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成虫对不同有机肥的趋性,为田间通过施肥防治韭菜迟眼蕈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3种有机肥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控制实验、Y型嗅觉仪实验及田间小区实验,研究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对不同有机肥的产卵选择性及嗅觉行为趋性。【结果】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对不同有机肥的趋性顺序为:豆粕、基质畜肥禽肥香油渣鹌鹑粪草木灰(P0.05)。成虫对豆粕、基质、畜肥等表现为正趋性;对鹌鹑粪、腐熟鹌鹑粪和草木灰表现为负趋性,并且成虫在这3种肥料上的卵量及田间施用小区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田间可在成虫羽化初期合理施用腐熟的禽肥(鹌鹑粪等)或草木灰等,在提高韭菜产量的同时又减少成虫落卵数量,从而控制韭菜迟眼蕈蚊发生量。  相似文献   

2.
夜蛾趋光特性的研究:复眼转化过程中的行为变异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影响蛾类趋光性和灯光诱蛾效果的因素很多。过去,国内外许多观察和实验都侧重在研究光源的辐射光谱和辐射强度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至于蛾类的主要感光器官的适应状态怎样影响趋光性,却极少引起注意。 陈元光等(1963)曾经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测出粘虫蛾复眼的暗适应过程大约为30—45分钟。Agee(1972)用电生理方法研究复眼,发现美国棉铃虫复眼在暗适应中,达到最高灵敏度的时间为30分至285分,雌、雄的平均时间分别为88分和115分;美国烟青虫雌、雄蛾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9分和121分。最近,李典谟等(1977)以复眼反射光的增强作为暗适应的指标,测出烟青虫蛾在暗室内暗适应时,复眼的转化速率很不一致。快的个体约经过1小时就达到最大反射值;慢的个体则需经过3小时,而绝大多数个体(79%)则在1—2(1/2)小时内。因此,他们推测在入夜后的一段时间里,田间昆虫的眼由昼眼转化为夜眼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并且认为这种差异会影响成虫对于灯光发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蛾是灯光防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检查一下在日夜交替的自然暗适应条件下其复眼状态究竟是否一致,复眼状态怎样影响着趋光性,以便深入地了解夜蛾类趋光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重要传播媒介。为了利用灯光诱控技术防治柑橘木虱,本实验于室内条件下研究柑橘木虱对波长为360 nm、400 nm、440 nm、480 nm、520 nm、560 nm和600 nm的LED光源和不同光照强度趋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对7种单色光都有正趋向性。其中雌雄混合存在时对400 nm的紫光趋向性最强,其次是560 nm的绿光;单独处理时,雌成虫对400 nm的紫光趋性最强,其次是520 nm的绿光,雄成虫则是对520 nm的绿光趋性最强,其次是400 nm的紫光。在200μw/cm 2到1000μw/cm 2的光照强度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柑橘木虱雄成虫趋光行为逐渐增强,在光照强度为1000μw/cm 2时趋光行为最强,但雌成虫趋光行为变化不明显。该研究表明:柑橘木虱雌雄成虫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且对光谱和光强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一结果可为柑橘木虱田间的灯光诱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袁善奎  周明国 《遗传学报》2004,31(4):363-368
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均获得了玉蜀黍赤霉野生敏感菌株对多菌灵(carbendazim,MBC)的室内抗药突变体。这些抗药突变体一部分表现低抗(low resistance.LR),即能在临界致死剂量1.4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但不能在10μg/mL浓度以上生长,且对二氯苯胺甲酸甲酯(N-3,5-dichlorophenyl carbamate,MDPC)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另一部分表现高抗(high resistance.HR).即能在100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并与田间高抗菌株一样,对MDPC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没有获得类似田间的中抗(moderate resistance,MR)菌株,即能在10μg/mL多菌灵浓度下快速生长,在100μg/mL浓度以上被完全抑制的突变体。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还获得了田间中抗(MR)菌株的高抗(HR)突变体,但这些突变体与MR一样对MDPC仍然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抗药性遗传研究表明。在所研究的抗药突变体中,抗药性在自交和无性繁殖后代中能稳定遗传;室内抗药突变体和田间抗药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由同一个主效基因控制,但它们发生突变的位点不同或者同一碱基位点发生了不同的突变;对MDPC的敏感性也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该基因与控制多菌灵抗性的基因是等位基因,当该基因发生对MDPC的敏感性增加的突变时会使病菌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5.
