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是1986年由美国癌症中心首先从淋巴增生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得到的一组嗜人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病毒,与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 7,HHV-7)及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同属于疱疹病毒B亚科.  相似文献   

2.
经RTPCR从人新鲜扁桃体组织中扩增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中的Bbox(88~162残基)的cDNA,构建于载体pUC19,经测序后与GenBank中报道的已知序列完全一致,再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QE80LDHFR中,表达并鉴定目的蛋白.经Ni2+亲和层析柱、多粘菌素B层析柱纯化获得高纯度的DHFRHMGB1Bbox蛋白,然后将此重组HMGB1Bbox加入到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37℃,5%CO2下,刺激PBMCs6h,用ELISA检测PBMCs释放TNFα、IL6的量,经检测后证明纯化后的重组HMGB1Bbox能显著地刺激PBMCs释放致炎因子TNFα、IL6.HMGB1Bbox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MGB1Bbox的作用机制以及新型抗炎制剂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常常作为评价细胞介导免疫的体外测定方法。当单核细胞被特异性抗原刺激时,就能产生具有免疫特异性的淋巴细胞r干扰素(IFN—γ)。例如,血清阳性供者单核细胞,在对单纯泡疹病毒、Epstein-Bart病毒、巨细胞病毒、牛痘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以及流感病毒等抗原的应答中能够产生IFN—γ。  相似文献   

4.
采用梯度离心的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浓缩的人白细胞悬液中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从猕猴新鲜脾脏中研磨分离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猕猴脾脏淋巴细胞作为免疫原,每次通过耳缘静脉注射4×108个细胞免疫日本大耳白兔,每周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制备兔抗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兔抗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免疫血清。体外培养人和猕猴胚胎至囊胚,采用制备的免疫血清,分离人和猕猴囊胚内细胞团,用于建立人和猕猴胚胎干细胞系。结果如下:(1)用半微量细胞毒实验法测得兔抗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血清和兔抗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免疫血清的效价分别为1∶320和1∶640;(2)两种免疫血清成功地裂解了15个人囊胚和33个猕猴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分离出了内细胞团,表明免疫血清的制备取得了成功,为建立人和猕猴胚胎干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B淋巴细胞膜上带有Epstein-Barr(EB)病毒受体,用EB病毒转化人B淋巴细胞是获得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的重要方法之一。最近David等报道,先用EB病毒转化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患者的脾脏B淋巴细胞,再将转化了的B淋巴细胞和人骨髓瘤细胞WL-L_2-727融合,获得迄今为止分泌抗体滴度最高的人—人杂交瘤312A和914,能稳定分泌抗体达12  相似文献   

6.
人巨细胞病毒AD169株感染家兔致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用家兔作HCMV感染致病机制模型研究,用家兔荧光法及病毒再分离技术考证了感染期间的病毒血症动态。观察到兔在原发性病毒感染后的第13无病毒首先在单核细胞(MC)、淋巴细胞(LC)中显现,并向血浆排放病毒,进而随血道播散至全身组织,引起相应靶器官感染致病。  相似文献   

7.
用从美国引进的 Vero E—6细胞株接种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病人的早期血清标本19份,全血4份,从中分离出21株与 HFRS 相关的病原体。分离阳性率达91.3%。用感染细胞制成的滴片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在21份阳性的材料中有颗粒状(15份)及片状(6份)两种形态的特异性荧光,从这些分离出的病毒株中选2种不同形态的“H8205”及“H8278”病毒株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排除了呼肠、疱疹、新疆出血热、森林脑炎等病毒。证明这两种形态的荧光都是分离出 HFRS 病毒引起的特异性荧光。肾综合症出血热病原分离自1978年 Lee 等用黑线姬鼠分离传代成功以后,我国学者宋干、严玉辰等人最近也从黑线姬鼠、褐家鼠中分离到 HFRS 病原相关因子,并适应于 A549及 Vero E—6细胞中,但从目前的文献报告中尚未见到用 VeroE—6细胞从患者血清中直接分离出 HFRS 病毒的报告。本文介绍1982年4—12月我们用 Vero E—6细胞直接从病人血清中分离 HFRS 病毒及对所分离出的病毒株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长期冻存后PBMCs总数及各亚型的变化,评价PBMCs的长期冻存效果。方法:收集志愿者外周血PBMCs,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液氮冻存后PBMCs细胞总数及其亚型的变化。结果:长期冻存后,PBMCs总细胞量和细胞活力无显著改变(P=0.19, P=0.32);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但B细胞比例增多(P0.01),单核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01);低温保存影响活化的T细胞和Tregs细胞数量(P0.05, P0.05),其中初始Tregs和记忆Tregs显著减少(P0.05,P0.01)。结论:PBMCs长期冻存会影响B细胞,单核细胞、活化T细胞和Tregs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用EB病毒(EBV)感染B淋巴细胞,建立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B—LCL)。然后,用含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S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感染B—LCL,应用问接免疫荧光检测核衣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B淋巴细胞经EBV感染4周左右,可形成永生化B—LCL。成功转化后的B—LCL,体积增大,且增殖的淋巴细胞积聚成团。汉滩病毒S基因在B—LCL中能有效表达核衣壳蛋白。含S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感染的B—LCL可用作HTNV核衣壳蛋白特异性CTL活性研究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0.
在动物模型中证实某些乳头瘤病毒的L1蛋白衍生的类病毒颗粒(VLPs)能够保护抗活病毒攻击。作在人类志愿中测定了Ⅱ型人乳头瘤病毒L1 VLP候选制剂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这种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高水平的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抗Ⅱ型乳头瘤L1抗原的淋巴细胞增生于第二剂接种后明显出现。此外,在用6型和16型乳头瘤病毒的异源性L1 VIP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呈现淋巴细胞增生,从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测出乳头瘤病毒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及IL—5的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增加。这种乳头瘤病毒VLP疫苗候选制剂既诱导强有力的B细胞应答,又诱导T细胞应答,而且协助性T细胞表位似乎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及非本病的发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反应机制及与非本病发热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同时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EBV-DNA载量加以确证。方法选取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30例(IM组),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患者30例(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EBV-DNA载量,采用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IM组与对照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1.776,P0.001),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降低(F=4.008,P0.050),同时CD4~+/CD8~+比例明显下降(Z=6.653,P0.001)。IM组EBV-DNA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以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为主,T淋巴细胞亚群结合血清EBV-DNA病毒载量的联合检测对IM及非本病的发热患者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类疱疹病毒6型及其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6,HHV-6)是1986年从淋巴增殖异常患者及艾滋病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首先分离到的一种具有疱疹病毒形态和嗜淋巴细胞的新病毒。人类感染HHV-6十分普遍,多为隐性感染。可在60%~80%儿童及成人血清中查到HHV-6抗体。HHV-6是婴儿急疹(玫瑰疹)的病原体,并证实与淋巴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人的感染等有关。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和艾滋病病人的增多,HHV-6感染变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序言 生命早期的婴儿常常发生EB病毒(EBV)感染。这些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或者伴轻度非特异性表现。EBV感染在世界发达地区和当年轻成人原发或初期感染时往往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此病毒最初是在伯基特氏淋巴瘤持续感染的淋巴细胞系中发现的。EBV感染首先是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EBV原发感染后继续庇护该病毒染色体组,并保持其潜伏感染,很可  相似文献   

