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172 kb大小的线性双链DNA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EBV编码的微小RNAs (miRNAs)可以调节病毒和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并且在癌症发生发展中起着多种作用.本文综述了EBV编码的miRNAs (EBV-encoded miRNA,EBV miRNAs)在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侵袭转移、抗凋亡、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对于EBV相关肿瘤诊断标志物的潜在意义. EB病毒编码的miRNAs也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EBV相关肿瘤治疗的一个候选靶点.  相似文献   

2.
选用Epstin-Barr病毒(EBV)基因组内部重复序列1(IR1)片断作为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引物,用于检测了31例不同病例活检组织和4例新鲜鼻咽组织经体外培养6周以上的新生上皮细胞内EBV基因,其中检出EBVDNA:高分化鼻咽癌5/5,低分化鼻咽癌4/4,何杰金氏病5/5,非何杰金氏病0/2,头颈其他肿瘤1/6,鼻咽慢性炎症0/5,正常鼻咽组织0/4;新生上皮细胞DNA抽提物;低分化鼻咽癌2/2,炎症0/1,正常人胚鼻咽上皮0/1;携带EBV基因组细胞系(Raji,B_(95-8)各1)2/2,致淋巴细胞转化之B_(95-8)病毒为10~(-4),PCR检测10~(-4)~10~(-6)均阳性,10~(-7)未检出。结果表明EBV与鼻咽癌与何杰金氏病有关,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仅8μm×0.1mm~2,贮存时间至三年仍可用于PCR检测EBV DNA,证实PCR是一种快速、灵敏和特异测捡EBV基因组的方法,可作为肿瘤和疚病病毒病因回顾性调直研究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3.
张溢  宋方洲 《生命的化学》2005,25(2):118-120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人类疱疹病毒,与淋巴系统、上皮细胞肿瘤相关。其编码潜伏性膜蛋白(LMPl、LMP2A和LMP2B)特别是LMP1,由于它是众多EBV编码蛋白质中唯一被明确证明能恶性转化原代B细胞、鼠成纤维细胞和人上皮细胞的蛋白质,所以被列为癌基因。最近对潜伏膜蛋白的研究显示.潜伏膜蛋白与病毒利用泛素蛋白酶系统来达到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等机制有关,研究这个过程也许可以开发新的策略来防治EBV相关肿瘤。  相似文献   

4.
裂解性复制诱导产生可视化重组Epstein Barr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病毒的整个基因组中研究基因的功能,分析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含有整个野生型EB病毒(EBV)基因组的BAC-EBV质粒(p2089),首先被转染EBV阴性的HEK293细胞,经潮霉素筛选建立了HEK293/p2089稳定细胞系.再构建pcDNA3.1( )/BZLF1和pcDNA3.1( )/BALF4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至HEK293/p2089细胞内,诱导EBV裂解性复制产生可视化的重组EBV颗粒.重组EBV颗粒感染Raji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和流式细胞仪记数GFP阳性细胞,根据这些"绿色Raji单位"确定病毒的滴度.在国内首次建立这种以细菌人工染色体(BAC)为基础的EBV感染性克隆技术,将允许对EB病毒基因组中任何基因的任何遗传修饰,为在整个基因组中对EB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对EBV与其相关的肿瘤如鼻咽癌发生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5.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其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仍是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确定了EBV侵入宿主细胞时的部分关键蛋白以及不同的模式。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220(EBV glycoprotein 350/220)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R2(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2)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病毒糖蛋白如gp42(EBV glycoprotein 42)、gB(EBV glycoprotein B)、gH(EBV glycoprotein H)和gL(EBV glycoprotein L)的相互作用,使得EBV能够有效侵入B淋巴细胞。由于绝大多数上皮细胞缺少CR2受体,病毒侵入上皮细胞的机制要比侵入B淋巴细胞复杂得多。主要有三种EBV进入上皮细胞的模式:①EBV通过感染的B淋巴细胞或郎罕氏细胞直接接触上皮细胞,"转移感染"进入上皮细胞;②EBV利用自身的相关蛋白与宿主相应的受体蛋白相结合后,通过膜的融合或内吞作用,感染上皮细胞;③感染EBV的上皮细胞经基底膜将病毒颗粒传递给邻近的细胞。本篇综述将介绍近年来在EBV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EB病毒(EBV)是一种疱疹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EBV可表达多种病毒microRNA(miRNA),并作用于细胞和病毒基因,参与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分化等多种功能,这与EBV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探索EBV编码miRNA相关靶基因及功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EBV的致病机制,也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启示。自EBV编码miRNA被发现以来,一些靶基因已经逐渐被验证。本文将对目前已验证的EBV编码miRNA的靶基因及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具有致瘤潜能的疱疹病毒,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EB病毒编码的潜伏性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作为其主要的致瘤蛋白,能通过细胞内多种信号传导通路,调节和控制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迁移与凋亡,从而在癌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LMP1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介导的信号通路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相关进展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张青竹  王云  罗兵 《生物磁学》2013,(26):5030-5036
