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生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研究远远落后于哺乳动物和昆虫的培养研究,其培养方法基本仍是套用哺乳动物或昆虫的细胞培养模式。尽管在几十年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而且原代培养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到目前为止除了淡水蜗牛胚胎BGE细胞系外,其他动物都还没有成功的建立长时间持续传代的细胞系。现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了总结,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的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化学通讯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复杂的方式和极端的重要性。无脊椎动物化学通讯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领域内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逐月研究了尼日利亚Mfangmfangpond中茄氏旗鳉全年的食性。其食谱按优势多寡出现的次序分别是陆生无脊椎动物、大型植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小型甲壳动物、沙粒和藻类。我们将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作为其食性的次级项,而全年都出现的有机体碎屑作为初级项。雄鱼较雌鱼捕食了更多的陆生无脊椎动物。茄氏旗在雨季有16项食物组成,但旱季只有7项。就相对重要性而言,陆生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在旱季更大,而大型植物碎屑、小型甲壳动物、沙粒和藻类则在雨季更大。成鱼较幼鱼更多地以外源性无脊椎动物为食。雌鱼较雄鱼有更强的觅食能力;同样,成鱼较幼鱼的觅食能力强得多.  相似文献   

4.
名次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名次期刊名称被引频次1植物学报 0 .82 3 1植物学报 1918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0 .814 2植物生理学通讯 11973植物生理学报 0 .7743昆虫学报 93 74植物生态学报 0 .63 44植物生理学报 8485昆虫学报 0 .613 5遗传学报 70 36遗传学报 0 .60 5 6植物生态学报 64 37水生生物学报 0 .5 667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63 28微生物学报 0 .4798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2 49生物工程学报 0 .4769动物学报 5 1010遗传 0 .46110水生生物学报 5 0 311动物学报 0 .42 5 11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43 912细胞生物学杂志 0 .413 …  相似文献   

5.
在黑水滩河上游河段选取5个断面调查了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及其生境特征,研究微观尺度环境因素对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河段共发现大型无脊椎动物29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各断面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均随着潜流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潜流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垂向水力梯度和垂向渗透系数是影响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值粒径。潜流层无脊椎动物群落变化也可能受到食物源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过滤系统,控制着潜流层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生物的化学通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绍文 《生物学杂志》2002,18(5):1-4,32
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相互之间的有着化学信息联系,昆虫,特别是社会性昆虫化学通讯是其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我们关于化学通讯的知识大多来自于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近来的研究已揭示在植物和植物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化学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7.
环境污染对几类水生无脊椎动物内分泌功能扰乱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EnminZOU 《动物学报》2003,49(5):551-565
近年来,在环境毒理学这门边缘学科中又诞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环境污染对内分泌功能的扰乱。研究发现,许多人工合成的杀虫剂和工业化合物能够扰乱脊椎动物的内分泌功能,这些化合物也存在于水环境中。近年来,这些环境有机污染物是否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内分泌功能同样具有扰乱作用成了环境内分泌学这个新领域的热点之一。由于近年来的研究侧重于腔肠动物、轮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及棘皮动物,因此,本文主要介绍有关环境污染物对这几类水生无脊椎动物内分泌功能扰乱的研究进展。另外,对环境污染对水生无脊椎动物内分泌扰乱这个研究热点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在从事环境污染对无脊椎动物内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时,研究者必须意识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在内分泌机制上的差异,不可随意地在这两大类动物类群之间互相引伸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系统之间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殊地理综合体和生态系统。水生无脊椎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群,是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其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能够反映出湿地的许多特征。本文总结了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组成特征,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湿地中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讨论了非生物因子(底质、温度、水文、溶解氧、pH、氮、磷等)、生物因子(植被、竞争和捕食)及人类活动干扰(电站建设、城镇化等)对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出了目前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及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昆虫化学信息物质的定义和分类,昆虫的化学通讯原理,以及利用化学信息物质在害虫综合治理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无脊椎动物占地球上整个动物种的80%,据Martignoni等的统计,从无脊椎动物中分离的病毒约1288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昆虫病毒,有1255种,螨类的病毒16种,除昆虫和螨类外的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约17种。 昆虫病毒中的杆状病毒,其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十分特殊,在整个病毒学中占有重要地  相似文献   