14.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用EB病毒(EBV)感染B淋巴细胞,建立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B-LCL).然后,用含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HTNV) S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感染B-LCL,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核衣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B淋巴细胞经EBV感染4周左右,可形成永生化B-LCL.成功转化后的B-LCL,体积增大,且增殖的淋巴细胞积聚成团.汉滩病毒S基因在B-LCL中能有效表达核衣壳蛋白.含S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感染的B-LCL可用作HTNV核衣壳蛋白特异性CTL活性研究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最先是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疱疹病毒。其抗原性和遗传学特性与疱疹病毒1型,疱疹病毒2型,巨细胞病毒(CMV),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及EBV均不相同。后来发现HHV-6是幼儿急疹(ES)的病原体。本文就HHV-6的血清流行病学,从ES患儿中的分离检测,与HHV— 6感染有关的疾病及其病毒学特性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城疫(ND)是鸡新城疫强毒株引起的一种鸡的烈性传染病,目前疫苗接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手段。临床上曾分离到与中等毒力疫苗株Mukteswar高度同源的强毒株JS/7/05/Ch,其通过静脉注射后毒力显著增强。为了探究JS/7/05/Ch经血液途径毒力增强的机制,本研究选用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为研究模型,分析基因Ⅲ型NDV在PBMC中的靶细胞。细胞分选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可诱导PBMC中单核细胞的增殖。实验组病毒感染后单核细胞相对占比上升,感染后1d Mukteswar组(Muk组)单核细胞占比16.3%,JS/7/05/Ch组(JS组)为13.21%,而对照组单核细胞仅占比3.18%。荧光定量PCR测定分选后各细胞中的病毒载量,感染后3d JS组单核细胞中的病毒含量与感染后1d相比极显著性增加(P<0.01)。感染后1d病毒以感染淋巴细胞为主,而在感染后3d单核细胞的相对病毒含量均超过淋巴细胞占据主导地位,Muk组和JS组分别为54.2%和60.2%。综上所述,基因Ⅲ型NDV在PBMC中的靶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这为进一步研究这对基因Ⅲ型模式病毒毒力差异的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证实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在体外培养的长爪沙鼠、金黄地鼠、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人外周血白细胞及单核细胞中的增殖。沙鼠和地鼠腹腔巨噬细胞对EHF病毒的敏感性要高于Vero-E_6细胞,而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敏感性却低于其他三种培养的细胞。野鼠型EHF病毒(A_9株)和家鼠型EHF病毒(R_(22)株)在三种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繁殖能力未见明显差异。在人外周血白细胞中,其单核细胞对EHF病毒(A_9株)的敏感性高于淋巴细胞。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后4天的病毒滴度可达10~(-3.0)。以上结果说明EHF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中能繁殖和释放感染性病毒,这表明单核巨噬细胞在鼠、人体内EHF病毒感染的建立及病毒在体内扩散至各器官过程中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即起其靶细胞和扩散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PCR技术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 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 PCR和RNA 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 PCR结果为79阳性,DNA 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 PCR和DNA 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 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自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Aids)先兆症淋巴结病(LAS)分离到一种病毒,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美国Gallo自Aids患者分离出逆转录病毒。后来证明,两者是相同的,但与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Ⅰ、Ⅱ型不同,称为HTLV-Ⅲ病毒,是Aids的致病因子。 Aids是1981年发现的一种高死亡率疾病。HTLV-Ⅲ病毒侵袭人的OK74或辅助T细胞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14株实验感染家兔,用免疫荧光法及病毒培养技术研究了家兔病毒血症动态,发现感染后第6天,病毒抗原首先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中出现;次日,亦可见于粒细胞中,第10—12天的抗原反应较强,第15天则明显减弱至消失。而在红细胞及血小板中始终未见明显的抗原反应。从感染后第3—13天的血浆中分离出病毒;感染后第6—15天,外周血单核细胞病毒分离阳性。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接种局部增殖后,侵入血液,并在白细胞中复制增殖,可能使病毒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其它组织脏器,造成因血传播引起的靶器官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