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采自云南的蠊泥蜂科Ampulicidae蠊泥蜂属Ampulex l新种;扁唇蠊泥蜂Ampulex clypecomplana Chen et Li,sp.nov.,并与近似种Ampulex dissector(Thunberg,1822)作了比较。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齿爪蠊属Symplocodes Hebard二新种:臂突齿爪蠊S. brachialis sp. nov. 和长柄齿爪蠊S. manubria sp. nov.。对新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In the present paper, Neoloboptera Princis is reviewed and one new species, Neoloboptera choui Che, sp. nov., and one new record species, N. reesei Roth,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ll type specimens are kept in the Insect Collec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WU).  相似文献   

4.
5.
记述我国锯爪蠊属Chorisoserrata1新种,即短尾锯爪蠊Chorisoserrata brevicaudata sp.nov.,补充了该属的属征,提供该属分种检索表。短尾锯爪蠊,新种Chorisoserrata brevicaudata sp.nov.(图1~13)新种与Chorisoserrata jendekiVidlika相似,主要区别特征为:1)左阳茎指状凸起短且末端钝圆,后者长且末端尖锐;2)中阳茎端部钝圆,后者端部尖锐;3)中阳茎附属骨片刷状,端部具刺,后者端部钝圆无刺;4)腹部第7背板不特化,后者特化,中部具不明显的腺体。正模♂,云南勐腊勐仑,海拔800m,1981-04-10,李法圣采。副模1♀,云南勐腊勐仑,海拔800m,1981-04-10,李法圣采。词源:新种种名源于拉丁词brevi(短)和cauda(尾),表示该种左阳茎指状凸起短小。  相似文献   

6.
刺玛蠊属Margattina Bey-Bienko,1958是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新的同物异名。记述了产于中国的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的3新种并提出1新组合:华丽玛蠊M.speciosa sp.nov.,分布于湖南、江西;岔突玛蠊M.furcata sp.nov.,分布于贵州;无斑玛蠊M.immaculata sp.nov.,分布于浙江;三刺玛蠊M.trispinosa (Bey-Bienko,1958)comb.nov.,且附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一种重要的室内卫生害虫,化学防治是目前主要的防治手段,但抗药性已逐渐成为制约德国小蠊防治的关键因素。德国小蠊抗药性的产生存在多种机理,本文从行为抗性、表皮穿透性降低、代谢抗性、靶标抗性及微生物降解等方面对德国小蠊抗药性产生机理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德国小蠊抗药性机理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9.
报道了中国伪姬蠊亚科1新纪录属,拟刺蠊属Shelfordina Hebard(国外分布:东洋区;国内分布:福建),1新种绕茎拟刺蠊Shelfordina volubilis Wang,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褐斑大蠊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光  何麟 《遗传》1990,12(1):27-28
采用表面铺展法结合银染技术制备联会复合体标本,在光镜、电镜下进行观察。发现褐斑大蠊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的结构及演变符合一般规律;SC的相对长度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吻合性;电镜下可观察到SC侧线本身的双股结构;分类描述了核内的几种颗粒,并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记述中国拟截尾蠊属Hemithyrsocera Saussure 2新种和3新纪录种:二叉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bifurcata Che,sp.nov.,多突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ulticuspidata Wang,sp.nov.,缘拟截尾蠊H.marginalis(Hanitsch)(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云南,广东),刺突拟截尾蠊H.macifera(Roth)(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云南,广西)和福拟截尾蠊 H.fulmeki Hanitsch(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福建,云南).文中给出了所有中国种类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 Serville)是我国室内蠊(俗称蟑螂)的重要种,属蠊目、螊科、大蠊属。此虫分布极广,为害甚烈,不但啃食、污染和咬损室内的各种食品、衣物、书籍、皮革等,还携带传播人、畜疾病的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种致病菌和蛔虫卵、钩虫卵等多种寄生虫卵,是必须防治的室内害虫。作者于1985年以来,对黑胸大蠊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总结如下。形态特征 (一)成虫大型,黑褐色,有较强的光泽。雌虫体长2.8-3.3cm、体宽1.2-1.5cm,前翅长2.1-2.3cm。肛上板中线隆起成脊,后缘呈三角形切口,形成左右两片,各片后端纯圆,切口顶端尖锐。下生殖板大型,中线隆起如船底。雄体长2.7-3.3cm、宽1.1-  相似文献   

13.
魏潮生  肖志强 《昆虫知识》1993,30(5):283-284
灰色大蠊是广州地区中药材仓库的重要害虫。该虫年发生1~2代,以若虫和成虫在地台板下越冬。卵胎历期24~48天,若虫期平均224.4天。雌虫寿命90~508天,雄虫92~278天。化学防治宜在清仓后或早春前进行。  相似文献   

14.
凹缘大蠊核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yu  刘应伯 《生物学杂志》1990,(3):19-21,23
蜚蠊.俗称蟑螂.属直翅目蜚蠊科,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昆虫,分布遍及全球达4千种以上,我国有168种.室内常见的较少,约5-6.凹缘大蠊(Perilaneta emarganita)为其中之一.其生活史及生殖习性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其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内容,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凹缘大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其雄性核型为2n=27,雌性核型为2n=28.  相似文献   