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宿主细胞包括潜伏期和裂解期,它的即刻早期基因BRLFl编码产物Rta蛋白是EBV从潜伏期到裂解期的关键性调节因子。目前,Rta蛋白已成为治疗EBV相关肿瘤的靶蛋白,但有关BRLFl基因在EBV阳性淋巴瘤中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明确EB病毒即刻早期基因BRLFl在EB病毒阳性淋巴瘤组织中的变异规律,探讨其变异意义。方法:原位杂交筛选EB病毒阳性淋巴瘤(BL),提取EB病毒DNA。PCR结合DNA测序检测EBV阳性淋巴瘤中BRLFl基因多态性,应用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7例EBV阳性淋巴瘤标本,在27例BL阳性标本中成功扩增BRLFl基因,与B95—8标准序列比对分析,共发现20处无义突变和19处有义突变。8例属于BR1-A亚型,18例属于BRl—C亚型,1例属于BRl-E亚型,其中以BRl-A亚型和BRl-C亚型最为常见,分别为29.6%(8/27)、66.7%(18/27)。与EBVaGC、NPC和1W相比,4种人群BRLFl亚型的分布不同,其中BRl-A亚型更多出现在健康人群中,BRl-C亚型更多出现在NPC和BL中。在Rta蛋白功能区中,二聚体区域呈高度保守,在DNA结合区域和反式激活区域均检测出序列突变,16种CTL抗原表位中,只有NAA、QKE和ERP表位发生改变,且NAA和QKE在健康人群中突变率较高。结论:山东地区EB病毒阳性淋巴瘤BRLFl基因变异类型主要为BRl-A亚型和BRl-C亚型。BRl-C亚型可能与BL相关,发生在Rta蛋白DNA结合区域和反式激活区域的突变可能对其功能产生影响,多数CTL表位序列保守提示BRLFl可以用作EBV相关淋巴瘤免疫治疗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9.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 大约10%的胃癌组织细胞中可以检测到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s), 表明EBV感染与部分胃癌的发生相关. 为研究EBV感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本研究汇总了EBV相关胃癌的研究论文, 对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的22篇论文进行了Meta分析. 22篇入选的论文中收集的胃癌病例5475例, 检测到EBV阳性病例411例, EBV阳性率为7.5%. 在EBV阳性胃癌中, 男性检出率为11.1%, 女性检出率为3.0%, 男性检出率相当于女性检出率3倍多; EBV阳性胃癌与阴性胃癌相比具有较少的淋巴结转移; EBV阳性胃癌与癌组织发生部位相关, 并且残胃癌中EBV感染率较高. 依据组织学分型, EBV阳性胃癌弥漫型为8.1%, 肠型为8.0%. 统计分析显示, EBV感染与组织学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 被检标本类型包括存档蜡块和新鲜手术切除组织标本: EBV阳性率分别为7.9%, 6.5%. 统计分析表明, EBV相关胃癌与标本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 在地域分布方面, EBV阳性胃癌检出率美洲为9.4%, 亚洲为6.1%, 欧洲为9.1%, 统计分析显示, EBV相关胃癌与地域分布显著相关(P<0.05). Meta分析表明, EBV感染仅发生在胃癌组织细胞中, 并且与患者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发生部位及地域分布显著相关(P<0.05), 与患者肿瘤组织学分型、标本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果提示, EBV阳性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EBV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并在相关肿瘤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本文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鼻咽癌与健康对照全血EBV拷贝数。结果表明在73例鼻咽癌病人与83例正常对照中,NPC组中EBV阳性率为46.6%,对照组阳性率为13.3%。对照组平均EB病毒拷贝数为3.9×10~4拷贝/μgDNA,高于鼻咽癌组(1.7×10~5拷贝/μgDNA)。全血EBV的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相关,而裂解状态EBV在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更大。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全血EBV的检测可用于鼻咽癌的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Epstein- Barr病毒( EBV)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 HSV- 1)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 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男性2 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 3岁)的牙周炎部位,轻度龈炎部位的龈下菌斑,提取DNA后使用巢式PCR检测HCMV、EBV和HSV- 1,比较分析它们在同一患者不同部位的检出率。结果 牙周炎部位的HCMV检出率为38.7% ,EBV的检出率为5 8.0 % ,HSV- 1的检出率为30 .6 % ,2种以上病毒合并感染的检出率为4 0 .3% ;轻度龈炎部位的HCMV检出率为12 .9% ,EBV为19.4 % ,HSV- 1为9.7% ,2种以上病毒合并感染的检出率为8.0 %。这3种病毒及其合并感染在牙周炎部位的检出率均高于轻度龈炎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提示HCMV、EBV、HSV- 1与慢性牙周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诱发人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病理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EB病毒 (EBV ,Epstein Barrvirus)与人类多种肿瘤有关 ,尤其是与鼻咽癌和淋巴瘤的关系密切。为此研究了EB病毒在huPBL SCID嵌合体小鼠体内诱发人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特性及肿瘤发生机制。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出淋巴细胞 ,将之移植到SCID小鼠腹腔内 ,实验感染EBV ,观察肿瘤的形成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连续监测小鼠血清中人IgG的含量。分别用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人Alu序列 ,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组织中EB病毒小RNA分子EBER 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CD4 5、CD2 0、CD4 5RO、CD3) ,病毒基因(LMP1、EBNA2、BZLF1)的表达 ,以及细胞瘤基因蛋白 (p5 3、C myc、Bcl 2、Bax)在诱发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 ,实验中 34只感染EBV的huPBL SCID小鼠有 2 4只诱发出肿瘤 ,根据病理形态学特征、Alu PCR和免疫标志均证实诱发瘤是人源性B淋巴细胞肿瘤。