对来源于田间与室内飞蝗种群肠道细菌群落的454高通量测序(HTS)结果进行了分析,共分析鉴定出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66个,其中室内飞蝗种群41个,田间飞蝗53个。全部OTU归属于6个门,9个纲,11个目,14个科,20个属。室内种群共含有12个属,其中优势类群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分别占总种群的13.3%和36.1%。田间飞蝗鉴定出14个属,优势类群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占总种群的18.8%。田间飞蝗后肠菌落的Ace、Chao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室内种群,而Simpson指标呈相反结果。研究表明来源于田间的飞蝗肠道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室内饲养的种群。分析结果为今后开展不同来源飞蝗肠道微生物资源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甜瓜和棉花均是棉蚜及烟粉虱的适宜寄主,瓜套棉种植模式为2种害虫混合危害提供了条件,该模式下哪种害虫具有竞争优势值得探讨。【方法】通过田间定点调查和室内行为学观察,研究了吐鲁番地区瓜套棉种植模式下棉蚜和烟粉虱的发生动态及竞争干扰。【结果】田间观察分别于2011和2012年进行,在瓜套棉种植模式棉花、甜瓜上,棉蚜的发生期较烟粉虱早,但随着烟粉虱田间种群数量增加,对棉蚜产生明显的干扰和竞争作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烟粉虱成为田间优势种群。室内行为观察表明,2种害虫共存状态下均表现出以烟粉虱为优势的竞争作用,主要行为表现为通过触角、足的驱赶行为和进入棉蚜活动区域干扰等。当虫量低于4头·皿~(-1)时,无论棉蚜和烟粉虱哪种昆虫先接入,相互间的影响和干扰都很少。当2种昆虫数量均增加到8头·皿~(-1)时,烟粉虱成虫以触角、足等干扰棉蚜的行为频次显著增多。不同的定殖时间下,无论棉蚜和烟粉虱哪种昆虫先接入,随着定殖时间的延长,烟粉虱通过触角、足以及进入棉蚜活动区域驱逐和干扰棉蚜的行为都呈递减的趋势。【结论】在瓜套棉种植模式下,烟粉虱较棉蚜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一种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对我国蔬菜和花卉等作物具有重大威胁。为了更好地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监测和防治,本试验在室内对西花蓟马昼间交配习性、雌雄互作和雄成虫聚集信息素释放节律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单独配对和群体配对两种方法研究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第1,4,8和12小时4个不同时间的交配行为;采用显微摄像系统研究西花蓟马雌雄成虫间4个不同时间的互作节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仪分析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两种组分neryl(S)-2-methylbutanoate和(R)-lavandulyl acetate在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节律。【结果】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4个不同时间内的交配率、交配历期(持续时间)、雌雄互作次数和雄成虫对雌成虫的交配尝试次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交配行为和雌雄互作行为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具有引诱活性的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释放节律与西花蓟马成虫的交配相关行为相一致。另一种不具有引诱活性的组分(R)-lavandulyl acet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释放率具有显著差异,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西花蓟马成虫在室内光照条件下交配相关行为不存在明显的节律性,其聚集信息素主要引诱成分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释放亦无明显的节律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不同组分的行为调控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合理高效地应用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田间种群动态监测和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蚜虫性外激素假荆芥内酯(Z,E-Nepetalactone,NEP)能够吸引多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它专一性强,生物活性突出,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作为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明确异色瓢虫对蚜虫性外激素的行为反应,本研究在室内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成虫对不同剂量NEP的嗅觉行为反应;并在田间,每7 d释放100μL浓度为1 mg/m L的NEP,测定了NEP对异色瓢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室内嗅觉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雌虫对10μL剂量NEP有显著的选择性,而雄虫对1μL剂量NEP有显著的选择性;田间试验发现,释放NEP的处理区异色瓢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区。本研究为蚜虫性外激素在害虫绿色防控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自从Gahan及其合作者(Gahan et al.,1945)、Kenneday(1947)、Muirhead-Thomson(1947)等在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中发现了DDT对蚊虫的刺激作用,并有致使接触的蚊虫飞离处理表面或处理房屋的现象以来,研究这类氯化烃物作室内滞留喷洒的作用,显然巳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毒效试验,必须进一步观察处理对于夜晚侵入蚊虫各项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它们所引起的行为的改变。这样的观察近年来已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重大注意(如 Bertram,1950;Davidson,1953;Muirhead-Thomson,1950;Wharton,1951;Reid & Wharton,1956;等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应用6株白僵菌不同菌株对菜青虫幼虫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治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以筛选自菜青虫僵虫尸上的Bpr3菌株毒力最强,用浓度为1×108 mL-1的孢子液对菜青虫幼虫进行室内和田间感染,室内幼虫校正死亡率达100%,LT50为2.9806 d,田间防治效果达96.6%,经大面积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符伟  魏娟  王秋丽  徐志德  孙鹰  尹丽 《昆虫知识》2012,49(2):477-48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湖南长沙和怀化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对10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湖南长沙和怀化地区田间小菜蛾除对丁醚脲和BT制剂仍处于敏感(抗性倍数<3)状态外,对其它8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以长沙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最高(抗性倍数为33.58)。长沙和怀化种群对药剂的相对毒力倍数以巴丹最低(1.20)而以多杀菌素最高(2.59)。  相似文献   

12.