15.
1弧毡蠊,新种 facobsonina arce sp.nov.本种与简毡蠊 facobsonina simples Hebard,1929相似,可从以下特征区分:1)腹部第7背板不特化,后者特化,具1对圆形凹陷;2)中阳茎粗壮,呈棒状具1刷状附属阳茎,后者细长无刷状附属阳茎;3)下生殖板的后端部弧状突出,后缘波状弯曲,后者后端部略弧状突出,后缘近平截.正模♂,湖北秭归九头岭,100 m,1993-06-12,李文柱采.副模:1♂,湖北秭归九头岭,150 m,1993-07-13,姚建采;3♂♂,1♀,同正模;1♂,湖北秭归九头岭,150 m,1993-06-13,黄润质采;1♂,湖北秭归九头岭,150 m,1993-06-12,姚建采;1♂,广西龙胜花绑林区,1963-06-7,刘思孔采.2扭毡蠊,新种,Jacobsonina tortuosa sp.nov.本种与特毡蠊 Jacobsonina aliena(Brunner,1893)相似,但可从以下特征区分:1)下生殖板左侧角呈倒"L"形缺刻,右侧角圆滑呈指状,左侧缘波状弯曲,右侧缘明显弧状突出,但后者的侧缘微凹入,端部窄且平截;2)中阳茎粗壮,呈棒状无附属阳茎,后者中阳茎弯曲且其下具1粗壮的骨片.正模♂,云南西双版纳景洪,650 m,1958-07-5,孟绪武采.副模:2♂♂,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650 m,1957-06-17,王书永采;1♂,同正模;1♂,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650 m,1957-07-10,洪淳培采.  相似文献   

16.
隐尾蠊科只有隐尾蠊属,共四种。点刻隐尾蠊Cryptocercus punctulatus分布于美国的东南部,密刻隐尾蠊C.clevelandi生活中美国的西北部,遗隐尾蠊C.relict分散于俄国和中国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两岸的密林深处。19世纪下叶,俄国人贝雷佐夫斯基(Berezovsky)在中国西南地区采集昆虫标本。根据他的一些来自四川省的标本,原始隐尾蠊C.primarius于1938年被首次描述和命名。然而自此之后,国内外均无再发现有关的生态和分布的详细资料。这4种隐尾蠊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格雷分布的现象,即生物地理学上著名的北美和中国物种间的近缘关系和间断分布。此文报道了原始隐尾蠊自19世纪后再次在中国被发现及其在云南省的首次分布记录。如同期它3种隐尾蠊一样,原始隐尾蠊以钻蛀和取食潮湿的多年朽木为生。这种特性令其对森林人为的环境变化为敏感,其生存完全取决于作为其生境和食料的朽木能否受到保护。此外,隐尾蠊属的分科位置尚争议不休;其与白蚁(等翅目Isoptera)的亲缘关系亦悬而未决;至于美国和中国的隐尾蠊的形态特征,因而被认为是研究该类间的起源和亲缘关系,更是众说纷纭。由于原始隐尾蠊具备本科最原始的形态特征,因而被认为是研究该属在系统发育和分支分类方面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保护原始隐尾蠊及隐尾蠊属的生境和保护我国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紧密相关,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一种世界性的卫生害虫,但其提取物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研究对饲养的雌雄美洲大蠊成虫进行microRNA测序,分别在雄性和雌性中得到12 155 616条和9 847 263条序列。序列长度主要为18~23 nt,且在22 nt和29 nt处有2个峰值。将所得序列与数据库(NCBI、Rfam)进行比对注释,最终在雄性成虫中鉴定到57种已知的microRNA和152种潜在的新microRNA,在雌性成虫中鉴定到53种已知的microRNA和94种潜在的新microRNA。差异表达分析发现只有一种microRNA:miR-750在雌雄之间差异表达,其在雌虫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虫。本研究首次在基因组水平研究了美洲大蠊microRNA的组成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预测,为其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蛩蠊目昆虫在中国的发现及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永 《昆虫学报》1987,(4):423-429
蛩蠊目昆虫地位古老,是昆虫纲的活化石,巳知种类不多,分布区狭窄,我国一直没有报道.作者在长白山采得一雄虫,系一新种,是该目昆虫在我国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小蠊属Blattella Caudell分类研究进行了回顾, 并记述分布于中国的小蠊属9种, 其中含一新种B. singularis sp.nov., 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编制了我国小蠊属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陈晓光  何麟 《遗传》1990,12(1):27-29
采用表面铺展法结合银染技术制备联会复合体标本,再光镜、电镜下进行观察。发现褐斑大蠊精母细胞连会复合体(SC)的结构及演变符合一般规律;SC的相对长度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吻合性;电镜下可观察到SC侧线本身的双股结构;分类描述了核内的几种颗粒并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