原位分子杂交显示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ER 1,少数瘤细胞表达EB病毒BZLF1蛋白阳性 ,部分瘤细胞表达LMP1和EBNA2蛋白阳性。连续监测 12只huPBL SCID小鼠血清中人IgG含量 ,发现IgG水平随诱瘤时间延长和肿瘤生长有逐渐增高趋势。免疫组化显示诱发的 2 4例淋巴瘤组织p5 3、C myc、Bcl 2和Bax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3.33%、10 0 %、95 .83%、91.6 7%。结果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及其癌基因LMP1对上皮细胞的转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EB病毒(EBV)是一种人群感染率较高的致病性疱疹病毒,与伯基特氏淋巴瘤、鼻咽癌的关系最为明确。近年来EBV在上皮源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众多学的关注,而其癌基因LMP1在上皮源性肿瘤发病的病因学方面的作用更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综述就EBV进入上皮细胞、永生化上皮细胞的机制、LMP1的基本结构及其对上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作一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序言 生命早期的婴儿常常发生EB病毒(EBV)感染。这些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或者伴轻度非特异性表现。EBV感染在世界发达地区和当年轻成人原发或初期感染时往往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此病毒最初是在伯基特氏淋巴瘤持续感染的淋巴细胞系中发现的。EBV感染首先是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EBV原发感染后继续庇护该病毒染色体组,并保持其潜伏感染,很可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致瘤的乳多泡病毒(Papovaviruses)——猿猴病毒40(SV40)和多瘤病毒(Polyoma Virus),已经成为使人们产生强烈兴趣的对象。这是由于它们具有两种生物学特性。第一,它们是致瘤的,当把它们接种到适当的实验动物时,就会诱导出肿瘤。现代病毒学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这些病毒把一个正常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致瘤的乳多泡病毒(Papovaviruses)--猿猴病毒40(SV40)和多瘤病毒(Polyoma Virus),已经成为使人们产生强烈兴趣的对象。这是由于它们具有两种生物学特性。第一,它们是致瘤的,当把它们接种到适当的实验动物时,就会诱导出肿瘤。现代病毒学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这些病毒把一个正常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7.
人体上寄居大量的正常微生物群 ,在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时是内源性感染的原因菌 ,它们与肿瘤有无关系尚难定论 ,但有一些问题值得加以讨论。1 正常微生物群与肿瘤发生有没有关系 ?目前已知有些病毒能致病 ,包括腺病毒 (AV)、猿猴空泡病毒 (SV4 0 )、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牛乳头状瘤病毒 (BPV)、人类 T淋巴细胞瘤病毒(HTLV)、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EB病毒 (EBV)等。这些病毒通过诱导宿主细胞周期的一些调控因子发生改变而引起肿瘤。细胞周期素 E(cyclin E)是细胞周期调控中 G1— S期转换的主要促进因子…  相似文献   

18.
左建民  周玲  杜海军  付华  王琦  曾毅 《病毒学报》2005,21(3):235-237
鼻咽癌(NPC)在东南亚地区,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高达40/10万~60/10万。Epstein—Barrvirus(EBV)在鼻咽癌的病因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细胞中该病毒的存在为以CTL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靶位。过继性EBV特异性CTL,成功地治疗了骨髓移植受者体内出现的来自捐献者的免疫增生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显示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LMP2已经被证实可以诱发较强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而且也确定了很多CTL表位。目前许多关于EBV相关肿瘤治疗的研究都是针对LMP2的。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内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超过12%的人类肿瘤与病毒密切相关,如Epstein-Barr virus(EBV)、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es(HPV)、hepatitis B virus(HBV)、hepatitis C virus(HCV)、Kaposi’s sarcoma herpesvirus(KSHV)等。传统观点认为病毒调控细胞恶性转化及肿瘤发生主要与病毒编码蛋白相关,但随着组学和测序技术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病毒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些非编码RNA不翻译为蛋白质,仅在RNA水平参与对宿主细胞和病毒自身生命活动的多方面调控。现将针对长非编码RNA、短非编码RNA及microRNA在肿瘤中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EB病毒BNLF—1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蓝轲 《生命科学》2001,13(1):18-22,46
EB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群中,它的潜伏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EBV在潜伏感染的过程中表达一种潜伏膜蛋白1(LMP1),具有致瘤性,因此编码LMP1的基因BNLF-1被认为是EBV的瘤基因。BNLF-1基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鼻咽癌来源的EBV与标准株EBV比较存在相当的变异,而鼻咽癌来源的LMP1在致瘤性上也明显强于标准株LMP1。本文将综述BNLF-1基因生物学功能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并简要介绍变异型LMP1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