影响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田间传播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锦曾 《昆虫学报》1984,(4):468-471
玉米螟微孢子虫病很早就被认为是玉米螟自然平衡的重要因素(Paillot,1928)。它对玉米螟的生存、繁殖和越冬都造成严重影响(zimmack等,1957;Kramer,1959;Frye等,1974;问锦曾,1975;Windels等,1976)。在室内饲养的玉米螟群体,常会因微孢子虫病的污染而毁灭。但在田间,玉米螟自然发病率一般仅0—40%(Weiser,1956;问锦曾.1975)。近年Lewis(1978)在田间小区玉米上人工接种螟虫的试验中发现,螟虫群体初始仅有25%染病,通过粪便传染,后期染病率可高达90%以上。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捕食功能与捕食行为发生的空间及猎物密度存在相关性,通过对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 (Pallas)在室内不同空间大小和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密度不同条件下的影响程度研究,可以为田间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设计不同的捕猎空间,研究捕食量和空间大小的相关性,采用高、低密度梯度下研究异色瓢虫对柑橘木虱的取食功能反应,以及在捕食笼中设置不同的猎物密度,统计日捕食头数。【结果】空间大小(x)与日捕食量(y)呈线性负相关,结果拟合y=﹣28.375x+130.08线性方程,不同密度梯度设置得到的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曲线参数显示,高密度下异色瓢虫捕食柑橘木虱更快、更容易,异色瓢虫在不同柑橘木虱密度下持续捕食结果表明,起始密度高低影响第一天的捕食量,对随后的日捕食量影响不大。【结论】空间尺寸和猎物密度明显影响异色瓢虫成虫对柑橘木虱的捕食行为。  相似文献   

14.
邻羟基苯甲醇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杨树枝把诱蛾技术在田间诱杀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在我国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田间应用结果表明 ,用不同树种制作的树枝把对棉铃虫成虫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1] 。作者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制作树枝把的主要树种  相似文献   

15.
瓢虫的趋光性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 Fabricius和狭臀瓢虫Coccinella transversalis Fabricius为例,研究了瓢虫对不同光质(波长)的趋光性反应。在室内分别测定了六斑月瓢虫和狭臀瓢虫对5种发光二极管(LED)光波的趋性,以及在田间挂板(佳多)测定了瓢虫对色板的选择趋性。室内测定结果表明,瓢虫对黄色和白色LED光波的选择趋性显著高于与其它颜色;田间挂板试验表明,黄色对瓢虫的诱杀作用最强。综合分析,黄色对瓢虫有强烈的吸引作用,建议在使用黄板进行田间监测和防治时应考虑对天敌瓢虫的诱杀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花蓟马对蔬菜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郅军锐 《生态学报》2011,31(6):1720-1726
通过西花蓟马在田间不同蔬菜上的种群数量、在室内对不同蔬菜的自由选择和不同蔬菜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了西花蓟马对蔬菜寄主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田间可危害24种蔬菜,但在不同蔬菜上种群数量差异很大,存在明显的寄主选择性,对黄瓜、四季豆、茄子、萝卜和香菜的嗜食度很高,为最适宜寄主,而对番茄、蒜、芹菜等11种蔬菜的嗜食度较低,为非适宜寄主。西花蓟马在室内的自由选择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7种不同蔬菜上着落的成虫数量和产卵量不同,其选择性为黄瓜>四季豆>茄子>莴苣>甘蓝>芹菜>蒜。不同蔬菜对西花蓟马的发育历期和产卵量有明显的影响,西花蓟马在黄瓜上发育最快,在四季豆上产卵量最高。西花蓟马对蔬菜寄主的选择性在田间的调查结果和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普通大蓟马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及日节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tus(Bagrall)的嗜好颜色及其田间日活动节律。【方法】分别在室内和田间对10种不同颜色色板(白色、黑色、灰色、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紫色、粉色和浅蓝色,佳多~?