津蕨[M.tonkinensis(C.Chr.)Ching]、羽叶新月蕨[Pronephrium parishii(Bedd.)Holttum]和光羽毛蕨(Cyclosorus calvescens Ching)。凭证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7.
贡嘎山蕨类植物区系的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贡嘎山蕨类植物区系共含40科,93属,399种,最主要的是耳蕨属Polystichum,鳞毛蕨属Dryopteris,蹄盖蕨属Athyrium以及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等系统演化上较高级的类群,所含的种子是喜马拉雅和中国西南当地分化的种;其特有成分多为新特有属,可认为它是随青藏高原隆起而形成的较年青的蕨类区系,热带属在本区数量多而种类少,在山上河可与北温带种类并存。贡嘎山处于蕨类物种东  相似文献   

8.
广东蕨类植物区系的特点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广东蕨类植物区系共有56科139属464种,其中含有很多原始的类型及孑遗种.区系分析表明:①广东有3个单型科.9个单型属及4个木本属;②以热带至亚热带分布科为主,占39.3%,另泛热带科占33.9%,广布科占21.4%.温带科仅占7.1%;③单种属和少种属占绝对优势.共占77.0%.又以泛热带属(41属)和热带至亚热带(41属)占优势.共占59.0%,此外亚热带属(36属)亦占25.9%,而温带属(12属)和广布属(9属)较少;这种分布格局显示了热带区系成分向亚热带地区渗透和过渡的特点;④广东蕨类区系与广西(特别是东南部)最为相似,属相似性指标达0.84,种的相似性系数亦达0.62,广东与海南、湖南南部、福建、江西南部亦较相似,充分显示了华南蕨类植物区系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浙江大山峰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建新  胡伯智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2289-2294
在野外调查和褴理资料的基础上,大山峰共有蕨类植物33科58属98种和2变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卷柏属和复叶耳蕨属。通过对区系组成、性质和特征的分析,表明该区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属、东亚分布种为主,表现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区系综合系数为-0.290.在相比较的8个山地区系中位居第6;在区系关系上,该区系与天日山、三清山、武夷山区系关系密切,可以归入同一自然区,而与帽儿山区系父系疏远。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大鹏半岛蕨类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深圳市大鹏半岛的蕨类植物共有105种,它们隶属于35科、65属。其中含5种以上的科有水龙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 pterid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 ri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鳞始蕨科(Lindsaeaceae)。其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均以热带至亚热带为主,分别占总科数的54.26%,总属数的92.86%以及总种数的70.87%。单属科和单种属的比例较高,分别占总科数的54.26%,总属数的69.23%。按生长基质的不同,将大鹏半岛的蕨类植物划为土生、石生、水生和附生四种生态类型,其中以土生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海南植物区系的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宏达 《生态科学》2001,20(1):1-10
记载海南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表明蕨类植物区系已有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孑遗,又有白垩纪以来的现代蕨类,它们都存在着许多特有种;裸子植物则以泛热带成分及华夏成分为主;有花植物包括全球植物区系8个植物区的成分,而以热带成分全球性分布成分最多。最后,文章分析了海南植物区系多样性的地史背景及自然条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海南植物区系的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张宏达 《生态科学》2001,20(Z1):1-10
记载海南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表明蕨类植物区系已有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孑遗,又有白垩纪以来的现代蕨类,它们都存在着许多特有种;裸子植物则以泛热带成分及华夏成分为主;有花植物包括全球植物区系8个植物区的成分,而以热带成分及全球性分布成分最多。最后,文章分析了海南植物区系多样性的地史背景及自然条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尖峰岭的维管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国瑷  洪小江 《广西植物》2008,28(2):226-229
概述了尖峰岭的自然条件与植被现状,对尖峰岭维管植物的区系组成与特点加以描述,并与临近植物区系相比较。与此同时,作者在野外植物多样性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新记录植物,以及尖峰岭存在的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生境中的附生鸟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和地生网脉铁角蕨(Asplenium finlaysonianum)的光合特征和光合诱导特性,来研究不同生态型蕨类植物的光斑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种蕨类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没有显著差异,但网脉铁角蕨的最大气孔导度远远高于鸟巢蕨,表明后者具有更强的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在暗处理3/J',时接着光照(光强为20I~mol-m-2,s。‘)30分钟后,网脉铁角蕨的初始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鸟巢蕨。连续照射饱和强光后,网脉铁角蕨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50%(T50%)和90%的时间(T90%)比鸟巢蕨短:网脉铁角蕨和鸟巢蕨的T50%分别为0.57和5.31分钟,T90%分别为5.85和26.33分钟。诱导过程中,气孔导度对强光的响应明显滞后于净光合速率。鸟巢蕨达到最大气孔导度的时间明显比网脉铁角蕨慢,但在光合诱导消失过程中2种蕨类植物的光合诱导维持能力却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与大多数地生林下植物(如网脉铁角蕨)相比,附生鸟巢蕨的水分保护比碳获得更重要,但却限制了附生蕨对光斑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化石及现代植物资料,海南岛第三纪种子植物有53科,其中古近纪已出现48科,新近纪降至25科,第四纪晚期有89科,现代增加至233科.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古近纪时,泛热带科占当时科总数的45.8%,热带-亚热带科占8.3%,亚热带-温带科占31.3%,其中出现了很多海南岛现代植物区系的表征科,如冬青科、壳斗科、金缕梅科、樟科、桃金娘科、罗汉松科、棕榈科、红树科、梧桐科和松科等,基本形成了现代海南岛植物区系的雏形.新近纪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冷,本区植物区系组成大幅度减少,热带性质也明显减弱,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科仅占当时海南岛植物区系全部科的32.0%,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12.0%,而亚热带-温带分布的科所占比例有所升高,达36.0%.第四纪晚期至现代,随着气候逐渐回暖,本区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逐渐加强.第四纪晚期泛热带科占当时科总数的49.4%,热带-亚热带科占12.4%,亚热带-温带科占19.1%,区系特征逐渐接近现代.现代海南种子植物区系中,泛热带分布科占科总数48.1%,热带-亚热带科占18.9%,亚热带-温带科占15.9%.总体上,海南岛第三纪早期的古近纪、第四纪晚期一直到现代均以泛热带分布的科占优势,而第三纪晚期的新近纪本区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较弱.整体上反映出海南岛新生代种子植物区系的演变特征与古近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海南岛不同海拔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现状,在鹦哥岭山地雨林的择伐林中按高、中、低3个海拔区分别设立50个10m×10m的固定样方,并对植被、土壤、凋落物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鹦哥岭山地雨林的生物量较低,地上生物量仅为152.6 t hm-2,乔木层生物量为142.6 t hm-2;乔木层的生物量,高海拔区明显高于中、低海拔区,分别为197.6 t hm-2,112.2 t hm-2和117.8 t hm-2;生物量的分配规律是乔木层>枯倒木>凋落物,分配比例为94.22%:2.90%:2.88%,树干>树枝>树皮>树叶,分配比例为72.63%:15.35%:9.23%:2.79%;因择伐林的原因,大径级和特大径级木的比例偏低,小(5cm~19.9cm)、中(20cm~35.9cm)、大(36cm~47.9cm)、特大径木(≥48cm)生物量分配比例为35.89%:26.24%:16.01%:21.86%;鹦哥岭山地雨林经过30多年的恢复,仍然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因此固碳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