11.
昆虫的通讯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昆虫通讯行为中视觉、听觉和化学的三种通讯方式,及其在昆虫生长发育、繁殖和个体交往过程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该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也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及其感受机理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慧  严善春  彭璐 《昆虫学报》2008,51(2):204-215
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是鳞翅目昆虫化学通讯的主要工具,将种间、种内及无机环境各种化学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昆虫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本文综述了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的类型及化学感受机理新进展, 包括嗅觉途径、嗅觉感受相关蛋白、信息传导、编码、加工处理、整合输出、感受谱及味觉感受机理,为探索利用鳞翅目昆虫行为控制剂来监测、防治鳞翅目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植物或昆虫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层信息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生物间的信息交流形成信息网,调节生物种内和种间行为,支撑和维持植物和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应用可能会影响三级营养层间的化学信息通讯,进而干扰生物群落结构和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该方面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转基因抗虫作物环境安全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间化学信息通讯进行了简要概括;分析和归纳了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种植对植物和节肢动物间化学通讯的潜在影响及相关机制;讨论了该领域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前景.以期促进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加深对转基因抗虫作物群落结构动态潜在影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稻田水生昆虫在稻田生态系统功能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作者对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生昆虫多样性研究,系统地介绍了稻田水生昆虫的生态位分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采集技术方法与流程,为更好地开展稻田水生昆虫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水生双翅目昆虫是监测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理想对象。文章归纳用于监测重金属污染的水生双翅目昆虫的种类,重点介绍水生双翅目昆虫在重金属污染下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化及分子水平的变化,以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水生双翅目昆虫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生物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过程中通常用到指示类群,然而对于这些指示类群有效性的测度仍然十分欠缺.为探讨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的一致性及空间因子、环境变量的相对影响,作者于2010年4月对东苕溪流域源头溪流21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生昆虫7目44科92属130种.我们将水生昆虫群落划分成鞘翅目(C)、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EPT)和双翅目+广翅目+蜻蜒目(DMO)3个类群.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类群的群落一致性(r)较高,分别为C对EPTr=0.65 (P<0.001)、C对DMO r=0.67 (P<0.001)、EPT对DMO r=0.82 (P<0.001).方差分解表明环境变量是影响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空间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环境因子中影响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的关键变量大体相似,其中海拔、pH、平均流速和化学需氧量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我们的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不同类群的水生昆虫群落一致性很高,且对环境变量的响应也相似;因此,在水生昆虫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可考虑利用其中的某一类群,如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EPT)类群,作为有效的指示类群.  相似文献   

17.
芦康乐  杨萌尧  武海涛  管强  张科 《生态学报》2020,40(5):1637-1649
分别于2018年5月和8月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19(淡水补给区11处,石油开采区8处)处采样点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采样,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两个区域物种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季共采集到底栖无脊椎动物54种,主要以水生昆虫、腹足纲和软甲纲为主,淡水补给区和石油开采区各类群组成差异明显。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淡水补给区和石油开采区水体理化指标间差异显著(P0.05)。双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昆虫纲和腹足纲密度在两区域差异显著(P0.05),软甲纲和腹足纲密度在季节上差异明显(P0.05)。底栖无脊椎动物优势种共10种,淡水补给区指示物种8种,而石油开采区未发现有指示物种。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排序(nM DS)显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 RDA结果表明:淡水补给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Cond,TDS,Sal,pH,Eh,HCO_3~-,SO_4~(2-)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石油开采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HCO_3~-、NH_4-N。  相似文献   

18.
蛾类昆虫的种群繁衍离不开复杂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对蛾类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害虫的种群监测和绿色防控。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多样性体现在组分的化学结构及不同组成,而性信息素组分根据化学结构又可以分为0型、Ⅰ型、Ⅱ型和Ⅲ型。一般而言,一种昆虫的性信息素组分只属于其中的一种类型。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昆虫的性信息素组分属于混合型。因此,本文围绕使用混合型性信息素的昆虫,主要从性信息素的组成、分布、鉴定方法及行为功能等方面展开叙述,为深入认识蛾类昆虫丰富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外来植物往往可以入侵多种生境并受到多种昆虫的采食,而不同生境条件将可能会影响这些入侵植物对昆虫采食的防御策略。以入侵我国的克隆植物——空心莲子草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生长在水生生境、水陆两栖生境和陆生生境中的无性个体(分株),通过50%去叶处理模拟昆虫采食,分析不同生境下空心莲子草对模拟昆虫采食处理的生长及化学防御响应的差异。模拟昆虫采食处理显著抑制了陆生生境、水陆两栖生境以及水生生境下空心莲子草的根、茎、叶和总生物量,但对3种生境下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量分配(根冠比、根生物量分配、茎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均无显著影响。陆生生境下空心莲子草根、茎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水陆两栖生境和水生生境,根冠比显著低于水陆两栖生境和水生生境。模拟昆虫采食处理显著降低了空心莲子草的木质素含量,而对单宁和总酚含量影响不显著。生境对木质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陆生生境下空心莲子草单宁含量显著高于水陆两栖生境和水生生境,且总酚含量显著高于水陆两栖生境,表明陆生生境中空心莲子草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空心莲子草木质素含量与总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但在模拟采食情况下,其总酚含量与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无论模拟昆虫采食处理存在与否,空心莲子草单宁含量与总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空心莲子草存在昆虫介导的生长和化学防御之间的权衡,在昆虫采食的情况下可通过减少生长来增加对化学防御物质的投入,但生境对空心莲子草这种生长-防御权衡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0.
<正> 人类的通讯主要依赖语言,而许多昆虫都用气味进行化学通讯。科学家把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做化学信息素。化学信息素可以在同种生物之间交换,也可以在不同生物之间交换。根据其功能,化学信息素可分为三类:外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