进行了非选择性试验,并通过将RGB颜色值转换为虚拟波长进行最嗜颜色量化非选择性试验,然后选择引诱效果最好的色板对普通大蓟马进行日活动节律调查。【结果】室内和田间选择试验表明蓝色对普通大蓟马的吸引率显著高于其它颜色,其次是浅蓝色和紫色;由RGB颜色值转换虚拟波长得到普通大蓟马最嗜颜色对应的波长为470 n(RGB值为0,193,255,蓝色);通过蓝板调察普通大蓟马日活动节律发现,普通大蓟马成虫种群活动节律明显,活动规律呈单峰型,活动最高峰为8:00-10:00,夜间(20:00—次日6:00)几乎不活动。【结论】研究结果为基于颜色趋性的普通大蓟马田间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稻纵卷叶螟的起飞日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自主设计的起飞观测装置,利用人工模拟的黄昏环境,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16日龄未交配成虫的起飞行为,并分别对迁出种群以及本地繁殖种群的起飞、扩散行为与日龄和性别的关系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生殖隔离条件下,不同日龄稻纵卷叶螟的起飞和扩散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以羽化后24 h内成虫的飞行频率最低,2日龄是迁出种群的起飞高峰期。(2)对于夏季北迁种群而言,在首次迁飞发生期,当具备适宜的光照、温度等适于起飞的环境条件时,雌虫的起飞迁飞频率高于雄虫。(3)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历期较长,雌蛾产卵前期可达7.6 d,即在羽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成虫均可保持远距离飞行的潜能。(4)本地繁殖种群的起飞数量明显低于迁出种群,但仍占有一定比例,表明迁飞是稻纵卷叶螟的遗传特性,田间各代均有一定比例的外迁个体,这种种性特征不会因室内继代饲养而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19.
湿地林土壤的Fe2+,Eh及pH值的变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通过在不同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的 6 0 % :对照处理 ;田间持水量的 2 5 0 % :淹水处理 )和不同温度 (2 0℃ ,2 5℃ ,30℃ )条件下的室内培养 ,对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池杉湿地林土壤的二价铁离子 (Fe2 )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Eh)及 p 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处理相比 ,淹水土壤的 p H值和 Fe2 浓度明显提高 (P<0 .0 1) ,而 Eh值则明显降低 (P<0 .0 1)。在淹水条件下 ,高温处理的土壤 p H值和 Fe2 浓度明显高于低温处理土壤 (P<0 .0 1) ,Eh值则相反。研究表明 ,土壤 Eh值与 p H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3次方程式关系 (P<0 .0 0 1)。就里下河地区湿地林土壤而言 ,Eh值下降至 2 0 0 m V以下时 ,才会有大量的铁元素被还原为Fe2 。  相似文献   

20.
黄斌  侯有明 《昆虫学报》2014,57(4):460-465
【目的】多寄主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具干扰效应。为探究在田间相似寄主混作是否能引起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在寄主上的选择困难,减少在寄主上的产卵量,从而实现保护寄主植物的目标。【方法】本研究利用小菜蛾喜好性高的两种寄主(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和芥菜B. juncea Coss)为试验对象,通过寄主植物单作、混作及不同配比与间隔种植等田间试验设计,研究了多寄主对小菜蛾寄主选择行为的干扰效应。【结果】在2年的田间试验中,两寄主混作处理上的虫量均低于单一寄主种植;2012年田间种群生命表数据显示,两种寄主田间混作处理上的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I =4.797)低于单一寄主种植,菜心与芥菜单一种植处理上的I值分别为6.549与6.858;当菜心与芥菜这两种小菜蛾喜好性相近寄主同时存在时,对小菜蛾的干扰程度与两寄主的搭配比例有关,随着菜心所占比重的增大,田间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抛物线变化趋势;但两寄主间距在2 m内时,不同种植间隔对小菜蛾虫量变化无差异(F3,8=0.204,P>0.05)。【结论】结果表明,在田间多寄主种植中,除了可利用陷阱作物来防控小菜蛾外,在相邻两畦地间以适当比例同时种植两种小菜蛾喜好性相近的寄主,利用两种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产生的干扰效应,也能有效影响田间小菜蛾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